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新政时期袁世凯的师范教育思想及实践评述
2010-08-15韩兵,张雪
韩 兵,张 雪
(北华航天工业学院文法系,河北廊坊 065000)
袁世凯 (1859-1916年)是清末民初极具影响的人物。大多数人对袁世凯的论述都是从政治、经济、军事的角度出发的,而除此之外,袁世凯在文化教育领域当中也有相当的表现。尤其是在清末“新政”一直到被开缺回籍这段时期,袁世凯积极执行“新政”的各项政策和措施,其中大力倡办近代教育事业就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项,而在兴办近代教育事业的过程中,袁世凯意识到师范教育对于整个教育事业在师资保障上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因此,袁世凯又把师范教育作为兴办近代教育事业的重中之重,成为创办中国近代师范教育事业的积极倡导者和实践者。
一、对于兴办近代师范教育事业重要性的认识
袁世凯在“新政”时期,最开始意识到的首先是人才稀缺的问题,人才多寡,关系到一个国家的治乱兴衰,这是古今中外一切有识之士的共识。袁世凯作为一名成熟的政治官员也非常明白这一点,他当时就指出中国缺乏人才这一残酷的现实,“当世无深明大义之人,故人才今不如古;当今无博达时务之人,故人才又中不如外。”[1]进而又发出了“人才之难,古今一致”[1]的感慨。加之两次驻朝、甲午战争及庚子战乱等经历,使得袁世凯深刻领悟到西方及日本等资本主义国家之所以强大,是因为这些国家的教育体制发达以及新式学校健全能够培养出浩若繁星的人才,这是其制胜的关键因素,“查五洲各国,其富强最著者,学校必广,人才必多。”[1]
基于这样的事实,加上自己对于西方及日本等资本主义国家的认识,袁世凯认识到培养人才,则必须要兴办新式学校,因此他指出:“惟国势之强弱,视乎人才,人才之盛衰,原于学校。诚以人才者立国之本,而学校者又人才所从出之途也。以今日世变之殷,时艰之亟,将欲得人以佐治,必须兴学以培才。”[1]在袁世凯看来,国家的强弱、人才的多寡、新学的兴否,是环环相扣,密切相关的。有了新学,才能有大量的实用人才,有了大量的实用人才,国家的兴盛和强大才会有希望。当然,袁世凯对于新式学堂作用的认识还不仅仅局限在培养专门的新政人才上,他看到了学堂对普及教育、提高全民族文化素质乃至富强中国的作用。他说:“设立学堂者,并非专为储才,乃以开通民智为主,使人人获有普及之教育,具有普遍之智能,上知效忠于国,下知自谋其生也。其才高者固足以佐治理,次者亦不失为合格之国民,兵农工商,各完其义务而分任其事业,妇人孺子,亦不使佚处而兴教于家庭。无地无学,无人不学,以此致富奚不富,以此致强奚不强。”[1]从这两方面可以看出,新式学堂的创办不仅仅是要培养新政所需要的专门人才,同时是普及教育、开民智的亟待之须。
但是兴办新式学堂,校舍、教学仪器、教科书这些所必须的硬件设施,基本上有足够的资金就可以解决了,可惟独师资这个软件,不是资金足够就能够解决得了的。没有足够及合格的师资队伍,就是有再好的校舍和教学工具也无法执行必要的常规教学,基本的教学任务若是无法完成又何谈培育新式人才呢?新政时期存在的问题就是师资及其匮乏,针对当时的问题,袁世凯指出“各省学堂不多,患不在于无款无地,而在无师……师资既丰,学自易兴,次为办学入手第一要义,不可稍涉迟缓。”师范教育是一切教育的母体,但是师范教育落后,师资匮乏必然会极大阻碍新教育的兴办,袁世凯深明此理,他在1902年8月8日的《奏设直隶师范学堂小学堂拟订暂行章程折》中指出:“育才莫先于兴学,兴学莫重于得师。……中国士子……于各种新学多未讲求,自难膺教习之选。各州县现虽筹办学堂,而教习无人,课程无定,名为设学,实仍虚应故事。故造就师范,诚为刻不容缓。”[1]正因为袁世凯对师范教育的作用有如此深刻的认识,因此他才在清末时期把兴办师范教育作为执行新政的重要一项积极努力地实施到实践当中。
