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族教育研究综述
2010-08-15李芳兰
李芳兰
(中央民族大学 少数民族语言文学系,北京 100081)
一、京族概况
京族是我国人口较少民族之一,也是我国唯一的一个以海洋渔业经济为主的少数民族。京族过去称为 “越族”,也称 “安南人” 或 “唐人”。1958年成立东兴各族自治县 (现东兴市)时,根据其历史、语言、文化艺术、生活习俗的特点和本民族的意愿,经国务院批准,正式定名为京族。京族是一个跨境民族,与越南的主体民族越族同源。据史料记载,我国的京族先民大约在公元16世纪初陆续从越南涂山 (今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海防市一带)等地迁移过来。京族有自己的语言——京语。
我国的京族主要聚居在广西壮族自治区防城港市东兴市 (县级市,由防城港市代管)江平镇管辖下的澫尾、巫头和山心三个行政村 (俗称 “京族三岛”)。据2000年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我国的京族共有22517人,其中广西壮族自治区有20123人(防城港市18106人,东兴市 13966人)。[1](P16)据自治区公安部门统计,到2007年,广西壮族自治区共有京族2.2万人,占全区总人口的0.04%,其中京族三岛约有京族1.9万人。有关京族教育方面的研究始于20世纪50年代后开展的京族调查,在60年代出版的 《京族简史简志合编》(1963)和80年代出版的 《京族简史》(1984)中,有少数涉及京族教育方面的内容,但比较零散。[2](PP.71-72)[3](P43)学术界真正对京族教育进行比较系统、全面的研究是从20世纪90年代以后开始的,研究成果以期刊论文和会议论文为主,部分书籍 (如 《中国少数民族教育史》第三卷)也有关于京族教育的内容。本文主要对20世纪90年代以来京族教育研究文献进行梳理和总结,为进一步推进京族教育研究提供文献基础和研究思路。
二、京族教育研究文献回顾
京族教育研究文献可分为京族教育史,京族教育的调查分析与对策研究,当代京族学生的调查分析,京族文化与京族教育,京族中小学校本课程开发等五个方面。下面分别进行述评:
1.京族教育史
陈时见的系列论文对不同历史阶段的京族教育情况作了较为全面、清晰的描述与总结。
陈时见的 《中国京族古代的教育活动论略》(1996)归纳了京族古代教育活动的主要内容,即:生产劳动、生活习俗、道德宗教、语言常识、文艺体育。作者认为京族古代教育活动的特点是:原始性、民族性、神秘性、融合性。[4](PP.109-113)
陈时见的 《京族近现代教育及其特点》(1996)总结了1840年鸦片战争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的京族教育概况。该文论及:(1)京族地区私塾和书院的创办及其特点。(2)京族地区近现代学校教育的建立和初步发展,包括:教会学校、小学教育、中学教育等。作者认为,京族近现代教育有三个特点:艰巨性、落后性、时代性。[5](PP.62-65)
陈时见的 《京族当代教育的发展》(1995)总结了1949年新中国建立至1995年的京族教育发展状况。作者将当代京族教育分为三个发展时期:(1)建国初期,京族教育经过整顿得到初步发展。(2)“文化大革命”时期,盲目发展中小学,学校秩序混乱,教师遭受打击批判,除扫盲教育取得新进展外,其余各类教育的发展受到严重阻碍。(3)“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教育被置于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在数量、质量、类型上都有了巨大发展,基本扫除了文盲,普及了小学教育,大力发展了学前教育、中学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文化技术教育等。[6](PP.50-55)
在韩达主编的 《中国少数民族教育史 (第3卷)》(1998)中,由陈时见、黄明光执笔的 《京族教育史》将京族教育分为三个时期,即:古代教育(1511~1839年),近现代教育 (1840~1949年),当代教育 (1949.10起),对京族教育做了全面总结。[7](PP.1067~1108)京族古代的教育活动主要有:生产劳动、生活习俗、道德宗教、语言常识、文艺体育等。京族近现代教育主要述及:社会教育的发展、私塾和书院的创办、学校教育。京族当代教育主要述及:京族教育的调整与初步发展(1949~1965年),“文化大革命”对京族教育的破坏 (1966~1976年),新时期京族教育的恢复与发展 (1977~1991年)。
2.京族教育的调查分析与对策研究
吴满玉、冼少华等编著的 《当代中国的京族》(2005)详细介绍了新中国成立后的京族教育状况,[1](PP.221-238)即:(1)1949~1956年,建立社会主义教育制度,包括:改革不适应新社会的教学内容、计划、教材、教法、师资;(2)1956~1966年,教育事业的调整改革;(3)1966~1976年,教育方针被歪曲,教师遭受迫害,盲目发展学校,教学质量严重下降;(4)1976~2004年,具有京族特色的教育事业的建立,包括:教育领导的加强、教育经费的保障、基础设施的改善、教师队伍的壮大、各类教育的蓬勃发展等。此外,作者还探讨了京族 “经济飞跃、教育滞后”的原因和对策。
