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庆市县域经济发展策略研究
2010-08-15朱能飞
朱能飞
(中共望江县委党校,安徽望江 246200)
[区域经济]
安庆市县域经济发展策略研究
朱能飞
(中共望江县委党校,安徽望江 246200)
近年来,安庆县域经济发展态势良好,但也存在实力总体偏弱、产业结构不合理、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大等问题。促进县域经济发展,要进一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大力招商引资,主动承接转移,着力培育特色产业和产业集群,推进县域工业化和农业产业化发展。
安庆市;县域经济;产业结构
2010年1月国务院正式批准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把皖江区域经济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层面。这对皖江区域来说,既是千载难逢的机遇,亦是十分严峻的挑战。对于安庆市县域经济发展来说,同样也是机遇与挑战并存。
一、安庆市县域经济发展概况
(一)经济总量跃上新台阶
近年来,安庆县域经济发展坚持贯彻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着力推进改革开放、扩权强县、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促进了全市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县域范围包括8个县(市)134个乡镇,拥有土地面积14577平方公里,占全市土地面积的94.57%;县域人口539.6万人,占全市人口的87.90%。县域GDP总量由2006年的330.08亿元增长到2008年的484亿元,平均每年增长21.10%。县域GDP占全市GDP的比重由2006年的66.77%上升到2008年的68.68%。2008年县域GDP平均规模为60.5亿元,比上年增加10.7亿元,与2006年相比,GDP超过50亿元县市由2006年3个增加至5个。
(二)县域产业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
2008年,全市县域三大产业结构由上一年的26.82:40.23:32.95调整为25.85:42.91:31.24,其中一产比重下降了0.97个百分点,二产比重上升了2.68个百分点,三产比重降低了1.71个百分点。总体上看安庆县域的产业结构层次已经越过了“一、二、三”、“二、一、三”的低级状态,形成了工业化过程的“二、三、一”的格局。
(三)县域工业经济发展迈出新步伐
安庆市把加快推进工业化进程作为实现县域经济跨越发展的着力点,以园区经济作为战略支撑,积极调整产业结构,推进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因地制宜地大力发展支柱产业,形成产业集群和特色经济,使得县域工业化进程推进明显加快。县域工业增势强劲,强力拉动全市工业增长。2008年县域工业在GDP中的比重达39.62%,比2007年上升了3.87个百分点。2002年以来,县域工业年均增速均实现两位数增长,并呈逐年加快之势。2009年,八县(市)工业增幅均超过20%,增幅超过30%的地方有怀宁县、望江县、太湖县、宿松县、岳西县和桐城市,增幅介于30%和20%之间的有枞阳县和潜山县;八县(市)实现工业增加值177.7亿元,同比增长35.3%,增加值占全市7成以上,县域工业对全市工业增长的贡献高达80%以上。规模以上企业不断增加。2008年县域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978家,占全市82.18%,实现总产值423.6亿元,占全市的54.39%。实现增加值126.44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65.11%。
(四)县域园区成为承接产业转移的新亮点
安庆各县(市)坚持把园区作为承接产业转移的聚集地,围绕支柱产业,开展有针对性的招商,提高了招商质量和数量。目前,各县(市)招商引资数额都出现平均40%的增长,并带动园区经济以每年30%的速度增长。桐城市实施“走出去,请进来”的战略,有选择地引进有利于本地产业升级的产业和项目,通过承接产业转移,完善产业配套,延伸产业链条,形成更大的产业集群。望江县高起点、高标准分别编制产业规划,着力培育纺织服装、农副产品精深加工、电动车及汽车零部件、金属及建筑材料、船舶制造、绿色化工等六大产业集群。目前,全县投资亿元以上的企业已有23个,全县纺织服装企业已发展到300多家,纺织服装产业还被列为全省30个产业集群之一。宿松县积极推进园区建设“东扩西进”工程,锦绣经纬编、晨旺木业、天和服饰、爱达针织等一批重点在建工业项目进展迅速,互益纺织、新锦丰食品等48家投产企业生产形势普遍良好。随着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上升为国家战略,各县(市)紧紧抓住这一千载难逢的机遇,认真研读规划,紧密联系实际,对比较优势、战略机遇、目标定位、发展路径、保障措施等进行再思考、再认识,切实做好规划对接、政策对接、产业对接、项目对接和开放合作对接等工作,谋划好工业发展定位,加快推进经济开发区和乡镇工业集中区的规划建设,使园区成为承接产业转移的新亮点。
