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代大学生择业心理问题及对策

2010-08-15王艳碧谭先锋

关键词:就业指导毕业生职业

王艳碧,谭先锋

当代大学生择业心理问题及对策

王艳碧,谭先锋

在新的就业形势下,就业竞争日益激烈,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出现了恐慌,焦虑,自卑,盲目从众等心理问题,本文就造成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成因进行分析,并从学生个体自身、社会、学校以及家庭四方面提出相应对策。

大学生,择业心理问题,对策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大学生就业制度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在日趋激烈的就业竞争形势下,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各种困扰、挫折和冲突。面对复杂激烈的就业形势,大部分高校学生能正确认识,用积极心态去面对现实,但也有一部分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对自身、对职业和周围环境缺乏准确的认识和定位,产生了严重的心理问题,如:就业观念不合理、自我同一性混乱,盲从、依赖,就业挫折承受力差、缺乏自信与竞争勇气、自卑、自大、偏执、人际交往障碍、过度焦虑与急躁、消极等待,怀才不遇心理、攀比、嫉妒、抑郁、逆反、说谎、懒散、不满心理、行为与生理反应失常等心理问题,这些问题不仅严重影响学生个体身心健康和自我发展,而且对高校的教学秩序也有干扰。

一、当代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产生的主要成因

大学生群体正步入成年期,处于“第二次心理断乳期”,多重价值观和人格的再构是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形成的内因,社会、学校和家庭等外界环境是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产生的外因。

(一)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个体因素分析

我国的高等教育已进入大众化阶段,但有部分学生的择业认知依然停留在精英化阶段,面对激烈的就业竞争,学生普遍出现焦虑、抑郁心理;有的学生心理发展未成熟,对自身没有准确的认识,对工作的心理定位过高,容易出现自负和偏执心理。此外,当代大学生是社会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自我意识比较强烈,在择业过程中,他们追求个人发展大都偏执于自我需要,在择业上形成了重视自我发展而忽视国家需要的心理特点。并且,当代大学生敢于追求经济利益,有些人甚至过分强调经济利益,并把金钱作为衡量自我价值实现的主要尺度,从而形成了功利色彩浓重的择业心理。

(二)社会因素

近年来,由于高校不断扩招,致使大学毕业生人数激增,而就业总需求却大大减少,这就加剧了择业的竞争,造成了就业市场供求关系失衡,使大学生产生了就业危机感。此外,在社会转型的特定历史时期,社会就业机制和政策还不够完善,人才市场的择业竞争还存在一些不公平的现象,这使得很多大学生易产生悲观失望情绪。

(三)学校因素

第一,高校专业设置结构性问题突出。高校扩招,基本上只是招生总量的扩大。出于自身师资力量的考虑,高校的专业设置未能同步满足于就业市场需求。第二,高校的实习问题亟待解决。目前,大学生普遍感到实习难,尽管政府已对大学生实习、学工交替予以政策支持,但要做到全社会都主动吸纳大学生实习、见习,关心其成长成才,政府还需要制定相应的政策,采取相应的措施。第三,高校的就业指导和创业教育有待改进。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多偏重思想教育和政策教育,而在毕业生创业教育、求职能力培养、就业心理咨询等方面滞后。另外,高校注重“初次就业率”,强调“先就业后择业”,从某种意义上说也助长了毕业生仓促就业、随意毁约、频繁跳槽等不良心理的滋生。

(四)家庭因素

家庭的经济条件、父母对子女受教育的重视程度及父母的择业意愿对大学生的择业目标都会产生直接影响。现在,大多数家庭都是独生子女家庭,很多家长都希望子女留在身边,帮子女寻找一份在他们眼中不错的职业,而不顾及子女的感受。同时,一些学生也依赖于其家庭(或亲友)的力量来进行择业。这两方面的力量纵横交错,给大学生的择业心理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二、解决当代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对策

