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东汉核心词“黑”的语义研究

2010-09-06刘晓静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10年3期
关键词:论衡古汉语汉书

刘晓静

(华中科技大学 中文系,湖北 武汉 430074)

东汉核心词“黑”的语义研究

刘晓静

(华中科技大学 中文系,湖北 武汉 430074)

“黑”在M·Swadesh《一百词的修订表》中居91位,是语言中较为核心的词。考察东汉文献,“黑”语义场有10个成员:黑、墨、玄、弋、缁、淄、黔、黝、盧、皁。上古汉语里,先秦时期表“黑”义的有“黑、墨、玄、缁、盧”,但“黑”占主要地位,这种优势一直持续到现代汉语。秦至魏晋南北朝时期,“淄、黔、黝、皁”也加入了表“黑”义的行列,但使用频率极低。

核心词;语义场;东汉;黑

本文以东汉文献《汉书》、《论衡》、《潜夫论》、《东观汉记》和《风俗通义》等为主要资料,旨在研究核心词“黑”的语义场在东汉的具体情况以及探讨语义场各成员在上古汉语里的历时演变等问题。通过考察,我们发现,东汉与“黑”相关的词共有10个:“黑、墨、玄、弋、缁、淄、黔、黝、盧、皁。”

一 东汉“黑”的语义场:黑、墨、玄、弋、缁、淄、黔、黝、盧、皁

黑:《说文》:“黑,火所熏之色也。”与“白”相对,又能与“白”相组合。“黑”在东汉时大量出现,在同表“黑”义的诸多词语中使用频率最高。其修饰对象多种多样,范围极为广泛,如:衣、履、斑、发、肤、头、身、牛、坟、日、气、水、云、果、雉、龙、乌、雕、马等。“黑”极为活跃,这不仅表现为“黑”可单用,亦可与其他词语相组合一起出现,还表现在“黑”的语法功能上:

(1)行夏之時,时以平旦,服色、牺牲尚黑。(《东观汉记·记一》)

(2)贼问所以,君仲云:“黑与母,赤自食。”(《东观汉记·卷十五·传十》)

(3)白纱入缁,不练自黑。(《论衡·率性篇》)

(4)宋人有好善行者,三世不改,家无故黑牛生白犊。(《福虚篇》)

由此可见,“黑”不仅可作宾语(例1)、主语(例2)

黄树先师将“黑”与缅语里的“黑暗”和“烧烤、烧焦”作对比,得出汉语的“黑”字可能与“炱煤”有同一来源的结论。[1]P171

墨:《广雅·释器》:“墨,黑也。”《孟子·滕文公上》:“面深墨。”注:“墨,黑也。”《国语·吴语》:“臣观吴王之色类有大忧。”注:“传曰:‘肉食者无墨。’今吴王有墨。墨,黑气也。”《释名·释书契》:“墨,晦也,言似物晦黑也。”“墨”表“黑”义时,在东汉极少使用,以《汉书》、《论衡》为证:“墨”在《汉书》中出现73次,仅3次表“黑”;《论衡》中78次,仅5次表此义:

(5)圣贤不治名,害至不免辟,形章墨短,掩匿白长。(《论衡·累害篇》)

“墨”除单纯表颜色名词外,还表刑罚,即刺刻面额,染以黑色。此刑商周时叫“墨刑”,秦汉时则改叫“黥刑”。《白虎通·五刑》:“墨者,墨其额也。”如

(6)凡杀人者踣诸市,墨者使守门,劓者使守关,宫者使守内,刖者使守囿,完者使守积。(《汉书·刑法志》)

此外,“墨”还有一用法与“黔”相似,即以“黑”义出现在固定词语中,表人。如:麋墨。

(7)晋文反国,命彻麋墨,舅犯心感,辞位归家。(《论衡·感类篇》)

《论衡校释》中刘盼遂集解引吴承仕曰:“《韩非子·外储说左上》云:‘文公反国至河,令手足胼胝,面目黧黑者后之……此云麋墨者,麋假为霉,麋霉同部声近。’《淮南子·说山训》:“云:‘文公弃荏席,后霉黑,舅犯辞归。’麋墨即霉黑也。”即“麋墨”表面色黑的人。但与“黔首”不同的是,“黔”的“黑”义呈淡化趋势,而“墨”的“黑”义则不变。

与“黑”使用的高频率、广对象相比,“墨”则要逊色得多。“墨”不单独使用,除“麋墨”、“墨罪”等与人有关的少量固定词语外,“墨”与其他语素之间的组合多为临时搭配,语法功能上,除可作谓语外,还作定语,但此例极少,目前仅发现1例:

(8)凡可憎恶者,若溅墨漆,附著人身。(《论衡·四讳篇》)

