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金融危机时代苏州城市产业竞争力提升的机遇及对策
2010-08-15于海云
于海云
(苏州大学 商学院,江苏 苏州 215021)
后金融危机时代苏州城市产业竞争力提升的机遇及对策
于海云
(苏州大学 商学院,江苏 苏州 215021)
长三角沿海开放城市是中国经济发展的火车头,要实现城市经济可持续发展,就必须高度重视城市产业竞争力的提升,积极调整经济结构,实现经济转型,不断提高城市产业竞争力的水平。苏州经济以外向型产业集群为主,受到了金融危机的较大冲击,城市产业竞争力提升面临很大不确定性。苏州人将这种不确定性当成城市产业竞争力提升的机遇,并在产业竞争力提升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对长三角地区其他城市产业竞争力提升具有实践借鉴意义。
后金融危机;城市产业竞争力;机遇;对策
一、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长三角地区已经形成了开放的经济格局,成为中国制造业的产业集聚地,近年来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也更为深刻。因此,对于长三角经济圈的城市群来说,如何调整经济结构,培育新的经济热点,实现经济转型,重新提升长三角地区城市群的产业竞争力,是摆在我们面前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30年来,苏州市先后抓住了农村改革、浦东开发开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三次重大机遇,推动了“农转工”、“内转外”、“量转质”的三次提升,实现了历史性跨越,形成了具有苏州特色的六大竞争优势。但是,2008年爆发的世界金融危机,使国际国内经济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苏州经济开放度较高,不可避免地受到较大冲击,竞争优势弱化的态势有所显现,经济社会发展面临许多新形势、新变化,面临诸多新挑战。苏州市产业竞争力发展和提升的路径在我国长三角地区城市群中极具代表性,因此,我们对苏州市城市产业竞争力提升的战略路径进行了长期的实地调研,从中总结了后金融危机时代我国长三角地区城市产业竞争力提升的成功经验,对长三角地区城市产业竞争力提升具有实践借鉴意义。
二、苏州市产业竞争力提升面临的机遇
根据目前情况初步分析,后金融危机时代经济形势主要呈现三大变化,对于苏州人来说,也是经济结构转型和提升产业竞争力的三大机遇:一是世界格局的变化。从G7(七国集团金融峰会)——G20(七国集团、俄罗斯和11个重要新兴工业国家及欧盟金融峰会)——G2(中国和美国金融峰会)表明,发展中国家、新兴市场国家在全球治理中发挥了更大的影响力,世界对中国发展趋势的认同;中美建立战略和经济对话机制,中国的国际地位和作用得到进一步提高,中国将成为世界经济新的增长极。二是产业格局的变化。金融危机爆发,导致各行业全球范围内重新洗牌,已见端倪的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技术、环保技术,有可能推动新一轮增长周期,特别是新能源产业将成为引领世界经济新的产业。奥巴马政府将在未来10年投资1 500亿美元用于清洁能源,发展新能源、电动汽车、宽带网络等,并在未来20年创造500万个新的绿色工作岗位。欧盟计划在2013年前投入1050亿欧元发展“绿色经济”,到2020年将可再生能源使用比例提高到20%。日本推出“绿色新政”,今年起拨款90亿日元,恢复对太阳能电池板行业的补贴,太阳能发电量增加20倍,环保型汽车使用量增长40%。应对金融危机,发展新能源不约而同地成为世界各国的重要举措。三是企业格局的变化。金融危机给企业发展带来三大机遇:第一,提升发展的机遇。金融危机客观上促使了世界范围新一轮的产业布局大调整和资本、人才大转移,为我们承接国际先进产业,吸引高端科技人才,加快调整结构、提升层次创造了极好机遇。第二,走向世界的机遇。金融危机下,欧美发达国家经济进入重组调整期,需要得到外部支持和合作,这给国内企业以相对较低的成本实施战略扩张、走向世界带来了新机遇。第三,进入产业链高端的机遇。国际竞争已进入到一个全新的产业链竞争时代,金融危机爆发后,使这种趋势更加明显。企业只有掌握核心技术、掌握市场销售网络,处在产业链高端,才能在市场竞争中占有优势。[1]
三、苏州城市产业竞争力提升的对策
改革开放30年,苏州抓住三次机遇①三大机遇:农村改革,浦东开发开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动了三大提升②三次提升:“农转工”、“内转外”、“量转质”。,那么现阶段要实现“由低到高”、“由大到强”的提升,就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做到如下几个方面:
