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汉语象似性研究综述

2010-08-15尚兵利

大学英语(学术版) 2010年2期
关键词:任意性语言学符号

尚兵利

(楚雄师范学院外语系,云南楚雄 675000)

汉语象似性研究综述

尚兵利

(楚雄师范学院外语系,云南楚雄 675000)

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国内外学者运用认知语言学对语言符号象似性的研究成果,对汉语象似性展开了深入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他们运用象似性理论中的一些原则对汉语中的一些语言现象进行了阐释,初步显现了象似性理论的解释力。

汉语;认知语言学;象似性

1.引言

“索绪尔将语言符号的任意性确定为头等重要的第一原则,支配着整个语言的语言学。”[1](p302)乔姆斯基的形式语言学更是将语言符号的任意性观点推到极致,尽管两者的观点不尽相同。20世纪70年代以后,语言学研究由形式语言学转向认知语言学,由注重对语言结构系统本身的刻划和分析转向关注语言背后的人类认知系统,索绪尔语言符号的任意性原则也由此受到质疑和挑战。象似性是认知语言学的重要研究内容,它着重解释的是语言形式的认知动因,即语言结构为什么会是这样。近20年来,对语言符号象似性的研究进入了“百花齐放的象似性研究局面”。[1](p335)许多学者从共时句法、历时语法、语言习得、语用学、话语分析、文体学等不同的视角对语言符号的象似性展开了深入的探讨,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国内语言学界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对语言符号象似性进行评介和研究,陆丙甫 (1986)、许国璋(1988)、沈家煊(1993)、杜文礼(1996)、严辰松(1997)、胡壮麟(1996)、王德春(2001)、朱永生(2002)等分别撰文对语言符号象似性从不同的方面作了评介和研究,并表明了自己的观点。张敏(1998)对语言符号象似性做了更为系统、全面的介绍。王寅对语言符号象似性做了深入、全面的研究,认为它“可以表现在语音、词汇、句法、语篇、修辞等各个方面”。[1](p329)

2.关于语言符号象似性的几个重要理论问题

2.1 语言符号象似性的内涵

王寅、王德春等学者对语言符号象似性的内涵进行了深入的探讨。王寅认为语言符号象似性有狭义和广义两种理解:前者相当于Peirce所说的映象符,即语言符号在音、形、结构上与其所指之间存在映照性相似的现象;后者相当于通常所说的“理据性”,即语言符号相对于人们的体验方式、经验结构、概念框架、语义系统来说是有理可据的,是有其动因的,不是任意的。[2]王德春也认为语言符号象似性有两种含义:一种是与客体象似,是客体的复制;一种是新的语言符号与原有的语言符号象似,即词语有理据性、可论证性。[3]但是,他更重视语言体系发展的理据性,而对语言与认知的关系没有足够的重视。

目前学者们对语言符号象似性所表达的内涵比较一致的观点是:强调象似性不是指语言形式直接像镜子一样反映客观外界的事物,而是强调语言形式反映人们对世界的体验和认知方式;更倾向于将象似性看作一种理据,一种解释语言的认知动因。

2.2 语言符号象似性的分类

对于语言符号象似性表现在哪些方面、有哪些类型、如何进行分类,目前尚未达成较为一致的意见。王寅认为语言符号象似性不仅表现在结构上,而且还表现在语音、词形上,[2]这与Haiman的“成分象似”和“关系象似”[4]相对应。赵艳芳认为语言符号象似性有拟象象似和隐喻象似两种,前者指外部世界映照到语言的原则,后者指从一个认知域映射到另一个认知域的过程。[5]

学者们对象似性研究较多的有顺序象似性、距离象似性、数量象似性、重叠象似性、对称象似性。张敏还研究了复杂象似性、独立象似性和范畴化象似性。[8]王寅则提出了标记象似性、话题象似性、句式象似性、篇章象似性和滤减象似性。[9]