二、采取各种措施积极倡办近代师范教育事业
清末新政自开始到随着满清王朝的覆灭,虽然这十年的时间里袁世凯并没有一直担任直隶总督的职务,因为明升暗降使他不能够直接去执行新政,但袁世凯督直的时间相比于其继任者来说都是最长的,而且后面的一些继任者例如杨士骧,是他的亲信幕僚,端方则是袁的亲家,因此清末十年的直隶基本上是掌控在袁氏势力之中的,清末新政的推动者主要还是袁世凯。而就当时直隶的师范教育而言,袁世凯也是这些总督中最热衷兴办这项事业的,在具体的实际操作中采取了十分有效的措施,确保了师范教育的顺利推行。
1.行使直隶总督的职权,督饬直隶全省认真开办师范教育。当时整个直隶各个地方的师范教育办的程度和水平参差不齐,相比之下,天津和保定因为政治地位上的优势,办得还是比较不错的。其他地区,对于师范教育的兴办还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基于这样一种十分不利的局面,光绪三十一年袁氏饬令学务处说:“直隶各属前经通饬举办研究所及传习所,大半敷衍塞责,间有创设初级师范学堂者,如宣化、玉田、丰润、灵寿、肥乡等属寥寥可数。现在津保两地已设初级师范学堂,各州县虽未能责以必办,各府直隶州有表率之责,应速设初级师范学堂并照章除完全科及简易科外添设预备科及小学师范讲习所暨设置旁听生,以期多获教员成就寒士。应如何拟定详细切实章程,仰学务处通盘筹画具复核夺通饬遵行。”[2]各个地方办师范教育,仅仅依靠自觉是不行的,政府自上而下的政令无疑会成为师范教育近代化重要的推动力。
2.确保良好的教学环境,重用教育名家,积极倡导士绅兴办各种新学。师范教育教学秩序的正常运行,是保证完成教学任务的基本保障,为保证教学秩序不受到干扰,袁世凯于光绪三十一年四月在其所在的辖区曾予以牌示:“大小学堂既为研究各种科学及肄业实业之地,宜筹保护之方,以期严肃而昭慎重。兹查天津城乡地方官立民立各等学堂逐渐增加,每堂学生多寡不一,诚恐附近居民以及游间无赖之徒搅扰生衅致碍学业,应饬所在巡警弁兵随时随地妥为保护,勿任诸色人等在学堂门首喧哗作践打仗滋事。倘敢故违准由巡警拿获送官究惩。为此牌示,仰津邑各段巡警及军民人等一体遵照勿违,特示。”[2]此外,袁世凯还十分支持教育名家和士绅兴办各种师范教育,当时直隶和天津兴办教育政府和地方的合作状况是:“大吏提倡于上,乡人负众望者主持于下,官绅合力,远近同风,不十年间,各级学堂悉备。”[3]这里面的“大吏”指的就是袁世凯,而“乡人负众望者”则是地方的士绅,名教育家严修便是其中的代表者。兴办各级师范教育,只有上下相互合作,才能够事半功倍。
3.派遣留学生,积极引进外国教师。各级师范院校兴办之初,其自身也面临着师资奇缺的尴尬局面,这时全国的师范教育还没有兴办起来,如何解决师范院校的师资问题,袁世凯把目光聚焦到了留学之上,因此他指出要“多获教员”,“惟有赴外国游学之法”。基于这样的认识,袁世凯不断选派人到日本经纬学堂速成班学习,“以期多获教员”。当然,他也清醒地认识到速成之师是“……急于造就师资起见,不能备将来之用”,主张“择优续派赴日,留学广岛高等师范,以备教员之选”[1],这是解决师范教育师资稀缺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途径。后来袁任用曾游历外洋的马廷亮与陈恩涛为保定高等师范学堂总办,多次派学生赴日本学习师范,归国后充实师资队伍,还在保定和天津设立了三所优级师范学堂、一所女师学堂,以培养中等师范人才,为普及教育的发展提供了较丰富的人才储备。