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型城市转型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研究
——以大庆为例
2010-08-15李蕾
李蕾
(辽宁省城乡建设规划设计院,辽宁 沈阳 110006)
资源型城市转型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研究
——以大庆为例
李蕾
(辽宁省城乡建设规划设计院,辽宁 沈阳 110006)
资源型城市转型不仅是单个城市个体的发展,而且还是资源型城市与区域的协调发展,处理好资源型城市与周围区域的利害关系,对促进资源型城市转型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区域经济整体协调发展的战略角度出发,以资源型城市及其周围城市为区域单元,分析资源型城市面临的主要问题以及资源型城市转型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意义。在探讨资源型城市作为城市个体进行经济结构转型的同时,提出资源型城市必须加大与周围城市的合作分工,在经济发展上促进合作交流,区域间放宽企业项目投资政策,区域发展与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互动前进。
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区域协调发展
资源型城市主要是指以资源开采而兴起的城市,从产业结构来说,矿(渔、林)业是城市的主导产业或支柱产业。这类城市往往因矿(渔、林)业开发而兴起,随着资源开发的周期、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及城市经济结构的转型而表现出不同的发展态势。有的因资源衰竭而衰退甚至消亡,有的则因为替代产业的发展或关联产业的纵深发展等原因而不断发展、壮大。我国的资源型城市在整个城市群体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约占中国城市总量的三分之一,而其中的大部分又是新中国成立后按照一厂一市的模式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在这些城市打有根深蒂固的烙印。城市与企业之间具有高度相互依赖性,企业控制着城市,企业兴亡严重影响着城市的发展,往往一企可以兴城,一企也可以衰城,这也形成了这类城市区别于其他城市的最显著的特征。
目前相当一批资源型城市正面临着经济和城市转型的压力。针对这个问题,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给出了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但少有学者将资源型城市的转型发展与区域协调发展相联系考虑。城市的发展条件及城市在发展中需要规划研究解决的问题,不能只局限于城市本身的范围,而应与周围相关区域联系起来,统一考虑。本文从区域经济整体协调发展的战略角度出发,以资源型城市所在的区域环境为立足点,分析资源型城市面临的主要问题以及资源型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意义,提出资源型城市必须加大与周围城市的合作分工,在经济发展上促进合作交流,城市个体间放宽企业项目投资政策,以区域发展带动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
一、资源型城市面临的问题
(一)资源趋于枯竭。资源型产业存在由初始、成长、成熟到衰落的生命周期规律。当前,我国许多开采多年的矿产等资源正接近衰竭,在经济发展上主要依赖资源开采初加工的资源型城市也随之正走向衰落。约有12%左右的矿业城市所拥有的可供开发的后备矿产资源已经不多,后备资源的不足使这些资源型城市面临矿竭城衰的威胁。
资源开采能力下降导致城市财政收入相对减少。一般资源型城市的资源开采企业的工业产值、税收、从业人员占资源型城市的40%以上,甚至高达80%~90%;大型资源型企业的投资占城市全市投资总量的30%~50%,甚至高达70%以上;企业员工及家庭占城市城镇居民总数的1/5~1/3。资源枯竭导致资源型企业本身缺乏资源可以利用,资源型城市的产值形成、财政贡献、投资和消费的拉动受到严重影响。
(二)产业结构单一。产业结构问题是资源型城市的深层次问题。主要表现为三次产业不协调,第一产业薄弱,第二产业比重过高,第三产业比重偏低,高科技产业发展滞后。
经济增长过分依赖自然资源的产出,初级产品占绝对优势,一般以能源和原材料生产、加工为主的超重型结构。工业中采掘业和原材料工业比重过大,加工工业比重较小,产品加工程度相对较低。资源型城市人口主要由矿区职工及其家属构成,人口基数小,购买力低,企业债务沉重,政府财政来源少。如果没有外部的资金投入,产业结构升级和调整难度很大。
(三)就业问题严重。采掘业占有比例较高的资源型城市就业压力严重。一方面,资源可采量的减少导致资源开采加工企业停产破产,企业开工不足,直接削弱对劳动力的需求,使一部分劳动力需要退出和被推向市场;另一方面,计划经济体制下,国有企业吸纳大量富余人员就业,造成大量隐性失业。市场经济体制下,隐性失业显性化,大量企业职工下岗、失业。同时资源型城市进入就业年龄的人数增加,新的就业者需要就业岗位以满足生存和发展的需要,资源型城市内的非农业人口遭遇严重冲击,贫困现象发生更为严重,社会稳定受到更大威胁。
资源濒临枯竭的城市如阜新、抚顺、鸡西、鹤岗等城镇失业率超过20%,在全国地市级城市中都是最严重的,这些城镇的劳动参与率也相应较低。
二、资源型城市转型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意义
(一)加强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有利于资源型城市增强经济活力,提高经济发展效率。区域内的资源整合、优势互补、联动发展,对经济增长具有“乘数”效应,降低经济增长的成本。资源型城市立足于区域经济发展,可以综合利用区域内生产要素,与区域内其他城市进行资源整合,实现优势互补,借助区域经济整体发展战略带动力量谋求再造。这样比资源型城市单独通过本身的产业结构调整和改造进行转型更为有效。
(二)区域经济合作可以加强生产要素的区际流动,改变地区资源禀赋之不足,有效提高地区生产效率。加强区域合作可以使各地区生产要素禀赋的差异得到合理利用,真正形成区域的比较优势,取得比较利益,在区域范围内通过各地区禀赋不同的生产要素的流动、组合,发挥组合效应,形成更大的综合优势。资源型城市在长期发展过程中,本身资源趋于枯竭,通过区域内生产要素流动,吸引外来生产要素在当地聚集,弥补当地资源禀赋的不足。同时,发展接续产业可以利用当地积累的技术、资源和市场优势等引进生产原料,纵深发展当地原有产业,横向联合区域生产要素提高地区生产率。
