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社会实践模式探讨

2010-08-15贺金林张季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10年3期
关键词: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纲要基地

贺金林 张季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 社会科学部,广西 桂林 541004)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社会实践模式探讨

贺金林 张季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 社会科学部,广西 桂林 541004)

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过程中,通过适当融入地方历史文化资源的内容,将课程教学内容与社会实践有机结合的途径,为全面推行该课程的社会实践环节提供良好的前提条件。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加强对学生社会实践基地的选择与对社会实践过程的监控,以及实践环节完成后展开对学生社会实践的评价,是社会实践最终取得良好效果的有力保障。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社会实践模式;地方历史文化资源

实践教学是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加深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认知的一个重要环节。实践教学环节的实施与否,不仅直接关系到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深刻理解与感悟程度, 而且还影响他们今后运用相应理论指导学习与生活实践的效果。长期以来,各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教学中存在着重理论教学与轻实践教学的现象。社会实践环节未能引起各界的足够重视,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未能找到一个课堂教学内容与社会实践环节恰当的切合点。如何在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课堂教学过程中为实践教学环节提供一定的基础,从而将二者有机的结合起来,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经过两年多的探索,我们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过程中,将该课程的教学活动与社会实践进行了有机的结合,建立起稳定的社会实践基地,并在科学的评价社会实践的效果等多方面取得了具有较强操作性的实践经验。本文将就管见所及,就如何形成较为稳定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社会实践模式展开探讨,以求教于方家。

一 在课堂教学中适当融入地方历史文化资源是推行社会实践的前提

自2007年春季以来,全国高等学校普遍开设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该课程的开设,不仅使得我们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拥有了一个更好的对大学生开展“三个选择”教育的平台,而且还为大学生在社会实践环节提供了更为良好的条件。该课程的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具有鲜明的实践性,而且在实践教学方面,它有着其他几门思想政治课程所不可比拟的优势。学界对该课程的研究尚处在起步阶段。多数论者从该课程的性质、教学内容的体例等方面有过一定的论述,但如何开展该课程社会实践环节则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

由于一些课程在教学内容与体系方面的不同,因之在课程社会实践环节上的重视程度存在较大的差别。社会实践环节的开展不仅需要为之提供较为固定的实践基地,同时也需要一定的经费保证,因此一些高校在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教学过程中,对社会实践环节多有缩水的现象,少数学校甚至取消了社会实践的环节。社会实践环节的缺失对大学生深入理解与认知马克思主义理论,并将这些理论运用到学习与生活中去是存在一定缺陷的。针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社会实践教学的现状,2005年,宣传部、教育部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中就曾特别指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所有课程都要加强实践环节。要建立和完善实践教学保障机制,探索实践育人的长效机制。围绕教学目标,制定大纲,规定学时,提供必要经费。加强组织和管理,把实践教学与社会调查、志愿服务、公益活动、专业课实习等结合起来,引导大学生走出校门,到基层去,到工农群众中去。要通过形式多样的实践教学活动,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观察分析社会现象的能力,深化教育教学的效果。”[1]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实践教学的目的,是通过社会实践把学习内容从课堂延伸到社会,最终要提高学生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社会实践过程中,带着相关的研究问题开展一定规模的社会调查研究,引导学生把自己的专业和其他学科的知识结合起来,把历史知识逐步深化综合,引向社会实际,更注重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历史知识与社会现实的结合、历史学科与其他学科的结合。在对教学内容具有较为深刻感知的基础上,通过进一步去考察、分析与探究,并最终撰写出相应的调查报告,从而加深对相关理论的认知程度。

如何取舍教学内容从而为社会实践奠定良好的基础,是《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过程中首先要解决的一个问题。要使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加深对社会实践相关内容的感知程度,且这种感知为即将开展的社会实践提供必要的条件,这就需要我们在课堂教学内容上有所创新。只有将地方历史资源融入教学内容中去,在此基础上与社会实践环节有机结合起来,才能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实践。《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内容多,而且与中学历史课程以及《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课程存在一定程度的重合,这就导致本课程的教学难度加大。如何处理好教学内容上的取舍,并适度融入地方历史文化资源,是我们在探索社会实践新模式过程中的新尝试。