但是在日本培养当时中国所需的教员,毕竟还存在一个时效性的问题,当时中国急需各种现代师资,但是在日本的培养速度却远远满足不了教师数量和质量的要求。为解决这一问题,袁世凯借才于国外,多方延揽通晓西学的教师,聘请外教,提高教师待遇等。他于1902年4月5日上奏补充道:“仿求外国通儒及致仕闲居人员,务取掌识淹贯,在彼国中最知名者,聘定来华,作为讲友。其能通晓中国文字者尤善。分政治、交涉、履例、财赋、学校、军政、巡警、邮政、工、农、商等专门,各聘一人或二人,延之入院。按定时期为院中各员分门讲论。”[1]1901年全国共聘用了26名日本外教,直隶即占了其中半数。他聘请了时任东京音乐学校校长的东京高等师范学校教授渡边龙圣担任直隶师范学堂总教习。渡边知识广博,富有大学管理经验,给袁世凯留下极深的印象,袁高薪聘请,以期帮助他实现全省现代化普通教育及师范教育的计划,并建立地方教育体系。据不完全统计,清光绪二十七年至宣统元年(1901-1909),直隶省聘用的日本教习或顾问总数超过456人,很大一部分被派往师范学校,为直隶师范教育的近代化做出了贡献。
4.多种渠道筹集教育经费。清末兴学的最大问题是经费不足,直隶犹甚。经过八国联军洗劫,社会经济极其萧条,议和后的巨额赔款使直隶经济更是雪上加霜。加之新政其他方面也需要大量经费,财政更加拮据,给新教育发展造成巨大困难。为解决经费问题,袁世凯首先增加税收,以便从中提取教育经费。主要做法是垄断食盐销售,提高盐价;另外加征烟酒、印花税筹集教育经费;征收户捐和地亩税等。其中户捐和地税的收入比较稳定,教育经费也相对有所保障。其次发行公债、兴办实业,从中获取利息,充实教育经费。1905年,袁世凯奏请以银120万两作抵,发行公债480万两。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由省发行的公债。其中一部分由天津、保定的绅商购买,另一部分则由外国银行贷款,缓和了新教育发展中经费的困难。此外,卢木斋在征得袁世凯同意后,将约三四十万学款投资正在筹建的滦州矿务公司,从中得到了一笔可观的资金,大大充实了直隶和天津的教育经费。再次,鼓励个人捐资办学。在新教育的兴办过程中,袁世凯认识到仅仅依靠政府力量来办学是不行的,他说:“学校者,虽由国家提倡之,实由士民乐成之也。东西各国公私大小学堂,多者不下数万区,如皆由公家筹款建立,安得如许经费。大抵高等教育之责,国家任之。普通教育之责,士民任之。唯其众擎,是以事举。”[1]这种看法也确实符合当时兴办新式教育当多方筹集经费的实际状况。为表率群僚士绅,袁个人捐款2万金作为办学资金,受到清廷嘉奖。对捐资兴学者,袁世凯均奏报请奖。在袁世凯的倡导下,外省封疆大吏及士绅纷纷倡捐办学,这样既开通了社会风气,又解决了办学经费问题,一举两得。
5.确保教师的工资待遇,使教师更加热爱自己的事业。为稳定、壮大师资队伍,袁世凯主张提高教师待遇。他上奏说:“学道清苦异常,应请从优给俸。原在四千两以上者,改为八千两。原在四千两以下者,改为六千两,俱按十成支放,永不折扣。”[1]袁世凯的这种做法有两方面的重要意义:其一,通过提高教师的工资水平,能够使这些教师在自己的岗位上安居乐业,并以更加饱满的精神和极大的热情去从事自己的教育事业,教学效果会更加良好,教学质量也会随之得到提升;其二,教师的待遇提高,会吸引更多的士子到师范学堂去学习,以确保未来师资人才的储备。
三、兴办近代师范教育事业的意义