2.3 语言符号的象似性与任意性的关系

对于象似性与任意性之间关系这一问题的讨论深化了我们对语言符号性的认识,推动了人们对语言和认知之间关系的探索。在这一问题上主要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语言符号具有高度的象似性,从而对任意性原则是否具有普遍性持怀疑态度,甚至有的学者主张把象似性看作语言符号的本质;[7]另一种观点认为象似性是对索绪尔任意性的挑战与补充。王寅认为“语言在音义层面存在较多的任意性,而其他层面具有较多的象似性,特别是在句法层面”;[1](p323)并坚持象似性辩证说优于任意性支配说,象似性不是否定任意性,而是不能过分强调任意性。[1](p324-339)顾嘉祖、王静认为象似性与任意性互补,共存于语言符号系统的统一体中:任意性主要体现在单个符号之中,而象似性主要表现在符号组合之间。[10]张凤、高航认为任意性和象似性对语言符号系统的产生和运作都是必不可少的,从强调任意性原则到关注象似性原则是语言研究范式由结构主义向功能主义(主要是语言类型学和认知语言学)转变的结果。[11]

许国璋明确指出“任意性”即是指“不可论证性”,应明确区分绝对任意性和相对任意性,前者主要是不可再分析为更小单位的词汇的属性,而后者是语法的属性,也就是说,象似性并不是对任意性的完全否定。[6]王德春则认为:首先,语言符号与客体的联系是任意的;其次,语言发展中语言单位之间往往具有理据性;再次,理据本身也是任意的,因而语言符号及其理据与客体都没有必然的、本质的联系。[9]郭鸿认为应该把符号与符号组合分开,对符号组合来讲,理据性和象似性是普遍存在的,但就单个符号而言,任意性是普遍的。[12]

3.汉语象似性研究

较早对汉语象似性进行研究的是戴浩一,戴浩一(1994)认为汉语是象似性极高的语言。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国内外学者开始自觉运用认知语言学的象似性理论来解释汉语现象,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 顺序象似性

顺序象似性是指句法成分的排列顺序映照它们所表达的实际状态或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戴浩一提出汉语语序遵循时间顺序原则和时间范围原则,[13]如“他摔倒了”、“他在厨房里做饭”、“现在是一九八七年三月二十六日下午四点三十分”等。这一原则提示了汉语表示处所和空间关系的句子其基底的观念原则,具有较强的解释力。谢信一则深化了戴浩一的时间顺序原则的思想,并把时间分为真实的、推断的和想像的三类,认为它们都是汉语为构建其世界中的现实而创造的,[14]如“摔破、吃饱”表示的是推断时间,“他走进来了”反映的是想像时间。

刘宁生运用方位参照顺序解释了偏正结构的语序特征,即“修饰语”位于“中心语”的词序取决于汉语中“参照物”先于“目的物”的方位参照,[15]如可以说“那个男孩儿在操场上”、“操场上有个男孩儿”、“操场上的男孩儿”,而不能说“男孩儿的操场”。秦洪武运用顺序象似性证实汉语句子结构的流水样态、话语成分的线性排列等都是汉语思维清晰顺畅的逻辑脉络在结构上的反映,[16]如可说“他们在小清河里尽情嬉戏”,不能说“他们尽情在小清河里嬉戏”。

这些研究都论证了汉语语序与现实发生顺序之间的象似性。

3.2 距离象似性

距离象似性是指概念之间的距离跟语言成分之间的距离相对应。张敏认为领属构造中“的”字的隐现与定语的中心语之间的概念距离大小有关,[8]如可说“他妹妹、我老乡、我们班”,而不能说“你手、我汽车”。他还发现这一规律相当系统地反映在多项定语的相对语序里,如数量成分可反映物体是否具有[+可数]的属性,比只作用于概念外延的领属者距离中心语要近,因此数量成分位于领属者之后。郭继懋、王红旗用距离象似性原则分析粘合补语与组合补语,认为前者表示规约性结果,[17]如“抬累了”,后者表示偶发性结果,如“抬得我接下来这一个星期都直不起腰来”,这是因为规约性结果与原因的概念距离相近,语言形式之间也相近;反之亦然。

他们的研究表明,名词短语与动词短语在结构上都要受到距离象似性原则的制约。

3.3 数量象似性

数量象似性是指语言形式的数量对应于概念领域的数量,如量大的信息,形式就比较复杂。沈家煊运用认知上的“有界”和“无界”概念统一解释了与数量词制约作用有关的语法现象,[18]如“盛碗里鱼”不能成立或不自由,是因为其中的有界动词跟后面的无界名词不匹配,“鱼”前面应加数量词。他还用有界和无界统摄名词、动词和形容词的重要小类,说明了划分词类的形式标准后面隐藏的概念或意义上的理据。古川裕认为汉语现象句的宾语和双宾语句的远宾语一般应该是“数+量+名”词组,且不接受有定性修饰成分这与人类认知客观世界的东西是否移动有关,移动的东西在认知上更容易被人们看作是“有界”的个体事物,因而要求“有界”名词带上数量定语的标记。[19]

