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强学堂创办经费来源问题研究*
2010-08-15陈丹洪黄年青
陈丹洪,黄年青
(武汉大学 历史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2)
自强学堂创办经费来源问题研究*
陈丹洪,黄年青
(武汉大学 历史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2)
武汉大学的前身自强学堂于 1893年由湖广总督张之洞创办。众所周知,学堂创办最重要的是有资金保障,但由于种种原因,自强学堂创办经费的筹措几经坎坷,历时近三年才勉强办学。本文拟对自强学堂创办经费来源问题进行探究。
自强学堂;张之洞;武汉大学;创办经费
光绪十五年八月,两广总督张之洞,奉旨调任湖广总督,“由海道乘轮,遵旨驰赴调任”。自此,张之洞督鄂二十载,在湖北进行大刀阔斧的近代化改革,使之一跃成为“东洋之芝加哥”,其功绩名留青史,为世人所传颂。正如冯天瑜教授所评述的那样,“抚晋不过萌其芽,督粤也只是小试其端,湖北才是收实工之地”。
二十年间,张之洞利用一切资源创办了湖北织布局、湖北枪炮厂及汉阳铁厂等一系列近代化工业企业,为培养大批新式人才,他极力发展湖北教育,两湖书院、自强学堂、武备学堂等应运而生。但由于资金缺乏,学堂的建立困难重重,其中自强学堂,其筹备过程更是几经坎坷,历时近三年才勉强建成。
自强学堂创办经费来源问题,学术界对此未有明确的说法。其原因是由于当时并未建立统一的教育行政管理体系,苏云峰指出,“湖北的教育经费,亦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即由不稳定变为稳定;由临时变为永久;由散乱无章到统一筹措”,即光绪二十八年前,学堂创办资金是不稳定的、临时性的及散乱无章的,自强学堂经费只能依靠地区长官临时设法筹集,如张之洞所奏“省城各善堂、书院、学堂、并岁修城垣、壇廟,及口岸街道工程各项经费,或由地方筹捐,或提罚款充用,或由关局经费节省,多寡有无,难以预定,均系随时筹画,设法支持,其数难以确指”。正因如此,加之张氏及相关人员并未明确的记录,更使问题难以解决。
美国学者W illiam Ayers在论述自强学堂创办经费来源时,认为“1893年,在报告学堂已开办时,他 (张之洞)说,开办时所用的经费,均为‘外筹之款’,在经费拮据时,很可能,维持学堂的部分钱款来自湖南、湖北的商人的捐献”。这样的说法被多数人认可,但W illiam并未对此说法提出有力的论证,而仅仅是建立在直觉的假设之上。经过对史料的分析,笔者认为虽无法了解自强学堂全部资金来源的状况,但其创办资金可以肯定大多来自两湖茶捐。
张之洞建立自强学堂的想法,应追溯至张之洞修建两湖书院时期。毫无疑问,修建书院必须有丰厚的资金保障,而原先“湖北、湖南两省各书院经费,大率皆出盐务所捐,为数以多”,加之“自光绪十三年、十五年湖北两次大水”,民穷财尽,想继续以盐捐为资金保证断无可能,更重要的是,张氏将主要资金投入到湖北近代工业企业,为此修建书院的资金必须另谋出路。而考虑到“汉口商务以茶务为大宗,向分湖南、湖北两帮,每年贸易生理,核计约有一千余万两,向来筹捐亦唯茶捐为最巨”。张之洞决定劝令茶商捐助书院经费,为此,他“另设商级课额四十名,因茶业各商,筹捐两湖书院经费,特调其子弟肄业,以昭奖劝”。当一切在紧锣密鼓地进行时,光绪十七年三月初二,有人控告张之洞“令湖南茶商分别输捐,作为创修两湖书院经费,该商益请邀免,批斥不准,近来茶商赔累”,上谕曰:“连年中国茶叶销路不畅,由于成本太重,所奏茶商输捐一节,如果属实,自应裁撤,以恤商困”。面对这样的状况,湖北试用知县曾广敷向张之洞献策:“卑职愚见,不若即以所定商额,改为通商西学,即延请华人之能西学者,以训诲之,稗专习各国语言文字,二三年学成之后,南北茶商皆可自专,而孖占之挟制可除,即茶市之利源益广。惟南省捐数较多,业茶商人亦较多于北省可否于课额四十名内,以二十五名归南省,以十五名归北省,即捐数之多寡,为课额之等差”。张之洞欣然接受了他的建议,认为“兹据称拟请于所定商额,改为通商西学,专习各国语言文字等语,系为振兴茶叶商务起见,正与本部堂维持茶务本意,适相符合,所议尚属可行”。他决定“于两湖书院外,另设学堂,设立方言学、商务学,专习各国语言文字及讲求商务应如何浚利源,塞漏卮,畅销土货,阜民利用之术”。