(一)突出高端发展,塑造产业竞争新优势
上一轮增长周期,苏州市抓住机遇大力发展电子信息产业,成就了工业经济在全国的领先地位。新一轮增长周期,我们应审时度势,在提升发展现有优势产业的基础上,抓住全球资源配置整合的新机遇,顺势抓好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扩容升级,重点发展新能源、新光电、新医药、新材料、服务外包、文化创意等“四新二高”新兴高成长战略产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1.新能源——以吴中区太阳能光伏产业园、昆山可再生能源产业基地为主要载体,依托百世德太阳能、阿特斯光伏、强生光电等企业,重点发展太阳能光伏、风电、电动汽车、节能环保等绿色产业,经过3~5年努力,年产值达到2000~3000亿元,成为我国重要的新能源产业基地。
2.新光电——以昆山光电产业园、彩虹张家港产业基地为主要载体,依托龙腾光电、康佳液晶、张家港彩虹等企业,重点发展TFT-LCD液晶面板、LED等产业,经过3~5年努力,力争年产值达到2000~3000亿元,成为世界一流、国内领先的“液晶谷”。
3.新医药——以工业园区生物纳米园和国家火炬计划吴中医药特色产业基地为主要载体,依托冷泉港亚洲公司、吴中医药、药明康德新药等企业,重点发展生物技术、生物医药等产业,积极打造生物医药产业高地,力争生产规模达到1 000亿元左右。
4.新材料——利用和发挥中科院纳米技术和纳米仿生研究所力量,研发及产业化纳米材料、特种功能材料、复合材料等。以纳米新材料应用为重点,加强纳米技术在微电子、生物、光电等领域的应用。
5.服务外包——通过《世界是平的》这本书,越来越多的人了解了服务外包这个新兴的行业。抓住以国际服务外包为特征的开放新机遇,主动承接新一轮国际高端服务业转移,充分利用中国服务外包示范城市的优惠政策,以专业人才队伍建设为支撑、特色载体建设为关键,坚持政府主导与企业主体并重、离岸与在岸外包并重,重点发展软件开发、研发设计、动漫创意、金融后台等外包业务,全面提升服务外包产业的发展水平和国际竞争力,把服务外包培育成为新时期苏州市高端服务业新的增长极、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绿色引擎”。
6.文化创意产业——把文化创意产业作为推动“苏州制造”向“苏州创造”转变的重要抓手,依托苏州市电子信息产业发展优势,以国家动画产业基地、创意产业园、太湖文化论坛为主要载体,重点发展数字动漫、工业设计、影视制作等产业,打造国内一流的“创意之都”,力争文化创意产业年均增长15%左右,成为现代服务业的支柱产业。
(二)推动价值拓展,塑造产业链新优势
直面国际产业竞争新趋势的挑战,突破传统思维,改变过去打造硬件、扶持企业的“竖”向产业发展思维,确立产业高端化定位,在产业链构建、配套能力完善、服务业发展等“横”向产业发展上狠下功夫。鼓励和引导企业由“两头在外、中间在内”向“中间分离、两端延伸”转变,推动产业链由中端向上下两端拓展,为制造业发展植入“服务芯片”,实现从OEM(原始设备制造)→ODM(原始设计制造)→OBM(原始品牌制造)的升级[2][3],抢占产业发展制高点,使苏州产业发展“笑意渐浓”③此处借用了“微笑曲线”理论,重要科技业者宏碁集团创办人施振荣先生,在1992年为“再造宏碁”提出了有名的“微笑曲线”(SmilingCurve)理论,以作为宏碁的策略方向。经历了十年多后,迄今施振荣先生将“微笑曲线”加以修正,推出了所谓施氏“产业微笑曲线”,以作为台湾各种产业的中长期发展策略之方向。微笑嘴型的一条曲线,两端朝上,在产业链中,附加值更多体现在两端——设计和销售,处于中间环节的制造附加值最低。微笑曲线中间是制造,左边是研发,属于全球性的竞争;右边是营销,主要是当地性的竞争。当前制造产生的利润低,全球制造也已供过于求,但是研发与营销的附加价值高,因此产业未来应朝微笑曲线的两端发展,也就是在左边加强研发,创造智慧财产权;在右边加强客户导向的营销与服务。。
1.加快向产业链上端延伸。凭借苏州市产业集群优势和良好的配套基础,引导企业向研发和设计环节延伸,建立健全研发机构,不断创新产品设计,提高产品附加值,扩大企业的发展空间和发展纵深,提高企业在国际市场的“接单”能力。
2.加快向产业链下端拓展。适应信息化、专业化发展趋势,引导企业将销售、商务、物流等产业链高端环节独立出来,设立专门机构进行拓展经营。创新商业运作模式,大力发展物流、金融、会展、广告、中介等现代服务业,提高企业在国际市场的“下单”能力。实施品牌带动战略,以品牌资源为主导,关联、带动和组合其他资源,推动产品经营向品牌经营转变,提升企业在国际产业分工体系中的地位,形成研发——生产——市场联动发展的新格局。
(三)促进转型升级,塑造开放型经济新优势
顺应和把握经济全球化新趋势,推进“三个转变”(招商理念、招商重点和开放策略的转变),坚持“三个并举”(制造业、科技创新和服务业项目并举,外资、内资和央资并举,招商、招才和服务并举),加快转型升级,以新思路谋求新发展,推动苏州市开放型经济发展跨入全新时代。