1.创立了各级各类的师范学堂。光绪二十八年 (1902年),直督袁世凯在保定设立直隶师范学堂,该堂开设完全科和简易科,这是河北省第一所师范学堂。招收各州县举贡生员600名为学生。1905年在天津创设省立第一师范学堂。1906年设北洋师范学堂,招收本省及东北、华北各县学生400名。设有1年和2年半的简易科、专修科,6年毕业的完全科。同年还在天津设立北洋女子师范学堂,专门培养女教师,是全国最早的女子师范学堂。为尽快培养大量的初等师资,1905年直隶学务处令各府及直隶州、厅设初级师范学堂,培养高小和初小教员。各县设立师范传习所,培养初小教员。据1907年统计,全省设立优级师范学堂3所,初级师范学堂90所,师范传习所5所,学生3070人。这一年,全省师范共培养2年毕业生182人,1年毕业生341人,半年毕业生1010人。
2.培养了大量普通教育所亟需的师资人才。各级各类师范学堂的创立,为不同层次的普通教育培养了不同水平的师资人才。晚清社会处在社会的转型时期,衰朽的帝国由于受到西方优势文明等外力冲击下,内在产生了深刻蜕变,中国一点点挣脱出古老的躯壳,开始了向近代社会的转化。经济、政治、军事、社会等都要转型,教育也不例外,作为文化的一种也必须由传统的旧式书院转化为近代的新式学堂。但是,办新式教育缺少师资是当时存在的最为严重的问题,袁世凯通过各种努力,上令下行,通过政府与地方的通力合作,使得直隶的师范教育事业的兴办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同时也成为全国其他省份的表率和楷模。经过努力,收获到的果实是培养出了各级各类新式学校所亟需的师资队伍,为新式教育的发展和兴旺奠定了必不可缺的师资基础。
3.推动了直隶乃至全国教育的近代化。为推动直隶教育的近代化,袁世凯在新政时期首先设立了学校司,创建新教育行政体制,这是河北近代教育发展的有力保障。此外,袁世凯还制定了各种近代教育相关法规。学校司的设立以及教育法规的规定构成了直隶近代教育的管理体制。另一方面,袁世凯为建立近代直隶教育体系,分别倡办了普通教育、军事教育、实业教育以及社会教育。但无论是以上的哪种类型教育,没有师范教育为其培养所必须的师资,在其发展和成熟道路上也是举步维艰的。显而易见,师范教育事业的极大发展对于当时刚刚起步的直隶新式教育体系来讲,尤为重要。因此,在袁世凯倡议下师范教育事业的创立和发展对于推动直隶教育的近代化有着独特的意义,当然,直隶师范教育的领先对于全国其他地区来说,也起到了重要的表率和楷模作用,也间接地推动了全国其他省份教育的近代化。
社会进步离不开教育,教育发展离不开师资,师资培养离不开师范教育,师范教育是整个教育系统形成和繁盛的基础。在袁世凯的倡导下,直隶师范教育迈出了从无到有的第一步,相比于其他省份成绩十分显著,为民国直隶师范教育以及普通教育的发展打下基础。但不可否认的是,袁世凯倡导的师范教育存在着许多不足和问题,例如师范学堂的办学质量的水平参差不齐,有些学堂培养出的师范生并不能胜任新式教育的授课职务。还有的问题是统治者为了搞所谓的“政绩”,不顾实际需要大规模招收师范生,以致很多师范生毕业后不能找到对口的工作等。尽管存在诸如此类的问题,然而袁世凯倡导的师范教育在推进直隶乃至全国教育近代化中的主流作用和意义是不可忽视的,仅就这一点,在论及中国近代师范教育事业的创办及发展时,袁世凯开创之功不可没。
[1]袁世凯奏议[Z].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87:271,94,270,317,1187,581,483,737,1250.
[2]德忠.袁世凯与清末直隶师范教育[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S1).
[3]罗澍伟.引领近代文明:百年中国看天津[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