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进一步深化对民生重大意义的认识

2010-08-15李抒望

大庆社会科学 2010年2期
关键词:民生问题民生群众

李抒望

(山东省临沂市委党校,山东 临沂 276005)

进一步深化对民生重大意义的认识

李抒望

(山东省临沂市委党校,山东 临沂 276005)

民生问题虽然是一个老问题,但对我们各级领导干部来说,却是一个常讲常新的问题。民生连着民心,民生就是民心,解决民生问题是最大的政治,改善民生是最大的政绩。

民生;领导干部;执政能力

民生问题不是一个新问题,自古有之。中国民生之路艰辛漫长,无数先哲和仁人志士都进行过不懈求索。孙中山的三民主义里就有民生主义,但他和他创立的国民党没有解决了中国的民生问题,三民主义一个也没有实现。后来,蒋介石上台,搞得民不聊生,民怨沸腾,执政22年之后垮台了。与蒋家王朝不同,我们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是一部为民族求解放求独立、为民众谋生计谋幸福的历史。只有社会主义能够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能够发展中国,只有中国共产党能够解决中国的民生问题,这是新中国60年得出的一个基本历史结论。民生问题虽然是一个老问题,但对我们各级领导干部来说,却是一个常讲常新的问题。民生连着民心,民生就是民心,解决民生问题是最大的政治,改善民生是最大的政绩。

一、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是党的宗旨所在

世界上第一个马克思主义政党成立的时候,马克思、恩格斯亲笔为它写了一个纲领性的文件,这就是《共产党宣言》,公开向全人类宣布,共产党的一切努力都是为工人阶级和劳动群众谋利益求幸福,除了人民群众的利益,共产党没有自己任何的私利。我们中国共产党把这种理念,叫做党的根本宗旨,就是毛主席概括的五个大字:为人民服务。这是我们党最重要的思想和行动准则。中国的革命和建设、改革和发展,都是沿着这条路线进行的,我们党的为人民服务之路实际上就是民生之路。改革开放30多年的进程,更是民生问题不断得到重视发展的时期,是民生问题改善最好最快的时期。新时期,邓小平提出了判断我们一切工作和是非得失的三条标准,其中一条就是看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他强调我们一切政策的出发点和归宿都要看“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答应不答应”。江泽民同志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落脚点也是要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提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强调“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党的最核心的权力观,它把为人民服务的思想诠释得更加清晰、更加真实、更加务实、更具时代价值。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全心全意为人民执政,是我们党的全部追求,是我们党永恒的精神家园。

二、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如何看待富裕和贫穷,可以说是当代人类最为感性的一种认识,对此,我们却曾长时间陷入了理性的迷茫。剥削制度被消灭,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后,我们还形而上学地按照革命战争年代的那种朴素的思维要令,把国人统统排列到穷人和富人、好人和坏人的方阵中。穷人,就是好人;富人,就是坏人。于是,人人忌富怕富,谈富色变,发展到后来,好像越穷越革命,越穷越社会主义,贫穷成了真理和正义的化身,富裕成了谬误和罪恶的渊薮。加上“一大二公”平均主义大锅饭,导致了普遍的贫穷和落后。邓小平针对我国人民生活水平长期未有得到改善的局面,对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经验教训,进行了深刻的历史反思和理论探索。他第三次出来工作后,便立即在社会主义应该贫穷还是应该富裕的这个根本性问题上,以马克思主义的巨大理论勇气和实践胆略,进行了划时代的拨乱反正。他曾从不同的角度多次强调: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就是要消灭贫穷,使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起来;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目的,是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是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这些,其实质是一样的,都是邓小平讲话、谈话中反复出现的一个保障和改善民生的主题思想。共同富裕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意义,对于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意义,不管怎么强调,都不过分。所以,邓小平把自己对社会主义的思考最终概括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也就是坚持走全中国人民共同富裕的道路;坚持共同富裕的道路,也就是最重要的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道路。

