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思政课教学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
2010-08-15王重贤
王重贤
(兰州工业高等专科学校 社会科学系,甘肃 兰州 730050)
以思政课教学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
王重贤
(兰州工业高等专科学校 社会科学系,甘肃 兰州 730050)
在大学生中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宣传教育,对于推动青年学生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信念与道德情操、提高自身思想道德素养具有重大意义。积极探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教学方式,采取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切实提高教学效果,使大学生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的坚信者和践行者,教育引导大学生努力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模式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以下简称《基础》课)是一门旨在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与法律素质的课程,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着主阵地、主渠道作用,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课程。大学生正处于人生转折的关键时期,能否树立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养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关系到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质量和当代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在纪念五四运动90周年之际,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到东北大学调研时强调,要坚持教书育人、育人为本的方针,以改革创新精神不断推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适应新形势的需要,深化《基础》课的教学改革,增强实效性,既涉及教学内容的更新,也涉及教学方法的优化问题,本文探讨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宣传教育,切实提高教学效果,培养大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使大学生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的坚信者和践行者,教育引导大学生努力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一、《基础》课教学对当代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大意义
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是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展中必须解决好的根本问题;“办好高校,首先要解决好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在社会转型时期,社会各种矛盾不断凸现,社会公德方面的知行错位,大众传媒负面导向及不良文化信息的传递,意识形态的多样化倾向,以及大学生学习、经济、就业“三大压力”的影响,使部分大学生盲目悲观、颓废消极、胸无大志,不能正确认识和对待所学专业,专业思想不稳定,专业兴趣不高,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不安心,学习动力不足;理想信念淡化、社会责任感不强、道德意识薄弱、金钱至上、行为越轨,缺乏吃苦耐劳精神,心理承受能力差等问题,确实影响到了当代大学生的健康成长。
知识是大学生成才的基础,道德是大学生成才的先导。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肩负着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大学生、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促进大学生提高政治鉴别力和增强政治敏锐性,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职责。《基础》课是非思政专业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仅有的课程之一,它以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为主线,依据大学生成长的规律,开展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观的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高尚的理想情操和养成良好的道德素质,树立体现中华民族优秀传统和时代精神的价值标准与行为规范的一门重要课程;它又要结合大学生自身身心发展的特点,有的放矢地组织教学内容和形式。通过学习让大学生深刻认识到,学习《基础》课,有助于他们认识立志、树德和做人的道理,选择正确的成才之路;有助于他们摆正德与才的位置,做到德才兼备、全面发展。这样才能得到大学生的认同和接受,才能有效地激发出他们的学习兴趣。[1]理论教学体现水平,实践教学只是补充。由于受这种传统观念的影响,高校对《基础》课实践教学的重视程度不够,在经费、设备、人力等方面投入不足,使得任课教师普遍感到开展实践教学保障资源太少,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学生的积极性。搞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改进《基础》课教学工作,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宣传教育,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是科学回答“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的根本问题,也是高等学校落实“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客观需要。
二、改革教学模式,提高教学实效性
(一)强化理论教学,进一步加强核心价值体系教育
十七大强调,要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入人心,良好思想道德风尚进一步弘扬,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全过程”,这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指明了方向。贯彻“学马列要精,要管用”的原则,在课时有限的情况下,《基础》课可以分为四个专题进行讲解,即第一讲是大学·理想·信念,包括绪论:珍惜大学生活,开拓新的境界;第一章:追求远大理想,坚定崇高信念。第二讲是爱国与人生,包括第二章:继承爱国传统,弦扬民族精神;第三章:领悟人生真谛,创造人生价值。第三讲是道德与做人,包括第四章:加强道德修养,锤炼道德品质;第五章:遵守社会公德,维护公共秩序;第六章:培育职业精神,树立家庭美德。第四讲为法律综合知识,包括第七章:增强法律意识,弘扬法治精神;第八章:了解法律制度,自觉遵守法律。在前三个专题的讲解中,要重点做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宣传教育。