教学内容的取舍与社会实践的结合是我们在全面推行该课程社会实践环节过程中的一大尝试。通过两年多的实践,我们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社会实践中探索出了一条富有地方特色、富有成效的模式。在这一模式中,将地方历史资源融入该课程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是做好社会实践环节的基础条件。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过程中,我们应适当加入地方历史资源。在地方历史资源的选择上,我们应当注意的是,地方历史资源应与课程教学有较大的关联;而且地方历史资源的选择应切合该课程社会实践环节,使之具有较强的操作性。作为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与其他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在教学目的上有一定的区别,这个区别就该课程是为了使大学生更好的理解“三个选择”。我们在选择地方历史资源融入教学内容中去时,应紧紧把握这一重要的原则。

二 社会实践的基地选择与全程指导

选择恰当的实践基地,是《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社会实践的重要保障。就本校所在的历史文化名城桂林市而言,自近代以来,一大批历史文化名人在这里驻足,为桂林历史文化增添了更为丰富的内容,从而为我们推行该课程社会实践提供了良好的条件。自近代以来,广西涌现出一大批为民族的独立与解放而不惜牺牲自己生命的仁人志士,同时广西也是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从事革命活动的一片热土,其红色资源相当丰富。我们在进行《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与社会实践的过程中,这些宝贵的历史文化资源为我们全面推行社会实践提供了便利的条件。就本校所处的桂林市而言,我们将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开展教学内容与社会实践的有机结合。在上编,我们将融入清末“官屠”岑春煊故居雁山园、康有为讲学的叠彩公园、清末保护台湾的英雄唐景崧、孙中山北伐誓师等相关人物与景点的参观活动;在中编,我们则利用民主爱国人士李宗仁故居、桂林文化抗战、以及湘江烈士陵园与八路军驻桂林办事处等景点,以加深学生对以先进的中国人为民族的独立与解放而付出艰辛努力的认识;而在下编,则有与桂林社会主义建设密切相关的一些景点,来真切感受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桂林所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只有事先在做好相关内容教学的基础上,再通过更进一步的社会实践,才会使学生加深社会实践的认知,而不至于走马观花。

选择社会实践基地,另一个需要考虑的因素则是社会实践环节的成本与学生的参与度。选择距离学校较近的社会实践基地,不仅能大大节约社会实践成本,而且还能大大提高学生对社会实践环节的参与度。因此,我们在选择社会实践基地的时候,将以上几个基地作为首选。由于以上实践基地离学校不远,均在桂林市区距离50公里之内,因之实践成本将会大大降低,这将能保证学生参与实践的机会。只有让学生真正投入到实践中去,才能拉近历史与现实之间的距离,更加深刻体会到近代以来民族独立与解放的不易,从而更进一步加深对近代以来中国人民选择中国共产党、选择马克思主义与选择社会主义的认识。在社会实践推行过程中,如何将社会实践与社会公益事务进行有机结合,是我们在探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社会实践模式过程中的一种尝试。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我们不仅仅采取以往单纯游览的方式外,还应积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基地的一些社会公益活动中去。当然这些社会公益活动同样与本课程教学内容有着一定的关联。

据2008年3月14日来自文化部的消息显示,我国将在两年内免费开放1400多座公益性博物馆与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这一消息对我们大力推行社会实践提供了更为便利的外部条件。我们要求学生参加社会实践,需要社会实践基地的理解与支持。尽管有些社会实践基地未能实行免费政策,但我们自身应通过高校党团机构与这些社会实践基地展开广泛的联系,尽可能去为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提供力所能及的便利条件。

在如何保证全员参与社会实践方面,我们采取了分组的方式,以确保小组每一位成员均能始终参与到社会实践中去。由于本课程的社会实践均采取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来完成,因之在时间上使得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得以保证。此外,全员参与社会实践可以集中多数人的力量,在实践基地的选择、线路的安排,以及小组成员的分工等多方面均能体现团体能力的训练。小组分工是我们在推行社会实践环节中的一种最为有效的方式,这将有力推动学生在社会实践过程中的团队合作意识,同时通过集中小组成员所有人的力量与智慧,从而保证社会实践报告的质量与社会实践的成效。与此同时需要注意的是,小组编排的人数应当适中,人数太多将会出现分工不明确,相互推诿的现象;而人数太少则对按期完成社会实践的任务造成一定的困难。

