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宣纸商帮考略*

2010-08-15曹天生

常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年2期
关键词:曹氏商帮泾县

曹天生

(安徽财经大学历史文化研究所,安徽蚌埠233030)

宣纸商帮考略*

曹天生

(安徽财经大学历史文化研究所,安徽蚌埠233030)

宣纸商帮是以安徽泾县小岭曹氏为代表的商帮。宣纸商帮具有以家族和同业为纽带、以保密互助为宗旨,运销方式多样、经营范围广泛等多方面特征。包括业纸商人在内的泾县商人是徽州商帮的组成部分,是徽州商帮的一个子帮,是一个行业帮。

宣纸;商帮;宣纸商帮;徽州商帮

一、宣纸商帮的界定

宣纸产于安徽泾县,由小岭曹氏于明代早中期发明,后其造纸技艺传播到古宣州境内各县。宣纸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其纸色晶莹洁白,纸品细腻柔韧,纸性亦书亦画,纸质不易蛀蚀、经久不变,便于长期保存。历史上虽未见有“宣纸商帮”的称谓,但确有宣纸商帮的存在。而为要论述宣纸商帮的存在,就必须从商帮的概念说起。

何谓商帮?查《辞海》等多部工具书未得,但在一些专家学者的著述中则见有论述。张海鹏、王廷元主编之《徽商研究》中云:“……徽商应该是指以乡族关系为纽带结成的徽州商人群体,而不是泛指个别的零散的徽籍商人。徽商应与晋商、陕商、闽商一样,是一个商帮的称号。”[1]1接着又补充说,“商帮是一种松散的商人组合形式。”[1]5在更早几年,张海鹏、张海瀛在所著《中国十大商帮》的“前言”中,对“商帮”下过一个定义:商帮,是以地域为中心,以血缘、乡谊为纽带,以“相亲相助”为宗旨,以会馆、公所为其在异乡的联络、计议之所的一种既“亲密”而又松散的自发形成的商人群体。[2]

后又有学者对商帮进行了探源述流,使学术界对“商帮”的源流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3]83—92根据以上定义,商帮的特征主要有:第一,以地域为中心;第二,以血缘关系、乡宗亲谊为联系纽带;第三,其宗旨为相亲相助;第四,为既亲密又松散的商人群体;第五,在外乡异地以会馆、公所等作为接洽议事的场所;第六,其形成是建立在自发和自愿的基础上的。根据这些特征,我们可以认为,凡符合这些特征的,皆可称之为“商帮”,反之,则不可。同时,我们还可从这个定义生发另外的认识:不是任何在“商人”二字前冠以地域的名称就可被认为是商帮,如“苏州商人”不等于苏州商帮。由此推论,也不是任何可称为“商帮”之地的商人皆是“商帮”的成员,如所有徽州籍商人也并不等于徽州商帮成员一样。考虑到任何定义都不可能涵盖发展变化着的客观事物本身,关于以上商帮的定义和表述的特征仍是基本的,我们也可以对这个定义的内涵做一些理解:一是地域还可以理解为“地方”,地方可以与行政建置的称谓一致。如晋帮,就是指结成帮的山西商人;地域则从较大范围的特征、特点一致性来考虑的问题,一般而言,地域比地方要广泛一些。二是随着历史的发展,旧时商帮除了以会馆、公所作为集议场所外,还有商会等,商会所在地也是商人集议的场所。三是有的商帮小,不一定有常设的专门的商人集会场所,他们为联络工作,交流信息的需要,有的则轮流在商人的住所和商所聚会,这次在此商号,下次在彼商号,地点虽不固定,但同样达到了联络感情、互通信息、交流思想的目的。另,商帮更多的是以行业而结成的,往往在一个大商帮内,有着多种以行业划分的称谓,如徽州商帮内又可分为徽州盐帮、徽州茶帮、徽州木帮、徽州粮帮、徽州布帮、徽州典当帮等。也有的在一地经商的商人,凡经营某一业的,也被称之为某某商帮。如明清在扬州经营盐业的盐商就被称之为扬州盐帮,扬州盐帮实际上是由徽州盐商和山西盐商为主组成的,这样的商帮就不一定以地域为中心,而是以行业为中心了。因此,具体到某个商帮,不一定要完全具备以上定义中所列的商帮所有特征,只要符合其中若干几个基本特征即可,或者只要被大多数专家学者认可就行。在以前的定义面前,我们不能削足适履,概念和客观事物本身大多数情况下不可能完全吻合。但有了以上的定义,毕竟为我们判断一群商人是否商帮作出了一个界定,使我们有了一个认识和研究问题的起点。