徐书业、梁庆的 《国际化背景下跨境民族教育发展的若干思考》(2006)认为:(1)京族教育发展必须充分考虑与当地背景相适应,包括:融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国际化背景、产业结构调整的经济背景、多元文化并存的文化背景。(2)京族教育发展必须把握当地教育发展的现状与问题,包括:文字的保存与现实需求的矛盾、越南语在当地的普及与推广,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师资培训。(3)京族教育的发展必须选准发展路径,包括:促使越语在东兴市的普及推广,研发校本课程、多渠道培训师资。[8](PP.247-257)
凌圣翰的 《防城各族自治县教育现状》(1990)简要分析了京族地区在初等教育的普及,中等教育、师资、教育经费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一些建议。[9](PP.110-119)
袁少芬主编的 《民族文化与经济互动》(2004)一书是为期三年的福特基金会项目“中越边境民族文化振兴与经济发展互动研究”课题研究成果。在京族教育方面,该课题组成员对巫头村小学、山心村小学、澫尾村小学、江平镇中学、东兴市京族中学五校做了学生、教师、教学设备、教学水平等方面的调查,并在村民中进行有关教育发展状况的调研。针对京族的教育状况,课题组把工作实验的重点放在两方面:一是对京族人的语言使用情况进行调查,根据社会需求,提出在京族地区开设选学越南文课程的建议;二是联合澫尾小学、山心小学有关教师,进行京族乡土教材的编写与应用教学试验。[10](PP.88-91)
陈时见、冯立明的 《壮、京、毛南、仫佬族教育:发展、问题与展望》 (1999)分析总结了壮、京、毛南、仫佬四民族教育的发展、主要措施、基本经验及其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将民族教育作为民族地区现代化的奠基工程,优化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教育体系,增加对民族地区的经费投入与对口支援,积极开展民族教育科学研究等对策。[11](PP.82-85)
刘翠兰的 《发展边境民族教育,提高边境民族文化素质——关于广西防城港市文化教育情况的调查》(2001)描述了防城港市防城区民族文化教育情况,重点介绍了东兴京族中学的基本情况及其今后10年的发展计划。文章认为,防城区文化教育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是:基础设施落后,科教文卫发展滞后,边民生活水平很低,国家对该边境地区基础建设和经济开发投入少,民族优惠政策待遇没有得到享受,财政发展缓慢等。最后,作者提出了几点建议。[12](PP.223-229)
韦家朝、韦盛年的 《京族语言使用与教育情况调查报告》(2003)表明:京族成员学历普遍较低,但对孩子受教育程度的期望值较高;汉语白话 (粤方言)是京族人民第二重要语言;绝大多数人赞成让学生选学越南语,大概有2/3的人赞成用越南语代替英语。[13](PP.138-142)
肖柳燕的 《广西独有民族——京族教育状况调查》简要介绍了东兴市民族教育的基本情况,分析了京族教育的主要困难和问题,并提出了一些建议。[14]
3.当代京族学生的调查、分析
文萍、梁贞巧、李静的 《广西京族、毛南族中学生的知识价值观探析》(2009)以京族及毛南族的341名中学生为研究对象,描述、对比该民族中学生的知识价值观现状,研究发现:社会发展潮流、经济发展水平、民族传统文化及生活方式和个人心理发展水平是影响京族、毛南族中学生知识价值观的主要因素。在跨文化背景下,应恰当定位知识价值观教育的目标,选择恰当的知识价值观教育方法,丰富知识获取的途径,重视闲暇教育的作用,以更好地促进民族教育的发展。[15](PP.117-122)
单朋华的 《广西少数民族中学生价值观调查研究》(2008)采用施瓦兹价值观量表,研究京族、毛南族、仫佬族人生价值观的特点。研究发现:(1)京、毛南、仫佬族中学生人生价值观呈积极向上的态势,但多元化趋势比较明显。(2)京、毛南、仫佬族中学生重视知识的作用,大都以个人精神目标为首要,忽视对金钱、权利、社会地位等知识的物质价值的追求。(3)京、毛南、仫佬族中学生能够比较清醒地认识到异性同学的交往与中学生早恋的区别,但在与异性交往的动机上有待进一步引导。(4)在审美价值观上,京族中学生更倾向于从个体的外表去判断美不美,毛南族和仫佬族之间的一致性比京族更强,但同时也体现出各自民族不同的特点。[16](P27)
罗红、莫文、张琼的 《广西京族地区初中生性格发展研究》(2005)采用沙毓英等编制的 《中国学生性格问卷》(11~18岁)对广西东兴市江平镇的96名京族初中学生进行抽样测验,并用SPSS10.0对所收集的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和单因素方差分析,探讨京族初中学生性格发展的基本特征,研究得出基本结论:从整体上讲,京族初中生的性格发展是良好的,是积极向上的,他们的自觉性、坚持性、责任感、利他性和真诚性特质的发展较高,处于次高分区;他们的实惠性、强烈性、攻击性特质的发展较低,处于次低分区;其他特质的发展处于中等分区。[17](PP.165-167)
4.京族文化与京族教育
林秀贵的 《融京族文化于学校德育之中》(2009)提出将京族文化融于广西东兴市京族学校德育中的工作思路,具体做法是:(1)抓好校园文化建设,营造浓厚的民族教育氛围,(2)探索富有特色的民族教育,(3)在学科教学中注重渗透京族传统文化,(4)开展生动的京族特色教育活动,打造京族学校教育品牌。[18](PP.10-11)
