酷似阑尾炎的阑尾肿瘤6例诊治体会
2010-08-15郭志军蒋天伟
郭志军 蒋天伟
1)河南南召县皇路店镇中心卫生院 南召 474650 2)河南镇平县人民医院 镇平 474250
我院自1988—2009年共收治各类阑尾炎806例,其中阑尾恶性肿瘤6例。全部病例均经手术后病理证实。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男4例,女2例,年龄28~70岁,其中50岁以上者5例,病程最短者8h,最长者达10余年。
1.2 临床表现 全部病例均有右下腹部疼痛,转移性右下腹部疼痛伴胃肠症状4例,右下腹肿块伴间歇性疼痛2例。
1.3 实验室及辅助检查 白细胞计数5例升高 (10~15.1×109/L),1 例在 7×109/L 以下。查 B 超示:2 例右下腹混合性肿块,与阑尾关系密切,余4例未见异常。
1.4 术前诊断 急性阑尾炎4例,阑尾炎并回盲部炎性肿块2例。
1.5 治疗方法 单纯阑尾切除4例,右半结肠切除2例。
1.6 病理诊断 阑尾类癌4例,腺癌2例。
1.7 随访结果 本组术后随访6例,平均随访4年,4例类癌随访6年无复发,其余2例3年后失访。
2 讨论
2.1 病理 阑尾肿瘤主要有黏液腺癌、类癌和腺癌3种。其中类癌发病率超过其他肿瘤总和[1]。本组类癌仅4例,术中偶然发现有关。肉眼观察切除的标本,常表现为阑尾局部呈球形膨大,特别是尖端部(71%),其次是体部(22%)[2],触之较坚硬,与周围组织粘连,周围组织内有肿大淋巴结。切开切下的标本,如肿块断面呈黄色、灰黄色或深棕色,更应高度怀疑。
原发性阑尾腺癌2例,本组2例病理诊断为腺癌,病变多发生于阑尾的基底部,恶性程度较高。由于肿瘤组织浸润,常造成阑尾管腔狭窄、阻塞、阑尾腔内压力增高,引流不畅可形成囊性扩张或继发感染而出现急性炎症改变,与周围组织粘连包裹,形成包块。
2.2 诊断 原发性阑尾恶性肿瘤诊断困难,本组6例均以阑尾炎、阑尾炎性肿块术前误诊,而术中2例肿块行右半结肠切除术,其余术后病理检查方得以证实,可见本病的隐匿性。诊断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本病症状和体征与急慢性阑尾炎、阑尾脓肿症状相似,临床上不易引起重视,所以,对既往阑尾炎病史、右下腹间断性或持续性隐痛、右下腹局限性压痛或发现肿块、境界清楚、表面光滑、有一定活动度,尤其是中老年患者,应想到本病的可能。(2)X线、B超及CT等检查,对本病的早期诊断价值不大,近年来有报道采用生长抑素受体闪烁扫描来诊断很有价值。(3)对于右下腹肿块除与阑尾炎脓肿鉴别外,应注意与右半结肠癌鉴别,乡级医院无肠镜检查设备,加之钡灌肠诊断技术不熟练,影响了诊断进一步明确。
2.3 治疗 阑尾恶性肿瘤的治疗,手术是唯一有效的治疗方法。由于本病的术前诊断困难,所以术中要警惕本病的发生,切除的阑尾要常规剖开观察腔内的情况,如有瘤灶存在,即应快速冰冻病检,以提高确诊率,争取一次性处理。术式可因临床类型、肿瘤大小、全身状况及有无转移而定:(1)类癌型:由于病变发生于阑尾尖端,肿块较小,发生转移少,一般行单纯阑尾切除术,若肿瘤直径>2cm或有区域性淋巴结肿大,应行右半结肠切除术;(2)囊肿型:如阑尾基底部正常,肿瘤非浸润性生长,区域淋巴结无转移者行单纯阑尾切除术即可。若周围粘连不应强行剥离,以免囊肿破裂形成腹膜假黏液瘤,可以行回盲部切除或右半结肠切除;(3)结肠型:阑尾开口部的癌,局部多成浸润性生长,易沿血行和淋巴结途径转移,具有结肠癌的特点,应行根治性右半结肠切除术,并尽可能争取早期手术。
[1]胡永熹.腹部外科诊治经验与教训[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5:79-81.
[2]余佩武等.阑尾恶性肿瘤的诊治[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07,17(3):137.
(收稿 2009-1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