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改变口语中思维缺席现象的有效途径
2010-08-15刘冬林
刘冬林
(长春工业大学 外国语学院,吉林 长春 130012)
探索改变口语中思维缺席现象的有效途径
刘冬林
(长春工业大学 外国语学院,吉林 长春 130012)
英语专业学生的口语水平一般高于非英语专业学生,可是英语专业学生口语中存在的思维缺席现象已成为不争的事实。产生这种思维缺席现象的原因因人而异,但通过英语演讲课上的一系列教学活动,如三点法、广泛阅读、演讲稿的写作等可以改善这一状况,可以说英语演讲课是改善英语专业学生口语思维缺席的有效途径。
英语演讲课;口语;思维缺席;教学活动
一、引言
随着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国际贸易的频繁产生,用人单位对大学生各方面的要求,尤其是对英语口语水平的要求越来越高。非英语专业大学生口语水平的不断提高,这对于英语专业大学生来说无疑是一种压力。根据2000年国家教育部颁布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规定,对英语口语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但英语专业的口语教学水平以及大部分英语专业学生的口语水平仍是不能满足社会与时代的需求。[1]本文通过分析英语专业学生思维能力现状和英语演讲课的教学实践,探讨了英语专业学生口语中思维缺席的原因和英语演讲课在解决这一难题方面的具体做法。
二、英语专业学生思维能力现状
笔者认为,大部分英语专业学生的思维能力水平远远低于其所受教育水平。从学生自身角度来看,大部分学生处于游离状态,缺乏独立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没有奋斗目标,不愿意思考问题,思维能力严重下降。从教学角度来看,目前英语专业教学形式大多枯燥乏味,在学生喜欢的口语课上,也只是简单的对话练习和各种游戏而已,无法调动学生积极性。如此下来,英语专业学生无法做到就国内外重大问题与外宾进行流利而得体的交流,也不能用英语系统、深入、连贯地发表自己的意见。从表面上看,随着学生学习英语水平的不断深入,他们的语言水平和思维水平应该是同步提高的。但事实并非如此。因此,在训练口语技能的时候,不能忽视思维能力的培养。针对目前英语专业学生口语中思维能力严重缺席的现象,教师应提高认识,了解思维能力的内涵,专心研究如何结合专业课的教学来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的教学方法。总之,如果不重视英语专业学生的口语与思维能力的培养,我们将无法贯彻《大纲》的要求,也将无法培养出社会与时代所需要的人才。[2]
三、学生口语中思维缺席的原因
(一)中国应试教育的结果
中国大学生思维能力水平不高由来已久,而追其根源中国的应试教育难辞其咎。在中国学生中历来流传“分分分,学生命根”的观点。可见,考试成绩对学生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在初、高中阶段,学生为了迎战中考和高考,被迫死记硬背、题海奔命,根本无暇顾及英语口语的培养,进而导致英语口语中思维缺席。进入大学后,英语专业学生为了满足社会的需求,依旧要面对各种考试,迫于考试的压力,仍就忽视了英语口语的练习,久而久之,学生在使用英语进行交流时,便出现了语言休克现象,有些学生甚至会在课堂活动中表现出紧张、焦虑、胆怯等情绪。中国的应试教育摧残了学生的灵性,而灵性正是思维敏捷的表现。可见,中国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与中国的教育体制密切相关。
(二)社会因素和心理因素
1978年,John Schumann提出了外语学习的文化迁移模式(the acculturation model)。他指出,影响外语学习最重要的因素是社会距离和心理距离。社会距离是指学习者社会团体和目的语团体之间的关系;心理距离是指学习者个人对目标语言及其团体的总体感受。不少学者认为在二语习得上社会距离起关键作用,但笔者认为,在学习外语时,学习者的心理因素是不能忽视的。Schumann认为影响心理距离的因素主要有:语言休克、文化休克和学习动力。由此可见,心理距离是学习者的主观因素。根据 Schumann分析,社会距离和心理距离的大小,影响着学习者接受第二语言的多少,即距离越小,成功几率也越大;相反,距离越大,学习者外语学习成功几率就越小。在中国有相当一部分英语专业的学生是被调剂到英语专业,而英语往往是他们最薄弱的学科,这就导致了学生与目标语之间的心理距离膨胀。所以很多学生对英语表现出毫无兴趣,缺乏亲近感,最终导致在学习和交流时学生出现了语言和文化休克现象。语言是思维的载体,语言的休克导致了思维的停滞和缺席。总之,笔者认为学生的消极态度、缺乏学习动力、语言和文化休克等多种心理因素共同导致了学生口语中思维缺席的现象。
四、英语演讲课的教学目的和任务
(一)提高学生心理素质
英语专业学生心理素质差是导致思维缺席的心理因素之一。笔者在从事多年的教学中发现英语专业学生在课堂上所表现出来的紧张更甚于非英语专业学生。而英语演讲课无疑是帮助学生克服紧张情绪,提高心理素质的最好方法之一。英语演讲课有别于其他口语课,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慢慢的积累过程中,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在慢慢的积累中过程中循序渐进地得到提高,最终表现出质的飞跃。随着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不断进步,学生的信心也会大大增强。
(二)培养学生语言综合运用能力
英语教学主要围绕听、说、读、写、译五个方面来进行,这五个方面相互牵动,互为促进,而加强“说”无疑是难度最大的环节。能否说好英语,不仅仅是语言教学本身的问题,更与每个学习者的心理、个性以及知识结构等有着紧密的联系。因此,我们对“说”的训练和课时安排要贯穿始终。针对一年级的学生,主要注重标准语音的训练,同时进行日常口语会话的训练;从二年级开始逐步加强演讲能力的训练。笔者认为,语音是“说”的基础,而“说”是演讲的基础。没有扎实的语音基础训练,很难把一个句子表达清楚;而没有完整表达句子的基本能力,要自如表达以至于演讲就更是无从谈起。把握好语音、句子和语篇这三个层次的教学与训练,对于提高学生英语口语和英语演讲能力至关重要。通过英语演讲课培养学生语言综合运用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促进其思维发展,这是英语演讲课的教学目的和任务。
(三)激发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