当代大学生择业心理问题是个体、家庭、学校和社会等多方面综合作用的结果,为了缓解压力,解决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根据大学生自身情况和社会现实情况,我们从学生自身因素、学校、社会以及家庭四个方面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对策。

(一)认清形势,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提高自身素质

1.加强知识技能的学习,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增强竞争力。市场经济条件下人才市场的竞争主要是综合素质的竞争,而大学生在就业竞争中能否成功,与他们在大学期间进行的就业准备和具备的应聘技巧与策略等综合能力有密切的关系。大学生应注意自己各方面素质的培养,提前做好择业准备,自觉按照素质教育要求培养自己的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业务素质、身体心理素质等,培养自己的交际能力、创新能力、运用知识的能力,增强自己的竞争力和自信心,使自己成为适应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

2.正确认识社会和自我。在择业过程中,大学生要客观认识面临的问题,全面分析自己和社会周围环境中的资源,了解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和毕业生供求情况,全面理解、掌握国家有关大学生就业的方针、政策,保护自己就业权利。此外,大学生要冷静地分析自己,对自身的职业个性、职业偏好等方面的职业认知要有了解,同时对自我的知能结构、气质性格、情绪特征、职业兴趣和价值观有准确认知(如女生应该认识到自身的特点,充分发挥自身在语言、观察、记忆、形象思维能力等方面的优势,赢得更主动地发展机会),根据自己的特点结合社会的需要,选择适合自己的奋斗目标。

3.改变职业价值观、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提高心理认知水平。中国社会正处于转型期,我国的高等教育和市场需求都从“精英”转向“大众”。改革开放时期,社会对知识和人才的渴求使大学生对就业的认识产生了偏差,存在着过高的心理预期,这种偏差使大学生在择业方向与社会需求上产生了错位,精英意识成为了阻碍大学生就业的重要因素,因此转变就业观念,树立科学的就业观是大学生就业的关键因素。

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改变传统的就业方式和就业观念,不能有依赖学校和家庭的消极等待观,要在就业中要主动出击,主动适应社会。(2)放弃求稳守旧的心理,未来劳动者只有不断转换职业思想才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3)大学生要有艰苦创业和克服困难的精神,要主动到中西部需要他们的地方去工作,同时要做好自主创业的心理准备。(4)防止盲目择业,具有长远职业规划。很多大学生持有一种“先就业后择业”的心态,在择业问题上存在重待遇,以地理位置优越和经济收入高为坐标点,而不考虑自己所学专业和自己的特长。这种择业观也令人担忧。

4.主动调整职业情绪压力,降低焦虑水平。大学生在择业时面对众多的竞争对手与各种不利的因素,必然产生很大的心理压力,因此大学生要学会自我调节,一旦出现心理问题,应采取多种方法调节,如“自我静思法”“自我转化法”“自我慰藉法”等等,降低焦虑情绪。同时要克服盲目自信或自卑、急功近利、患得患失的心态,冷静分析客观现实,重新进行选择。此外,改变参照物,不盲目与他人比较,对处于不公平状态的女性,要改变比较对象,自我解释和安慰,以获得主观上的公平感,这有助于提高就业的成功率和保持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二)政府和社会在就业问题上应发挥好导向作用和促进作用

1.创造公平竞争的社会环境。现代大学生就业是一个双向选择的过程,一定程度给了大学生择业的自由权,但目前社会上还存在很多不公平的现象,“找关系、走后门”的现象还普遍存在。目前学生最大的压力还是来源于激烈的竞争和社会上不公平的现象。具有良好社会背景和关系的学生,他们的心理压力明显小于没有关系的学生;而由于社会偏见等因素,女生的就业压力高于男生。所以国家和社会要维护公开、公道、公平的择业原则,创立并完善与毕业生就业的相关法律,完善和规范毕业生就业市场、建立公平公正的机制;广大的用人单位要建立客观、公正和公开的人才选拔聘用制,杜绝不正之风的干扰,为大学生就业营造有利的社会环境。