二、安庆市县域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县域经济实力总体偏弱
2009年安徽省县域经济综合竞争力排名前10位的是:肥西县、当涂县、无为县、肥东县、凤台县、宁国市、濉溪县、天长市、涡阳县、萧县,安庆没有一县位列其中。从地区生产总值来看:2008年,全省一类县(市)平均GDP为92.54亿元,其中有6个县超过100亿元,桐城市是安庆县域中地区生产总值最大的县,为96.03亿元,虽处在一类县平均值以上,但在21个县中也只处于第9位,枞阳县居第11位,怀宁县居第13位。2008年,28个二类县地区生产总值平均值为67.85亿元,安庆处在二类县中的宿松、望江,2008年地区生产总值分别为64.56亿元和43.07亿元,分别低于平均值3.29亿元和24.78亿元。潜山、太湖的地区生产总值超过全省三类县的平均值,分别处在三类县的第3位第4位,但增幅均低于三类县平均水平。从城镇固定资产投资方面来看:2008年一类县平均城镇固定资产投资为68.4亿元,2008年,桐城、怀宁、枞阳的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分别为62.0、39.9和55.0亿元,均低于一类县平均值,2008年二类县平均固定资产投资额为24.47亿元,宿松高于平均值,望江县低于平均值。在三类县中,仅有太湖投资略超全省三类县平均水平,其他两县均在平均值以下。从实际利用内资来看:一类县平均值为37.65亿元,安庆桐城、怀宁、枞阳分别为30.6亿元、19.8亿元和20.6亿元。二类县平均值为16.5亿元,安庆宿松,望江分别为21.8亿和16.0亿元。这项指标潜山超平均值,太湖、岳西低于全省平均值。从社会消费品总额来看:在一类县中,怀宁未达到平均值。二类县平均值为23.4亿元,安庆宿松、望江分别为17.9亿和15.0亿元,均低平均水平。在三类县中仅有潜山超过平均值。
(二)县域产业结构仍需进一步优化
县域经济中仍存在一产过高、二产脆弱、三产滞后现象,产业结构升级缓慢,产业综合竞争力不强,缺乏支撑县域经济的支柱产业,“农业腿长,工业腿短”的格局未得到有效改变,经济增长仍然以粗放型为主。县域经济中第一产业占比较高,达到26.82%,高出全省0.22个百分点。第三产业以传统的餐饮、商贸为主,现代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水平较低。大工业“短腿”,缺少龙头企业和龙头工业项目。农业产业化潜力巨大,但三次产业的衔接度不高,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业产值的比例为0.8:1,低于全省平均水平,与全国差距更大。县域工业化程度不高,县域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占县域生产总值的比重低,且产业发展层次多数以传统产业、低端产业为主,产业、产品链条短,精深加工、高附加值、高科技含量产品少,骨干企业少。县域产业层次低,竞争力不强,规模效应、特色效应、集群效应不明显,龙头企业带动作用有限。可以说安庆仍有一部分县(市)仍处于工业化的初期阶段,三次产业结构尚需进一步调整优化。
(三)县域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大
安庆县域经济总体趋势稳步提高,但各个县(市)的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大。2008年县域平均生产总值60.5亿元,有一半县未能达到平均水平。2008年桐城市的生产总值为96亿元,人均生产总值12786元,均排在安庆县域经济的首位。桐城市2008年生产总值是岳西同年的2.94倍,人均生产总值是望江同年的1.85倍。
三、县域经济发展的策略思考
通过对安庆县域经济发展现状的分析,提出以下关于县域经济发展策略的共性思考。
(一)进一步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推动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
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我国经济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刻不容缓。一是转变发展方式要和壮大县域经济规模有机结合起来,在壮大规模中促进转变,在加快转变中谋划更高层次更大规模的发展。二是转变发展方式要顺应国内需求结构升级的新形势,敏锐捕捉国际市场变化的新趋势,及时调整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加快县域特色产业发展。三是转变发展方式要以结构调整为主线,加快完善现代产业体系,加快推进传统产业升级改造,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四是转变发展方式要以推进技术创新为动力,引导创新要素向企业聚集,加快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科技资源共享等科技服务平台建设,大力支持集成创新,加强质量和标准建设,培育自主品牌,提高市场竞争力。五是转变发展方式要以推进节能减排、发展低碳经济为重要抓手,加快构建节约型的产业结构和消费结构,建立健全落后产能退出机制,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进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
