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加快民族地区旅游业开发,全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2010-08-15刘喜宝

大庆社会科学 2010年2期
关键词:旅游业民族旅游

刘喜宝

(中共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委宣传部,黑龙江 杜蒙 164000)

加快民族地区旅游业开发,全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刘喜宝

(中共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委宣传部,黑龙江 杜蒙 164000)

结合我省唯一的少数民族自治县——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发展民族旅游业的实际,深入梳理出改革开放以来,制约我省民族旅游业发展中的诸多因素,提出了加快发展民族旅游业的对策。从制定民族地区旅游开发总体战略规划;突出民族特色,精心设计旅游项目;与文化产业互动,增强民族旅游业发展的活力;采取特殊政策,加强民族旅游业发展;宣传促销,在深度和广度上拓展;重视边境旅游,促进国际国内两个市场的发展等六个方面提出发展民族地区旅游业应采取的相应措施。

民族旅游业;开发;推进;新农村建设

旅游业作为一种多行业的综合体,涉及到旅馆业、旅行社业、交通运输业、邮电通讯业、娱乐业以及园林、海关、艺术、医疗等众多产业和经济部门。近年来,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民族旅游业得到了空前发展。2009年,接待中外游客61万人次,旅游收入实现2.2亿元,旅游业拉动第三产业增长9.5个百分点。当代方兴未艾的国内旅游热对民族地区来说,是一个新的发展契机,也是民族地区加快新农村建设的又一有力抓手。如果把旅游业作为经济建设的一个方面来看,可说是“以一业带百业”,能够牵动整个民族地区经济链条的加速转动。

一、民族地区旅游开发的制约因素

(一)民族地区旅游开发迟、基础差,资金严重短缺

民族地区的旅游开发是改革开放的产物。我省民族地区的旅游开放的时间不长,不少新发现的旅游资源开发的时间更短,这势必造成起点很低,固定资产投入严重不足,而完善旅游设施的耗资量却是巨大的。以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旅游景区(点)建设为例,前些年,由于缺少规划和必要的投入,导致旅游业发展目标不明确,发展重点不突出,旅游景区(点)散、乱现象比较突出,究其形成的原因在于:(1)民族地区旅游资源多以“野、奇”特色见长,多地处偏僻地区,通路、通电、通水、通讯等基础设施基本上要新建。而发达地区的许多旅游资源,本身就是其城市地域的组成部分,或分布在距城市不远的地区,旅游开发时可以充分利用已有的市政设施,从而降低了资金投入的总量。(2)许多民族地区地形复杂,土石方等基本建设单价指标高,同样基建项目的耗资一般要大于发达地区数倍。(3)民族地区旅游资源大多虽品位高、但知名度低,而提高知名度的重要手段是广泛开展宣传,宣传促销也需耗资,因为低知名度的旅游资源是没有真正的经济价值的。(4)民族地区大多数是老、少、边、穷地区,资金来源主要靠国家有限的财政拨款,同时民族地区引入外资开发旅游的渠道远不如沿海侨乡畅通。(5)我国旅游市场属二元结构,即国内旅游与国际旅游是在相互封闭的状态下运行的,相互间无法实现接待上的余缺互补,因而需要同时建设两套档次上差别很大的设施,这就更增加了投入。

(二)民族旅游区距离主要客源市场远,景区间距大,运输成本高

现代旅游客源市场分国际和国内两种。国内游客是民族地区旅游开发的先导,并将一直是游客数量的主体。国际客源市场则是民族地区旅游开发经营的主要目标,因为国际旅游经济效益较大。我省民族地区距我国主要国际客源市场——欧、美、日及游客数量可观的港、澳、台地区距离较远,因为我国国际游客的主要入境口岸分布在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的几个大城市,游客要在口岸转乘运输工具,再由口岸辐射到民族地区。国内主要客源市场也在东部发达地区。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开发历史长,基础条件、整体经济水平均高于民族地区,加之人口基数大、人口密度高,是国内客源的主要输出市场。而我省的民族地区本身因还有相当部分群众仅仅解决温饱问题,故而对近地旅游的要求也就不显得迫切。民族地区虽地域辽阔,但许多景观属大跨度空间的旅游资源,旅游景区之间距离远,受交通条件制约,严重存在着“旅长游短”的现象,易使旅游者产生单调乏味之感。

