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美国的清教主义及其在殖民时期文学中的体现

2010-08-15吕拾元

关键词:清教徒新大陆北美

吕拾元

美国的清教主义及其在殖民时期文学中的体现

吕拾元

清教主义起源于英国,加尔文主义构成了英国清教主义的神学基础。流传到北美的清教主义,在新大陆严酷而崭新的环境下得以实践与发展。美国的清教思想是美国思想文化的源泉,它渗透在社会生活及文学艺术中,并通过文学作品得到充分的体现,它对美国以后基本思想的形成起到了不可磨灭的历史作用。

美国;清教主义;文学

一、美国清教主义的产生

美国的清教主义是美国社会的根基,是美国哲学、文学与文化的重要源泉。美国的清教主义发端于16世纪下半叶宗教改革时期的英国。路德和加尔文于16世纪初相继在德国和瑞士开始宗教改革,随后波及到其他欧洲国家。英国于1534年宣布脱离罗马教廷的统治,但是英国主张改革的教徒并不满足于国王出于个人原因与罗马教廷分裂,他们要求彻底摒弃天主教旧制,清除国教内的腐败现象,提倡简朴生活,因而被称为清教徒(puritans);他们的观点、看法、理念和主张被称为清教主义(Puritanism)。

英国移民于16世纪末开始登上北美新大陆,主要出于经济原因或宗教原因,或两者兼而有之。他们中的部分人认为新大陆有“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的肥沃土地,有“鱼极乐”的深水和“鸟知归”的茂林;另一部分人则是不堪忍受英国君主和国教会的迫害而背井离乡,逃避厄运,憧憬人间的《圣经》共同体圣地。后面这部分人大多是清教徒,他们把新大陆看作是人间的伊甸园,期望建立一个理想的宗教之国:既没有旧教中的腐败,又没有等级森严的教会制度,教徒人人平等,可凭借自己的勤奋与智慧改善生活环境,又可以从《圣经》中找到精神慰藉。据记载,1607年5月,一批英国殖民者来到美洲,他们在弗吉尼亚海岸的切萨皮克建立了第一个永久性殖民地詹姆斯敦。然而它并不是宗教的产物,而是由于贸易的需要而产生的。13年之后,英国移民在新英格兰普利茅斯建立了第二个殖民地,这部分移民主要是为了摆脱宗教政治迫害,追求信仰自由和美好生活,他们主要是清教徒。美国清教徒的历史也从此开始。

二、美国清教主义的主要思想

要研究美国的清教主义思想,首先要了解英国的清教主义。英国的清教主义是美国清教主义的基础。英国的清教徒始于16世纪下半叶,他们信奉16世纪瑞士宗教改革家加尔文的神学学说。加尔文主义者主张《圣经》是信仰的唯一依据和绝对权威,在加尔文的神学体系中对上帝的崇拜占据了中心地位。加尔文主义神学中有关“预定论”的教义也是比较独特的。根据这一教义,整个世界都在上帝的圣意下运转,每个人的得救或者被弃都由上帝的意志来预定。加尔文主义思想体系的核心是确立上帝的绝对权威以及人类本身无法自救。英国清教徒的加尔文主义神学思想,对殖民地时期新大陆的社会生活、民情风俗、道德伦理等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英国清教主义传播到北美新大陆后,面对这个特殊的地域,由于环境和条件的变化,它的内涵与实质也相应地发生了改变,从而产生了有美国(当时的北美)特色的清教主义。这种产生于北美的清教主义,一方面在宗教层面上具有基督教的普遍特征,但另一方面,它又有别于其它基督教流派的思想特征。简单地说,这种区别主要表现为清教主义在宗教信仰上虽以加尔文教义为其主要的信仰依据,但由于北美相对宽松的宗教环境、相对恶劣的自然条件和相对神奇的拓荒生活,使北美清教主义在保留了加尔文教义的基本内涵的基础上,对来自欧洲的加尔文主义进行了一定的修订。更重要的是,它增加了许多世俗的内容,尤其是“拓荒精神”注入到加尔文教义中之后,使得美国的清教主义具有了显著的勤俭、克制与关注个体成功等世俗性内容(其张扬个性的特点后来发展成美利坚民族显著的性格)。与英国的清教主义后来向革命的方向发展不同,北美的清教主义从一开始就着力营造一种思想文化的氛围并塑造着北美人民特殊的民族性格,从而形成美国式的清教精神。这种清教精神可以定义为“对上帝充满虔诚的、积极进取的宗教人文精神”。显然,它是加尔文教义和文艺复兴人文主义与北美大陆特殊的拓荒精神相结合的产物。

