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前景化视阈下英诗翻译研究

2010-08-15

大学英语(学术版) 2010年2期
关键词:文体学原诗前景

赵 欢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河南洛阳 471003)

前景化视阈下英诗翻译研究

赵 欢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河南洛阳 471003)

诗歌是一种集内在内容与外在形式于一体的文学体裁,诗人往往靠偏离常规的语言形式来抒情写意。因此,语言形式是诗歌意义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诗歌“文学性”的源泉。将文学文体学中的“前景化”概念引入英诗翻译研究,以语言学为分析手段,借助“变异”与“平行”的相关概念分析诗歌,有利于指导翻译实践,同时也为翻译批评提供了一种较之科学客观的理论武器。

前景化;变异;平行;文学性;假象等值

一、前景化概念

“前景化”(foregrounding) 是文学文体学(literary stylistics)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术语。该词最初用于绘画,指让需要突出刻画的人或物处于画面突出的位置即前景,而其他的人或物则构成背景(background)。20世纪30年代,布拉格结构主义学派首先将这一概念引入了文学领域。而“前景化”作为一个完整的概念,则是由穆卡洛夫斯基在其1932年发表的“标准语言与诗歌语言”(Standard Language and Poetic Language)一文中首先提出来的。他认为(转引自:朱刚005:14-15),前景化是自动化(automatization)的对立面,是一种对某种交际行为的非自动化(deautomatization)。自动化使某个交际行为活动具有规律,而前景化则意味着违反这个规律。自动化把语言使用系统化、常规化,而前景化则是指对文体中常规特征的那些引人注目的、新颖的、系统的违背。一个成分之所以成为前景,是因为它和处于背景或陪衬位置的成分进行对照。如果同时突出所有成分,都处于同一平面,等于没有前景化,便成为新的自动化了。文学语言就是对标准语言的“常规”进行有意的违背(the intentional violation of the norm of the standard),通过这种方式,就能把人们的注意力吸引到“前景化”了的文学语言上来。

经过英国文体学家Leech、Short以及Halliday等人的系统研究,前景化理论不断纵深发展,现在已经成为了一门科学系统的理论。由于前景化理论涉及的概念范围比较复杂,笔者在此不再赘述。需要指明的是,前景化包括两大方面,即变异(deviation)和平行(parallelism)。前者是指偏离或者违背常规的语言现象,通过语言变异来实现,是一种质量前景化(qualitative foregrounding);后者是指反复使用常规的语言现象而产生的量的突出,通常由平行或重复来实现,属于数量前景化(quantitative foregrounding)。

二、英诗的前景化特征

穆卡洛夫斯基(同上:19)认为,诗歌语言的功能在于最大限度的“前景化”,是“对标准语言有组织的暴力行为”。他指出,诗歌是通过聚集各种前景化现象,达到 “maximum intensity to the extent of pushing communication into the background...in order to place in the foreground the act of expression,the act of speech itself”。 Leech(2001:5)也指出,诗歌语言可以在许多方面违背普遍遵守的语言规则,形成偏离常规的变异现象,其手段和意图都值得我们认真研究。他还指出,诗歌语言中的“前景化”蕴藏着作家的“动机”(motivation),读者需要对其作出解释,而理解诗歌主要就是分析清楚语言的前景化部分。(同上:58,225)诚如穆氏和Leech所言,诗歌是一种集内在内容与外在形式于一体的文学体裁,诗人往往靠偏离常规的语言形式抒情写意,表达自身独特的感受。我们阅读诗歌作品时,不会仅仅满足于知其大意,更重要的是,我们希望能够沉浸在诗歌的艺术熏陶之中,感受诗歌带给我们的独特的艺术审美体验。Leech和Short(2001:24)在分析内容与形式两者间的关系时,对在内容与形式上持二元论者的主张进行了分析总结,认为一个合理解释可以用以下公式表达:

SENSE+STYLISTIC VALUE=(total)SIGNIFICANCE

需要指出的是,这个公式只是一种简单笼统的概括,尚有改进的余地,Leech和Short也并不认为这就是唯一一种阐释内容和形式关系的方法。事实上,他们更倾向于赞成一种从功能角度分析形式的多元论。但是,这一公式本身是有其合理性的,Leech和Short也并未否认这点,后来申丹(2007:24)在分析内容与形式的关系时,也给出了类似的公式来阐明两者间的密切联系。

笔者认为,我们在分析一部文学作品时,完全可以借鉴上述公式。尤其是在分析诗歌这种前景化现象明显的文体时,我们要在理解诗歌内在内容的基础上,学会分析其外在形式,发掘其中的种种前景化特征,并细细体会它们特定的主题意义与美学效果,做到从整体上把握一首诗歌。明白了内容与形式相辅相成的妙处之后,我们就可以获得尽可能多的审美趣味。

三、前景化视阈下的英诗翻译研究

长期以来,国内外对前景化现象的研究大部分还停留在言内层面,前景化理论被广泛用于文学、语言学和文体学等领域,很少用于翻译研究。美国学者叶子南(2008)认为,我们完全可以将前景化这一概念运用到翻译上来,为翻译实践和批评提供分析指导原则。笔者完全赞同这种观点,因为传统文学翻译研究,大多还停留在笼统抽象的、个人主观印象式的研究层面,而且现在仍然发挥着不可忽视的影响。不论是严复的“信、达、雅”,钱钟书的“化境说”,还是翻译史上历来都存在的各派关于“归化异化”、“直译意译”孰轻孰重之争,现在仍有不少翻译理论研究者(特别是刚刚涉足翻译领域的年轻学生)抓住这些观点不放、津津乐道。结果由于他们还是难以摆脱个人主观印象、达到最大限度的客观,其文学翻译研究批评便失于笼统抽象,可能导致译作欠佳,批评缺乏说服力。

