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以来大禹传说研究综述
2010-08-15孙国江
孙国江
(南开大学文学院,天津 300071)
大禹历来被人们看作是夏代的开国君主和贤明帝王的代表,但自上世纪20年代,以顾颉刚为代表的“古史辨派”学者对大禹的真实身份提出质疑,有关大禹的传说遂成为人们研究的焦点。顾颉刚主编的《古史辨》将当时的相关争论整理出版,将这一问题上升到一个史学、文学乃至哲学界共同关注的热点。20世纪80年代以后,有关大禹的研究再次成为热点,研究中使用的方法也从历史学、神话学扩展到考古学、民族学乃至文化人类学等诸多领域。
一、20世纪初至70年代末的大禹传说研究
尽管有关大禹的记载中包含了许多神话情节,古代的经学家和史学家们仍然把大禹看作是一个封建帝王的典范。到了20世纪初期,随着西方神话学的引入,一些学者开始尝试从神话的角度来看待大禹传说,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学者当属顾颉刚。顾颉刚在1923年4月《与钱玄同先生论古史书》一文中提出:“凡是一件史事,应当看它最先是怎样的,以后逐步逐步的变迁是怎样的……我以为禹是九鼎上铸的一种动物……有敷土的样子,所以就算他是开天辟地的人。”[1]顾颉刚的说法一经提出即掀起轩然大波,当时就有学者提出辩驳,认为大禹是有史可稽的确凿帝王,不应该以神话人物去揣度他。顾颉刚随即在《答刘胡两先生书》一文中再次论述自己的观点,又在《讨论古史答刘胡二先生》一文中提出:“禹不是周民族的祖先而为周族所称,不是商族的祖先而亦为商族所称,他的神话是普遍的。地位的独立,神话的普遍,惟有天神才能如此……西周中期,禹为山川之神,后来有了社祭,又为社神。”[2]正式提出了大禹乃神话人物这一说法,进而提出大禹传说发源于上古南部民族神话等论点。
1925年4月,张荫麟在《评近人对于中国古史之讨论》一文中对于顾颉刚的观点和方法提出了质疑,认为顾颉刚关于大禹天神性的研究存在着根本方法的谬误和论据方面的缺陷,即在论述中过多地使用了归谬法和推类法,已经超出了这两种方法的适用范围,因而“顾氏所设之假定绝对不能成立。”[3]同年,王国维先生也在《古史新证》一书中以两则青铜铭文为据证禹事之不诬,并对“古史辨派”学者的观点提出了反对意见,认为:“夫自《尧典》、《皋陶谟》、《禹贡》,皆纪禹事,下至《周书·吕刑》,亦以禹为三后之一;《诗》言禹者,尤不可胜数,固不待藉他证据,然近人乃复疑之。”
1937年,顾颉刚又先后发表了《九州之戎与戎禹》和《鲧禹的传说》两篇文章,在《鲧禹的传说》一文中他提出:禹的神职是主领名山川的社神;鲧禹传说的来源地是西方九州之戎的区域;鲧禹本都是独立的人物,因墨家的尚贤说和禅让说的媒介,才与尧舜发生关系。1938年,杨宽发表了长文《中国上古史导论》,其中第十二篇和第十四篇分别探讨了鲧的传说和禹的传说,提出“夏后”是人们对于开天辟地的鲧禹的敬称,鲧本是水神等说法。
古史辨派学者对于大禹传说历来定说的质疑为大禹传说的进一步研究开了风气,此后,许多学者开始从新的视角对大禹传说进行分析。1939年3月,吕思勉在《唐虞夏史考》中提出禹所平之水土实际为水中的高丘,其数量甚多,且在水上,故曰九州。1939年6月,丁山在《禹平水土本事考》一文中提出:“禹为山川之主,即为山川之神……其神格为雨神,因祷雨山川故事,乃演为山川之主。”[4]同年7月,他又在《由鲧堙洪水论舜放四凶》一文中提出鲧与共工皆由自然界之虹演变生成,故鲧之最初神格即旱魃。1941年,徐旭生发表了专著《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其中第三章“洪水解”详细论证了他对大禹传说古史观角度的理解,提出洪水之说源于黄河支流的变迁,大禹治水与黄河改道和凿井技术的发明有关。1950年,丁山在专著《中国古代宗教与神话考》中再次对大禹传说进行了考证,在“洪水传说”一章中他明确提出禹是中国的“辟地”大神。
1939至1979年间的大禹传说研究是以古史辨派学者的讨论为核心和基础的,古史辨派学者对于大禹研究的贡献在于对大禹传说进行了古史研究和神话研究两个角度的分析,并对大禹传说中的神话因素作出了有意义的推论。更为重要的是,古史辨派学者遵照“层累的历史观”思路对大禹传说的相关材料进行了时间顺序的排列和梳理,为进一步的研究提供了材料和方法论的指引。但是,古史辨派学者的研究也确实存在着某些不足,如张荫麟所指出的过多地使用了默证和类比的推理方法等。
