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普列汉诺夫与列宁的分歧

2010-08-15程婧

关键词:资产阶级俄国列宁

程婧

浅析普列汉诺夫与列宁的分歧

程婧

从俄国革命领导权、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是否转变为社会主义革命、俄国革命方式、工农联盟、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的结合、十月革命评价和布尔什维克主义的评论等方面阐述了普列汉诺夫与列宁的分歧。

俄国革命;普列汉诺夫;列宁;马克思主义

普列汉诺夫(1856-1918)曾任俄国社会民主工党总委员会主席,是俄国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创始人和领袖之一,是最早在俄国和欧洲传播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家,俄国和国际工人运动著名活动家,十分受列宁尊敬。但1903年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二次代表大会后渐渐与布尔什维克分道扬镳,此后对十月革命又持反对态度。

列宁1870年4月22日出生于俄国辛比尔斯克(今乌里扬诺夫斯克),是俄国共产主义革命政治家,马克思和恩格斯事业和学说的继承者,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革命导师和伟大领袖,亲自领导了俄国十月革命,成为苏联第一位领导人。他对马克思主义的贡献被称为“列宁主义”。1924年1月21日逝世。他被美国《时代》杂志评为20世纪最有影响力的100人之一。

列宁对普列汉诺夫一生的历史地位和学术功绩曾经有两条基本的纲领性评价:一条说,他是杰出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家,“不研究他所写的全部哲学著作就不能成为一个有觉悟的真正的共产主义者”。另一条说,他是俄罗斯民族的文化巨人,是和车尔尼雪夫斯基齐名的“大俄罗斯”进步“民族文化”的卓越“代表”。

普列汉诺夫对列宁的人品性格有很深刻的了解。他说,列宁是一个性格完整的典型,他看到自己的目标,以狂热的执着一往无前地去追求它。他十分聪明,精力充沛,工作能力极强,不尚虚荣,不唯利是图,但病态地爱面子,绝对不容忍批评。列宁是一个典型的领袖,他的意志压制着周围的人,使他们自我保存的本能退化。他勇敢、坚决、从不丧失自制力,刚强、能算计、策略手段上很灵活。但同时他不讲道德,残酷无情,毫无原则,从本性上说是一个冒险主义者。但是应该承认,列宁不讲道德和残酷无情并非出于他本人毫无道德和残酷无情,而是出于他对自己真理在握的信念。

一、俄国革命领导权

普列汉诺夫的回答是谁也不领导谁。因为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有着各自的革命任务,两者在最终目的上是不相容的。他指出,如果要无产阶级跟着资产阶级走,就等于给无产阶级政党签署了“死刑判决书”;但如果让资产阶级跟着无产阶级走,则无异于“向壁清谈,毫无意义”,因为资产阶级是不可能跟着无产阶级走的。但是,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在反对沙皇专制制度时的直接目的是相似的,因此无产阶级就要善于同资产阶级“分开走,一起打”(即“分进合击”)。也就是说,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中,应各走各的路,实行平行领导。同时,无产阶级要善于同资产阶级实行合作来反对共同的敌人。以上这个观点历来被视为普列汉诺大机会主义和投降主义的突出表现,列宁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把普列汉诺夫称作俄国机会主义者的领袖、孟什维克的理论家。

以列宁为代表的布尔什维克的观点正好与之相反。列宁认为,无产阶级政党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时期,可以利用机会使资产阶级性质的革命转变为无产阶级性质的社会主义革命,从而夺取国家政权。这样的做法是革命的,是社会发展史上的巨大飞跃。诚然,在俄国,资本主义并没有得到充分发展,社会生产力水平不高,但是我们可以利用无产阶级政党取得政权后的政治优势,发挥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的积极性,跨越“卡夫丁峡谷”。而拒绝夺取政权的想法实际上是把历史运动的主动权拱手交给无产阶级的敌人,这样无产阶级将在可以取得统治地位的时候却长期处于被统治的地位,受尽经济、政治和意识形态的折磨。特别是在意识形态问题上,列宁认为,无产阶级如果不取得政治上的优势、不积极地夺取政治上的统治地位,就不可能真正占领意识形态阵地,就很难实现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在思想意识上的普遍自觉。整体上的资本主义经济社会发展是不能自发地使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产生科学的社会观点和理论的,它只能使资产阶级意识形态普遍化。所以列宁指出,普列汉诺夫这样的想法是非无产阶级的甚至是反动的。

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是否转变为社会主义革命

基于对无产阶级革命问题的基本思考,二月革命胜利后,普列汉诺夫曾高度肯定俄国无产阶级积极参加革命的行为。他说:“在这欢乐的‘今天’,我要向俄国无产阶级、这个在解放了自己之后还解放了整个俄国的阶级致敬。”对工兵苏维埃这个新生的工人阶级政权表示热情支持。但是,针对列宁主张的“把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及时转变为社会主义革命”的思想,普列汉诺夫则表示坚决的反对。他说,在俄国当时的社会经济状况下“是不可能谈论社会主义变革的”。所以,列宁的《四月提纲》是不顾社会客观实际的“梦话”。“我们有一位同志在工兵代表苏维埃里反驳过列宁的提纲,他曾经提醒列宁注意恩格斯的一句十分正确的话:对于一个阶级来说,最大的具有历史意义的灾难莫过于由于不可克服的客观条件而不能达到他的最终目的时候就夺取政权。”