2.政府应该加强宏观管理,畅通就业渠道。强化政府机能推动毕业生创业机制,完善就业导向的激励措施。(1)政府应通过宏观调控手段缩小发达和不发达地区的收入差距,改善西部和边远地区的就业环境,借鉴国外的经验,激励大学生到西部地区发展。(2)建立创业基金,通过创业基金向大学毕业生提供创业贷款,支持他们到农村、到西部创业,不仅可以使他们获取自身的就业机会,还可为社会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3.在法律层面上增加大学生自由选择的空间。要优化政府职能,加强法规建设,依法管理和服务,把大学生就业服务纳入法制化的轨道,减少随机性,切实保护大学生和用人单位的利益。把法制的约束与国家政策指导的有效性相结合,形成有自己特色和优势的大学生就业服务模式。

(三)高校应高度重视大学生的就业问题

1.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调整学科结构。目前,大学生的就业难题主要集中在需求错位、结构性矛盾等方面。学校专业设置与人才培养应该树立科学的发展观,以市场为导向,以质量为基础。及时捕捉社会需求信息,及时调整专业方向,按照经济发展的需要对专业结构进行科学的定位和设置,有效的消除结构性失业。

2.进一步加强大学生在专业知识和职业知识等方面的培训,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目前,世界著名企业在人才需求上普遍重视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发展潜能,譬如团队精神、诚信程度、沟通技能、积极心态等。因此,高校要努力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首先,学校要具有“通才教育”的思想,社会需求的多变、产品的转型和员工更换职位的普遍性,使得大学生的基本素质和综合素质变得更加重要。而专业过于具体或技能过于单一,不利于大学生的长远发展。其次,高等教育应强调人本主义教育理念,根据大学生的兴趣和发展潜能来培养人才,注意拓展和完善大学生的智能结构。再次,教学形式应该多元化,并切近实际。高等教育是为了大学生将来有更大的发展,大学生能否顺利就业,尽快成才,应该是高校甚至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最后,为了提高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高校应注意强化实践教学,将教学与实践紧密结合起来,锻炼动手能力。提高大学生在为人处世、实践操作、经营管理等方面的能力。同时要突出创业教育,有意识地引导帮助学生创业,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新精神。

3.深化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1)健全就业指导体系,提高工作人员的素质,对高校学生就业工作机构的设置、人员选拔、工作制度等进行改革,实现高校就业指导的机构专门化。(2)加强对大学生全程化的就业指导,努力帮助大学生根据自身特点制定职业生涯规划。在新生入学的第一年,开始进行职业教育,帮助他们接触和了解就业状况;第二年帮助学生发现和了解自己的性格、兴趣和专长,进而帮助学生选择专业;第三年帮助学生了解就业市场的需求,参加社会实践和一些招聘会,让他们直接感受就业市场的情况;第四年辅导学生写求职信,传授求职要领和面试技巧等专门技能。这种就业指导贯穿在整个大学生涯中,对大学生职业观的形成、择业实力的增强和求职技巧的培养都会大有帮助。(3)加强对大学生的个性化就业指导。就业指导必须是建立在对人的个性心理和职业特点进行科学分析的基础上,对大学生整个人生的职业活动的规划和设计,强调大学生自身的发展。因此,学校要单独设立为个别学生辅导用的相谈室,为学生服务。学生也可通过网络把自己的问题或者履历表、求职信发给辅导老师以便进行有针对性的具体指导。(4)实施职业技巧培训,使学生掌握有关求职择业的知识及基本技能和技巧。学校可以有意识地对毕业生开展模拟招聘,求职成功者报告、专家讲座等,通过不断的模拟实践,提高毕业生的适应能力。完善人才素质测评手段,开发适合我国大学生的职业心理测定工具,利用职业测试使大学生对自身的职业要求和能力分析有正确的认识,科学规划就业指导内容,指导毕业生进行有效的自我评估。(5)学校要采用多种手段和方法,如宣传单、宣传栏、广播、网络、班主任传达、就业信息布告、热线电话等,加大宣传力度,使大学生能及时准确了解就业信息。此外,学校要加强与用人单位的实际接触,适时收集各种信息。利用网络等先进技术保持与社会各界的联系,建立广泛的就业信息网络,为毕业生提供更多的就业信息。