作为旧时商人的商帮,有学者研究,早在唐宋时期就已存在,[3]79-92到明清两代,得以较大发展。商帮按地域划分,有本帮和客帮之分。本帮为本地商人的组织,客帮为外地商人的组织,并往往以乡土宗谊关系联络而成。按商业的行业划分,又有不同的行帮,如南货帮、北货帮、绸布帮、茶叶帮、药材帮等。在商帮的组织中,又常常交织着地域与行业的两重关系。本文所论“宣纸商帮”,是以行业来作称谓的,因为宣纸的产地是个小地方,旧时的主产地在安徽省泾县西乡的小岭十三坑,如以泾县商帮相称,则不足以显名,以宣纸冠前,则声名宏远,因为宣纸是土特产品,虽然产地小,产量小,但具有世界唯一性,以行业加以称谓,称之为“宣纸商帮”,不仅名声响亮,而且符合史实。

那么,何谓“宣纸商帮”?为研究问题方便,根据笔者对商帮概念的理解并结合宣纸商帮在历史上形成、发展的具体情况,也试着下一个定义:

宣纸商帮,是旧时以泾县小岭曹氏为代表,以全县和周边地区先后从事宣纸行业生产和销售的人们,以家族、同业为纽带,以保密互助为宗旨,为在宣纸产地结成生产组织和在外地销售宣纸而结成一定联系的商人群体。

“宣纸商帮”概念和定义是笔者第一次提出。根据笔者的初步研究,新中国成立以前的历史上的宣纸商人群体,主要结成本帮和客帮,尽管这个商帮不大,经营的地域也主要在经济文化发达地区和人口密集的大中城市,但确实符合商帮的一般特征。

二、宣纸商帮的特点

与其他商帮相比,宣纸商帮具有如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一)宣纸商帮以泾县小岭曹氏为代表的商帮

根据可考的历史证明,小岭是宣纸的发源地和主要原产地,小岭曹氏是宣纸的发明者和主要继承者。小岭旧时范围大于现在,它包括现今泾县城关镇的柏岭坑、丁家桥镇的枫坑和云岭乡的濯坑等地及其附近山场。根据当地人的传说,小岭在曹氏到达之前,便已有金、门、许、方、何等姓人氏居住,并可能己有造纸先史,但因年代久远,已无可考证,但当地人一致公认,在曹氏到达之前,虽可能有造纸先史,但肯定不是宣纸。甚至在曹氏迁居小岭后,也不会很快造出宣纸。曹氏到达小岭后,人丁渐渐兴旺,造纸业渐渐发达,成为小岭地区的主要居民,其余原各姓遂成小户、散户,此后,至少90%以上的人口为曹姓,从此,小岭和曹氏便被外界连称为“小岭曹家”。

小岭宣纸制作始于曹大三于1278年迁居小岭后,此时为元明之际。其时,曹大三家族迁居小岭主要是为避乱。小岭为偏远山区,加上具备造纸的优越条件,因而在元明之际的百余年时间里宣纸被反复试制出来。根据《小岭曹氏宗谱》记载,曹大三1204年 (南宋嘉泰四年)生,元朝至元二十年(1283)卒,他率全家迁居小岭,当属中晚年之事。历史上较多记载或提及到“宣纸”的文献,见于明代中叶,而无更早期的其他任何有关以青檀皮和沙田稻草为主要原料制作宣纸的文献,这也进一步佐证此时宣纸必然处于始创阶段。