(三)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可以缓解区域内各城市之间的矛盾。资源型城市转型时将发展眼光放在整体区域发展之中,注意资源的共享、发展的协调,就可以将地区之间的矛盾转化为互补互利性举措,从而获得区域发展的规模效益。在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各城市为了追求自己的利益往往各自为政,不仅重复建设带来资源浪费,而且在城市发展中造成利益冲突。城市定位目标不同可以缓解区域内城市间的矛盾,避免不必要的浪费。如果区域内城市定位目标雷同,就会对区域协调发展造成困难。
三、资源型城市转型与区域合作
下面笔者就以大庆为例,深入探讨资源型城市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举措。
(一)评价资源型城市与区域内各项资源条件,发挥资源型城市优势。充分利用其独特的地理资源,在原产业的基础上开发多种形式的经营或多渠道发展原来的产业。因地制宜发展资源型城市产业体系,避免产业结构雷同、重复建设现象发生。
大庆市是我国重要的石油基地,石油的开发利用为全省和全国的经济发展提供丰富的能源基础。经过长期的城市发展,大庆市已形成较大的城市规模和较强的工业基础,区位优势明显。面对国家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的机遇,进一步拓展经济发展空间,发挥城市的集聚效应、综合功能和辐射作用,形成区域性的资金流、物流、信息流和人才流的节点,在黑龙江西部形成经济发展核心城市。逐步树立起经济特色鲜明,城市功能完善、环境优美的全新的区域中心城市品牌。充分发挥其在区域中的能源工业优势,综合协调发展,以期能成为本区域的经济重心,积极发挥向周边地区辐射扩散的作用,在自己成功转型的同时,为区域经济及国民经济的发展作贡献。
(二)发展区域经济一体化,合理分配区域间劳动要素。区域一体化是在成本比较和地域分工的基础上,实现区域内各城市个体的合作分工,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交通、通讯手段的现代化缩短空间距离,使生产要素的流动更加便利,加深相互依赖的程度。资源型城市转型过程中,动态的从比较优势转移的分析中运用比较优势原理,确定自己的优势产业,保证在地域分工中处于有利地位。
黑龙江省实施建设哈大齐工业走廊规划,为大庆发展提供了区域互动、共同发展、实现双赢的平台。目前,大庆市石油开采在经济发展中仍占主要地位,在区域发展中具有相对优势,因此石油产业在一定时期内仍是大庆市的支柱产业。以石油产业为基础,发挥长期以来形成的技术和市场优势,发展接续产业石化产业。在确保石油产业在全国优势的同时,巩固提升在全国石化产业中的位置,在黑龙江成为哈大齐牡石化产业带的龙头,建立石化产品生产基地。
(三)提高区域信息含量,推进资源型城市的技术创新。通过人才交流引入其他地区的先进经验,加强人才技能培养,提高区域科技发展水平,用高科技和创新的理念促进城市经济转型。
大庆市位于内陆区域,地理位置偏远,与外界交流不便,长期以来一直是制约科技进步经济发展的主要障碍。区域信息网的硬件建设,近期主要以国家公共通讯网为技术依托,建立以用户为主的业务网络。远期根据实际需要,逐步发展各种先进的现代化传播方式。通过经济信息网建设,建立和完善国家主要经济信息中心和主要大中城市经济信息网,建立科技人才数据库、科技成果数据库、科技项目数据库,建设区域经济信息数据库,为企业了解和掌握市场动态、进行经营决策提供信息服务。利用国内知名大学的教育资源,开展远程教育合作。结合经济和科技发展中的需要,开展各种层次的人员培训和技术普及工作。
通过上述信息网络建设,充分发挥高新技术对传统产业发展升级的作用,使大庆市真正借助信息高速公路,以技术创新为突破,高质量地实现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目标。
(四)加强与更发达城市的联系,吸引外资。与经济较发达城市联系,给予优惠政策引进项目吸引外资,引进企业,实现资源共享和有效配置;加快城市基础设施改造,保护生态环境,改善城市面貌,提高居住价值和投资吸引力。
大庆与哈尔滨之间联系便捷,与东北交通网络连接。随哈大齐工业走廊的建设,大庆市接受哈尔滨都市圈的辐射,逐步建设成为哈大齐工业走廊的核心区。大庆充分利用重度盐碱地开发的契机,依托现有基础,把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放在首位,加快壮大石化接续产业,培育发展农牧产品深加工、新材料、机械制造、电子信息等替代产业,吸引发达地区资金和项目,成为哈大齐工业走廊的中坚力量,推动全省工业经济发展的强劲引擎。
目前,我国经济发展正在进入一个以市场化、国际化、继续工业化和知识经济快速发展为特征的新历史时期,资源型城市发展将面临新的战略选择。我们必须从国民经济发展全局的角度,强化对资源型城市的宏观调控和政府引导,增加支持力度,促进区域发展与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互动前进。从而实现资源型城市的持续发展。
[1]张秀生,陈先勇.中国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 [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
[2]胡序威.区域与城市研究 [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
[3]周起业等.区域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4]刘粤湘,王静修.论区域环境与资源型城市地区经济发展[J].资源·产业,2003.
[5]王青云.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研究[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3.
〔责任编辑:李尊娟〕
F290
A
1002-2341(2010)02-0109-03
2009-02-20
李蕾(1980—),女,山东禹城人,工程师,从事城市规划与区域发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