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一种文化构建不可或缺的途径
2010-08-15颜健生
颜健生
翻译:一种文化构建不可或缺的途径
颜健生
当一个成熟的民族将其固有的文化当作一种强大的内聚力而世代传承,语言就被蒙上地域的色彩,跨越地域界限的交流就要靠翻译来完成,而翻译对文化的构建往往被人们忽略。人类文明的进步与文化的交流息息相关,正因为不同的语言传承不同的文化信息,翻译这些文化信息就会相得益彰。世界就像一个大文化圈,它生生息息永不停留地变化着,任何想独立于文化圈之外的文化都难找到有效生存的空间,要实现自身文化的构建,翻译是不可或缺的途径。
文化;翻译;构建;跨文化交流
一
文化总是与某一特定的地域有关,文化主义(culturism)属于某个特定的历史空间和时间。当人们信誓旦旦谈论文化的时候,每个人都试图找到理由去维护其赖以生存的民族文化或是宗教信仰,因为这种民族文化和宗教信仰是人们自古以来对本民族生活习性自然的、长期的积淀,它不仅是维系某个种族繁衍的纽带更是传承文明的最有效途径。然而,随着全球化时代的到来,单一、封闭式的文化结构已很难适用社会需要,信息高速公路延伸到地球的每一个角落,跨越文化樊篱的“泛文化”研究也变得时髦起来,各种话语竞相喧哗,世界在“存异”的同时也日趋“求同”,“地球村”、“世界语”喧嚣一时,一个社会和文化急剧转型的时代正在形成,代之而起的将是一种多元文化系统。
全球化潮流中已经形成或正在形成的多种文化现象就像一个巨大的引力场,它力图通过纵聚合达到共谋,转而以横聚合生成为物质生产总体上的重要能量注入到各个既定的语域或语境,实现 “互文性”目标。那么,如何保持住自己民族的文化不至于被消解而又能有效接纳外来的文化成为每一个民族国家必须应对的挑战。翻译,作为语言转换的桥梁越来越彰显它独具一格的功能,它就像一条信息高速路,源源不断地在传递文化信息,产生“互文化”效应。因此,翻译既是跨文化交际的重要手段,又是文化构建的有效途径,它对一个民族国家乃至全世界的文化构建至关重要。例如勒菲维尔在分析了德国戏剧作家布莱希特作品Mother Courage的三个译本后指出,文学评论家和翻译家的有效结合,尤其是前者通过另一种形式的“共谋”,在西方为不懂德语的人成功地重塑了布莱希特的形象,完成了一种社会构建和文化构建[1]3。而远在古代,人们就学会了通过翻译引进外来文化,然后建立起自己的文化或宗教体系。所谓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就是这个道理,其中两个典型的例子就是西方的圣经翻译和中国的佛经翻译。无独有偶,当欧洲移民到达英伦三岛时,他们既没有统一的语言也没有统一的文字,后来使用的英语只不过是拉丁语、法语、德语等语种的杂合体。同样地,以英语为母语的北美殖民者采取兼收并蓄的策略创造出洋基滨英语 (美式英语),古汉语虽然正统但也可寻古代北方少数民族语言的痕迹。因此当务之急,在全球化业已成为当代文化与文学分析的基本现实条件或语境的今天,人们意识到要与世界接轨,“引进来”和“走出去”是两条基本的途径,而在这一过程中,翻译又起着何等重要的作用!