元明之际,小岭曹氏创制了宣纸,但在明宣德之前150年左右的时间里尚不完全成熟,还未出现标志宣纸成熟的事件。到明朝宣德年间 (1426—1435)出现了由皇室监制的宣纸加工纸——陈清款宣纸,这才标志着宣纸工艺已达到炉火纯青的程度。宣德陈清款宣纸是以“白楮皮”即青檀皮为原料制成生纸,然后再予以加工的。清查慎行 (1650—1727)在《人海记》中这样记述:“宣德纸有贡笺,有锦料,边有宣德五年造素馨纸印。又有白笺、洒金笺、五色粉笺、金花五色笺、五色大帘纸、磁青纸,以陈清款为第一。”[4]宣纸的质量是其它纸张无法比拟的,而这种纸张又产在宣德年间,故以宣德纸命名。明宣德五年 (1430)所产之宣德纸成为宣纸成熟的标志。

小岭曹氏是宣纸的发明者和主要继承者,小岭是宣纸的发源地和主要原产地。小岭曹氏在总结前人造纸经验的基础上,首先用青檀皮,后又逐步掺和沙田稻草创制出了宣纸,把中国古代手工造纸技术提高到一个新的阶段,这是小岭曹氏对中国造纸术的继承和发扬,是小岭人民对各代造纸科技事业和祖国文化所作出的杰出贡献。

(二)宣纸商帮以家族和同业为纽带、以保密互助为宗旨

我们可从《泾县志》记载中看出宣纸商帮以家族和同业为纽带的基本状况。[5]即使到20世纪40年代,宣纸生产也是基本上为小岭曹氏所垄断生产,曹姓以外只有汪六吉、朱同太、汪惠通3家,其余均为曹氏。为什么会出现曹氏垄断的状况?这是因为在旧时,造宣纸技术是小岭曹氏谋生的手段,小岭曹氏族内对造纸技术是传男不传女。男则传家,女则外嫁。即便早在18世纪中期,宣纸技艺外泄到县内其他汪姓、后又有朱姓掌握其技艺,但在业内又自觉构成了一个保密圈,因为汪氏和朱氏同样明白与曹氏共同保密互助的道理,将宣纸从业控制在最小的范围之内,加强行业垄断,以维持本姓人氏的生存和发展。

(三)宣纸商帮的运销方式多样

美国的天然气自由市场经济高度发达,天然气管网的管理模式属于完全市场型。美国天然气管道运输与销售业务彻底分离,全国拥有众多专营天然气管输公司。提供天然气管道运输服务的公司既包括众多私人所有的独立管道运输服务公司,也有综合能源公司的专业子公司。同时政府要求一切有需要的企业都有权平等享受服务,并设立联邦与州两级机构进行监管[2]。

泾县虽地处皖南山区,但青弋江纵贯境内,故素来水运方便,宣船是水上交通的主要运输工具。笔者在泾县工作时,曾向许多人了解“宣船”因何命名?丁家桥镇枫坑村曹齐生等老人都不假思索地回答是因主要装运宣纸而命名的。旧时小岭十三条坑宣纸运至枫坑集中,再由永济渡装船外运到各地,永济渡是小岭宣纸走水路外运的唯一地方。光绪八年(1882)始建,至民国19年 (1930),里人共九次捐款修船置渡。这说明,永济渡的确是宣纸水路外运的主要渡口。旧时宣纸外运,由水路经南陵到达湾址、芜湖,再溯长江而上直达大通和悦州、武汉等地,沿长江而下则达南京、上海等地。

宣纸外运也有走陆路的。以宣纸主要产地小岭为例,旧时居民走大道,一是出枫坑或簪缨到达泾县;二是翻大岭头到达汀潭等地,其余即为山间羊肠小道。宣纸从陆路外运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