三、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

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的科学发展观,博大精深,集中了全党的智慧,汲取了古今中外文明发展的经验,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我们学习和实践科学发展观,一个首要的问题必须弄清楚,它的核心就是以人为本。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是指导经济社会发展的准绳,也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准绳。如果我们忘记了这一点,那也就忘记了科学发展观的灵魂和精髓。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来指导民生工作,就是要求我们事事处处、时时刻刻,都要尊重人、关心人、理解人、爱护人、解放人、发展人;就是要求我们把人民群众的愿望、需要、利益以及健康和生命安全放在各级党委政府各项工作的中心地位,深切关注人民群众的生存、发展状况和人的价值,将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物质和文化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最高目标,使全体人民朝着幸福美满的生活稳步前进。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中央提出了明确的要求,目的就是要让人民群众得到实惠,使民生不断得到改善。全体党员干部都要朝着这个目标去努力,把群众的呼声作为第一信号,把群众的需求作为第一选择,把群众的满意度作为第一标准,切实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最根本利益。在当前“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中,我们还必须明确,保民生就是保增长,保民生就是保稳定。只有民生改善了,人们才有比较切实的社会保障,才能够放心大胆地消费,才能够刺激和拉动消费,扩大内需,确保经济企稳回升,才能够化解矛盾,巩固发展安定和谐的大好局面。这应该成为我们今后一个时期应对危机、克服困难、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一条红线。只有在思想上把这些问题认识清了,在工作中把这些关系处理好了,我们才能找到规律、把握规律,把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真正落到实处。

四、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环节

在孔子之前,《尚书》中就讲“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在中国政治文明史上,朝野上下,都喜欢讲“国泰民安”。“国泰民安”的社会就是和谐社会,只有民生问题解决好了,才会有安宁稳定。因此,自古以来,民生问题就是与社会和谐稳定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互为前提,相互依存,相互转化。当前,我们正处在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机遇与挑战并存,希望与困难同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任务艰巨,工作繁重,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我们必须善于抓住主要问题,善于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从改善民生这一关键环节着手,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形成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大好局面,使全社会呈现出“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清新气象。

五、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是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

小康社会,是我们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的梦想。我们党把这个古老的愿望引入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体系和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追求,使梦想即将变成现实。完全可以这样讲,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民生工程,并且是一个巨大的、与时俱进的系统工程。我们对小康的认识,我们对民生的认识,都应该是历史的、具体的、发展的、变化的。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发展阶段,民生问题有不同的内容和要求,解决了初级阶段的民生问题,还有更高层次的民生问题等待我们去解决。这就是人民群众的新希望、新要求、新期待。我们讲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就是要与时俱进地保障和改善民生,不断发展和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正是适应了这一社会发展规律,一心一意谋发展,聚精会神搞建设,在本世纪头20年,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全面小康,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当前,我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事业取得了重要进展,也催生了不少新的民生问题。诸如阶层差距和分配差距的扩大、就业难、看病难、上学难、买房难、食品安全等问题,这些都是当前民生的基本问题,都是需要重点解决的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六、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是各级领导干部的神圣职责

民生问题,对我们每一名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来说,它是一杆秤,是衡量我们政绩的最大砝码。我们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执政的地位来自人民,所以我们领导干部就必须受制于人民、服务于人民。在长期执政的历史条件下,我们领导干部与人民群众关系的核心,是受人民的委托,按人民的意愿执好政、掌好权,当好“三个代表”。在这里,必须十分明确,党的干部与人民群众的关系,是公仆与主人、代表与被代表的关系,而不是其他任何关系。这种“代表资格”,不是上天的赐予,而是应尽的责任;尽不到这种责任,人民就会把权力收回。只有想到这里,我们才时时有一种责任感、危机感,如履薄冰,如临深渊,生怕失去人民的信任和拥护。

十七届四中全会《决定》把这个问题讲得毫不含糊,讲得十分明确,讲到家了:过去先进不等于现在先进,现在先进不等于永远先进;过去拥有不等于现在拥有,现在拥有不等于永远拥有。为什么说群众利益无小事?不要肤浅地把它当作只是为了强调一种姿态、一种作风的说法,应该懂得,这是一个以政治语言来表述的充满人文主义精神的深刻命题。讲民生、抓民生、落实民生,这一切都是我们每一位领导干部天经地义的事情。谁不懂得这一点,谁就不懂得我们执政党的最基本的常识。

[1]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73.

[2]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人民日报,2009-09-28.

〔责任编辑:陈 海〕

D116

A

1002-2341(2010)02-0102-03

2009-12-22

李抒望(1961—),男,山东沂源人,教授,从事邓小平理论、政治学研究。

猜你喜欢

民生问题民生群众
多让群众咧嘴笑
聚焦“三保障” 唱好“民生曲”
情牵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
“群众来求助”等十六则
为群众美好生活执着追求
民生之问饱含为民之情
“钱随人走”饱含民生期盼
民生锐评
能源富集区资源红利与民生问题——以晋、陕、蒙为例
切实解决民生问题 促进社会和谐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