三 社会实践环节的评价机制

在学生完成社会实践活动之后,建立相应的后续评价体系,不仅是检验社会实践环节的效果的重要手段,而且还是社会实践得以进一步优化推行长效机制的重要保障。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社会实践环节,我们不仅要检验社会实践环节参与者的程度,更要检验参与者在社会实践过程中的知识掌握程度与价值取向,从而达到知识性与价值性的统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评价主体既应包括教师,也应包括学生。这些不同的评价主体从各自的角度出发进行的评价对学生的发展发挥着独特的作用。特别是学生的评价可使其反省自己,能够加深对评价标准、评价要求的理解,提高自我评价和自主学习的能力[2]。

建立起稳定的社会实践评价机制,是我们推行社会实践的重要保障。我们推行社会实践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真正投入到实践中去,拉近历史与现实之间的距离,更加深刻体会到近代以来民族独立与解放的不易,从而加深对近代以来先进的中国人选择中国共产党、选择马克思主义与选择社会主义的认识。与以往的社会实践只有少数学生参与不同的是,我们希望建立起一个全员参与的社会实践体系。既然是全员参与,这就需要建立起一个新的社会实践环节的评价机制。这一机制应该包括如何保证学生的全员参与、如何评价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效果、以及如何给予学生社会实践成绩评定等多个方面。

在保证社会实践报告的质量方面,为了保证全员参与社会实践,我们选择了由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成绩评定的方式。在社会实践环节完成之后,通过课堂展示与开展评奖活动,使学生广泛参与到对社会实践的评价中去。课堂展示不仅是让学生参与社会实践评价的有效途径,而且还是学生之间相互交流的手段。推动各院系学生会、团委等学生自治机构参与到该课程社会实践之中,举行有关该课程社会实践的评奖活动,是我们提高学生参与热情与实现多层面评价机制的新尝试。

对学生开展的社会实践环节进行全方位的指导,从而确保社会实践的方向性,是需要我们在开展全员社会实践过程中关注的问题。由于大学生的历史唯物主义认知程度有限,不仅在社会实践基地的选择上需要教师的指导,而且在社会实践过程与教学评价中同样需要给予方向性的指导。以我们选择的社会实践基地相关人物中的桂系军阀李宗仁、白崇禧为例,我们一方面应当引导大学生看到这些军阀的个人奋斗过程中的艰难,特别是抗日战争期间桂系军阀带领广西儿女在全国各地奋勇杀敌为国家所做出的贡献,但另一方面则应引导大学生注意作为旧社会的军阀,他们专制统治本质的局限性。这种思想上的升华只有在随后的评价与总结中才能使本课程最终的教学目标得到更大程度的提升。

通过以上论述可知,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堂教学过程中适当融入地方革命历史文化资源,不仅使该课程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多彩,而且还为学生展开下一步的社会实践提供了良好的前提条件。在充分利用本地丰富的革命历史文化资源的基础上,选择适当的实践基地,是社会实践环节得以顺利开展,并取得较好效果的重要保障。社会实践过程中为学生提供全方位的指导,从而保证社会实践的正确方向。而社会实践完成后全员参与评价机制的建立,不仅是为社会实践成绩评定提供保障,而且还为下一阶段的社会实践提供借鉴。

[1]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Z].教社政[2005]5号.

[2]骆郁廷.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论[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

(责任编校:王晚霞)

On the M odel of Social Practice about the Outline of M odern Chinese History

HE Jin-lin ,ZHANG Ji
(Department of Social Science Guilin University of Electronic Technology, Guilin Guangxi 541004, China)

It is not only a useful attempt of combination of teaching content and social practice, but also f provides a good prerequisite for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curriculum’s social practice, that integrates the local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resources into the teaching process of the Outline of Modern Chinese History properly. It’s a strong support to get good effect of social practice that selects appropriate social practice bases to monitor the course of social practice, and carries out the evaluation of social practice at the end of students’ social practice.

The Outline of modern chinese history; The model of social practice; Local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resources

book=50,ebook=252

K825.4

A

1673-2219(2010)03-050-03

2009-11-04

贺金林(1972-),男,湖南石门人,历史学博士,桂林电子科技大学社会科学部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国近现代史的教学与研究工作。

猜你喜欢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纲要基地
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
流翔高钙为党建示范基地锦上添花
一图读懂这本《学习纲要》
我的基地我的连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历史基础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三位一体式教学研究初探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教学路径研究
新形势下中国梦教育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融合
《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解读
“三维”纲要促转型 竞进提质再跨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