1.坚持用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武装大学生头脑。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决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形式和方向,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主要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凝结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不懈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心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党最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十七大报告指出,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只有用这个理论体系来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才能在其指导下形成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2]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武装青年学生头脑,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打牢思想基础,是《基础》课教学的主要目的。
2.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夯实大学生思想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目标和动力。大学一年级的学生,思想解放、思维活跃、视野开阔,有理想、有抱负、有热情,但在理想问题上还比较模糊迷茫。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青年学生,强化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权威力,阐述清楚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真理性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各个形态产生的历史必然性、现实实效性,阐述清楚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分别在理论价值与实践效应上有什么侧重点,彼此之间的继承与发展关系,使大学生能够夯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理论基础。教育青年学生认识到只有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独立自主地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引导青年学生自觉地把个人理想融入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之中,将自己的理想和追求与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目标、国家的富强、民族的振兴有机结合起来,引导他们为祖国的前途和民族的未来努力奋斗。[3]
3.以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拓展大学生的精神品质。胡锦涛总书记在纪念五四运动90周年前夕,同中国农业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讲话指出,“希望同学们把爱国主义作为始终高扬的光辉旗帜。爱国主义是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也是五四精神的核心内容。希望广大青年学生把个人理想融入全民族的共同理想之中,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积极投身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在为祖国、为人民的不懈奋斗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与时俱进、开拓进取、求真务实、奋勇争先的时代精神,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备了强劲的精神进取功能,对社会主义事业的创造性和创新性发展产生巨大的精神催化作用。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目的是培养大学生具有强烈的时代特征的民族精神,即在经济全球化、竞争国际化、科技高端化、生存数字化的背景下,增强民族凝聚力与民族责任感,提高民族显示度的精神底蕴。[4]倡导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人民为耻,就是要进一步加强爱国主义、社会主义和民族主义的教育,增强大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时刻准备为祖国和人民贡献自己的智慧和才干。
4.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培养大学生的道德品质。“八荣八耻”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内容,反映了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要求,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判断行为得失、确定价值取向、做出道德选择提供了基本准则,对扎实有效地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更加科学、更加具体的标准。只有树立正确的荣辱观,分清是非荣辱、明辨善恶美丑,才能使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形成良好的道德风尚。针对大学生的特点,科学设计教育内容,进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引导大学生发扬艰苦奋斗精神,提倡勤俭节约,反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大力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道德规范,形成知荣辱、讲正气、促和谐的良好风尚;使”八荣八耻“的内容和精神在大学生中入耳、入脑、入心,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努力使大学生成为高尚的人、纯粹的人,有益于人民的人。
(二)改进实践教学,切实增强教学效果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种政治理论性很强的教学内容,往往使学生产生倦怠现象。兰州工业高等专科学校从“十二五”开始,改革《基础》课教学模式,在总学时不变的情况下,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各占总学时的50%,进一步加强实践教学。在强化理论教学的基础上,充实实践教学环节,成为增强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
1.采用互动式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积极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讲述的都是一些基本原理和概念,类似于讲授哲学,学生大多不感兴趣,往往是教师讲得口干舌燥,学生却听得无精打采。对此,根据教学实际和教师的特点,寻求生动活泼的教学情境,采取启发式、参与式、案例法、问题归纳法、主题探讨法、情景教学法等多种方式,发挥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作用,使教与学双方展开交流、沟通、探讨,实现“教学互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断提高教学效果。比如针对绪论中“如何适应大学新生活”的内容,可以设计“就新生不适应现象走访大三学生谈体会”的主题活动。就大学期间谈恋爱现象,让学生在课堂上讨论大学期间谈恋爱的利与弊等。
2.教学手段现代化。采用现代多媒体手段是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保证。教学方式方法的改进就是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化难为易,突破难点,使教学顺利进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5]教师可以自己研究制作形象生动、内容详实的课件。还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与课程相关的图片或视频短片,将书本上抽象的理论活灵活现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体现课堂教学的形象性和生动性,把理论教学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加深对理论的理解、接受。另外,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观看爱国教育片、时事政治片、法制报告或普法教育片,从而达到潜移默化的教学和育人效果。
