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析网络政治参与对改变政治生态的影响

2010-08-15杨静如

关键词:公民政治

杨静如

试析网络政治参与对改变政治生态的影响

杨静如

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为公民进行政治参与提供了新的途径。网络政治参与的兴起有助于中国政治文化由非参与型向参与型转变,有助于公民的政治社会化过程,有助于推动社会公共治理理念的转变。网络政治参与需要“理性化”引导,制定相关的制度和法律法规,促进政府职能转变。

网络政治;政治生态;政治参与

一、政治生态和政治参与的内涵及特点

政治生态是相对自然生态、环境生态、经济秩序而言的一种社会政治状态,是一个地方政治生活现状以及政治发展环境的反映,是党风、政风、社会风气的综合体现,其核心是党员领导干部的作风问题。实质上是一种“软环境”、“软实力”。加强政治生态建设,着力营造风清气正、团结和谐的良好氛围,形成加速经济崛起的强大合力,对推动经济与社会科学发展将起到一定的作用。目前各地都在构建和谐社会的格局,更需要一个良好的政治生态。

政治参与,亦称参与政治,顾名思义就是一定的政治主体从事政治的活动,是普通的公民通过一定的方式去直接或间接地影响政府的决定与政府活动相关的公共政治生活的政治行为,是公民沟通政治意愿、制约政府行为,从而实现公民政治权利的重要手段。而政治参与的有效性及其规模、程度也成为社会政治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随着互联网在我国的普及,越来越多的群众通过互联网指点江山、臧否人物、评论时事、参政议政,这被称为“网络政治参与”。它实际上是政治参与的一种新形式,是政治参与主体通过互联网直接或间接地影响政府决定和与政府活动相关的公共政治生活的行为。其特点主要表现在:

第一,参与方式上的直接性。网络政治参与属于直接民主。由于网络中平等的主体地位、平等的政治权力、平等的参政机遇、平等的网络权力,网民可通过各种形式,直接对政治事务发表见解。

第二,参与效度上的及时性。网络政治参与不受时空的限制,公众可以第一时间知道政策的背景、政策的动机、关系到的利益群体,根据自己的诉求作出反应。

第三,参与主体上的多样性。网络政治参与主体以中青年为主,他们一般都比较成熟,素质比较高,是社会各个领域的骨干。还有就是高校学生,他们政治参与范围广泛,代表的利益呈现多元化特点。

二、网络政治参与对政治生态产生的积极作用

第一,网络政治参与的兴起有助于中国政治文化由非参与型向参与型转变。政治文化是特定区域内的人群在长期的社会、经济和政治活动中形成的一整套相对稳定的政治态度、政治信仰和政治感情。政治文化影响着人们的政治态度,塑造着人们的政治行为模式,从而对一个国家政治发展的进程产生重大影响。

在我国由于长期封建专制制度的存在,大一统观念和君权至上的思想,极大地泯灭了人的主体意识和个性自由,造就了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非参与性的典型特征。在这种特征之下,民主、平等、自由等主张远离人们的视线,这显然是与中国政治发展所要求的积极参与型政治文化是不相匹配的。参与被视为一个国家民主的标尺,“民主决定于参与”。人民普遍接受这一看法,即传统社会与现代社会的主要政治差别,在于政治参与的规模和程度。

网络政治参与的兴起对这种非参与型政治文化是极大的冲击,有助于中国非参与型传统政治文化向参与型现代政治文化的转型。由于网络的交互性、实时性、开放性、匿名性等特点,人人可以发表意见直接进行政治活动,而且这种权利在人与人之间是没有差别的。在法律许可的范围内,平等地参政议政,无顾忌地进行交流,痛快淋漓地表达自己的政治态度,深入交流彼此的看法,极大地提高公民政治参与的兴趣。当前,中国电子政务和电子党务的发展大大加速,据不完全统计我国政府的网站有2500多个,国家部委在全国建立的广域网络和信息系统有91个,其中省级政府绝大多数都建立了政府门户网站 (共33个),县级以上政府也普遍建立了自己的门户网站。广大公民可以十分顺畅地访问各级党政部门的网站,获得党政部门的相关信息,并可以在有些党政部门的电子论坛中发表自己的看法,提出自己的建议,对党政部门的工作进行监督。如果说在现代政治发展过程中,公民政治参与存在着精英政治朝平民政治发展趋势的话,那么,网络政治的发展毫无疑问加速了这一过程。同时,网络空间是各种文化的汇聚点,在网络空间中,各种文化相互渗透,相互激荡,相互影响,其结果必然导致政治文化发生转型,最终形成一种更为先进的、代表社会前进方向的新的政治文化。

第二,网络政治参与有助于公民的政治社会化过程。政治社会化是在特定的社会政治关系和政治条件下,社会成员在政治实践基础上,通过政治生活和政治实践活动逐步获得政治知识和政治能力,形成政治意识和政治立场的过程。政治社会化一方面可以培养公民的政治素质,促进民主政治健康发展;另一方面可以塑造和维护政治权威,从而在全社会形成浓厚的政治凝聚力,为政治秩序的运行提供可靠而有效的保障。

公民的政治参与是最普通、也是最有效的政治社会化方式。公民在网络政治参与过程中,一定程度上相当于直接参与了社会政治实践,能够亲身体验政治生活的意义,获取政治知识和政治能力,了解和感受作为一个公民的权利、义务和责任,形成较为成熟稳定的“政治人格”,完成政治社会化的过程,从而起到传承政治文化、教育社会成员、巩固政治统治的作用,也会相应降低逐步扩大有序政治参与的难度,有利于推进中国政治发展进程。特别是就中国目前政治参与的状况而言,普通公民政治参与的途径和渠道相对有限,政治社会化过程显得较为迟缓,政治社会化水平较低,而网络政治参与的便捷性、平等性和开放性,为普通公民的政治参与提供了一个比较重要的渠道,这对推进以网络政治参与为主渠道的普通公民的政治社会化过程、提高社会成员个体层面的政治社会化水平,都具有重要作用。

