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融合、新农村建设与和谐社会的构建:基于全球化的视角*
2010-08-15何玉红
何玉红
(安庆师范学院 政法学院,安徽 安庆 246133)
城乡融合、新农村建设与和谐社会的构建:基于全球化的视角*
何玉红
(安庆师范学院 政法学院,安徽 安庆 246133)
从全球化的视角,分析和谐社会的构建对于社会主义事业良性发展的必要性,指出城乡融合与新农村建设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的重要影响因子,分析在城乡融合进程中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在逻辑性,并且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城乡融合;新农村建设;和谐社会;全球化
一、和谐社会的构建离不开新农村建设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共产党 2004年提出的一种社会发展战略目标,指的是一种和睦、融洽并且各阶层齐心协力的社会状态。2004年 9月 19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正式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概念,“和谐社会”便常作为这一概念的缩略语。2005年以来,中国共产党提出将“和谐社会”作为执政的战略任务,“和谐”的理念要成为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过程中的价值取向。“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和谐社会的主要内容。
和谐社会的构建,需要不断加强新农村建设的步伐,让农业、农民与农村问题不再成为制约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障碍。
新农村建设的关键是解决“三农”问题。改革开放 30年来,我国国民经济在方方面面都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三农”问题始终是困扰着党和政府的“瓶颈”问题。这个问题解决得好坏,不仅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败,也是对党和政府执政能力的重大考验。解决“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如何增加农民的收入,而增加农民收入的关键是如何实现社会公平,包括如何公平解决城市和农村中的社会公共品供给。新农村建设所体现的是全面实施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前景,这对从根本上解决我国的粮食问题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只有加强新农村建设,才能确保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地发展。
在中央连续多年以“一号文件”的形式凸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性的背后,彰显了农业、农民与农村问题之于国民经济良性发展的重要性。中央不断推进民主政治体制改革,是社会主义道路的必然选择。改革开放伊始,劳动力的自由流动在不断强化,农村为城市工业的发展输入了强劲的要素。农村劳动力在城市难以获得平等的民主权利,依然是困扰改革开放成果分享的一大瓶颈。
二、全球化加速城乡融合
全球化是摆在社会主义国家面前的一个时代课题,城乡融合顺应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19世纪中期,马克思、恩格斯以资本主义社会的发生、发展为主线,研究了西方国家和东方国家的现代化历程。其中,马克思、恩格斯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方法,正视资本主义条件下城乡关系的尖锐对立及矛盾现实,分析了城乡分离和对立的必然性,提出消灭城乡对立是一个历史过程,城乡关系最终将由分离和对立演变为重新融合与统一的状态等相关理论。
马克思曾经指出,消灭城市与乡村之间的对立,是社会统一的首要条件之一,这个条件又取决于许多物质前提,而且一看就知道,这个条件单靠意志是不能实现的。城乡融合作为新农村建设的理论基石,实际上就是新农村建设的终极目标。那么,究竟如何界定城乡融合?
城乡分离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物质劳动和精神劳动的最大一次分工,就是城市和乡村的分离。城乡之间的对立是随着野蛮向文明的过渡、部落制度向国家的过渡、地方局限性向民族的过渡而开始的,它贯串全部文明的历史并一直延续到现在。”这就是说人类社会从城乡分离到城乡对立是历史的必然。但是,当历史发展到一定的阶段,即人类社会进入后工业时代,城市产业结构从工业为主向以第三产业为主转变,工业生产地向农村地区转移,乡村城市化启动,城乡差距逐步缩小,城乡开始走向融合。这样,从城乡关系发展的这种轨迹来看,所谓城乡融合就是城乡从分离、对立,在互动中逐步走向融合的过程,并逐步实现城乡一体的结果。
全球化时代,经济联系的加强,国内外对经济产生重大影响的事件都有可能造成对中国经济的冲击,甚至打破中国经济发展的势头。当这种情况发生时,中国能不能控制住由经济下滑而带来的社会冲击,有效地处理好民众的有效需求,是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在 21世纪面临的最大挑战——这也是大部分发展中国家改革中所面临的问题。
全球化与一体化赋予城乡融合以持续的动力。统筹城乡发展是走向城乡融合的必然选择,生产力的高度发展是走向城乡融合的基础前提,产业结合是走向城乡融合的客观要求,城市带动是走向城乡融合的重要途径。
三、新农村建设与城乡融合:在可持续发展中追求更高的均衡
只有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强化城乡融合,才能确保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事业的成功;只有不断完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城乡的融合才能不断深化发展。二者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
随着新农村建设步伐的稳步推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是要着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体制,逐步建立新的农村管理体制。破除二元结构体制,有利于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使农业与工业的发展相互取长补短,相互促进,使工业反哺农业。农村人过上城里人的生活,是大多数农民梦寐以求的事。满足大多数农民的心愿,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一环。这正好体现了城乡融合的必要性。