二
翻译决不是一种简单的文字间的转换。赵彦春认为:“它是传递文化信息的媒介、文化构建的一种方式、文学更新的重要工具:推动某种文学形式的形成和发展,操纵一个特定的社会以构建所需要的文化。”[2]17自1976年在比利时勒芬召开了世界性的翻译学术研讨会以来,翻译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中外学者在前辈研究的基础上不断地突破,理论建设初具规模。有了理论就不怕实践,有了翻译实践就会有“互文化‘现象。勒菲维尔和巴斯内特在《翻译学习中我们的位子在哪里?》一文中指出:“传统地,在文化的同化(acculturation)过程中,翻译被看作是关键性的因素,它不仅发生在不同文化间,也发生在任何指定的单一文化内部。”[1]19不过值得注意的是,不同的文本模式有着不同的翻译策略。标准化语篇,如现代科技、金融、商业、医学、法律等的翻译需要精确无误,容不得半点含糊。叶子南先生说:“仅从美国的情况看,大部分翻译公司的日常工作就是软体本地化。而就中文来说,需要汉化的软体几乎清一色地与电脑、金融、商业、医学有关。这类语篇的特点是国际标准化。于是,这类语言在全球化的社会中一下子身价倍增,使我们不能忽视它对中国语言文化的影响与冲击。”[3]就拿电脑来说,目前它在全球的普及程度可谓极高,代之而起的是网络文化的兴起,什么虚拟世界、电子邮件、QQ聊天、写博克、交驴友、上网癖、在线杀毒,诸如此类的词语正以几何级的速度占据年轻一代的话题。这些时髦的东西从何而来?当然是引进的,而在引进的时候又是靠翻译来完成的。“微软”、“黑客”、“巴士在线”等之类的词在古汉语中绝对找不到。其它如“尼古丁”、“荷尔蒙”、“信用卡”之类对于我们的祖辈来说未免显得生疏。
现代科技的确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我们不再固守在自己的家园,而是求同存异,在引进的同时不忘走出去,实现全球资源共享。2009年8月15日新闻联播报道,由中国生产的网络游戏占据越南市场75%的份额,部分还被翻译成英文在英美国家流行开来。由此看来,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任何想要阻止新鲜事物发展的举动都是徒劳。历史告诉我们,在中国,社会发展最快的时期恰恰是翻译最为盛行的时期:汉唐鸠摩罗什、玄奘等组织规模宏大的佛经翻译;清末林纾、严复、梁启超等发起“西学东渐”运动;五·四运动时期以陈独秀、李大钊为首的新青年提出“民主”和“科学”的口号,欢迎“德先生”和“塞先生:;改革开放后,祖国的翻译事业更是蓬勃发展,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势头,这些都为祖国的繁荣做出了不朽贡献。著名学者徐光启说:“欲求超胜,必先会通;会通之前,必先翻译。”《周易-系辞下》里说道:“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是以自天佑之,吉无不利。”对己有用的东西,何不取来用之,所谓“师以长技以制夷”,便是这个道理。反之,我们的好东西也常被别国利用,如中国的“四大发明”和“传统中医”就为世界做出了巨大贡献。 如今,中国“Kung Fu”、“Long Jing”茶、“Taoism”思想为西方人所称道,孔子学院也渐渐在世界各地兴起。
翻译对文化的构建时而是渐进的,时而是跨越式的,它与世界的发展息息相关,每一次世界经济的大变革都会带来文化领域的繁荣,首先表现在对新技术的翻译引进,然后是意识形态,尽管有的国家因受政治影响而显得引进步履为艰,但它总会突破层层阻隔,展示它的蓬勃生机。恩格斯说:“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任何国家或民族想要立足于世界之林就必须借鉴别国经验。邓小平说,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不是区分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唯一标志,“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资本主义也有计划,计划和市场都是手段。”搞经济建设,经验是可以借鉴的。毫无疑问,在引进的过程中那些具有现实性和实用性的标准化语篇获得了优先翻译的权利,非标准化语篇如文学作品的介入相对来说是缓慢和渐进的,而且还得有选择性地翻译引入。在翻译这类语篇时往往还带着译者的喜好,同一原文可能有多种译本,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叶子南说:“这些语篇的翻译应该是最大限度地发挥译入语的特点,因为这些语言的符号与符号使用者之间的约定可能是含糊的,故而在英译汉时,就意味着要抓住重意合这一点,增加汉语的‘乡土味’。 ”[3]如“look for a needle in a haystack”(大海捞针),“to sing a different tune”(唱对台戏)。 话虽这么说,但翻译仍需遵循一定标准,无论是尤金·奈达的“功能对等”、巴斯内特的“作者与读者共谋”,还是严复的“信、达、雅”和傅雷的“重神似不重形似”,在翻译中均值得我们借鉴。每一种标准都是服务于同一个目的,要尽可能保留原文化的韵味。这无疑为异域文化本土化提供了机遇。