关于“黑”、“墨”的关系,王力先生认为:“‘黑’的古音可能是mxək,故与‘墨’mək同源。”[2]P253黄英在此基础上提出“墨”、“黑”乃同源相谐。二者实为一语,“墨”是由“黑”的喉音转为唇音所形成,造成此现象的原因则是上古汉语有送气流音声母,“黑”、“墨”古音同部位同鼻音又同为入声收-k尾,由此,“墨”源于“黑”。[3]

玄:《说文》:“黑而有亦色者为玄黑而有亦色者为玄。”《考工记·钟氏》:“五入为緅,七入为缁。”郑玄注:“凡玄色者,在緅缁之间,其六入者与。”又泛指黑色。《广雅·释器》:旐“玄,黑也。”《小尔雅》:“玄,黑也。”《书·禹贡》:“(徐州)厥篚玄纤缟。”孔传:“玄,黑缯。”“玄”在东汉多作人名出现,或表幽怨深暗等非颜色义,表“黑”义者较少,仍以《汉书》和《东观汉记》为例:“玄”在《汉书》中出现229次,表“黑”义者21;《东观汉记》中出现20次,表此义者仅1,如:

(9)新野君薨,赠以玄玉赤绂,赙钱三千万,布三万匹。(《东观汉记·记三》)

在修饰对象上,“玄”多与“圭、服、甲、豹、鹤、旌、鸾、龟、云、石、冬”等相配,其中对于“玄冬”的词源分析,师古曰:“北方色黑,故曰玄冬。隆烈者,阴气盛。”“玄”的使用对象虽多,但语用上的灵活性却极低,绝大多数时候都在句中作定语,目前,尚为发现“玄”单独使用的例子。

弋:“弋”表黑色目前仅在《汉书》中发现3例,且搭配对象只为“绨”,如《文帝纪》:身衣弋绨,所幸慎夫人衣不曳地,帷帐无文绣,以示敦朴,为天下先。注:弋,黑色也。

缁、淄:“淄”,黑色,古通“缁”。“淄”表“黑”义在战国后才出现,且仅处于引用前人话语之中。《说文》:“缁,帛黑色也。”《广雅·释器》:“缁,黑也。”“缁”和“淄”表“黑”义时在东汉的使用频率极低,“缁”只出现1次,“淄”也只出现3次,皆为引用前人语句:

(10)吉因于贺,涅而不缁。(《汉书·叙传》)

(11)而曰“坚磨而不磷,白涅而不淄”(《论衡·问孔篇》)

黔:《说文》:“黔,黎也。秦谓民为黔首,谓黑发也,同谓之黎民。”《小尔雅·广诂》:“黔,黑也。”《集韵·严韵》:“黔,黄黑色。”“黔首”这一固定用语沿用至东汉并频繁被使用,但“黔”的“黑”义在这一词语中不断淡化。与其有相同用法的词还有“黔黎”,但此词并不多见,目前仅在《风俗通义·怪神》中发现一例:

(12)死生有命,善凶由人,哀哉黔黎,渐染迷谬,岂乐也哉,莫之徵耳。

“黔”多于“黔首”这种复音词形式中出现,单用的情况极少,至今只在《汉书·叙传第》中发现1例,于句中作谓语:

(13)夫德不得后身而特盛,功不得背时而独章,是以圣哲之治,栖栖皇皇,孔席不暧,墨突不黔。

黝:《说文》:“黝,微青黑色。”《尔雅·释器》:“黑谓之黝。”注:“黝,黑貌。”目前,仅在《论衡》中发现1例表黑色的“黝”:

(14)使面黝而黑丑,垢重袭而覆部,占射之者,十而失九。(《自纪篇》)

“黝”、“幽”相通。清·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幽,假借为黝。”《礼记·玉藻》:“一命赤袚幽衡,再命赤韨幽衡。”郑玄注:“幽读为黝,黑谓之黝。”唐代孔颖达疏引孙炎注《尔雅》云:“黝,青黑。”

盧(卢):清·徐灏《说文解字注笺·皿部》:“盧为火所熏,色黑,因谓黑为盧。”《书·文侯之命》:“盧弓一,汉·扬雄《太玄经》盧矢百。”孔传:“盧,黑也。”《荀子·性恶》注:“盧,黑色也。”西汉扬雄《太玄经》:“上九。与荼有守,辞于卢首不殆。”范望注:“荼,白也;卢,黑也。”“盧”在东汉多作为姓氏,用于表黑色例极少,仅于《汉书》中发现1例:

(15)《汉书·王莽传下》:“是犹绁韩卢而责之获也。”师古曰:“韩卢,古韩国之名犬也。黑色曰卢。”

考上古诸多文献,“盧”仅指韩犬时才表“黑”义,极为特殊。

皁:《集韵·晧韵》:“皁,黑色。”《释名·释采帛》:“皁,早也,日未出时,早起视物皆黑,此色如之也。”“皁”表“黑”义时在东汉文献中的使用频率不高,当前仅在《汉书》里出现3次,《东观汉记》里出现1次,无单用现象,其修饰对象常为衣物,如:皁绨、皁衣、皁襜褕等。