20 世纪以来,随着语言学和文学理论的蓬勃发展,一门新兴学科——文学文体学在此基础上产生了。在60至70年代,文学文体学达到了鼎盛时期。它特指 “以阐释文学文本的主题意义和美学价值为目的的文体学派。它是连接语言学与文学批评的桥梁,注重探讨作者如何通过对语言的选择来表达和加强主题意义和美学效果。”(申丹 2002)同时又由于“文体学派仅仅将语言学视为帮助进行分析的工具,不限于采用某种特定的语言学理论。文学文体学的分析方法可操作性比较强,容易掌握,适合引入翻译学科。”(同上)作为文体学中的重要概念,前景化理论采用语言学作为分析工具,对文学语篇的内容和形式进行分析阐释,注重分析语言形式的“前景化”特征,挖掘形式“变异”或“平行”的特定的主题意义和美学效果,为文学研究从主观性走向客观性架起了桥梁。所以说,将前景化理论引入文学翻译和翻译批评,无疑将是一块评价翻译质量的试金石 (封宗信1999)。

俄国形式主义批评流派认为,“文学性”(literariness)是文学之所以能够成为文学的独特性质。按照雅各布森的观点,“文学性”是一部作品之所以被认定是文学作品的审美特性(邱运华 2009:140-141)。事实上,这里的文学性可以理解为作品的各种前景化特征。严肃读者阅读一部文学作品时,并不满足于肤浅地了解其大致内容,而是想获得审美体验,感受作品中蕴含的“文学性”。因此笔者认为,译者翻译诗歌时,要竭力发掘其中的种种前景化特征,并细细体会它们特定的主题意义与美学效果,同时对原诗的思想内容与艺术风格从审美层面上整体把握。要尽量用目的语恰如其分地传达出原诗的思想内容(what),更重要的是在此基础上再现原诗是以何种方式(how)来传达的,以便使目的语读者在读译诗时得到美的享受,艺术的熏陶。

在用前景化理论分析诗歌时,笔者想引入申丹(2007:91)提出的“假象等值”(Deceptive Equivalence)这个概念,即译文传达出“approximately the same fictional ‘facts’ but fail to capture the aesthetic effects generated by the original author’s formal operations”。虽然申丹是在分析小说翻译时提出的这个概念,但由于诗歌是一种比小说更具前景化特征的文学体裁,译者若稍不留心,忽视原诗中前景化特点的话,“假象等值”便有可能在诗歌翻译的过程中频频出现,对原诗的主题意义和美学价值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害。所以,译者在翻译诗歌这种处处都可能存在前景化特征的文体时,一定要竭力避免“假象等值”,努力发掘其中种种“变异”和“平行”的语言形式特征,并细细体会它们的特殊涵义,用目的语恰如其分地传达出原诗的思想内容,并同时再现原诗传达这种内容的特殊方式。

四、结束语

既然诗歌是一种前景化现象非常突出的文学体裁,那么我们在理解和翻译诗歌时就要以“前景化”理论为指导,竭力发掘其中的种种前景化特征,分析它们在整首诗中相关的主题意义和美学效果,并在译诗中传达出来。事实上,我国译诗理论界对于诗歌翻译的标准问题争论已久,很多诗歌翻译大家都提出了各自的译诗主张,但直到现在也没有达成统一的意见。笔者认为,根本原因在于译者受自己的主观印象式批评分析方法的影响太深,所以一种极端便是许渊冲先生所提出的“翻译竞赛论”。不论是江枫老先生著名的“译诗,形似而后神似”的主张,还是许渊冲的“三美论”,都失于笼统抽象,难于指导具体的翻译实践。将文学文体学中的“前景化”概念引入翻译研究,以语言学为分析手段,有利于指导翻译实践,同时也为翻译批评提供了一种较之科学客观的理论武器。

Leech,G.N.(2001).A Linguistic Guide to English Poetry[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Leech,G.N.&Short,M.H.(2001).Style in Fiction:A Linguistic Introduction to English Fictional Prose[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Mukarovsky,J.Standard Language and Poetic Language[A].In Zhu Gang ed.(2003).Twentieth Century Western Critical Theories[C].Shanghai: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封宗信(1999).文学文体学——文学翻译批评的试金石[J].中国翻译(5)。

邱运华(2009).文学批评方法与案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申丹(2002).论文学文体学在翻译学科建设中的重要性[J].中国翻译(1)。

申丹(2007).文学文体学与小说翻译[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叶子南(2008).高级英汉翻译理论与实践(第二版)[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猜你喜欢

文体学原诗前景
文体学的学科特点和发展趋势研究
我国旅游房地产开发前景的探讨
四种作物 北方种植有前景
峨眉山月歌
《语料库翻译文体学》评介
离岸央票:需求与前景
改诗为文三步走
从文体学视角研究英诗《为国捐躯》的反战主题
量子纠缠的来历及应用前景
佛典譬喻经语篇衔接方式的文体学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