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包待制三勘蝴蝶梦》*

2010-08-15叶婷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湖北武汉430079

湖北科技学院学报 2010年9期
关键词:蝴蝶梦王婆公案

叶婷(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湖北武汉430079)

浅谈《包待制三勘蝴蝶梦》*

叶婷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湖北武汉430079)

《包待制三勘蝴蝶梦》可简称为《蝴蝶梦》,是关汉卿创作的一部有关于公案戏的杂剧,是以王婆为主唱的一部旦本戏。本文主要从这部杂剧所塑造的两个理想的人物形象入手,接着分析关汉卿在剧本中所写到的梦境的作用以及剧本的艺术特色,从而达到认识这部剧的价值及其意义。

理想人物形象;梦境作用;艺术特色

众所周知,公案戏主要成熟活跃在元代,具有是非判断的意义,又称为公案断狱剧。而《包待制三勘蝴蝶梦》就是关汉卿创作的为数不多的几部公案戏中的一部。在元代那样一个对汉族不公平的把人分为三六九等的野蛮统治年代,产生了不少公案戏,这足以暗示在那个年代有多少不公的事情发生,民意是多么渴望有清正的父母官,公平法治的社会秩序。但是在现实中人们的愿望是得不到元代蒙古统治者的重视的,所以在元代出现了大量的公案戏,而且一般都是贫民最后战胜了权势,这些创作满足了民众的一种期待心理。

关汉卿的《包待制三勘蝴蝶梦》正是在元代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创作出来的,既带有现实的影子,也带有自己的一种理想或者说是普通大众的期望。《蝴蝶梦》是一部旦本戏,主要由王婆主唱,但是包公在里面的作用却是起到了关键作用,甚至可以说是主人公的作用。这部公案戏从始至终表现着伦理与所谓凌驾于儒家伦理道德之上的蒙古人所给出的法之间的较量。本文试图以《蝴蝶梦》的文本为出发点,粗浅的探讨一下这部剧的人物形象的设置、包公所作的蝴蝶梦对本剧公案审理的作用及其启示以及这部剧本的艺术特色,从而更加深刻的认识这部剧的创作意义及价值。

一、塑造的理想人物形象

讲到这部剧所创作的理想人物形象,无疑就是关汉卿所创作出来的包公和王婆两个人物形象了。在说到人物形象之前,我们首先应该把故事的脉络理清一下:这部戏讲的是一个王姓庄户人家有三个儿子,王大、王二、王三,认为读书才是自己应该走的路,尽管生活过得艰苦困窘,他们的父母亲也是很支持他们,某一天王老汉出门到集市上给三个儿子买些纸笔,不巧撞上了权豪势要葛彪,葛彪把王老汉就地打死,三个儿子与母亲来到集市上又把葛彪打死了,按照元法要受法理的审判,更何况是打死了权豪势要,更是严重。在中牟县审完后,从中牟县押解到包公的开封府来审理,包公起初要下他们死罪,但是在审判之前做了一个关于蝴蝶的梦。在审案过程中王婆及三个儿子都说是自己把人打死的,包公很是奇怪但是还是决定处死一人以了结此案,可王婆在厅堂对三个儿子作了动情的分析,以及在不得已的情况下,宁愿让自己的亲生小儿子去死,也不让前妻所生的大儿子二儿子去死,让包公对这个案子重新思考。慢慢地通过审案的过程,加上那个蝴蝶梦的提示,最后三个弟兄都没有处刑,甚至封官,真正是一个大团圆的结局。理清了剧本的脉络,那么我们透过这个剧本所描绘的人物来对里面的两个人物作一些浅要的分析。

包公形象“现存元曲中公案断狱剧据青木正儿统计有十五种”,在这些杂剧之中,《蝴蝶梦》、《灰栏记》、《陈州粜米》可以说不仅是公案戏同样也是元杂剧的代表作,这些戏主人公均为包公,故又称为包公戏。”[1]公案戏的主人公,包公形象也在此凸显出来。现在来看看《蝴蝶梦》中所创造的包拯形象,在这部剧的第二折一开头写道:“老夫姓包名拯,字希文,庐州金斗郡四望乡老儿村人也。官拜龙图阁待制学士,正授开封府尹。”在广为流传的关于他的作品中,一般说的是他开封府时以廉洁奉公、清正严明、不畏权贵著称,所谓“如一轮明镜高悬在上面”,执法严明。上述这些特征若从艺术创作的角度来说,可能会觉得有些类型化,但是这些特征所表现的正是当时那个社会的人们期待的社会政治理想,关于理与法的关系的裁定。在我们的这部《包待制三勘蝴蝶梦》中,表现的就有一种包公形象独特的风格,在原来那些风格之上,又加入了另外一些元素。在《蝴蝶梦》中,关汉卿主要表现他不畏权贵,将法与伦理纳入灵魂深处进行较量,而以他的痛苦思维表现得深沉,突出了他在元代那种统治下对伦理的呼唤。