演讲是一种具有煽动性的语言活动。不少学生对学习英语有抵触心理,通过英语演讲课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他们对英语学习的兴趣。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充分调动起来后,可使学生的学习变得主动,树立信心,进而改善整个英语学习氛围。这对于英语口语教学意义重大。
五、多样的教学活动
(一)“张口说三”与逻辑思维训练
英语演讲对母语为汉语的中国学生来说,无疑是一个陌生的领域。要掌握英语演讲技巧和技能,对于刚入门的学生来说需要多看英语演讲的成功范例,尤其是演讲比赛的录像。很多学生会被演讲比赛选手的口才和敏捷的思维所震撼,可当自己面对老师在课堂上所提出的问题时却往往思维混乱、语无伦次。而英语演讲课的训练正是提高英语专业学生口才能力的有效途径。如采用西方政界人士惯用的三点法进行训练,三点法俗称“张口说三”。[3]所谓“张口说三”就是提出三个论点,或是说明三个原因,或是举出三个例子。之所以必须是“三”是有其心理原因的。对于大多数听众来说,两点会觉得不够分量,四点分量又太大,听到第四点的时候,往往第一点或第二点是什么已经记不清楚了,三点则恰到好处。西方政界人士在发表看法时经常采用三点法。三点法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语言逻辑性,更锻炼学生的口才。教师在教学中对个案进行简单的点评,提示并鼓励学生,适当讲解其中的技巧知识,这样可以调动学生练习的积极性,对拓展动学生思维,帮助学生树立信心,引导学生入门是十分必要的。
(二)广泛阅读与思维能力的培养
外语学习是一个语言输入和输出的过程。为了保障高效的输出,学生必须具备有效的输入,否则学生很难对有一定深度的问题进行讨论。笔者认为目的语的输入质量和数量决定着学生思维能力的深度和广度。而英语演讲是最能考查学生语言综合运用能力的一种教学手段,要求学生具有广泛的知识面。语言作为一种载体,传达着不同的思想,只有源源不断地输入,才会有源源不断的思想。英语演讲课的广泛阅读,可使学生接触到不同领域的知识,改变学生思想僵化的现象,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演讲稿写作与思维能力的培养
学生的思维能力是通过具体的学习来培养的,因此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思维能力的培养存在于各个教学环节之中,除了口语课、阅读课,写作训练也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有效教学环节。以英语演讲中演讲稿的写作为例。首先,写作和口语一样也是一种语言输出,只不过是无声的。写作是更加从容的思想交流,因为作者可以在充分的时间内准确而有逻辑地表达自己的心声。英语演讲稿写作是为英语演讲做前期准备,虽然英语演讲也是口头表达,但是和日常的口语对话有着很大差别。它更强调语言的逻辑思维,所以经常练习写英语演讲稿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而且演讲稿写作也可以进行课堂演练,先以口头表达形式进行练习,再落实到书面上,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其次,写作作为语言的一种输出形式,它来自于语言的输入——阅读。阅读有泛读与精读之分。广泛阅读是增加知识面的有效途径,而深入细致的精读能使读者更好地理解作者的思想、写作手法和技巧。总之,只有善于阅读的学生,才能更加流畅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所以,口语中的思维缺席现象可以在读写的过程中得以改善。
六、结语
总之,通过多样的教学活动,学生口语中思维缺席现象一定会有所改善。在学习语言过程中,教师只起到引导作用。学生要真正提高英语水平还要靠自身的努力实践。调查显示70%的学生认为在演讲课堂上他们学习英语更有兴趣、动力更强,认为自己口语水平的提高,英语演讲课功不可没。由此可见,英语演讲课在激发学生兴趣、活跃课堂气氛方面比普通的口语课更胜一筹。不过,笔者认为,改善学生口语中思维缺席的现象需要在各种课堂上进行,需要学生和教师的共同努力与合作。
[1] 文秋芳.英语口语测试与教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2] 潘寅,柯群胜.英语专业口语教学的两个误区[J].海外英语,2010,(3).
[3] 林超伦.实战口译[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4.
On the Best Method to Improve the Absence of Thinking in Oral English
LIU Dong-lin
(College of Foreign Language,Changchu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Changchun 130012,China)
Logically,English major students'oral English is supposed to be much better than non-English majors', butthereis no denyingthattheabsenceofthinkingin English majors'oralEnglishis serious.Althoughreasons differ from person to person,things could be changed by a series of teaching activities,like three-point method,extensive reading and speech writing.The conclusion is that English public speaking is the most effective method to improve the absence of thinking in English major students'oral English.
English public speaking class;oral English;absence of thinking;teaching activities
G642
A
201008 02
16716671(2010)04 0077 03
刘冬林(1980),男,吉林长春人,长春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助教,研究方向:英语语言及教学研究。
王一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