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40年郭秉文教育思想研究综述——纪念郭秉文先生逝世40周年
2010-08-15奉莉
奉 莉
(西南大学 教育学院,重庆 400715)
国立东南大学校长郭秉文 (1880-1969),字鸿声,江苏江浦人,中国近现代著名教育家。1896年毕业于上海清心书院。1908年赴美留学,专攻教育。1914年以 《中国教育制度沿革史》获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博士学位。1915年回国,任南京高等师范学院教务主任,参与南京高等师范学院的筹建工作。1919年后出任校长。1921年南京高师改建国立东南大学,仍任校长,对东南大学的筹备与建立功不可没,有着 “东南大学之父”的称誉。因此,一谈到郭秉文,必然少不了将其与高等师范学院的发展转变和创建东南大学的教育思想联系起来。
2009年适逢郭秉文先生逝世40周年,本文拟通过自先生逝世以来学界人士对郭秉文及其创建东南大学的教育办学思想所做的研究进行整理归纳和分析述评,从而褒其研究的贡献,并指出不足之处,提出进一步完善改进的方案,以期对后续研究有所帮助,同时谨以此文纪念仙逝者在教育领域做出的杰出贡献。
一、关于研究郭秉文教育思想的相关文献概况
纵观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近40年里,随着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在促进发展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作用,以及社会各界对教育的重视和反思,研究近现代各教育思想家的文章日益增多,尤其是对大学校长譬如蔡元培、梅贻琦、张伯苓等的办学思想的探源日趋激烈。对郭秉文思想的探寻也不在少数。其研究的相关文献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在学术论文方面,从中国期刊网CNK I上共搜索到1979至2008年共20篇有关研究郭秉文先生教育思想的文章,其中有两篇硕士生的学位论文对郭秉文的高等教育思想和平衡办学理念与实践有所涉猎。
在校史研究方面,一些具有百年左右历史的大学在举行校庆之际,成立专门的校史研究室或校史编修组,编写本校的校史,其中收录了本校历届校长的办学思想及其所取得的卓越成就。[1]目前在这方面研究郭秉文教育思想的著作主要有 《东南大学史》、《南京大学史》等,书中对其办学理念和教育思想均有论述。
教育文集是对中国近代大学校长高等教育思想研究的又一文献形式,它主要经过研究者的认真筛选和整理,收录中国近代大学校长生前有关方面的文字记载。由于此项工程庞大,所以此方面的研究鲜见。主要成果有:陈学恂主编,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 “中国近代教育论著丛书”,收录了1912年至1949年这一期间重要的教育论著;还有其他一系列的近代教育家教育思想研究丛书系列,[1]涉猎的人物中就有对郭秉文校长的思想研究,散见于《百年之功——中国近代大学校长的教育家精神》、《近代中国的高等教育》、 《中国高等教育百年史论》、《中国大学十讲》、《大学:社会分层和社会流动》等;另外还有回忆录文集如 《郭秉文先生纪念文集》等。
研究郭秉文教育思想的专著以 《至平至善 鸿声东南:东南大学校长郭秉文》最具代表性。书中以郭秉文先生的生平和教育背景为引子和铺垫,尤其是他在哥伦比亚大学的学习经历以及哥伦比亚大学的办学思想已为郭秉文教育思想的探源奠定了根基,进而对 “三育并举”的教育方针,民主兼容并包的管理方式,“四个平衡”的治校策略,持诚至善的校风建设,独立创新的筹资方式等方面的教育思想进行了深入而全面的探讨。
二、近40年郭秉文教育思想研究的基本走向