三、是否进行武装起义

“七月事变”后,列宁提出立即进行无产阶级武装起义的主张。普列汉诺夫对此也表示坚决反对。他认为:“列宁所要求的无产阶级和农民的专政对我国是很大的灾难,因为在现今的条件下,专政会产生无政府状态,反革命势力很快就会随之而来。”在他看来,目前俄国的救国之道和进步之途不在于国内战争,而在于两大阶级达成自觉的、全面考虑的、有计划的和诚恳的协议。

在实践中,普列汉诺夫一方面努力向资产阶级呼吁,与工人阶级达成协议,进行社会改革,因为这样对发展资本主义经济是有利的。他说:“公民们,现在这样的时刻已经来到了:为了全俄国的利益,为了你们自己的利益,必须设法同无产阶级接近。”另一方面又尽力向俄国无产阶级宣扬“俄国现在正在经历资本主义革命”,“工人阶级夺取全部政权是根本不恰当的”等观点,劝说俄国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达成协议去完成“俄国现在面临着发展生产力的伟大任务。”他还指出:“劳动群众有觉悟的政治代表不应该向工商业阶级的代表提出显然是这个阶级的经济本性所不能接受的那些条件。”当看到无产阶级革命风暴即将来临时,普列汉诺夫仍然坚持认为这种革命是不恰当的,他说:“列宁会代替克伦斯基的地位。这将是我国革命终结的开始。列宁政策的胜利会造成毁灭性的、极可怕的经济崩溃,以致国内绝大多数的居民都会离开革命者,并且将或多或少坚决地、或多或少彻底地支持反革命分子。”

四、工农联盟问题

1905年,俄国发生第一次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沙皇政权汲汲可危。年轻的社会民主党人为提前到来的革命形势而欢欣鼓舞,但同时又事先准备不足。原来革命爆发前夕,围绕着革命的性质与任务、党的组织策略等问题,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内部已经存在重大意见分歧。社会民主工党也因此最终分裂为布尔什维克和孟什维克两大派别。

民主革命是资产阶级性质的革命,这是公认的马克思主义原理。不过俄国的民主革命不仅时间上大大滞后,面临的社会历史条件也与西欧有很大不同。俄国的工人阶级力量的壮大和先于资产阶级成立的工人政党的存在是以往资产阶级革命所不曾有过的新情况。在列宁为代表的一部分人看来,无产阶级领导下的工农联盟是民主革命胜利的主要条件。孟什维克则固守俄国资产阶级为革命主导力量的传统看法,认为工人阶级应协助、逼迫资产阶级完成他们理所当然的历史使命。

普列汉诺夫与一些孟什维克领袖在可能的同盟者问题上忽视了农民,这的确与前期他们对代表农民情绪的民粹派斗争有关。普列汉诺夫曾说过:“无产者与‘庄稼汉’是政治上真正地对立物。”相反,带民粹主义倾向的激进组织社会革命党大力鼓吹当前农民运动的社会主义性质。列宁显然被夹在中间,他在承认革命的民主主义性质的同时,肯定了农民在革命中不可或缺的地位,“只有获得了完全胜利的革命才能使农民获得土地改革方面的一切,才能使农民获得他们所希望、所幻想而且是他们真正必需的一切。”也许是在如上的判断之下,列宁有条件地认可农民“土地平分”的自发倾向。如果说俄国农民是革命可以信赖的盟友,那么立宪民主党、十月党等典型资产阶级政党就不那么可靠的,他们总在幻想同君主制搞妥协、制止革命,妄图使资产阶级的剥削永世长存。

五、如何看待民粹派革命的历史遗产

在与民粹派的理论斗争过程中,俄国马克思主义者分析了农村公社已在资本主义的侵蚀下逐步解体的客观现实,认为村社固有的封闭性与保守性正在发生动摇,农村阶级关系面临重新调整的局面,从而在客观上否定民粹派走村社社会主义道路的可能性。在城市,随着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快速发展,俄国工人运动在19世纪的最后10年里有了质的飞跃。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的结合不仅完全可能,而且是必需而迫切的。俄国的实际情况是,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优先于工人运动的开展,理论的自觉性反过来对历史的进程施加不同寻常的影响。1898年俄国社会民主工党成立后的局势有力地证明上述可能性。

的确,在一系列界限分明的分歧当中,俄国马克思主义者的批判是有力的。问题在于,民粹主义不是书本里的教条,而是活生生的革命实践。马克思主义者在革命斗争中不得不重复当年民粹派面对过的难题,究竟如何看待民粹派革命的历史遗产?普列汉诺夫与列宁思考的出发点不尽一致。普列汉诺夫恪守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偏重理论性的研究,当然有其长期旅居国外缺乏接触社会的原因。列宁不是劳动解放社的早一代理论家,他首先是革命者,更讲究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在敌友辨识当中,普列汉诺夫指望社会民主党人协助俄国自由派完成预想中的民主革命。列宁正相反,他的革命理念支撑着更为雄心勃勃的计划,而计划的实施要求有一个高度集中、统一指挥的革命政党。