4.建立心理辅导机构,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教育,调整大学生的就业心态,帮助大学生降低焦虑水平,缓解心理压力。首先学校应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择业观。部分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产生不良的心态,择业中只重眼前自身的利益,忽视国家、社会的需要以及自己今后的发展前景,盲目求职。对此,学校应加强思想品德教育、政治理论教育,积极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义务奉献活动、鼓励学生利用各种形式深入社会、了解社会,培养大学生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务实的工作态度,从思想观念上引导学生树立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职业道德观。

在毕业阶段,竞争压力、选择迷茫和挫折的应对,都会使毕业生产生紧张、焦虑、恐惧自卑等消极的情绪,这些不良的情绪会影响大学生对自我的认知、对就业信息的充分分析,挫伤他们竞争的勇气,最终会影响他们的就业。因此高校应开设就业心理咨询工作,了解毕业生在毕业阶段的心理状况,有针对性地开展集体心理辅导,对毕业生在择业过程中产生的心理问题,要及时进行心理咨询,帮助学生走出心理误区,保持心理健康;同时加强大学生的抗挫折教育,培养积极健康的求职心态。

(四)家庭在大学生就业问题上应发挥积极的支持作用

我国大学生在找工作时多会征求家人的意见,父母对于子女工作地点、工作性质的愿望有可能与子女不一致,这些都会给大学生择业增加更多的心理压力。所以家长要与学校密切配合、沟通,不要把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全部推给学校,学校只是就业指导工作中一个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而家长、亲朋好友同样是做好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

家长应该做到以下几点:(1)不干涉子女的择业自由,给子女提供职业抉择的机会、自由和权利;(2)主动积极给学生提供有关职业选择的信息、途径和方法;(3)主动关心毕业生择业期间的心理变化,给子女提供心理上的帮助和支持,缓解心理压力,使他们有积极、健康的择业心态。

[1]高志强,徐春英,黄拥军.大学生就业的职业障碍因素及对策研究[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4).

[2]刘庆华.论新时期促进大学毕业生就业的思路与措施[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1).

[3]吴雪梅.大学生主观职业障碍及其特点研究[D].中国优秀硕博士学位论文数据库,2006.

[4]李晶.大学生择业问题与择业教育[D].中国优秀硕博士学位论文数据库,2003.

[5]曹新美.大四学生就业心理倾向调查分析与建议[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5(1).

[6]程丹.大学生择业的心理障碍及其引导[J].青年探索,2000(4).

[7]崔彬.大学生择业心理障碍的预防与调试[J].教书育人,2002(22).

[8]纪秀卿,孙波.新形势下女大学生择业的心理障碍及调适措施[J].大连大学学报,1998(1).

[9]黄爱玲.当代女大学生职业发展的心理障碍及教育对策[J].福州工程学院学报,2003(1).

[10]余研研,等.处于弱势的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指导研究[J].重庆工学院学报,2006(5).

[11]董妙玲.大学毕业生择业观念障碍探析[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5).

G641

A

1673-1999(2010)06-0165-03

王艳碧(1982-)女,四川南充人,重庆科技学院(重庆401331)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学院教师,研究方向为认知与教学。

2009-12-15

猜你喜欢

就业指导毕业生职业
案例教学法在翻转课堂中的应用初探——以大学生就业指导课为例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工作开展对策探讨
伤心的毕业生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略谈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的重要性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职业写作
我爱的职业
高校辅导员在就业指导工作中作用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