1.从时间发展的纵向上来看,对郭秉文教育思想的研究主要呈现如下态势:在20世纪70年代对郭秉文先生的研究以台北中华书院编撰出版的《郭秉文先生纪念文集》为胜;而20世纪80年代对郭秉文先生的研究相对较少,即使有所研究亦是掺杂在校史资料研究中,譬如1982年由南京大学校庆办公室资料编辑组编撰的 《南京大学校史资料选辑》;进入20世纪90年代,对郭秉文先生教育思想的研究渐趋恢复,并且随着1990年正值郭秉文先生诞辰110周年之际,东南大学出版社与南京大学出版社在1991年和1992年分别出版发行了《东南大学史》、《南京大学史》以示纪念;21世纪探微郭先生教育思想的论文和著作的数量逐渐增多,而且研究渐趋细化和深入,尤以冒荣主编的《至平至善鸿声东南——记东南大学校长郭秉文》一书最具代表性。
2.从研究内容的横向变化来看,对郭先生的研究主要有宏观与微观两个层面的特点:(1)宏观上,研究者们把郭先生与创建东南大学的整体办学思想联系起来,包括办学指导思想、办学模式与管理体制、筹资思想和实施方案、“四个平衡”的办学方针。与之相关的著作有8部,论文有7篇,占近40年来所发表论文总数的12%。(2)微观上,将郭先生创办东南大学的教育思想和办学实践活动一一进行细化并做相关的专题研究。如有关郭秉文的办学方针—— “四个平衡”一项发表的专题论文有4篇,占论文总数的20%;关于郭秉文的筹资思想,发表的论文数量约占总数的30%等。另外,近年随着研究的深化,对郭秉文教育思想的研究在以下几个领域中有所涉猎,包括郭秉文对近代美国大学模式的导入以及陈宝泉与郭秉文办学思想的比较研究等。
3。从整体上来看,从20世纪70年代至21世纪初这40年间对郭秉文教育思想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郭秉文创建东南大学的办学理念和具体的实施方针领域。由理论探讨走向实践总结,由史实叙述走向史论结合,由思想的研究走向原因的探析,围绕郭秉文先生的教育办学思想步步为营,层层深入,呈现出历史研究与现实启示有机结合、相互促进的局面。
三、近40年郭秉文教育思想研究的特点
从总体来看,近40年有关郭秉文教育思想的研究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1.从研究者群体来看,呈现由20世纪70年代的非教育专业研究人员渐次向教育专业研究人员转换的趋势。如被誉为 “中国人文地理学的开山大师”的张其昀,虽然非教育学科班出身,但在教育学领域亦有涉足且颇有建树,撰写的 《郭秉文的办学方针》于20世纪70年代被载入 《郭秉文先生纪念文集》。随着时间的推进,尤其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研究队伍渐次向专业人员过渡,集中分布在浙江大学、南京大学等高等教育学术研究力量丰厚的高校中,例如浙江大学从事中外教育文化交流研究的周谷平教授从美国模式的导入方面研究郭秉文的教育思想,南京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的冒荣教授撰写了一部研究郭秉文教育思想的专著 《至平至善鸿声东南——记东南大学校长郭秉文》。
2.从体裁上来看,以21世纪初为界,研究郭秉文教育思想的文章和著述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纯粹介绍生平事迹和叙述历史史实的文章和著作。1971年由台北中华学术院出版的 《郭秉文先生纪念文集》是针对郭秉文教育思想各方面的研究收录的文集,大多以回忆性的文章为主,20世纪90年代初的 《东南大学史》、《南京大学史》是以史实记录的方式通过对校史的研究论述郭秉文的办学思想。另一类是进行学术探究和思想挖掘的文章著作。进入21世纪,出现了从专题研究的角度,以寻根溯源的方式挖掘郭秉文教育思想的文章。同时应该看到,这两类行文方式和研究风格迥异的体裁各有千秋,叙述生平和思想的文字有重要的史料价值,而探究学术思想的文章可以对后人进行此项研究提供源泉,当然如何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使之过渡到史论结合的高度还有待在后续研究中进一步探寻思考。