值得一提的是某些正确的意识形态(包括文学作品)的翻译引进就像催生剂,孕育新的社会制度的变革。日本从明治维新始大量引入西方的典籍制度,使日本快速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俄国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下建成了世界上第一个苏维埃政权;我国在五·四运动时期掀起了一场思想解放运动,马克思主义开始在中国传播,中国民主革命有了方向;同时文学界也掀起了一场革命,白话文开始代替文言文,自由诗逐渐取代格律诗,外国文学作品的翻译风起云涌,为新中国的文化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郭延礼说:“在中西文化交流中西方文学对中国文学的影响,在某种意义上也可以说是翻译文学对中国文学的影响,因为翻译文学是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载体之一……翻译文学的出现,在文学观念上,至少有两个主要的变化:一是动摇了中国士人在文学方面的自我优越感,感悟到西方文学中也有不少如《红楼梦》一样的杰作;二是翻译小说的大量存在,对扭转中国士人轻视小说的观念产生了积极影响,而且梁启超、夏曾佑等人把小说作为思想启蒙和宣传变革的载体的观点也首先是受到外国小说的启示。”[4]495
三
语言具有共通性,人们在既定思维模式下产生了概念性的东西,然后用语言表达出来,同一事物具有相同的所指,不同的能指,这一特性决定了不同文化可以相互借鉴。尽管每个民族的文化都是在特定的自然环境、历史条件、地理位置和社会现实中形成,但在语言交流过程中,不同民族的人能相互沟通,不仅取决于他们对语言本身的理解,而且取决于他们对语言所负载的文化意蕴的理解[5]。在文化趋同或兼容的关照下,一个异域的文化现象一旦入宿到译语语境中,为译语读者的认知语境所接受,其民族文化特质终究不再源原语文化所独有,而是成为译语文化的一个共享的文化符号。跨越文化界限的研究叫跨文化研究,在跨文化交流与影响中,两种异质文化——外来文化、文学与本土文化、文学必然相与碰撞、冲突与激荡,其结果是外来文化不可能原封不动地与本土文化相与共存、取熔相化;而只能是为本土文化、文学所改铸、变形和融入[6]78。例如美国诗人埃兹拉·庞德便是从翻译中国古诗中得到领悟,发起意象派诗歌运动,他几乎用其一生所创作的《诗章》。其实就是在建构一个庞大的文化帝国梦想,他在自己的伟大诗歌中运用自己国家和其它民族、其它文化不同社会历史时期的意识形态作品,建立起多声部、多向度、多单元组合的多语种文本。
这种文化的互借充分显示了文化的宽容性和无限的广延性。当代美国学者朱利叶·弗劳尔·麦卡乃尔在谈到文学批评时说,当代文学批评的要害在于,“对所有被视为自然的东西进行批判,从而表明被称为自然的东西实际上是历史和文化的营造。”[7]96一个民族或国家固然要坚守自身的传统文化,我们不提倡文化侵略主义,但文化保守主义对文化会产生极端消极的影响。新时期全球文化的共同繁荣给各“亚文化”带来了蓬勃生机,作为跨文化交流的翻译链正被打造得坚固牢靠。我国作家余华:“像我们这一代作家开始写作时,受影响最大的是翻译小说。 ”[8]64阿英先生说:“就各方面统计,翻译小说的数量,总有全数量的三分之二。”[9]180与引进相佐,大量中国古典文学被译成外文出口,实现了文化的互动,这种文化互动反过来又会刺激内需。季羡林先生在《海外中国学丛书》序中论述道:“有一位同行说了一句似乎是俏皮但实则含义深刻的话:‘出口转内销。’他指的是,国外正在兴起一股研究以中华文化为主体的东方文化的高潮,这一股高潮‘波撼岳阳城’,也撼动了我们赤县神州。原来出口的东西又转销到国内去了。对这种出口转内销的情况,我们应该竭诚欢迎,大力响应,这对我们弘扬中华文化是天赐良机,求之不得的。 ”[10]4
我们殷切期待新一轮翻译大繁荣的到来。
[1]Susan Bassnett,Andre Lefevere.Constructing Cultures[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5.
[2]赵彦春.翻译学归结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5.
[3]叶子南.全球化和标准化语言的翻译[J].中国翻译,2000(2).
[4]郭延礼.中国近代翻译文学概论[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
[5]扬耀.从跨文化角度看习语翻译[J].聊城大学学报,2006(3).
[6]奚永吉.文学翻译比较美学[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
[7]朱丽叶.弗劳尔·麦卡乃尔《思考拉肯:批评与文化无意识》[M]//西方女性主义研究评介.三联书店,1995.
[8]文军、唐欣玉.后殖民语境下的翻译策略[M].北京: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3(2).
[9]阿英.晚清小说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
[10]季羡林.海外中国学丛书·序[M]//钱钟书和他的《围城》.北京:中国和平出版社,1991.
H059
A
1673-1999(2010)09-0137-02
颜健生(1968-),男,江西吉安人,硕士,贺州学院(广西贺州542800)外语系讲师,从事文化与翻译研究。
2009-1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