八日后,他上《查明茶商捐助书院学堂经费商情乐从折》,陈述劝令茶商捐助书院的始末,强调“有人具禀求免,当饬署江汉关道江麟瑞及原办道员曹南英查询各商,乃系湘省一二家素无资本好讼生事之人所为,并非出于茶行公议,众商均不以为然”,“所有查明茶商捐助两湖书院暨方言、商务学堂经费,于士林、商务均有裨益,众商乐从,并酌减捐数”,借此确保方言、商务学堂创建经费来源的合理性和稳定性。同年,张之洞进一步完善了修建方言、商务学堂的计划,他说:“算学一门,举、贡、生、监皆有,且所习系属专门,若在书院散处,师长讲授,多有不便,亦无以收切磋之益,应于铁政局附近,选择宽敞爽恺之地,专建算学学堂一区,并将方言、商务两学,附列其中,分别延访教习,另行酌定学生额数章程,以资讲习”,“合亟札饬,为此札,仰该局即便遵照筹议,将各种学堂规模、章程、定额若干名、经费若干两、需屋若千间,酌拟大略,绘图呈候核定。一面即行委员,迅速择地,供工兴办,稗得早睹成材,是为至要”。因为两湖茶捐的保障,张之洞开始迫不及待地建造算学、方言、商务各学堂了。值得注意的是,张之洞由“另设学堂讲习方言、商务”,到“修算学、方言、商务各学堂”,即学堂数目由一变为两,可见,当时茶捐所得对修建学堂应为宽裕,只有如此才能使张之洞在未完成一所学院的情况下就追加学堂数目。
光绪十七年七月二十一日,张之洞又在《札北藩司等汉镇绅商呈改捐江工为工赈书院专款》中,称:“将江工捐长年抽收,改为工、贩、书院专款,核计每年竹木、百货、药土等项一成所收,约共四万余串。以五成作为江、河两工岁修及备济荒娠之需,以五成作为两湖书院膏奖之需。所有光绪十七年以前捐抽之款,除江、河两工支用外,下余均捐入书院,修理斋舍。一切改收工、贩、书院捐,请自十八年始,长年抽收”。由此,张之洞又为算学、方言、商务学堂筹得资金。
然而,光绪十八年五月十一日,有人上奏《捐重累商恳恩饬免》,控告张之洞“仅照原定捐章减去三分之一,约计各项茶捐每年犹须银二万两内外,又有杂费及留难等事,种种扰害,茶市萧条,国课日亏,请饬却除”。上谕:“张之洞悉心妥筹,务须体恤商艰,如果实有不便,自应早为裁撤,以苏商困。”面对压力,张之洞回应“惟今年春间雨水较多,茶市稍为减色,究恐商人不免因此借口,正在饬查核议,酌拟停收。钦奉前因,遵即悉心妥筹,檄饬江汉关道立将此项茶捐即日出示,遵旨裁撤”,“其两湖书院及方言、商务学堂经费,自当另行妥筹办理”。
就在裁撤茶捐七日之后,张之洞在札函中称:“本部堂前拟创设方言、商务学堂叠经奏明在案。查方言、商务学堂,现已落成,至算学一道,必须融贯中西精蕴,应即将算学并入此堂,并添设格致一门,以期于制造工商等事,考求实用,即名曰学堂。内分算学、格致、方言、商务四门。查文字语言,乃中外交涉之要领。格致,乃制器开矿之本源。算学,穷船炮之精微。商务,关富强之大计。候即延致教习,分门教授,以期广收人才,裨益时局。应由北善后局筹拨经费,铁政局酌议章程。其经费应于新筹善后经费项下酌拨,不足则于新增筹定各款酌量拨足。其学堂与铁政局为邻,且一切事理本属相通,应即委铁政局总办蔡道兼管。除分行外,合亟饬议,为此札仰该局,即便遵照札行事理,迅将拨学堂常年经费、一切章程妥议详覆核办,毋稍稽延”。张之洞言明“方言、商务学堂,现已落成”,要求北善后局筹拨学堂经费即“学堂常年经费”。可见,此时方言、商务学堂最基本的硬件设施的修建已经完成,而由于茶捐的裁撤,使学堂失去了最主要的经费来源,张之洞就把算学学堂并入方言、商务学堂,同时为了确保方言、商务学堂的常年经费,他不得不另寻出路,而所谓常年经费则多指教职工的工资、学生的服装、伙食、膏火费用等等软性支出。
一年后,张之洞上奏《设立自强学堂片》,称“兹于湖北省城内铁政局之旁,购地鸠工,造成学堂一所,名曰自强学堂”,“所需经费,暂就外筹之款凑拨济用,俟规模渐扩,成效渐著,再行筹定专款,奏明办理,以为经久至计”。由此,自强学堂正式成立。