3.从内容上来看,综述性的文章较多,专题性的著述偏少。综述性的文章多集中在 “郭秉文与东南大学”层面,从整体宏观上把握郭秉文创建东南大学的思想和办学实践;专题性的著述很少,尽管近年来对郭秉文的筹资思想、管理体制、师资延聘、美国模式的导入等方面的专题性研究有所挖掘,但总体来说学术界关注的核心依旧是在对 “四个平衡”办学方针的探究上。
四、关于研究郭秉文 “四个平衡”教育思想的内容
作为留美归国人士,郭秉文的最大贡献体现在主张以欧美高等教育为蓝本、以中西融合的方式创办中国人自己的大学,于是引进了近代美国大学模式,秉承 “寓师范于大学”的思想和 “文理并重,学术并举”的理念,创建了当时与北大齐名的国立东南大学。纵观近40年对郭秉文先生教育思想的研究,学界大都以郭秉文先生与东南大学的历史渊源为切入点,围绕郭秉文先生创建东南大学的办学理念和教育思想为主题而展开,尤以 “四个平衡”的办学方针为盛。
(一)“四个平衡”的办学方针
郭秉文教授在 “文理并重,学术并重”的办学理念下,在东南大学的实践活动可以归结为一个“平”字,即四个平衡:通才与专才的平衡,人文与科学的平衡,师资与设备的平衡,国内与国际的平衡。从动态领域来分析,这是研究郭秉文先生教育思想的核心与焦点,学术界对此的研究和观点也较统一,没有出现大的分歧。
1.关于 “通才与专才的平衡”的教育思想,学术界的研究集中体现在郭秉文推行选科制、三育并举和寓师资于大学这三个实践环节的层面上。首先,对于推行选科制,冒荣教授认为 “南高-东大的教学制度特别是选科制的实行,体现了郭秉文通才与专才平衡的办学思想,这种让学生在若干经典性课程组合中选修课程的做法,培养的人才才能达到既不空疏,又不狭隘,能够通专平衡、精博兼济的境界。”[2](PP.118-119)其次,育人方针——“三育并举”,德育注重修养和服务,智育以养成思想及应用能力为智力的标准,体育则以养成坚强之体魄与充实之精神为目的。周川教授在其著 《百年之功——中国近代大学校长的教育家精神》中阐释了郭秉文三育并举方针的内核。他认为 “郭秉文对德、智、体三育的理解和实施是相当完整和系统的,这与他把 “诚”立为校训,倡导以诚植身、以诚敬业、以诚强身有着内在联系。”[3](P126)有学者从陈宝泉与郭秉文的办学思想进行比较的视角分析二者的细微差异。认为虽然陈宝泉和郭秉文都提倡德、智、体三育,但前者更重视德育,后者则强调三育并举。在训育的管理方法上,陈宝泉注重通过制定详细严格的规条对学生进行约束管制,而郭秉文提倡学生的自主、自治。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强调通才与专才的平衡,还体现在郭秉文 “寓师资于大学”思想中。因此张其昀曾评述说:“他对师资的问题,具有真知识,他认为中等以上的教师,应具备两种修养,一是教材教法的精研,一是器识抱负的培养。他认为教师来源,不必局限于师范学院,应广求人才,着眼于全国大学的优秀青年,再加上一番训练和熏陶才好。”[4](PP.119-120)
2.学者们对郭秉文关于人文与科学平衡的理解和研究有着多重描述与阐释,归纳起来大致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方面是掌握科学知识和增进人文素养的平衡,[2](P122)另一方面是大学应承担起发展科学技术和传播民族文化的使命。有学者认为:“人文与科学平衡,在郭秉文眼里有两层意思。第一是开办综合大学,需要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并重,需要两大类学科的相互交叉和渗透;第二是大学既要提倡民族精神、重视民族文化,又要吸纳西方文明,重视科技新知;第三,为了实施人文与科学平衡的通识教育,东南大学采用文理科合设模式。”[5]其中 《学衡》杂志的创办、中国科学社的成立及其与南高-东大的密切联系亦推动了东南大学学科建设的发展和科学人才的培养。