三、清教主义思想在殖民地文学中的体现

北美殖民开拓者在移居新大陆后的第一个世纪里,写下了难以计数的文字。这些作品主要属于描述和记叙的范畴:描述了移民们漫长而艰辛的越洋航行,描述了他们眼前的这片大陆,描述了神秘陌生的原住居民,也记叙了移民们在这片新大陆上的言行举止、所作所为,以及寄安慰和希望于上帝福音的精神追求。这种叙述性的文学兼有世俗和神圣双重功能:一方面希望能吸引更多的旧大陆移民;同时也希望能忠实记录下移民事迹,以印证开发北美是上帝的旨意,印证北美移民这批上帝的选民并不辜负上帝的信任等等。从某种意义上说,北美殖民时期真正面向移民的大众文学作品主要是传播清教主义思想。尽管这一时期的作者并非以文学为业,但仍然创作了数量非凡的叙事作品。这一时期清教思想的主要表述者有威廉·布拉福德、约翰·温思罗普、乔纳森·爱德华兹、安妮·布拉德斯特里特等。

威廉·布拉福德是新大陆殖民时期最伟大的人物之一,他搭乘著名的“五月花号”帆船,成为第一批在新英格兰落脚的欧洲移民。从1622年起到他去世的36年间,几乎每年都被推选为殖民地总督。他认为自己是传达上帝圣意的工具,并因此致力于宗教革命。1630年,他感觉有责任将移民在殖民地上的所作所为记录下来,以印证上帝的旨意在这片“允赐之地”上的实现,于是开始写作《普利茅斯种植园史》。这部作品逐年记叙了从1620年“五月花号”移民离开欧洲,直到1647年他停笔时所发生的重大事件,以及他对这些事件的看法。布拉福德的《普利茅斯种植园史》有一条鲜明的线索,那就是清教主义的基督教精神。布拉福德认为,基督教上帝不仅无时无处不在,就连移民被迫离开欧洲,在“蛮荒之处”落脚,建立殖民地的全过程,也完全是上帝的计划,是要这批“上帝之选民”完成一次有如圣经中记载的犹太人完成的事业,以开拓殖民地的成就来印证上帝之伟大。虽然作者在这部作品中对清教移民在艰难环境下表现出的勇气、坚韧和毅力大加赞美,但他对于印第安人的看法却带有明显的欧洲优越感。这主要反映在1637年的“佩科之战”的描写中。《普利茅斯种植园史》的总体风格平静、直率、坦然。它提出的一些重要观点比较集中地反映了当时殖民思想的特征,同时也是理解当今美国思想文化政治的钥匙之一。

约翰·温思罗普一直是马萨诸塞殖民地发展的中心人物。从航行驶向新大陆之日始直至1649年去世,温思罗普一直写日志,为后世人留下了一笔宝贵的财富。他的日志显示了清教徒渴求为自己的善行义举寻找上帝的圣意、以生活中细枝末节的琐事来印证圣意的目的。温思罗普的政治信条也是以加尔文主义的格言为基础,即由于“原罪”,人是堕落的。他坚信,上帝通过笃信圣义的“摄政者”在新大陆实施律法。他认为,万能的上帝最为英明,已经处置安排了人类的境况,有人富裕,有入贫穷,有人地位显赫,有人地位卑微,但上帝是公正的。这种思想在《基督教博爱的一个范例》中得到了体现。纵观温思罗普的作品,可以看到他是个操守弥高的人,因此他的追随者将他仰视为殖民地的摩西——正统观念的维护者和实践者。