(三)民族地区旅游交通、通讯等现代设施落后

发展旅游业,交通是基础。近年来,我国民族地区旅游业已有很大发展,但交通条件的制约始终是阻碍旅游业发展的“瓶颈”。旅游交通存在的主要问题是:(1)与区外联系通道少,运输限制口多,客货运输不畅,进出区域困难。(2)区域内现有运输网络不完善,铁路布局偏于东部,没有形成旅游专线,铁路与公路无法顺利对接;公路干线少且覆盖面窄,水运航道通过量小。(3)交通设施因受地域条件及经济条件等影响,与发达地区相比,技术条件差,装备总体水平落后,综合运输能力低。在通讯方面,民族地区的许多地方通讯服务网点少,设施装备陈旧老化;信息传递不通畅,旅游信息咨询服务十分薄弱,游客的通讯网络需求得不到应有的满足……

这些不利条件在很大程度上减弱了部分国际游客的兴趣,从而影响民族地区旅游业的发展。

二、加快民族地区旅游业开发的对策和措施

(一)制定民族地区旅游开发总体规划

在世界旅游的黄金时代,民族地区不应只在传统产业的圈圈里做文章。旅游业是相当一部分民族地区突破传统产业,创造新的经济格局,注入新的经济动力的“龙头”。为此必须站在战略高度,采取战略性的措施扶植旅游业,走出一条在充分利用天然风光和文物古迹的基础上,以民族风情特色取胜的发展旅游业的路子来。

目前,有必要制定一个全省少数民族地区旅游开发的总体规划。区域旅游开发是分省域进行的。旅游业经营跨越省域展开,其开发本身要在高层次总体方案的指导下进行,才能保证区域经营的合理性。民族地区旅游开发总体战略规划要根据我省少数民族地区旅游资源的区域分异,进行开发上的分区、分期指导。细化目标、落实责任、分步实施,正确处理好“四个关系”,即:要正确处理好长期目标和短期目标的关系,重点工程和一般项目的关系,旅游产业统一包装和特色差异的关系以及资源优势和市场优势的关系,真正构筑起丰富多样、特色鲜明、布局合理、冬夏兴旺、四季均衡的旅游产业格局。从资源普查到各地域的效益产生,都能通过区域规划落实到空间,强化我国民族地区旅游项目布局的科学性和计划性。民族地区旅游开发总体规划布局内容应遵循“两个重点投入、三个重点倾斜”的原则。两个重点投入,一是重点布局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和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二是重点设计和布局旅游黄金热线;三个重点倾斜,一是重点向民族地区的大中城市及其附近的资源倾斜,二是重点向民族地区的交通干线及其两侧倾斜,三是重点向能纳入环形旅游圈的沿线、沿点及其附近的资源倾斜。总体战略规划不仅仅是景观现状的开发,还要规划到民族风情、民族节庆、民族风味、民族商品等内容。

(二)突出民族特色,精心设计旅游项目

有特色才有竞争力和吸引力。发展民族地区旅游业的着眼点必须放在民族特色,能发挥自身优势的旅游内容和景点上,而不能照搬套用东部发达地区的做法。为此,(1)要定位请专家、名家,设计找名院。对于外来投资项目,要严格把关,做到非精品勿上;(2)应积极发掘各种民族风情、传统习俗、民间艺术、宗教信仰、人物掌故等优秀的民族历史文化遗产,使它们更具浓郁的民族性、地方性、区域性而展现在游人面前;(3)在开发和建设旅游景点时,要尽可能把各民族的传统艺术与民族特色和自然景观融为一体,特别是人工建筑不能因刻意追求现代化而失去民族特色;(4)在旅游业的经营上,积极组织旅游者参与并体验具有少数民族特色的活动项目,如安排游人参加那达慕大会、民歌演唱会、民族文化艺术节、捕鱼节等民族节日和生产生活活动,观赏少数民族的歌舞、盛会,从中体味我省少数民族丰富多彩的生活;(5)组织生产适销对路的带有民族特色的旅游纪念品和旅游用品,如金银首饰、提袋服装、地毯围裙、蒙古刀和那些印有风景名胜、有纪念意义的手帕、提包等小饰物。此外,在富有民族特色的交通工具、民族风味食品、传统手工艺品等方面,仍有相当的潜力可挖掘。