在剧中王家三个儿子被押解到开封府时,包公一开始以元法行事,“打死人且打死平人罪加一等”,但王氏兄弟及其母争先恐后要求抵命,这个细节确实让包公为之一怔,接下来的情节是王婆在厅堂对三个儿子做了动情的分析,并且面对不得已献出最小的也是唯一亲生的儿子的残酷事实,毅然指责包公“官官相卫葫芦提”等,在伦理屈从于法时,还是表现了自身的魅力,相比之下,包公判案所依据的法就显得有些苍白了,也因此促成了包拯逐渐对法产生的动摇,戏剧的高潮部分是包拯自身所激起的法与理的冲突,依照于法三兄弟中一人必死,依照于理三兄弟皆可大赦,这个矛盾着实让包公在一时之间困惑不已,诚如剧中所云:包公一方面自惭“这些公事断不开,怎坐南衙开封府”;另一方面也期望寻找一角度自立:“我扶立当今圣上明主,欲播清风千万古。”经过一番内在冲突,在包公内心深处伦理战胜了法。但是在元代那个社会,这样的执法几乎是没有的,一般都是官官相卫,平民百姓遇事若想斗过达官显贵,几乎是不可能的,这样塑造的包公形象正是在人们感到社会不公时候期待的一种正义的化身,正是因为元代社会没有这样的清官或者说极少有,才能使得这样的公案戏更能引起人们的期待,于创作者关汉卿来说,创造包公这个可能不存在的理想性的人物是有一种寄托意义的,既是满足人们的期待视野,也是他个人在看到种种黑暗社会现象后,对社会正义的呼唤的一种表现。

王婆形象“在这个旦本戏中塑造了一个至贤至善的女性形象王婆婆。”[2]王婆婆的三个儿子为报父仇将权豪势要葛彪当街打死,她预料到此举会使三兄弟招来杀身之祸,但仍然对儿子们这种符合孝道与正义的行为表示了极大的赞许和支持,如剧本中写到“你为亲爷雪恨当如是,便相次赴阴司,我也甘心做郭巨埋儿”,当母子四人被押到开封府的大堂时,母子四人都争说是自己打死了葛彪,王婆婆更是坚持“并不干三个孩儿事……委的是妾身来!”府尹包拯让王婆婆任选一子为葛彪偿命,王婆婆为了保住两个养子的性命忍痛要求处死自己亲生的小儿子。在牢狱中,王婆婆乞讨叫化了些饭来,仍是待继子胜过亲子,化来的两个烧饼也是让王大、王二吃,不让王三看到,表现了中国社会一种最高的道德标志。在剧中关汉卿通过包公对王婆做了这样一番评价“为母者大贤”。关汉卿塑造的这个人物形象是伦理的最高境界的化身,也是关汉卿艺术创作上倾向于平民,尽力凸显普通大众的高贵品质。

二、梦境的作用

涉梦戏中的梦幻故事是作家在清醒状态下根据剧情需要而精心编织的,梦境是批判现实社会的工具,在这部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关汉卿通过梦境这种方式来写元代社会的腐朽和黑暗,表达出了自己的强烈不满及对下层社会人民的深切同情。这部剧的全名是《包待制三勘蝴蝶梦》,用包公做的梦这样的标题来作这部杂剧的名字,足以证明这个梦在剧中的作用是多么重要了。《蝴蝶梦》中,包待制是公认的铁面无私,明察秋毫,但剧中他却几次险些错杀好人,事情最终还是因为包待制的灵活,适当地处理才有了一个圆满的结局,这还是由于包待制在审案前做了一个关于几只蝴蝶的梦,正是这个梦给他办案带来了启发,事情才没有形成悲剧。试想这样一个人命关天的案子就连包待制都险些出错造成冤案,又更何况是元代那些官员呢?这部剧中,梦可以说是在其中占了很关键的作用,梦境开始让包公困惑,梦醒之后开封府来了这样一个案件,与梦境何其相似,这倒是启发了包待制判案。所以说“这个蝴蝶梦对整部剧情节的发展,人物心理的刻画以及主题的表现起到了很大的作用。”[3]