(二)统筹城乡协调发展,推进城镇化发展进程
推进城镇化发展进程是统筹城乡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要在推进城镇化的进程中统筹城乡协调发展。一是抓住产业转移的有利时机,促进特色产业、优势项目向县城和重点集镇集聚,提高城镇综合承载能力,吸纳农村人口向小城镇集中。二是提高城镇规划水平和发展质量,加快中心城市和小城镇发展,加大基层设施投入力度,支持一批基础条件好、人口规模较大、具有产业支撑、区位和特色经济优势明显的县城,率先发展成为区域性的中心城镇。三是坚持产业兴镇,根据本地区资源特点和城镇功能定位,发展具有地方优势和特色的工业重镇、商贸重镇、旅游重镇。将城镇建设、市场建设、工业园区建设和交通路网建设结合起来,强化城镇综合功能,提高城镇的集聚效应和综合承载能力。四是完善加快城镇发展的财税、投融资等配套政策,安排年度土地利用计划,支持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发展。同时,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以市场为导向,发展二三产业,吸引民间资金投入基础设施和公益事业开发建设。
(三)大力开展招商引资,主动承接产业转移
扩大对内对外开放,充分发挥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是实现县域经济跨越发展的最现实、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要大力实施开放先导战略,坚决破除“内陆意识”,以更加开放的姿态、宽广的胸怀、开明的政策和更富有吸引力的发展环境,吸纳和聚集各类投资者来安庆创业发展、成就事业。依托劳动力资源优势和现有制造业基础,大力发展加工贸易,积极承接东部地区经济辐射和产业转移,大力引进沿海和境外企业到县域建立生产和加工基地。可以充分利用地缘优势,结合自身发展需求,借助长三角经济实力雄厚和跨国公司、高新技术产业、高素质人才聚集的平台,紧紧抓住长三角地区产业升级换代的良好机遇,主动承接经济辐射和产业转移,加速与长三角经济的融合。
(四)着力培育特色产业和产业集群,提升县域经济竞争力
特色就是生命力,特色就是竞争力。县域产业发展的核心问题是特色问题,要突出发展特色产业,壮大特色产业集群。要有所为有所不为,确立差异化发展战略,避免县域经济发展趋同化现象,努力挖掘特色、创造特色、放大特色。要根据自身的历史文化、区位特点、资源禀赋、环境条件,找准比较优势,变潜在优势为现实优势,变特色优势为经济优势。要在把握全局中打造特色,在扬长避短中培育特色,在资源整合中形成特色,在差异发展中突出特色,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人特我新、人新我精。对已经形成的特色产业,要在科技进步中提升特色,推动特色进一步“升级”,实现进一步做大做强。培育产业集群要在延长产业链、提升竞争力上下功夫。要重视培育集群领军企业,通过引进龙头骨干企业,推动集群内企业的重组联合。推动集群内服务体系建设,搭建物流、展示、共性技术攻关、融资担保等共性服务平台,降低企业生产成本,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市场响应速度,构建良好的产业生态环境。
(五)统筹三次产业协调发展,加快推进县域工业化和农业产业化
安庆正处在工业化的中期,要把推进新型工业化作为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中心任务,使工业成为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要用工业的理念谋划农业,坚持以工促农,以工兴农,以工业化带动农业现代化。要通过工业化将县域丰富的农产品资源转化为商品优势和特色优势。要把园区作为统筹县域三次产业协调发展的有效载体,突出园区产业特色和产业定位,合理确定园区空间布局,功能配置等,切实做到高起点谋划、高水平发展,提升园区产业承载能力。要把农产品加工业作为当前和今后安庆县域经济发展的一个重点,培育和壮大一批有很强带动作用的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培育和壮大一批在全国有影响的品牌。要努力形成“一县一业”、“一乡一品”的基地化、产业化生产,发展特色经济,迅速扩大县域经济的总量规模。
[1]安徽城市经济学会城市与区域发展研究部,安徽财经大学县域经济研究所.安徽省县域经济竞争力报告.2009.
[2]王睿.安徽县域经济运行中的问题及对策[J].铜陵学院学报,2009(6).
[3]王海云.河南省县域经济发展探讨[J].广东农业科学,2010(4).
F127
B
1002-2880(2010)12-0062-03
朱能飞(1973-),男,中共安徽省委党校经济学研究生,安徽望江县委党校讲师,研究方向:区域经济。
(责任编辑:陈鸿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