肩挑。挑工用扁担、打杵凭人力挑上若干 (一般在50-100公斤左右),一是挑至上船地点,然后转运它处。二是直接挑至目的地,或挑至南陵县、湾址。

手推。用手推独轮车推运宣纸 (当然也推运其它东西),这可从枫坑经小岭到大岭、小岭到丁渡的古石阶路可以看出,石阶上两条车辙,那是因常年不断推行独轮车而留下的深深的印槽。这恐怕要算是最有说服力的证明了。

驴驮马载。驴、马运输宣纸等物,较手推又更进一层。魏兆淇在其《宣纸制造工业之调查》上记载了宣纸“纸张之运销情形”等。其上记:“泾县各纸区所产之宣纸,先集中于泾县城,然后运至芜湖,由芜湖再运往他埠。由纸区至泾县多用挑工或竹排,由泾县到芜湖虽可全用水运,惟水浅时不能通船,则用竹排或用骡马及人工挑载,运至宁国,然后改装木船或小汽轮运往芜湖。”[6]

(四)宣纸商帮的经营范围广泛

宣纸的销售地很广,分内销与外销,外销主要以日本、东南亚各国和香港、澳门地区为主,次则欧美各国;内销除产地及其附近地区外,宣纸市场集中于芜湖、南京、苏州、上海、杭州、武汉、北京等地。抗日战争前,产地附近地区年销大约50件左右 (旧时每件200刀,每刀94张);其余远销日本占三分之一弱;销往北京、天津及东北占三分之一强;余则销往长江流域及西南各省和南洋。抗战后,日本销路断绝,由于多年战争,国内销路亦衰。20世纪30年代是新中国成立前宣纸业的鼎盛时期,各厂栅在上海城内或法租界吉祥街一带设宣纸总发行所,有的并在芜湖、汉口、苏州、广州等地设分销店。据《泾县志》统计,民国时期泾县宣纸厂家驻外地纸栈有名可查的有28家。

三、宣纸商帮是徽州商帮中的一个行业子帮

宣纸商帮不仅具有商帮的一般特征,同时也有自己的鲜明特点。

从宣纸业从业人数来说,没有一定量的宣纸生产销售人员,就构不成商帮。虽然宣纸的生产量不大,但考虑到它是一种特种手工艺品,属于高档消费品,在旧时其使用者多为达官贵人和书法绘画等艺术家,且使用后的附加值和产生的影响较大,故不能与一般日常消费品生产的数量相比。从市场的需求角度来考虑,宣纸产量和从业人员客观上就受到限制,但其重要性和影响力是一般商品所无法比拟的。就从业人员来说,根据民国时期的资料,直接从事宣纸生产的人员有5000多人,加上其他辅业人员,约在30000人左右,这些辅业人员包括水稻的种植者、纸药和柴草的采集采伐者、炊事卫生人员、各种挑力人员等,主业与辅业人数通常为1∶6的关系。这些从业人员数共同构成了宣纸商帮形成的人员基础。而销售人员旧时一般为生产人员的十分之一左右,这样销售宣纸的人员数在500人左右。关于历代宣纸产量,从业人数等,笔者曾在敝作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0年第2版《中国宣纸》中作过专门讨论,为节省篇幅,兹不赘复。

从宣纸产量来说,旧时最高产量在700吨左右,对于这样一种供特种人群所使用的纸张来说,也不是一个小数目,考虑到旧时文盲人员较多的情况,这个产量是满足了国内外的需求的。产量与从业人员紧密相关,这是构成宣纸商帮的一个重要方面。

从宣纸商帮人员构成来说,其人员基本是小岭曹氏,即使到19世纪60年代后,虽有他姓人员制作宣纸,但无论从产量和从业人数来看,均为附从性的。宣纸生产和销售始终是小岭曹氏在唱主角,形成强固的血缘圈。在自然经济条件下,为了生存的需要,曹氏家族成员有着强烈的关于宣纸生产技艺的保密意识。后来曹姓以外的少部分外姓人员也能生产宣纸,但为尽量避免宣纸制作技艺的外传面扩大,于是形成了强固的同业意识,这也是出于保护自身利益的需要。