另外,可以说梦境是悲剧意识的消解,关汉卿的这部剧,梦境的作用具有一种补偿现实冤枉的心理,说到底就是以一个梦来安慰现实的痛苦,试想在元代那样一个社会里,把人分成三六九等,汉族人基本上都没有什么地位,蒙古族权贵横行于民间。如在剧中第一折里写道:“有权有势尽着使,见官见府没廉耻,若与小民共一般,何不随他戴帽子。自家葛彪是也。我是个权豪势要之家,打死人不偿命……打死了王老汉后说这老子诈死赖我,我也不怕,只当是房檐上揭片瓦相似,随你那里告来。”剧中展示的元代那种普通百姓生存的境遇,如果像剧本中的案子发生在当时的社会,基本上不会像这么好的结局,这是一种社会的悲剧因素,关汉卿创作的这部公案戏为了达到观众所喜闻乐见的大团圆结局,就用梦境来消解,梦境就成为现实中不能解决的痛苦得到消解的一种创作方式,因此我们可以说这个包公所作的关于蝴蝶的梦,是推动剧情发展的一个最有效的方式。

三、剧本的艺术特色

这是一部非常出色的剧本,与其他杂剧结构一样,一本四折加前面一个楔子。同时也是关汉卿公案戏中的一部,关汉卿创作的其他公案戏包括《鲁斋郎》、《窦娥冤》、《绯衣梦》等,但每一部都是一个独立剧本,每一个剧本都有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我们所谈论的《包待制三勘蝴蝶梦》是以法与理的探讨为出发点的一部公案戏,本剧在艺术上的特色我们可以从剧本中来发掘。

首先,这部剧虽说最后是一个大团圆结局,但是从总体上说,还是含有很多悲剧因素的,整部剧一直就是情与法的冲突、交织。虽说最后伦理战胜了元代那种为权豪势要服务的法制,但是这其实是关汉卿个人在公案戏创作上的一个追求,当时的社会几乎是不可能,正是因为在当时社会缺乏的就是这种公正,所以在剧本中才会表现出这种作者的理想追求。

其次,这部剧中的语言很是丰富,不时的加入一些幽默,悲的主调中带有些许的幽默,比如楔子中王三对父母说的话,还有就是临刑前叮嘱狱卒的话“哥哥你丢我时,放仔细些,我肚子上有个疖子哩”。这样的语言既增强了戏剧效果,也从侧面揭示着汉族人平民的无奈,从艺术构思上说,则是典型的以乐景写哀情了。

再次是“悬念的设置,剧中第二折中包公做梦大蝴蝶救两只小蝴蝶,不救剩下的一只,这一细节即是留下的对包公断案的一个悬念”[1],为后面包公审案设置的一个悬念,有相照应的效果。

最后,本剧中包含很多描写伦理的诗句,如本剧楔子开头就是“月过十五光明少,人到中年万事休,儿孙自有儿孙福,莫为儿孙作远忧。”第一折中[赚煞]中开头写道“为甚我教你看诗书、习经史?俺待学孟母三移教子。”《蝴蝶梦》这部剧本来就是一部公案戏,就是在写元代时候的法与中国传统伦理之间的冲突,最后是伦理战胜了法的这么一个剧本,因而剧中的描绘伦理道德的词句是将中国伦理中的深刻的道理表现在剧本中于无处不在,对于公案戏来说,这貌似又是在宣泄着作者本人的无奈、伦理在现实中的漂泊等等意蕴。

四、结语

总而言之,《蝴蝶梦》这部公案戏就是在以平民王氏一家所代表的伦常与权豪葛彪代表的法之间的冲突基础上,三个儿子及其母亲王婆被押解到开封府与包公所判案依据的法之间的冲突最后升华为本剧高潮部分,那就是包公自身所激起的法与理的冲突,最终在包公所作的关于蝴蝶的这个梦境的启发下巧妙地设计让偷马贼赵驴儿替死,王家大团圆结局来了结此案,此剧从始至终表现着中国传统伦理与当时元代社会的凌驾于伦理至上的元代蒙古族所订立的法之间的冲突较量,它的意义在于引发人去思考在那个时代法与理究竟该以怎么样的形式共存,同时也表达出了剧本作家关汉卿的一种对于理想公正的社会的一种目的与追求。这部剧不管是从人物的设置还是梦境的介入亦或是艺术风格,都算是非常成功的,也因而推动了本剧在情节上的发展,同时揭示了这部公案戏的思想的深刻性。

[1]张兆勇,安敏.公案戏杂谈——以关汉卿《蝴蝶梦》为例[J].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6).

[2]韩晓.论关汉卿的公案戏对天人关系的思考[J].湖北大学学报,1999,(6).

[3]王慧,何峰.梦境在关汉卿涉梦戏中的作用[J].研究者,2008,(7).

I06

A

1006-5342(2010)09-0052-02

2010-07-18

猜你喜欢

蝴蝶梦王婆公案
王婆酿酒
王婆卖瓜,自卖自夸
中国公案小说
Analysis on Two Female Figures in Rebecca
歪写数学史:绝代双骄和数学史上最大公案
可怜可恨说王婆
论关汉卿《蝴蝶梦》中的审美想象
卖瓜的“王婆”原来是个男的
摄影作品
抬头又见王晓湘*——中国现代修辞学史中一桩公案之发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