3.4 对称象似性

对称象似性是指对称的概念和对称的语言形式相对应。沈家煊在这方面做出了独特的贡献:第一他提出用多分关联的标记理论来描写和解释语法中的种种不对称现象,如肯定和否定的不对称、主语和宾语的不对称、形式和意义的不对称、词类和句法成分之间的不对称等;第二他提出用关联模式建立形容词、名词与句法功能之间的联系,即性质形容词做定语用来形容类名是无标记的,状态形容词做谓语用来形容个体名也是无标记的,而统摄这个标记模式的是恒久性和临时性这对概念的对立。[20]

石毓智用数量特征统一解释了词语、句法结构和语义上肯定和否定的对称与不对称现象,即用定量和非定量的概念解释肯定和否定的使用,用离散和连续的概念解释“不”、“没”的分工。[21]

3.5 其他象似性

学者们还从其他不同角度对汉语象似性进行了研究。王寅提出话题象似性,即句子的话题与思维的起点象似,英汉两种语言的核心句型是“话题+主语+谓语+宾语”,但受语言形态和规则的约束,导致句型的不同。[22]王寅还探讨了社会文化与语言符号之间的象似程度,[23]如“上下、大小、高低、前后、先后、长幼、左右”的词语顺序体现了汉文化先上后下、先尊后卑的观念。石毓智(2000)则对意义象似性进行了研究。

4.结束语

十几年来,汉语象似性研究取得了长足进展,学者们对一些汉语现象做出了更为深刻的阐释,初显了象似性理论的解释力。象似性理论从认知角度探讨语言结构及其发展演变的机制和动因,为汉语研究开拓了一片新天地。

[1]王寅(2005).认知语言学探索[M].重庆:重庆出版社。

[2]王寅(1999).论语言符号象似性[J].外语与外语教学(5)。

[3]王德春(2001).论语言单位的任意性和理据性——兼评王寅《论语言符号相似性》[J].外国语(1)。

[4]Haiman,John.(1985).Iconicity in syntax[M].Amsterdam:John Benjamins.

[5]赵艳芳(2001).认知语言学概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6]许国璋(1988).语言符号的任意性问题——语言哲学探索之一[J].外语教学与研究(3)。

[7]朱永生(2002).论语言符号的任意性与象似性[J].外语教学与研究(1)。

[8]张敏(1998).认知语言学与汉语名词短语[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9]王寅(1999).滤减象似性与语言符号象似性[J].外语学刊(2)。

[10]顾嘉祖,王静(2004).语言既是任意的又是非任意的——试论语言符号任意性与象似性的互补关系[J].外语与外语教学(6)。

[11]张凤,高航(2004).语言符号的任意性和象似性的重新考察[J].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2)。

[12]郭鸿(2001).索绪尔的语言符号任意性原则是否成立?——与王寅教授商榷[J].外语研究(1)。

[13]戴浩一(1988).时间顺序和汉语的语序[J].国外语言学(1)。

[14]谢信一(1994).汉语中的时间和意象[A].功能主义与汉语语法[C].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

[15]刘宁生(1995).汉语偏正结构的认知基础及其在语序类型学上的意义[J].中国语文(2)。

[16]秦洪武(2001).语言结构的顺序象似性[J].外语研究(1)。

[17]郭继懋,王红旗(2001).粘合补语和和补语表达差异的认知分析[J].世界汉语教学(2)。

[18]沈家煊(1995).“有界”与“无界”[J].中国语文(5)。

[19]古川裕(1997).谈现象句与双宾语句的认知特点[J].汉语学习(1)。

[20]沈家煊(1999).不对称和标记论[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

[21]石毓智(2001).肯定和否定的对称与不对称[M].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

[22]王寅(1998).从话题象似性角度谈英汉句型对比[J].山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

[23]王寅(1999).从社会语言学角度谈象似性[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

尚兵利,楚雄师范学院外语系教师,助教,研究方向为英语语言学。

book=21,ebook=22

猜你喜欢

任意性语言学符号
学符号,比多少
聚焦双变量“存在性或任意性”问题
体认社会语言学刍议
《复制性研究在应用语言学中的实践》评介
“+”“-”符号的由来
变符号
认知语言学与对外汉语教学
图的有效符号边控制数
社会语言学名词
关于索绪尔任意性原则的争论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