1.资源整合时代——调整招商理念,由依靠土地、厂房等资源招商向精细化产业链招商、金融创投招商转变。围绕苏州市优势产业,开展上下游产业链缺项的“补缺”定向招商,构建完整产业链,增强地区产业综合竞争力。抓住两岸三地高科技产业整合机遇,发展股权投资基金,引进国际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推进企业与资本的联合重组,促进生产要素向优势产业、优质资产和优秀企业集中。
2.高端产业时代——调整招商重点,由制造加工产业招商向研发设计、总部经济、“四新二高”等高端新兴产业招商转变。抓住跨国公司将服务“大脑”、研发“心脏”加快向制造“躯干”靠近的机遇,在加大新兴高科技产业技术引进的同时,利用现有的外贸、外资渠道和产品渠道,收购重组国外的技术研发机构,利用全球科技资源促进苏州市经济转型升级。
3.双向拓展时代——实施“走出去”战略,加快由单纯引进来、内聚型开放向“高层次引进来”“大踏步走出去”的双向、互动拓展转变。按照“经济发展相近”的原则、“早半拍”准则,鼓励成熟产业和过剩产能向境外转移生产能力,引导有实力的企业进行境外资源的开发加工,推动企业通过并购境外知名品牌、设立境外营销网点等方式建设境外营销网络,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在研发、生产、销售等方面开展国际化经营,培育本土的跨国公司和国际知名品牌。
[1] 贾品荣.金融危机下的企业机遇[J].西部论丛,2008,(12):59 60.
[2] 俞荣建.基于共同演化范式的代工企业GVC升级机理研究与代工策略启示——基于二元关系的视角[J].中国工业经济,2010,(2):16 24.
[3] 汪建成,毛蕴诗,邱楠.由OEM到ODM再到OBM的自主创新与国际化路径——格兰仕技术能力构建与企业升级案例研究[J].管理世界,2008,(6):148152.
Opportunities and Strategies of Enhancing Suzhou Industrial Competitiveness During Post-financial Crisis Period
YU Hai-yun
(Business School,Suzhou University,Suzhou 215021,China)
Open coastal cities in Yangtze River Delta is China's economic development engine.In order to achiev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urban economy,we must attach great importance to urban upgrading of industrial competitiveness,actively adjust the economic structure,realize economic restructuring and constantly raising the city's industrial competitiveness level.Suzhou economy based on export-oriented industrial clusters was hit by the financial crisis hard,urban industrial competitiveness faced great uncertainty.Suzhou take this uncertainty as an opportunity of enhancing Suzhou Industrial Competitiveness and make the apparent success,the success provided practical reference to other cities in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region to enhance industrial competitiveness.
post-financial crisis period;city's industrial competitiveness;opportunity;strategies
F207
A
2010 12 01
1671 6671(2010)04 0040 03
于海云(1976),女,江苏盐城人,苏州大学商学院管理系讲师,企业管理专业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战略管理。
杨晓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