从宣纸生产的地域性来看,宣纸自发明后,一直主要限于在泾县境内生产,其中又主要长期限于小岭一地。这是旧时商帮形成的地域性特征,尽管小岭一地或泾县数地的范围十分狭小。

从宣纸商帮结成生产和销售的组织来说,到20世纪20年代时,泾县建立起了宣纸同业公会,订立了共同遵守的章程和规定,虽然在异乡异地我们还未查得有关的文字性合约等材料,但家乡人士的口头性约定,这在乡里乡亲的信用社会里,同样起到营商的约束作用。在全国各地销售宣纸的人员通常是厂主和销售一身而二任,一般既是宣纸厂主,同时又是销售人员,即使在今天改革开放条件下诸多造纸厂家产销一条龙的做法,也是对旧时的经营方法的一种相沿承袭。

从宣纸商帮的经营范围来看,宣纸商帮的足迹已经遍及主要经济文化发达地区,北至北京,东到芜湖、南京、苏州、扬州、上海,南到杭州,西到汉口等发达城市和地区,并出口到日本、朝鲜、东南亚、欧州、北美等地,这样使宣纸之质地和特性被广泛地熟悉、了解和认同,被书画艺术家们广泛采用。

综上所述,历史上宣纸商帮是客观存在的。虽然我们至今未曾查得“宣纸商帮”指称的文字记载,但记载宣纸商帮经营宣纸相关、相连的活动和指称也不少见,这里不妨摭述一二。

早在19世纪初,宣纸即行销到北京,有专门销售人员在北京活动,他们长期居住在泾县在北京的会馆。1817年《泾县会馆新议馆规》中规定有两条与宣纸商帮的活动有关:“议会馆凡乡会试赴选及一切正务来京者,俱得居住,……”。[7]281又:“议义冢以安旅资前人创置修复维艰,亟宜经理,虽纸号旧有存项,仍酌于岁修项内动支,定界培土,并四围筑土墙,内添盖房屋,酌加守冢人工食,以期永久。”[7]282据馆规条款,当时进京销售宣纸的人员可在泾县会馆居住,因为经商显然属于“正务”;另,纸号为会馆的开支给予了不少的资助,乃至会馆除了正常维持会馆的开支外,还有“存项”,这里的纸号,虽未说明是宣纸号,但泾县在北京的纸号只有宣纸,这是不言自明的事情。到1877年4月23日,《泾县会馆光绪丁丑年重议馆规》中又规定:“义园收支本系另为一款,向由纸客经理,咸丰兵燹后,商旅不通,始由值年带管,将来是否仍还旧章及由纸行生理中酌量抽厘,以裕经费,统俟纸客到京会馆定议。”[7]288-289这里的纸客的指称所向,只有宣纸商帮。笔者认为,既然宣纸商帮是客观存在的,它符合商帮的诸多特征,且有自己的一些特点,我们又可在历史材料中考察到宣纸商帮的实实在在的历史活动和影响,因此,需要研究者们加以研究,进行概括和提炼,赋予历史上宣纸从业人员“宣纸商帮”的名称,这也是宣纸研究得以深入展开的一个方面。笔者之所以提出“宣纸商帮”的概念,不是为了故意造词,而是对中华民族文化特产——宣纸历史发展、特别是历史上宣纸商人群体活动的一个概括和提炼。更何况,任何称谓只要符合历史事实,论述言之成理,概括分析周到,都可以用新概念来涵盖特定的事物,所以,本文“宣纸商帮”的提出在理论上和历史事实上都没有什么新奇之处,只是第一次将“宣纸商帮”这个名称呼出而已。类似的称谓历史上实际上早就有之。《字林沪报》光绪十九年五月十四日载:“芜湖烟店一业向分泾、建两帮,建帮为福建人所开,专售皮丝烟。泾帮则安徽泾人所开,各样名烟均皆售卖。泾帮中捆烟绳一项,向例为刨烟者所分小货,相沿至今,例有年所。”这里就有“泾帮”的称谓。