孙杰远、范良辰的 《京族独弦琴文化及教育价值》(2009)认为,独弦琴文化是具有本土性、民族性的重要教育资源,其价值主要体现在民族认同、民族文化保护、音乐艺术教育和学校素质教育等方面。[19](PP.11-15)
覃泽宇、范良辰、温雪的 《京族 “哈节”的教育意蕴》(2008)认为,“哈节”作为京族文化的图腾,其仪式的举行过程就是对全体族群成员进行熏陶、洗礼和教化的过程,具有明显的教育功能,即通过对神灵的祭拜,通过人性空间和神性空间的对接以及营造的场域,塑造个体的人性和传承本民族的文化。作者通过田野考察的方式,对广西澫尾“哈节”仪式的过程进行深入描述,并在教育学语境中解读 “哈节”的教育属性,提出仪式对学校教育的启示。[20](PP.17-21)
5.京族中小学校本课程开发
海路、李芳兰的 《京族学校校本课程开发的影响因素分析》(2010)通过田野调查发现,京族学校的校本课程开发主要受政策执行、课程管理、教材使用、师资水平及社会参与等内外因素影响,这些因素的产生和发展往往错综地 “纠合”在一起,反映了京族地区校本课程开发的复杂程度,应以加强地方政府职责、制订 《课程标准》、开发乡土教材、提高教师能力、鼓励社会参与等为对策,切实推进人口较少民族地区的校本课程开发。[21](PP.20-23)
罗群才的 《京族海洋文化特色的语文校本课程的开发》(2008)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开发京族海洋文化特色的农村初中语文校本课程:(1)语文校本课程文本的编写应凸显京族区域海洋文化特色。(2)语文综合性探究活动应体现京族传统海洋文化与现代化的协调发展。(3)充分发挥语文教学的功能,传承和发展京族海洋文化。[22](PP.19-20)
林秀贵的 《大力开发乡土教材,让京族文化走进校园》(2009)指出京族学校开发乡土教材的重要意义,同时分析了2002年编写 《京族乡土教材(试用本)》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如:教材的编写缺乏逻辑顺序,教材开发过程中的科学性有待评估等。[23](PP.586-587)
三、京族教育研究存在的问题
1.研究方法过于单一
通过对京族教育研究文献的梳理发现,80%以上的文献主要采用文献研究的方法。这种研究方法对于厘清京族教育的来龙去脉比较有效,但在涉及当代京族教育状况的调查内容中,实地调查方法运用较少,未能如实反应京族教育的新变化、新情况,导致报告中的某些内容相对滞后于现实发展。
在上述文献中,有几篇论文是基于问卷调查的定量研究。问卷调查法的效果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如问卷本身的效度以及问卷调查的抽样代表性,因此,问卷调查法应配合文献、访谈、观察、测试等多种方法,使调查数据信息更有说服力。
罗红等的 《广西京族地区初中生性格发展研究》采用SPSS10.0软件,对所收集的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和单因素方差分析。用SPSS等统计软件处理数据,厘清数据之间的关系,预测数据的变化趋势,将有助于研究人员做出科学的分析解释。不过到目前为止,这样的分析研究很少。
2.研究视角尚待拓宽
京族教育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是当代京族教育状况调查。这类研究大多是首先对京族教育状况进行介绍,然后提出一些对策或建议,基本模式变化不大。我们可以在原有的 “现状→对策”研究思路的基础上,拓宽视角,如:京族教育和其他民族教育的对比研究,当代京族的教育观念及其对学校教育的影响,当代京族教育的基本模式以及今后如何实现京族教育模式的多元化,当代京族的教育机制及其优化。
京族教育研究的另一个主要内容是关于京族学生的调查。这方面研究的视角目前仅限于京族学生的性格以及价值观的调查。应进一步拓宽京族学生的调查研究空间。如:(1)京族学生学习策略的调查,包括:影响京族学生学习策略的因素,京族学生学习策略的训练方法,京族学生的元认知结构,京族学生的认知方式等。(2)京族学生学习动机的调查,包括:京族学生学习动机的主要类型,如何激发京族学生的学习动机等。(3)京族学生学习能力的研究,包括:京族学生学习能力的测试,影响京族学生学习能力的各种因素,京族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等。
3.研究内容还需充实
我们所搜集到有关京族中小学校本课程开发、京族传统文化教育方面的相关文献共6篇,相对于京族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而言,京族文化与教育关系的研究可以说尚未引起有关学者的足够重视。京族文化可挖掘的东西很多,能够为京族地区地方课程、校本课程开发提供丰富的素材。同时,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的开发能够促进京族学生潜移默化地习得京族文化以及京族地区独特的生产、生活技能,有助于京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因此,有必要进一步加强研究京族校本课程、地方课程开发及其与民族文化的互动。