综上可见,张之洞在光绪十六年四月就劝令茶商捐资,“此项茶捐每年所收不过一万数千金”,皆用于两湖书院和方言、商务学堂的经费,而此时的重点即确保两湖书院的开办,再顾及方言、商务学堂,故经费应多用于两湖书院。后因人控告而不得不减轻茶捐,该项收入缩减为每年不足万金,同时,张之洞接受曾广敷的建议,另设学堂,“茶商捐助两湖书院暨方言、商务学堂经费”。正如所言,学堂的经费亦来自茶捐。此时因两湖书院在“本年春间落成”,且“选调各生,务必于本年三月初旬齐集鄂省,听本部堂示期面试,甄别去取”。可见两湖书院的改造工程已完成,每年的茶捐收入虽有所减少,但此时多数应是用于方言、商务学堂的经费,因此就方言、商务学堂而言经费应是有所增加。两个月后,张之洞修打算增加学堂数目,无疑这时每年近万金的学堂建设经费应较宽裕。三个月后,张之洞决定将江工捐长年抽收,改为工、贩、书院专款,增加两所学堂的建设经费,不幸的是,光绪十八年五月十一日,张之洞再次因为茶捐被人控告,于本年六月二十六日上奏裁撤茶商捐助书院经费。七日后,张之洞放弃另设算学学堂的打算,将原计划的两所学堂合并为一所,不难想见,当时学堂建设经费应是捉襟见肘,不仅无法提供两所学堂建设的费用,连保证一所学堂正常开设的费用都较为困难,为此张之洞不得不令北善后局筹拨经费。从停收茶捐到令北善后局从新筹善后经费中筹拨学堂经费,前后仅仅七天时间,由此断定光绪十八年六月前,学堂筹建经费大都来自两湖茶捐。而在光绪十八年七月前,学堂创办土地、教室及宿舍等基本的硬件设施应皆已完成,如张之洞所言,“查方言、商务学堂,现已落成”,那么这部分硬件设施的完成所筹款项应是来源于两湖茶捐,所剩部分应为学堂软性支出,即张之洞所谓“新筹善后经费”,无从考证。根据苏云峰研究“根据著者研究清季湖北教育的发现,一个小型中等或专门学堂,每年最少需经费四五万两,始可维持一定的品质。”如此,自强学堂每个月的常备资金应至少保证在三四千两左右,张之洞要使自强学堂顺利开办,起码必须保证一个月的常备资金到位,即所谓“新筹善后经费”应至少从中支取三四千。张之洞在《招考自强学堂示并章程》中称:“现已委员购地,克期添造诵堂,并学生所住斋舍,合行出示招考学生。至堂内原有英文学生,其未通华文者应行淘汰。统计应行招足一百二十名之额,目下诵堂住舍尚未造成,先行每门招十五名入堂肄业。其余十五名,俟诵堂住舍造齐,再行来堂”。可见学堂资金十分紧张,诵堂住舍尚未造齐,为了顺利开学竟将学生人数先行减半来解决资金空缺,那“新筹善后经费”所支款项应是勉强够学堂开办。
张之洞在《设立自强学堂片》中强调“所需经费,暂就外筹之款凑拨挤用,俟规模渐扩,成效渐著,再行筹定专款,奏明办理,以为经久至计”,这自然不可能指已经停收一年的两湖茶捐。
自强学堂从“另设学堂”,“修算学、方言、商务各学堂”,至“方言、商务学堂”这一年又两个月的基础硬件设施建设的费用多来自两湖茶捐,即每年近万金的经费。而后直至自强学堂的建立,历时一年又三个月,其资金有来自两湖地区竹木、百货、土药等项的捐收及新筹善后经费的支用,即能够维持学堂以半额的学生数开办的经费至多为三四千的款项。两相比较,即可得出结论自强学堂的创办资金多是来源于两湖地区茶商的茶捐。
[1]苑书义,孙华峰,李秉新.张之洞全集 [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
[2]苏云峰.张之洞与湖北教育改革 [M].北京: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中华民国六十五年版.
[3]苏云峰.中国新教育的萌芽与成长 [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4]吴贻谷.武汉大学校史[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3.
[5]冯天瑜,何晓明.张之洞评传 [M].郑州:河南教育出版社,1985.
[6]朱有瓛.中国近代学制史料 (第一辑)[M].武汉: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3.
K2
A
1006-5342(2010)04-0017-02
2009-1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