那么,“宣纸商帮”的性质是什么呢?这不禁使笔者想起了曾在1993年首届国际徽学研讨会上的发言中,首提“亚徽学”、“亚徽文化”和“亚徽商”的概念。笔者认为,泾县在地理上与古徽州地区、今黄山地区相连,泾县的山脉是黄山的余脉,流经泾县的青弋江的主发源地在古徽州境内,山水相连,人文相依,形成了基本相同的文化,皖南人们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崇文重教许多方面等都大体相似。同时,历史上的许多文献中,也有将泾县隶属徽州境的时期,有的历史文献直接将泾县籍人物列为徽州人,而且这决不是古人的疏忽。如《九九消夏录》卷10《浙江商籍》中,就将泾县人说成是徽人:“明叶永盛,字子沐,泾县人。……浙江多徽人,永盛亦徽人……”,这里便将泾县人叶永盛视为徽人。笔者的这些认识得到许多人的同意,如白盾先生在1995年6月4日《黄山日报》第3版发表《“徽学”与“徽州文化”命名之争随想》一文中就提到本人的观点。安徽大学徽学研究中心刘伯山研究员也多次在一些场合表示赞同笔者那次会议上的这个提法,甚至他还认为,泾县地区所显现的文化不是“亚”的问题,而是“是”的问题。至少笔者认为,“宣纸商帮”概念应当是成立的。

最后再回到学术界关于商帮的研究,以地域和历史影响力角度而言,向有十大商帮之说,这其中的徽州商帮中一些商人又经营纸业,因为历史和地理的原因,学术界尚未及对泾县宣纸商帮的专门研究,笔者迄今为止的初步研究以为,包括业纸商人在内的泾县商人是徽商的组成部分,是徽州商帮中的一个行业子帮。

[1]张海鹏,王廷元.徽商研究 [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95.

[2]张海鹏,张海瀛.中国十大商帮[M].合肥:黄山书社,1993.

[3]范金民.商帮探源述流 [J].浙江学刊,2006(2):2.

[4][清]查慎行.人海记 (下)[M].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9:74.

[5]泾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泾县志[M].北京:方志出版社,1996:242-244.

[6]魏兆淇.宣纸制造工业之调查 (1936年)[M]//刘仁庆.宣纸与书画.北京:轻工业出版社,1989:59-60.

[7]北京市档案馆.北京会馆档案史料 [Z].北京:北京出版社,1997.

Investigation of Chinese Xuan Paper M erchants

CAO Tian-sheng
(History and Culture Institute,A nhui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Bengbu 233030,China)

Xuan Paper M erchants,the merchant group s rep resented by Cao Family in Xiaolin V illage of Jing County,A nhui Province in China,characterized by the link of Family enterprise and trade,emphasis on help ing each other and keep ing their p roducing skills secret. In addition,this group has diversified strategies of transport and sale as well as w ide range of sales.Xuan Paper M erchants was a part of Huizhou M erchants,a subsidiary,and a business group.

Xuan Paper;m erchants group;Xuan Paper M erchants;Huizhou merchants

刘志新)

K206 文献标码:A

1672-9048(2010)02-0043-05

2010-02-28

曹天生 (1953—),男,安徽泾县人,博士,教授,主要从事政治学和地方历史文化研究。

猜你喜欢

曹氏商帮泾县
中国茶叶商帮群体概貌
驰骋西北的平阳商帮
皇帝迎娶已婚女
皇帝迎娶已婚女
从中法身税交涉看近代旅越闽粤商帮的利益诉求与历史演变
皇帝迎娶已婚女
养生旅游资源开发潜力评价及开发对策研究
泾县蚕桑产业发展困境与破解对策
明清十大商帮
敦煌石窟艺术的特殊呈现——以曹氏三窟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