人文与科学平衡的思想明显体现了郭秉文在处理传统文化与现代技术之间关系的正确心态。“反映了郭秉文本人对于中国文化的深刻理解,以及他对于中国大学发展道路的独特思考,有着极为鲜明的个性色彩。”[3](PP.127-128)人文与科学平衡的思想亦有重要的价值功用和历史意义,诚如有学者所说:“追求人文与科学的平衡,一方面在理论上反映了郭秉文在当时中国的现实条件下对大学使命的理解以及对履行这一使命的办学途径的认识,另一方面也在实践中促成南高师和东大逐步形成综合大学的格局 。”[3](P129)
3.有关师资与设备的平衡。延揽师资是郭秉文为东南大学培养人才的最成功之处。一篇关于郭秉文的回忆录中有这样一段话,探寻了郭秉文为何能罗致优秀教授的原因:“秉文先生延聘的教授,大部分是留美而有高深造诣的学者。他之所以能在每一科目罗致到一、二流的教授,归功于他留美期间的广阔交游和以后几次访美到各大学去博访周咨。”[6]现当代的研究者们大都从 “硬件”与 “软件”结合的角度分析师资与设备平衡的办学方针及其历史意义。“东南大学这种在办学过程中致力追求 “软件”与 “硬件”同步增长,课堂讲授与实验训练齐抓并举,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相互促进,专业训练与通识教育相辅相成的思路与做法,为社会急需人才的培养提供了条件与可能。”[5]朱耀祖先生在 《郭秉文先生与 “南高”“东大”》一书中对师资与设备平衡的观点给予了较高的赞赏,他认为“这反映了郭秉文的大学必须具备开放性的思想(即师资选聘、师资培养与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上的开放性等)。”[7](P40)有学者评价道:既重师资,又重设备,使学生既得良师导引,又有良好的学习环境,不仅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也使南高-东大在社会上赢得良好的学校形象。[2](PP.149-150)
4.国内与国际的平衡。研究者从探究郭秉文进行学术交流的思想入手,通过课程的国际化和高等教育的目标内容等方面透视郭秉文国内与国际平衡的观点。“郭秉文认为,东大不仅要成为中国教学、科研的中心,还应成为国内外的学术交流中心。因此他不仅广延具有真才实学的留洋博士、硕士来校任教,还不断派遣教师出国进修,同时东大每年还必邀请多位国内外著名人士来校讲学或演讲。”[6]课程的国际化亦是此平衡观念的体现。因此有学者评述到:“国内和国际平衡的观点,鲜明地体现出郭秉文的大学必须具有国际性的思想。今天,特别值得引起重视的就是郭秉文任东大校长期间,东大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推行了课程的国际化。而课程国际化作为高等教育国际化的三大组成部分之一,对于培养具有国际知识,能够从事国际事务活动的人才是必不可少的。”[6]另有学者从高等教育的目标和内容上分析了国内与国际平衡思想的内涵:反映在高等教育的目标上,它要求大学不仅要为本国的利益服务,同时也要为促进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贡献;反映在高等教育的内容上,就是要求中西兼收。[3](P131)
(二)对 “四个平衡”思想的评价
郭秉文提出的 “四个平衡”内涵极其丰富,也是他整个教育思想的核心,然而对其评价的文字研究很少,鲜见于 《至平至善鸿声东南——记东南大学校长郭秉文》和 《百年之功——中国近代大学校长的教育家精神》两部著作中。“四个平衡”涉及知识的广度和深度,人才的学识和才干,人文精神陶冶和科学方法训练,人的因素和物质条件,学术活动的国家目标和国际视野等相互关系问题。提出这4个方面的平衡,反映了郭秉文对大学办学中各种问题和复杂关系的全面思考和总体把握。他用平衡概括处理这些关系的基本原则,便在一种全局观念中渗透了辩证思想,反映了他追求宏阔完美、和谐平正的办学理想,也反映了他不执一端、因势变通的行事原则。”[2](P161)