第三,网络政治参与有助于推动社会公共治理理念的转变。公共治理是指公共组织对公共事务的治理,一般包括国家公共事务、政府公共事务和社会公共事务治理三大类。社会公共事务主要包括:经济、教育、科技、文化艺术、医药卫生、体育等公共事业以及社会服务、社会公用事业和维持社会秩序的公共事务等。这种类型的公共事务与全体社会成员的切身利益和日常生活联系最为紧密,是直接以全体社会成员为实施对象,谋求的是社会公共利益,因此,它所显示的社会公共性也最强。

在社会公共治理的决策过程中,公民网络政治参与可以形成强大的社会舆论压力,迫使决策者倾听公民的意见,并且按照公民的意见来制定有关政策和重大决策,从而使相关的政策或决策变得更加符合公民的利益。同时,网络舆论形成的背后,蕴涵着复杂的社会动因,潜藏着期待解决的矛盾。因此,网络舆论可以成为政府部门、研究机构以及决策部门了解社会政治心态的重要渠道,有利于掌握和分析信息,建立社会预警机制。因此,网络政治参与既是提高公共政策和公共生活的质量、保护和增进公民权益的重要手段,也是推动社会公共治理理念转变的重要力量。

三、网络政治参与中应解决的问题

网络政治参与虽然在民主政治建设上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我国目前网络政治参与还存在诸多问题,如参与的情绪化、欺骗化、甚至非法化,都体现出政治参与的无序性。面对这种情况,既不能对其放任自流,也不能因看到它的弊端而因噎废食。我们要做的是趋利避害,借助网络技术有效地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同时积极避免由于网络技术的广泛运用对政治参与的冲击。

第一,引导网络政治参与“理性化”。网络政治参与的目的是影响公共利益、公共事务或者公共意志的具体决策活动,实现现实政治生活中难以达到或者成本很高的参政议政之目的。但是,不可否认,当网民面对众多网络信息的时侯,相当多的网民缺乏驾驭这些信息的能力,导致网民意见多变,随意性强,缺乏深思熟虑,常常是不加思考、不带分析,在盲从中失去理性。因此,应积极引导公民对政治含义的正确理解,增强他们的政治判断力,塑造他们的政治责任感。在公民网络政治参与中,知识分子应以自己的优势,提倡以理性声音进行充分辩论和澄清。

第二,制定相关的制度与法律法规,保证公民网络政治参与的可行性和独立性。公民积极参与政治是一种以与政府合作为基础的关系,是一个独立、具体和公共的行为。缺乏质量的公民参与是没有任何实际意义的。因此,我国应加紧制定和出台党政机关信息安全管理的办法,对政治行政信息系统的安全标准、人员管理、数据管理、实体及网络管理、紧急应变复原管理、安全稽查和考核等作出明确规定;建立党政机关信息公开方面的制度和法律;制定促进因特网安全使用、规范网上行为的法律法规等。通过相关制度的不断完善,使个人或组织为自己的不良行为付出更大的代价,承担更多的责任,最大限度地保证网络安全;通过宣传教育使网民意识到通过网络政治活动,积极有效的政治参与,反映自己的意见、愿望和要求,进而影响政府决策,最终目的是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权利。

第三,发展网络政治,需要加快政府职能转变。网络政治参与的发展,将引起传统政府体制方方面面的深刻变化,进而改变传统的行政关系,即从几千年的官民关系向公仆关系转变。“政府官员由过去的‘以官为民的管理者、为民的统治者、为民的父母’,转变为‘以官为民的服务者、为民的权利保护者、为民的公仆’;由过去以政府为中心转变为以社会为中心;由过去的‘替民作主’转向‘由民作主’;由追求自我利益转向追求社会利益;由过去的关注政府工作效率转向关注公众利益的实现及政府服务的满意程度。”转变职能后的政府将由以社会“主人”身份通过治民活动实现对社会的控制,转变为以社会“仆人”身份通过提供有效服务来满足社会需求使自己得以生存。可以说这是一场深刻的革命,这是由网络政治参与的发展所引起的上层建筑的重要变化,它必将使我国的政治文明建设获得巨大发展。但是,这场革命并非轻而易举,这种行政关系的转变亦不是一蹴而就的,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

总之,公民网络政治参与对于改善政治生态而言,意义极为重大。公民参与是民主政治的核心问题之一,无论对于政治国家,还是对于公民社会,公民参与都是实现善治的必要条件。网络给民意提供了新的言说环境和表达渠道,不同的声音在网络空间交流、冲撞和激荡,从而改变着传统政治生态。

[1]李斌.网络政治学导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2]王浦劬.政治学基础[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

[3]高宏星.网络政治:一种新型的政治参与模式[J].理论导刊,2009(9).

D082

A

1673-1999(2010)09-0024-02

杨静如(1973-),女,河北邢台人,硕士,邢台学院(河北邢台054001)社科部讲师,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10-01-20

猜你喜欢

公民政治
我是小小公民科学家
论公民美育
政治呵护只盯“短处”?——乾 县“政治呵护”重在政治激励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欢迎订阅《公民与法治》
“政治攀附”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隐私保护也是公民一种“获得感”
十二公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