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有三个层面的城乡融合:第一,空间意义上的融合,这种融合是最简单的,只要农民不断地进城,城市人口比重不断提高,城市居民和新移民在空间上的融合就实现了;第二,城市居民逐渐消除对于新移民的歧视,消除农村居民在就业服务、社会保障和子女教育等各方面所受到的不公正待遇,缩小原城市居民和城市新移民之间各方面的差距;第三,农村居民和城市里的新移民不会因其身份而与原城市居民在公共事务和政策决定方面拥有不同的权利,从而在政策的决定机制上消除城乡分割政策的形成基础。现在,中国政府已经提出,要在人大代表中增加农民工的数量,一些地方政府开始尝试取消城镇和农村户籍的区分,这些都是城乡融合的重大举措。
随着城乡融合的程度发展到一定阶段,更多的农民转化为城市居民,从而为工业、服务业反哺农业提供了更加可靠的经济保证。“三农”问题将会在更高的层面上获得充足的社会资源,从而形成新农村建设与城乡融合的良性循环。
四、城乡融合与和谐社会:在融合中追求和谐
要实现从城乡分割到城乡融合的转变,除了随着城市的资本积累而不断地增加农村向城市的移民外,更为根本的是必须改变城市单方面地制定有利于自身的政策这一现状。“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解决“三农”问题不只是农村的事,也是城市的事。从舆论宣传上致力于消除城市居民对农民工的歧视、减少城市对农村劳动力流入的种种限制,在制度上逐渐实现进城的农民工享有与城市居民同等的社会保障待遇,等等,这些都是城市在新农村建设中容易被忽视却非常重要的方面。在城乡分割到城乡融合的制度转变中,中央政府需要承担更多的责任,因为这很可能并不符合城市的地方利益。中国共产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已经提出,“建议逐步实行城乡按相同人口比例选举人大代表”,这表明,中国正在向城乡融合前进。
有效的城乡融合,将会产生连锁反应,体现为:
1.城乡融合提升社会总产出。城乡融合与务工人员的持续外流,这使得以前的农民能够获得更多的收入报酬,这归依于劳动力要素在城市能够带来更多的边际产出。
2.社会总产出的增加,能够增加社会的总消费。消费的增加,主要包含基本的消费与随着收入增加带来的边际消费,社会总产出增加以后,居民的消费会随之增加。
3.消费水平的提升,能够带动经济的持续发展。社会的总产出主要来自于投资与消费,消费的增加能够带来经济的持续发展,这也是当前国家刺激内需的一个原由。
4.经济水平的改善、教育水平的提升,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和谐社会的构建,离不开人民生活水平的极大提高与改善,人只有满足最基本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才能在更高的精神层面展开合作,这是人性使然。
5.城乡融合与和谐社会的构建,还体现为对民主权利的追求。对民主权利的追求,是人获得社会认同的一大需求,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我们一旦合理地认识到城乡融合所产生的连锁效应,认识到城乡融合之于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的巨大推动力,就不难理解城乡融合定然会有效推进和谐社会的构建。这是因为,和谐社会的构建,不只是一个政治上的运动,而是社会主义事业本身内涵的一大诉求,是离不开城乡融合的客观存在的。因而,我们应该在城乡融合中追求社会的和谐。
五、土地流转、户籍制度与政治制度的联动改革
为和谐社会的构建提供制度保障在城乡融合的前提下,我们不得不指出影响和谐社会构建的一些深层次问题:
1.土地流转问题的制约
农民工外出务工,其最后的保障似乎依然是作为稀缺资源的土地,土地无法自由流转,必然限制劳动力的自由流动,这不利于经济的发展与城乡融合的推进。
2.户籍制度的制约
户籍制度的制约,使得许多外出务工的农民,很难获得城市居民同等的福利与待遇,这种不公平的制度,限制了劳动力的真正的自由流动,这不利于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不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
3.基层民主与经济发展状况
农民转化为市民之后,其基本的民主权利应该获得保证,同时政府应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为经济改革服务,这也是和谐社会构建的必然选择。要想很好地去解决城乡融合背景下的基层民主问题,需要更多的改革与尝试。只有让进城的新移民与原来的居民获得同等的民主权利才能真正实现城乡的大融合。只有让所有的居民都获得充足的民主权利,让老百姓自己决定一些属于自己权利范围内的事情,能有效地解决政策的交易成本。毕竟,一个政策的出台实施,其最后的功效还得经过实践的检验,处在基层的民众,在充分有效行使自己权利的前提下,能够解决许多信息不对称问题。
因此,推动土地流转、户籍制度与政治制度的联动改革,为和谐社会的构建提供制度保障,是一条可以探讨的途径。毕竟列宁曾经指出,社会主义是一种实践,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尚不存在现成的答案可供选择。
六、结 语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来探讨和谐社会的构建,是时代赋予的命题,我国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主体地位,在积极进行社会主义的新农村建设,伴随着人口要素的自由流动与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发展,城乡融合问题将会体现出更多的内涵与使命。我们只有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坚持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在发展中追求经济发展是社会和谐的均衡,在均衡中追寻平等,农民在城乡融合中获得平等的机会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动力与源泉,是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影响因子;城乡的有效融合还能为新农村建设与和谐社会的构建提供新的保证。
F292
A
1006-5342(2010)04-0024-02
2010-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