二、20世纪80年代初至21世纪初的大禹传说研究
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来,有关大禹传说的研究呈现出新的态势。首先,更多新的思路和研究方法被引入大禹传说的研究当中,许多新颖的见解和观点被提出来,极大地拓展了大禹传说的研究空间;其次,90年代以后,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后,有一些重要文献的出土,如“遂公铭文”、上博楚简《子羔》、《容成氏》等,为进一步理清大禹传说的发展脉络提供了依据。总体来说,20世纪80年代以后的大禹传说研究主要是从以下几个方向进行的:
(一)从历史学的角度考订禹的现实身份及事迹
很多学者从传统观点出发,通过《左传》、《尚书》、《吴越春秋》等史料对大禹传说中的一些问题进行了历史学和地理学的解释。这些研究大致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对于大禹事迹的考订和历史地位的评价。牛庸懋在《关于大禹的功绩与夏代文学问题的我见》(《河南大学学报》1980年第1期)一文中总结了大禹的三大历史功绩。孙致中在《论鲧禹治水的功过及其不同遭遇的原因》(《齐鲁学刊》1982年第3期)一文中认为鲧的被杀和禹的受禅实际上是古代氏族之间斗争的反映。陈瑞苗在《大禹其人》(《广西民族学院学报》1995年第3期)中根据流传的史料认为大禹是越族人氏,生于公元前2277年,于公元前2213年去世。裘锡圭先生在《中国出土古文献十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一书中利用新出土的文献资料对大禹出生和受禅即位等传说进行了考订。
2.对大禹的相关史料进行裒辑和整理。陈桥驿在《<水经注>记载的禹迹——再论禹的传说》(《浙江学刊》1996年第5期)一文中从《水经注》中裒辑出以往关于大禹研究中注意甚少的资料。詹子庆在《<山海经>和夏史》(《社会科学战线》2003年第1期)一文中从《山海经》中寻觅出有关鲧禹传说的史料。
3.对一些历史问题进行考辨和澄清。陈桥驿在《越为禹后说溯源》(《浙江学刊》1985年第3期)一文中对后世流传的“越为禹后”这一说法进行了溯源和澄清。魏建震在《禹治水与夏代祭祀》(《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8年第3期)一文中对夏代对于禹的祭祀及其与早期国家的关系这一问题进行了论述。
4.从历史地理学角度推论大禹治水的历史真实。徐建春在《大禹治水神话研究中的新发现》(《江西社会科学》1990年第4期)一文中提出大禹治水神话实际上是海侵在古越人头脑中的曲折反映。周述椿在《四千年前黄河北流改道与鲧禹治水考》(《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4年第1期)一文中认为鲧禹治水的传说是人们对于黄河改道的记忆。黄中模在《大禹“娶于涂山”考》(《重庆社会科学》2000年第3期)一文中提出大禹娶于江州涂山,会诸侯于安徽当涂。侯仰军在《考古发现与大禹治水真相》(《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8年第2期)一文中提出大禹治水的活动范围在今晋东、鲁西南地区。王青在《鲧禹治水传说新探》(《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03年第3期)一文中提出鲧禹治水的传说主要发生在黄河中下游地区。
(二)从神话学的角度对大禹传说中的神话因素进行分析
大禹传说本身充满了神话因素,尽管经历了历代儒家学者的消解与重述,但如“鲧腹生禹”、“化兽开河”等内容仍然可使我们从中感受到神话的气息。自“古史辨派”学者提出大禹传说本身即是神话的说法之后,许多学者开始对大禹传说进行神话学角度的解读。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新的神话理论的传入,越来越多的学者参与到这一解读的过程中来。总体来看,对于大禹传说的神话学解读包括以下几种观点:
1.鲧禹神话的产生标志着由母系氏族社会向父系氏族社会的转变。程蔷在《鲧腹生禹神话的产生和演变》(《民间文学论文选》,湖南人民出版社,1982年)一文中提出鲧最初是母系社会的女性神,当父权成为主导时鲧才成为男性神。龚维英在《鲧禹变形臆说》(《神话、仙话、佛话》,河北人民出版社,1986年)一文中提出鲧禹变形的言外之意是母权制向父权制过渡时的权力之争。
2.鲧禹是同一神灵经由死而复生的转化。孙重恩在《鲧》(《中原文物》1989年第1期)一文中认为鲧、禹本是一体,由鲧到禹是死而复生观念下神话式的转化。顾自力在《鲧禹治水传说新解》(《华中师范大学学报》1991年第4期)中提出鲧是水神,作人祭即杀死旧神创造新神,鲧剖腹生禹即水神之再生。叶舒宪在《冬眠之熊与鲧、禹、启神话通解》(《长江大学学报》2007年第4期)一文中认为鲧禹化熊是再生的一种化身,是死而复生的神话原型。
3.大禹传说与杜宇鳖灵传说是同一神话的分化。李恕豪在《大禹和鳖灵——兼论治水神话的起源》(《天府新论》1985年第2期)一文中认为鲧、禹治水和鳖灵治水的神话是同一神话分化的结果。李修松在《“鳖灵”传说真相考》(《安徽大学学报》2002年第5期)一文中认为鳖灵传说中的“荆上亡尸”是附会鲧禹传说中的“阻穷西征”,杜宇禅让原为舜禹禅让的伪托,开明治水亦有附会大禹治水的成份。
4.鲧禹神话起源于动物崇拜和图腾信仰。刘毓庆在《鲧禹神话考》(《中州学刊》1990年第1期)一文中提出鲧之原型为大鱼,禹之原形为鲮鲤即穿山甲,是氏族的图腾或徽帜。仲卫红在《共工、鲧、禹——论中国洪水神话中的人物原型》(《陕西师范大学学报》1995年第4期)一文中认为鲧的原型是龙,禹的原型是神龟,都源于动物崇拜。白剑在《大禹亦大鱼— —华夏民族古代的神灵图腾》(《四川文物》2001年第1期)一文中认为大禹亦是禹族图腾“大鱼”族号,产生于羌人的原始居地羌塘地区。何根海在《大禹治水与龙蛇神话》(《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第6期)一文中认为禹治水传说是以神话变形的方式再现群龙与洪水河川间的关联。叶舒宪在《大禹的熊旗解谜》(《民族艺术》2008年第1期)一文中提出禹所使用的熊旗是图腾记忆在夏代神话中的体现。
5.大禹传说来源于古代巫术信仰。叶舒宪在《<山海经>与禹、益神话》(《海南大学学报》1997年第5期)一文中认为禹、益神话中言灵信仰和法术思维与《山海经》是相互依托联类的神话思维。张开焱在《鲧禹创世神话类型再探》(《民族文学研究》2007年第3期)中认为鲧禹洪水神话是“世界父母创世型”神话,是禹创造大地神话的变形。
(三)从民族学的角度对大禹传说与先夏诸民族的关系进行分析
李得贤在《夏禹传说与大夏地理》(《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3年第4期)一文中认为大禹传说来源于羌戎文化。陈剩勇在《大禹出生地考实》(《浙江学刊》1995年第4期)一文中认为大禹是由原居于长江下游地区的夏族与西北羌人联姻而生。张泽洪在《岷江上游羌族的大禹崇拜》(《黑龙江民族学刊》2003年第4期)一文中认为禹生石纽是四川岷江上游羌族部落的历史记忆。张得祖在《鲧禹治水传说与先夏文化东渐新探》(《青海师范大学学报》2007年第3期)一文中认为大禹出于羌戎,羌戎文化即先夏文化,后东渐至晋、冀、洛、伊地区。肖先进、邱文登在《鲧禹神话与三星堆遗址》(《中华文化论坛》2005年第2期)一文中认为鲧禹治水范围包括古蜀的一些地方,对古蜀有着深远的影响。
(四)从大禹传说与古代文化传承关系的角度进行论述
周延良在《鲧禹治水神话的文化结构》(《天津师范大学学报》1998年第6期)一文中认为鲧禹治水神话的基本是以“五行”文化为核心的“九畴”文化,“序”和“乱”是先夏社会行为评判的依据和法则,是这一远古历史文化心理的沉积。马小龙在《从“鲧、禹治水”看儒家思想中礼乐精神的形成》(《西北民族大学学报》2004年第6期)中认为鲧、禹父子治水启发了后来儒家礼乐并举的思想。周书灿在《文化播迁与山东境内大禹传说探析》(《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8年第1期)一文中提出今山东境内有关大禹的传说是夷夏文化交流的结果。吴从祥《纬书政治神话与禹形象的演变》(《齐鲁学刊》2009年第3期)从纬书中的禹形象对后世史著和小说产生的影响角度进行了考察。