尽管清教主义原则上反对一切形式的娱乐,对文学也基本持否定的态度,但诗歌在一定程度上得以幸免,因为他们认为诗歌能以其优美的韵律、节奏向听众传达上帝的意旨。从1650年出版的安妮·布拉德斯特里特诗集 《新近在美洲崛起的第十位缪斯女神》开始,殖民地移民的诗歌创作从内容和形式上逐渐丰富起来。布拉德斯特里特是殖民地时期的第一位诗人,也是一位清教主义思想的权威代言人。她的诗歌受《圣经》影响极其明显,一些佳作反映了一个基督信仰者在荒蛮的环境中挣扎,最后得助于基督精神,克服对物质生活过分追求的欲念,将精神升华至一个崭新境界的历程。在《肉体与灵魂》中,安妮叙述了同时存在于一个人的两个方面的相互争斗。她说,两个姐妹在论理,一个看重人间财富与虚荣,名叫“肉体”,另一个却向往将精神升华到更高层次的“圣地”,名叫“灵魂”。这首诗反映了安妮矛盾的心理,也表达了她面临物质与精神的取舍时显现出来的宗教信仰。这种思想在另一首诗《我们的房子焚烧之后的感想》中得到了印证。安妮的这些诗作阐述了一个重要的清教主义思想的主题,那就是:由上帝引路,有神圣精神作支撑,殖民地开拓者定能克服任何艰难困苦,筑起理想的“自由王国”。

新英格兰最后一位也是最有天赋的加尔文主义捍卫者乔纳森·爱德华兹在许多方面都称得上是最为出色的美国清教徒。爱德华兹是美国殖民时期最有影响力的作家之一,也是美国最伟大的神学家。1727年,他受命担任马萨诸塞州北安普敦教堂的著名牧师。在北安普敦,他极力唤起教徒的宗教意识,并教导教徒全心全意仰仗上帝,慕求对上帝精神的内心感悟。爱德华兹一生留下数以百计的布道、讲演,以及很多重要的神学著作。他的代表作《愤怒上帝手中的罪人》成了美国历史上经典的布道辞。该文充满了“人是堕落的”加尔文主义思想。爱德华兹布道的目的在于唤起教徒的负罪感,从而让他们恐惧上帝,为上帝献身。

三、结语

英国清教徒把清教主义自英国带入北美洲,并结合美洲新大陆的特定情况产生了美国清教主义。在这种精神的指引下,清教徒奋力拼搏,不断进取,奠定了美国的雏形。在美国社会文化进程中,清教神学思想渗透在社会生活以及文学艺术中,并通过文学想象得到了艺术的阐释和发挥。虽然清教神学思想在十八、十九世纪的漫长岁月里逐渐衰落,但是清教徒在殖民地开拓时期写下的大量充满宗教色彩的文字,对美国人形成以后的基本思想起到了不可磨灭的历史作用。

[1]张冲.新编美国文学史:第1卷[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2]史志康.美国文学背景概观[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8.

[3]常耀信.美国文学简史[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

[4]吴伟仁.美国文学史及选读:第1册[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0.

I712.1.064

A

1673-1999(2010)06-0149-02

吕拾元(1964-),男,内蒙古托县人,内蒙古科技大学(内蒙古包头014030)包头师范学院外语学院副教授,从事翻译理论与实践的研究工作。

2009-12-13

猜你喜欢

清教徒新大陆北美
北美灰熊被杀案
发现新大陆
发现新大陆的猫
霍桑是清教徒吗?——从《红字》中的“罪”谈起
房地产的“新大陆”
美国醉酒史
发现新大陆
向西!穿越北美
北美殖民地时期清教的教育活动及其影响
《清教徒》中理查·福思咏叹调《我永远的失去了她》的音乐分析及演唱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