“考察现代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历史,我们常常会发现有不少大学校长在其办学过程中都对高等教育发表了一些精辟的见解。但能像郭秉文 “四个平衡”的理论这样从整体上去把握和构建大学教育理论的,似乎还不多见。在这里,所谓平衡,不仅仅局限在均衡发展的意义上,它更主要地还包括了相互支撑、相互促进、进入良性循环等意义。同时,在理论层次分析我们认为,‘人文与科学的平衡'的观点,在郭秉文的整个大学教育理论中居于核心和基础的地位,其它三个 ‘平衡',只是在几个主要方面的补充和延伸,而这 ‘四个平衡'的一个共同指向就是,不甘平庸而追求一种卓越的办学效应,从而使大学在国家和民族的发展进程中起不可缺少的支撑和推动作用。”[3](P132)
五、结语
(一)对郭秉文教育思想研究的不足
对于近40年来研究郭秉文教育思想所取得的成绩,我们应当予以肯定和褒扬,但仍需看到研究中的不足和未涉领域的空缺。从整体来看,尽管近年国内外对郭秉文教育思想的研究日渐增多,但相比于对蔡元培、梅贻琦、张伯苓等其他大学校长教育思想的研究来说是比较欠缺的,而且研究的领域基本局限于郭秉文创建东南大学的办学方针——“四个平衡”方面,少有深层次的挖掘和新视角的提出。对教育思想研究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郭秉文教育思想根源的探究,即对如何继承和发展杜威思想的过程以及启迪等方面的研究较欠缺,同时亦缺乏哲学这支大动脉的支撑,难免会使研究的根基不够稳固。其次,缺乏与同时代类似性质的教育家思想的横向比较,譬如与陈宝泉的教育思想对比探究较少。再次,在研究内容上,近年的多数文章只是对郭秉文教育思想的阐述,而深刻评价、反思以及历史价值和意义方面较少涉及。最后,研究方法较单一,研究方法多采用文献法,而其他可以运用于研究教育家思想的方法采用较少,以致在行文模式上缺少新意。
(二)对郭秉文教育思想研究的学术展望
回顾对郭秉文教育思想研究的学术发展史及存在的不足之处,笔者认为今后的研究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一是深层次挖掘郭秉文教育思想的形成原因,理论渊源,并从哲学的角度分析郭秉文的教育思想,为思想提供有力支撑;二是增强比较意识,对比分析提炼郭秉文教育思想的个性与特征,力求探寻新的思想理念和价值;三是研究方法应寻求多样化,打破常规模式和定性思维方式,借鉴或运用其他学科领域的研究方法,透过新的视角挖掘新思想;四是在研究内容上加强专题研究和评述研究的力度。
总之,对过去40年郭秉文教育思想的研究状况进行梳理,将有助于我们填补先前研究的空缺和不足,把握研究的新动向和理论发展的新脉搏,以期对郭秉文先生教育思想的研究更加深入且富有新意,使之对当代教育的发展和办学实践有所启示。
[1]肖卫兵.中国近代大学校长高等教育思想研究述评[J].高校教育管理,2007,(3):31,32.
[2]冒荣.至平至善 鸿声东南——记东南大学校长郭秉文[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5.
[3]周川.百年之功——中国近代大学校长的教育家精神[M].厦门:福建教育出版社,2005.
[4]张其昀.郭秉文的办学方针.[M]//郭秉文先生纪念文集.台北:中华学术院,1971.
[5]张大良,王运来.郭秉文“四个平衡”的大学教学思想探微[J].中国大学教学,2007,(10):9-10,11-12.
[6]王运来.略论郭秉文 “四个平衡”的办学思想[J].扬州大学学报,2000,(4):145,40-41,41.
[7]朱耀祖.郭秉文先生与 “南高”“东大” [M]//郭秉文先生纪念文集.台北:中华学术院,19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