目前,当代京族教育状况调查是京族教育研究的重点。但已有文献的内容重复性较多。在京族教育的独特性、京族教育的优势与不足、如何更有效地规划京族教育并使京族教育真正地为京族人们受益等方面还需进一步深入研究。
4.研究深度仍需加深
在对当代京族教育的调查分析中,绝大多数研究者都针对京族教育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些对策建议。这些对策建议是学者们积极思考的结果。但不少建议大同小异,有的只是泛泛而谈,针对京族地区独特的经济、文化传统等特征的切实可行的意见较少。徐书业等的 《国际化背景下跨境民族教育发展的若干思考》所提出的京族教育发展的思路是基于京族地区客观情况之上的,有一定的可行性,但这类深入有效的对策研究相对较少。我们建议在京族地区开展一些教育实验,将对策建议建立在实验结论的基础之上,提高对策建议的科学性和可行性,而不仅仅是基于文献和理论层面的探讨。
本文对京族教育研究作了全面综述,归纳了京族教育研究的主要内容,分析了京族教育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综述的初衷是为了厘清思路,为京族教育研究的进一步发展奠定文献基础和研究方向。由于全面搜集文献难度较大,难免挂一漏万,归纳总结难免有不当之处,敬请广大读者谅解。
[1]吴满玉,冼少华.当代中国的京族[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5.
[2]中国科学院民族研究所广东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组.京族简史简志合编(初稿)[M].北京:中国科学院民族研究所广东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组,1963.
[3]《京族简史》编写组.京族简史[M].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1984.
[4]陈时见.中国京族古代的教育活动论略 [J].广西民族研究,1996,(1).
[5]陈时见.京族近现代教育及其特点[J].民族教育研究,1996,(4).
[6]陈时见.京族当代教育的发展 [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3).
[7]陈时见,黄明光.京族教育史 [M].韩达.中国少数民族教育史.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8.
[8]徐书业,梁庆.国际化背景下跨境民族教育发展的若干思考 [G]//曹平.社会科学论丛 (第四卷).南宁: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
[9]凌圣翰.防城各族自治县教育现状 [G]//王锡宏.中国边境民族教育.北京: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90.
[10]袁少芬.民族文化与经济互动 [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4.
[11]陈时见,冯立明.壮、京、毛南、仫佬族教育:发展、问题与展望[J].柳州师专学报,1999,(4).
[12]刘翠兰.发展边境民族教育,提高边境民族文化素质[C]//金炳镐,崔文植.兴边富民与少数民族发展:第十次全国民族理论专题学术讨论会论文集.沈阳:辽宁民族出版社,2001.
[13]韦家朝,韦盛年.京族语言使用与教育情况调查报告[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3).
[14]肖柳燕.广西独有民族——京族教育状况调查[DB/OL].中国教育与实践研究论坛[2008-2-28].http://jiaoyu luntan.net.cn/detail.asp?hw_id=1536.
[15]文萍,梁贞巧,李静.广西京族、毛南族中学生的知识价值观探析[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3).
[16]单朋华.广西少数民族中学生价值观调查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17]罗红,莫文,张琼.广西京族地区初中学生性格发展研究[J].广西社会科学,2005,(10).
[18]林秀贵.融京族文化于学校德育之中 [J].广西教育,2009,(17).
[19]孙杰远,范良辰.京族独弦琴文化及教育价值[J].当代教育与文化,2009,(4).
[20]覃泽宇,范良辰,温雪.京族“哈节”的教育意蕴[J].基础教育 (上海),2008,(12).
[21]海路,李芳兰.京族学校校本课程开发的影响因素分析[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0,(2).
[22]罗群才.京族海洋文化特色的语文校本课程的开发[J].中学文科 (教研论坛),2008,(8).
[23]林秀贵.大力开发乡土教材,使京族文化走进校园[C]//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基础教育研究中心.中国乡土知识传承与校本课程开发研讨会论文集.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