六、对十月革命的评价

对于发生在1917年的十月革命,俄国曾有两个著名的反对者——普列汉诺夫和高尔基。他们很早就认识列宁,并对其早期革命活动和著作出版给予过帮助和支持,但后来他们都与列宁发生了严重分歧。十月革命后的1917年11月10日《统一报》发表的《致彼得格勒工人的公开信》中,普列汉诺夫表达了当时的矛盾心理:一方面他肯定十月革命的工人阶级性质,十月革命的胜利是他“竭尽全部心力促其实现”的工人阶级的胜利。另一方面,他认为俄国无产阶级在还没有成熟到掌握政权程度时,“把这样的政权强加给它,就意味着把它推上最大的历史灾难的道路,这样的灾难同时也会是整个俄国的最大灾难。”因为这次革命的胜利破坏了所有历史规律。同时这个革命所建立起来的专政必然“不是劳动人民的专政,而是劳动人民中一部分人们专政,即集团的专政。……无论如何,一般说来,这同社会主义,特别是同马克思主义,完全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他还预言十月革命的成果是不会长久。”

七、对布尔什维克主义的评论

利用政治遗嘱的形式,普列汉诺夫对列宁思想为代表的布尔什维克主义进行了评论。从意识形态理论的角度看,这些评论都建立在他和列宁对无产阶级阶级意识的不同看法上。普列汉诺夫认为,列宁把无产阶级阶级意识的生成仅仅看作无产阶级政党的工作,因而似乎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无产阶级的成熟是无产阶级政党主观努力就可以做到的。在列宁“异乎寻常地执著”和“惊人的工作能力”的推动下,俄国产生了一种特定的 “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布尔什维克主义。对于这种阶级意识的实质,普列汉诺夫指出:“正如血腥的革命是不发达资本主义的伴生物那样,布尔什维克主义思想过去和将来始终是无产阶级不成熟,劳动者贫困、文化落后、觉悟低下的伴生物。……布尔什维克主义是以流氓无产阶级为取向的特殊策略、特殊意识形态,……是侈谈马克思主义的高调。”它一方面对人民的智慧、主动精神和自我组织能力进行过高的估计,另一方面把无产阶级专政理解为不受限制的全面的阶级恐怖,这样的主义付诸于实践必然把俄国历史引向错误的死胡同。普列汉诺夫坚持认为:“俄国就其生产力发展水平,无产阶级人数以及群众的文化程度而言还没有作好社会主义革命的准备,因此列宁设想的社会实验必然要失败。”那些拥护列宁的人也许会提出这样的问题:“难道不能在无产阶级政权的条件下消灭文盲,提高劳动者的文化和自觉,迅速增加工人的人数和发展生产力吗?”普列汉诺夫的回答是:“不,不能!首先,不能破坏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因为这样做不会不受惩罚。其次,群众的文化和自觉是社会因素,完全取决于生产力的发达程度,当然也存在反馈作用。第三,列宁宣布社会主义生产大系后,把生产力远远抛在后面,从而造成相反的革命形势。只有现有的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社会才不会有对抗性矛盾。类似的不适应产生了新的、前所未有的矛盾,其冲突的激烈程度不比当代资本主义的矛盾小,甚至还要大。第四,俄国历史的现阶段政权不可能属于也不会属于无产阶级。1917年10月积极支持列宁的人不超过俄国人的1%,因此,每一个了解布朗基策略的人都会承认十月革命是布朗基式的政变,按照恩格斯的说法,这样的政变要求其组织者实行必然的专政,而任何一种专政与政治自由权利和公民自由权利不相容。”

在普列汉诺夫看来,社会主义是会到来的,但不是通过列宁的无产阶级专政途径。他甚至认为,社会主义改造可以不通过无产阶级专政而实现。他说:“随着社会的发展,随着群众生活水平、文化水平和觉悟程度的提高,不仅可以按照当局的意志,而且可以无视当局的意志一步一步地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在生产力发展的一定阶段上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将是合乎规律的,不可避免的。”

A821

A

1673-1999(2010)09-0029-03

程婧(1976-),女,河南人,江苏警官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2010-01-06

江苏省教育厅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项目“全球金融危机背景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09SJB710007)成果之一。

猜你喜欢

资产阶级俄国列宁
列宁晚年意识形态思想及其当代启示
1920—1927年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对民族资产阶级的认知及影响
民意调查:列宁和斯大林及其在历史上的地位
列宁的赠言
纪念列宁
在俄国历史中理解历史俄国
俄罗斯提出俄国式的二元政治模式
《20世纪俄国史》前言
毛泽东对资产阶级军事思想的批判汲取
1874年俄国兵役制度的改革及其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