3.处理好讲授与讨论的关系。成功的教学应该有教有学、有情有意、有智有能。在《基础》课教学中,对学生比较关注、感到疑惑,或者可辨性强的章节,可以有计划有目的地开展课堂讨论或辩论,听听学生对这些问题的认识,在此基础上,由老师做总结和正面引导,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6]根据不同章节的内容,紧密结合时事政治,采取研讨、学生讲解与老师点评方式,实现师生间的多向信息传递、情感交流和思想碰撞,完成师生之间的互动,并在互动中实现教学相长。
4.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校内外实践活动。例如针对”爱国主义“的内容,组织学生观看《南京大屠杀》电影,参观革命纪念馆、烈士陵园等,开展各种纪念活动,可以设计组织学生“在校内组织一次自定主题爱国主义宣传活动”的主题活动。针对培育职业精神的内容,参加各种公益活动,如参加社区公益服务、到工厂企业学习参观、到养老院开展关爱老人的活动等,使学生从多方面接触社会,培养学生的感恩之心和社会责任感;可以设计“走访几个公司的人力资源部,了解企业最看重的职业道德内容”的主题活动。针对“增强法律意识”的内容,组织学生到法院旁听公开审判,使学校与社会、课堂与法庭、理论知识与司法实践紧密结合,使学生身临其境,亲身体验法庭和法律的尊严,接受法制教育,从而达到学生对课堂所学理论和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三)完善考评机制
《基础》课的考核不能“唯分数论”,不能一张试卷定成绩,要根据课程内容的特点,采用平时考核、理论考试、实践考核相结合的考核模式。平时考核包括出勤率、课堂发言和作业等,加大平时考核的力度,将学生的平时表现与期末成绩挂钩,督促学生平时按时上课,积极发言、开展实践,鼓励学生参加各项活动。在理论考核试题的设计上,重点考查学生对基本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取消以死记硬背为主的简答题、名词解释、论述题等,考核题型可包括单选题、多选题、材料分析题等类型,其中材料题以现实生活中的典型事例和案例分析为主,让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实践考核是通过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征集实践论文的形式进行,学生也可以自主选择实践题目、地点,最后以提交实践论文的方式完成。
(四)开展教学改革与研究,提高教学水平
《基础》课是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入门课程,要结合新生的思想特点、需求和生活实际,开展务实有效的教学研究活动。首先,领导要重视“教研”,为教学研究提供经费保障;整合教师团队,建设一支教学水平高,职称结构、年龄结构都比较合理的师资队伍;强化教学组织,合理安排教学过程。其次,开展教研活动,围绕教育理念、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育途径以及课程的难点、重点,组织任课教师进行讨论、交流,相互学习、共同提高。再次,积极开展学术研究,结合学生的特点,围绕人才培养目标与方式,开展教学改革与研究,形成“以教改促教研,以教研推动教改”的良好态势。积极承担教育部、省市研究课题,编写辅导教材,探索教学的特点及其规律性的研究活动,认识教学的规律,提高教师的科研水平和理论水平,进而提高教学效果。
三、加强教师情感投入,以“深”促使教师教好书育好人
《基础》课是由《思想道德修养》课与《法律基础》课两部分组合而成的,这就要求任课教师不仅要学高,更要德高,教师的师表风范和人格修养将会影响学生的一生。教师良好的人格力量是建立在自身良好素质的基础上的,能对学生产生健康向上的作用力、影响力和感召力,它是教师自身政治素质、道德素养、知识素质以及审美素质的综合体现。教师与学生在心理上和谐一致、感情上交流融合、互相尊重信任,才能把《基础》课的理与情有机结合,也才能使其入耳、入脑、入心。教师要对学生投入更深的情和爱,以高尚的情操和人格魅力去感化学生,既做传授知识的“经师”,更要做善于人的“人师”。[7]教师要不断更新教学理念、内容、方法和手段,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探求提高《基础》课教学效果的新途径和新方法,以增强教学的感染力和吸引力,提高教学效果。[1]教师还要努力提高自身的修养与人格魅力,以让学生信服和敬佩的人格力量来影响、感染他们,从而切实增强课程的吸引力,牢牢占领思想政治教育的阵地。
教学有法,却无定法。教学是一门艺术,需要不断地探索。《基础》课教学没有固定的模式,需要结合新形势,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探求教学新途径、新方法,才能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宣传教育,培养大学生成为具有良好的道德素质和健全人格的高素质人才。
[1] 钟万林.《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面临的问题及改革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7,(4).
[2] 邱秀华.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四个层面“基本内涵的再认识[J].东北大学学报,2008,(5):248-249.
[3] 王体正,张吉军.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武装大学生头脑[J].中国高等教育,2007,(9):3839.
[4] 石亚军.创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在高校人才培养中的四重效应[J].中国高等教育,2007,(18):18-20.
[5] 王学俭,宫长瑞.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思考[J].中国高等教育,2008,(8):32-34.
[6] 张社争.提高《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效果的探索[J].中国成人教育,2007,(7):2.
[7] 李卫红.统一思想明确任务扎实工作,高质量实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新课程方案[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6(增刊):2-12.
〔责任编辑:王一婷〕
Make-the-Education-of-Core-Value-System-of-Socialism-on-the-Basis-of-Ideological-and-political-Teaching
WANG-Zhong-xian
(Social-Sciences-Department,Lanzhou-Polytechnic-College,Lanzhou-730050,China)
It-is-very-important-that-intensify-publicity-and-education-of-core-value-system-of-socialism-in-college-students-which-could-make-the-youths-uphold-the-guiding-role-of-Marxism,build-socialist-ideal-and-faith-and-ethics with-Chinese-characteristics-and-promote-the-Moral-Qualities.Make-inquire-into-the-teaching-way-of-ideological and-moral-cultivation-and-basis-of-law,adopt-the-teaching-model-which-combines-class-teaching-and-practice-teaching-and-improve-the-teaching-effectiveness-which-could-make-the-college-students-be-the-person-who-believe-and implement-core-value-of-socialism-and-teach-and-guide-the-college-students-to-be-the-person-with-ability-roundly. Key-words:core-value-system-of-socialism;ideological-and-political-education;teaching-methods
G641
A
2010-12-10
1671-6671(2010)04-0068-04
王重贤(1976),男,甘肃定西人,兰州工业高等专科学校社会科学系讲师,法学硕士,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