同时,从文化传承的角度出发,学者对于大禹传说对后世文学的影响这一问题也有所探讨。如欧阳健在《<有夏志传>与<山海经>之双向探考》(《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88年第6期)一文中认为小说《有夏志传》乃是凭依《山海经》的大禹传说点染生发而成的。石霏在《大禹神话与孙悟空形象》(《寻根》2005年第4期)一文中认为吴承恩将大禹神话融入了《西游记》的创作,使孙悟空形象中涌荡着大禹的血脉。
(五)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对大禹传说与上古社会生活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
三、关于深化大禹传说研究的几点看法
20世纪以来的大禹传说研究,成果十分丰富,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如不同学者运用不同研究方法得到的结果之间存在抵牾,对同一则材料的解释不尽相同等问题。正如常金仓先生所说:“在不少历史学家的笔下,他们 (指鲧禹)仍然是史前的政治领袖或文化英雄,而在原始宗教信仰领域则一直杂厕于神鬼妖怪之中,或者他们自身就是非人的怪物。”[5]因此,笔者认为未来大禹传说的研究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注重对于大禹传说整体上的研究。大禹传说在其发展和演变的过程中,不断得到各种主体,包括历史家、哲学家、文学家乃至艺术家、宗教家的改造和扩充,使其情节不断发生变化。需要将不同时期、不同样式的相关文献进行全面的梳理,将文献还原到其产生的历史背景中去理解,才能得到关于大禹传说发展和演变过程的准确脉络和轨迹。
(二)注重不同研究方法的综合运用。大禹传说本身包含的内容十分丰富,这就要求我们跨越单一学科的界限,综合运用考古学、历史学、民族学、文化人类学等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冲破单一思维的束缚,以期得到关于大禹传说的较为全面的理解。
(三)注重将早期文献与后期文献进行综合比对。学者们对于大禹传说的研究多集中在对于先秦文献的理解和梳理上,尽管早期的材料确实更接近大禹传说产生的时代,但是事实上,许多重要的后世材料,包括仙话、宗教典籍、方志、笔记中都记述了关于大禹传说的内容。这些材料多来源于民间记忆,是大禹传说研究不可或缺的部分。因此,把后世文献与早期文献进行比对分析,有助于我们更为全面地了解大禹传说的形成过程。
(四)注重新的材料的发掘和研究。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考古学界发现了大量与大禹传说相关的先秦文献,如“遂公铭文”、上博楚简《子羔》、《容成氏》以及郭店楚简《唐虞之道》等。在今后的研究中,如能将这些出土文献与传世文献加以对比分析,必将使我们对于早期大禹传说的形成过程有一个更加清晰和完整的理解。
[1]顾颉刚.与钱玄同先生论古史书[M]//古史辨:第一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60.
[2]顾颉刚.讨论古史答刘胡二先生[M]//古史辨:第一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109.
[3]张荫麟.评近人对于中国古史之讨论[M].古史辨:第二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284.
[4]丁山.古代神话与民族[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196.
[5]常金仓.由鲧禹故事演变引出的启示[J].齐鲁学刊,19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