二 词义比较

这些词都表颜色,且多数互为同义词,为了更好地对“黑、墨、玄、黔、黝、皁、缁”进行区分②,我们不妨将其进行比较:

首先,在色彩上,“墨”与“皁”都表纯黑,“玄”是黑中带赤,“黔”是黄黑色,“黝”是微青黑色,“缁”的“黑”色则是以红为底,经多次染色才得到的深黑,它比“玄”更深[4],而“黑”一方面可指纯黑,另一方面又泛指一切黑色。

其次,在使用对象上,“黑”的范围最全面最广泛,“玄”次之,“黔”、“墨”、“黝”多用于面部,而“缁”、“皁”则多用于衣物。

最后,在语法功能上,“黑”的功能最全,主语、谓语和宾语都已见,也最为活跃,既能单用,也可与其他语素组合出现;“缁”、“墨”、“黔”多作定语,也有极少数作谓语,能单用,但此种情况极为少见;而“黝”、“皁”、“玄”则尚未发现作谓语的情况,且不单用。

三 历时演变

为更好地观察“黑、墨、玄、缁、黔、黝、皁”②这几个词在上古汉语里的演变情况,我们选取一些代表性的文献进行粗略考察:

纵览全图,我们不难发现,在诸多表“黑”义的词语中,唯有“黑”这一词从始至终都牢牢占据着主要地位,并将其特有优势保持到现代社会,独领风骚数千年,并仍在稳健发展;“玄”在先秦的发展仅次于“黑”,在使用频率和修饰范围上都有着不俗的表现。但秦以后,其发展裹足不前,尤其是进入中古汉语时期,更是呈缓慢下降趋势;“墨”从先秦时多数用于“墨刑”外,只有少量用于搭配服饰,至秦汉后,“墨刑”被“黥刑”所取代,其修饰范围进一步缩小,至中古汉语后,此义呈式微之态;“缁”在先秦的发展比不得“黑”、“玄”,但也一直保持稳定,所修饰对象绝大多数都与衣物有关,如:缁衣、缁带、缁布等,但从另一方面也显示出其对象范围的狭窄,使用范围难以得到扩展,这种现象一直持续到秦汉,但汉以后,随着“黑”更进一步的强劲发展,这种局势被打破,“缁”的使用对象开始大量流失,发展趋势极不乐观。而其他词语诸如“黔”、“黝”、“皁”的发展则从一开始就处于不利地位:“黔”直到秦以后才出现“黑”义,且绝大多数时用于“黔首”这一固定词语中,但“黔首”中的“黔”已在不断淡化“黑”义,发展呈式微态;而“黝”、“皁”则恰好相反,此二者在汉时才出现,虽然使用次数不多,但在进入中古汉语以后,就开始逐步稳定发展,至今在现代汉语中仍能发现“黝”的身影。

注 释:

①原文为:“君仲取桑椹,赤黑异器。贼问所以,君仲云:‘黑与母,赤自食。’”语义上,“黑”为修饰语,但句形中,“黑”仍作主语,此乃真实主语的省略所造成。

②因为“弋”、“盧”、“淄”出现次数过少,且修饰对象固定,词中“黑”义在上古时就已呈消亡之势,属特殊情况,因此本文没有将其纳入一般颜色词的比较范围,也不作图列说明。

[1]黄树先.汉缅语比较研究[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3.

[2]王力.同源字典[Z].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3]黄英.试论古汉语中“黑”与“黴”“墨”“煤”之关系[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3).

[4]李英.古代颜色观的发展——《说文》糸部颜色字考[J].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3).

[5]唐丽珍.《说文解字》“黑”义类词浅论[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5,(6).

[6]王力.古代汉语[M].北京:中华书局,1996.

[7]黄金贵.古汉语同义词辨释论[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8]施真珍.后汉书核心词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9.

[9]曾昭聪.颜师古《汉书注》中的词源探讨述评[J].古汉语研究,2007,(2).

(责任编校:周 欣)

book=202,ebook=366

H131

A

1673-2219(2010)03-0202-03

2009-12-11

刘晓静(1983-),女,湖北黄冈人,华中科技大学中文系2007级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猜你喜欢

论衡古汉语汉书
基于比较视角的《史记》《汉书》语言现象管窥
古汉语疑问句末“为”字补证
民国北方京剧科班的发展流向及与“外江派”关系论衡
古今字研究应该重视出土文献*——以颜师古《汉书注》古今字研究为例
悬梁刺股
Towards Semiotics of Art in Record of Music
李学勤《〈汉书·李寻传〉与纬学的兴起》手稿
上古汉语“施”字音义考
《论衡》选读
宋代《论衡》研究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