在旅游项目方面可围绕“吃、住、行、游、购、娱”,广开思路,形成休闲娱乐、观赏游购一体化服务体系,精心设计民族游乐项目。如民族风情旅游项目:对歌、赛马、斗牛、摔交等;民族历史旅游项目:如蒙古民族远古人考察旅游、蒙古文化遗址考察旅游等;民族宗教旅游项目:如对蒙古喇嘛佛教的考察旅游等;民族建筑旅游项目:对不同民族所建的塔、桥、亭、楼阁、墓碑、雕刻的考察旅游;民族贸易旅游项目:利用民族传统节日,组织各种形式的物资、商品交流会;民族仿古旅游项目:以民族村为代表设立各种村寨,将每个民族的主要特色在一个集中游览点反映出来,增强其复合性。

(三)与文化产业互动,增强民族旅游业发展的活力

对于民族旅游业而言,景区是骨肉,文化是灵魂。有骨、有肉、有灵魂的旅游业,才会具有旺盛的生命力。所以,发展民族地区旅游业应该努力做到景区、项目依托文化提升品质和内涵,文化以旅游为载体进入市场,二者相得益彰,共同发展,以加速产业化进程,实现双赢。这也是被无数成功经验所证明的。以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为例,在对已小有名气的旅游景点,如连环湖国际水禽狩猎场、当奈湿地水上乐园、富余正洁寺、龙虎泡旅游度假村等景区加大修缮扩建力度,扩建新景点,增加新项目外,要以民族、民俗文化为基础,突出民族旅游的猎奇性;以博物馆文化为支撑,突出民族旅游的知识性;以宗教文化为特色,突出民族旅游的神秘性;以草原文化为核心,突出民族旅游的地域性;以生产生活文化为补充,突出民族旅游的参与性。同时,要积极引导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联姻合作。民族文艺团体应与各景区(点)结成合作伙伴,建设专门演出场所,定时、定点演出民族歌舞。组织民间艺人和业余歌手,建立业余演出队伍,在旅游景区(点)开展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活动。

要牢固树立文化产业的发展依靠旅游,旅游业提升在于文化理念的更新,把文化设施、队伍建设和旅游业的发展同步考虑,为文化进入旅游市场铺平道路,促进民族旅游业由观光型向休闲度假型转变,由单一型向综合型、连锁型转变,旅游产品由数量扩张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

(四)采取特殊政策,加强民族旅游业发展

国家为加速民族地区的农业、工业、交通运输业、民族贸易、对外贸易等行业的发展,均采取了一系列照顾政策,而旅游业是一个充满活力的朝阳产业,在民族地区也是一个刚刚起步的新兴行业,基础设施非常薄弱。因此,为了促进其迅速发展,我省也应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特殊的照顾政策。(1)对具有开放条件,又具有资源优势的地区,应从政策上逐步允许其对外开放,将旅游业发展目标定位在俄罗斯等周边国家,增强民族旅游业的自身活力。(2)对于民族旅游热点城市的建设,从发展旅游业的角度出发,应从政策上放宽建设规模,并尽可能采取多种形式宣传民族地区的特色旅游项目、著名景点和风土人情,使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民族地区。(3)继续在资金上支持民族地区旅游区的建设,扶持可以采取专项拨款、低息贷款或无息贷款等多种形式。(4)国家继续大力扶持民族地区的交通、邮电通讯和城市其他基础设施建设,鉴于民族地区“旅长游短”的局限比较明显,有必要先着手把一些旅游热点城市的机场建设搞上去。

〔责任编辑:王乐群〕

F590.3

A

1002-2341(2010)02-0023-03

2010-03-11

刘喜宝(1980—),男,黑龙江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人,调研室主任,从事“三农”问题研究。

猜你喜欢

旅游业民族旅游
云南出台20条措施,加快旅游业恢复
我们的民族
重庆武隆:贫困人口依托旅游业脱贫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在旅游业转型升级中实现新引领
多元民族
中国旅游业2017的风往哪吹?
旅游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