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哈代小说《远离尘嚣》的生态意蕴*
2010-08-15陈天然
陈天然
(华侨大学外文学院,福建厦门361021)
解读哈代小说《远离尘嚣》的生态意蕴*
陈天然
(华侨大学外文学院,福建厦门361021)
当今社会,自然危机日益严峻,已威胁到人类生存,而自然危机的根源在于世人人类中心主义意识,解决自然危机的根本途径在于提高人类的生态意识,而从生态批评的角度重审经典文学作品,则能较好的唤醒和提高人们的生态意识。英国19世纪的小说家托马斯·哈代就是一位具有深刻生态思想的作家,哈代的早期代表作《远离尘嚣》则集中体现了他的生态观:人类和大自然一样,都是生态体系的一部分,相互依存,平等发展,人类只有和大自然保持亲密和谐的关系,才能获得幸福生活。
自然危机;生态思想;亲密和谐
一、自然危机的表现、原因及解决途径
纵观全球,经济飞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然而我们赖以生存的自然世界却存在着诸如“全球变暖,冰山和永久性冻土层融化,海平面上升,降雨模式改变,风力增大,过度捕鱼,沙漠扩大,森林面积缩少,淡水匮乏,物种减少,都市的上空充斥着有毒废物……”[1]24等环境问题,这个不堪负重的星球不得不在各种自然危机中苟延残喘。面对如此严重的自然危机,生态学家贝特向人类发出了警告“大自然岌岌可危”。[1]24如贝特一样,我们不由得想问:“人类到底哪里出错了?”[1]24
环境危机是人类一定的文化和精神危机的产物。正如著名生态学者唐纳德·沃斯特明确指出的:“我们今天所面临的全球性生态危机,起因不在生态系统自身,而在于我们的文化系统。要度过这一危机,必须尽可能清楚地理解我们的文化对自然的影响。”[2]这就要求我们必须重新审视人类的意识形态及文化体系,深刻反思生态危机的文化根源——人类中心主义论,提高人们的生态意识,维持生态平衡,才能从根本上挽救生态危机。随着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在20世纪90年代,文化系统的主要阵地-文学领域出现了生态批评。“生态批评是研究文学和自然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批评。”[3]它从自然的角度重审经典文学作品,分析作品中体现的自然主题和生态意蕴,倡导人类应该善待自然,消除人类中心主义论,与自然和平相处。在经典文学领域,英国著名小说家托马斯·哈代是一位具有深刻生态思想的作家。在他70年的创作生涯中,大自然是他创作的灵感和永恒的主题,他的“自然主题”在《远离尘嚣》这部名著中有深刻的体现。笔者通过对这部小说中的田园背景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行生态解读,旨在唤醒更多人的生态意识。
二、《远离尘嚣》中静谧的田园美景
在《远离尘嚣》这部小说中,作者带着热爱自然的情怀细致入微的刻画了大自然的静谧、灵韵及秀美,为人物的出场做好田园背景的铺垫,其实也蕴含着作者的生态思想以及作者将以自然的尺度,生态的视角来衡量他书中的主人公。
从小说的整体而言,哈代是依据四季的进程对大自然进行诗意的描写,揭示其和人物之间的关系。比如第2章,在一个群星闪烁的寒冷冬夜,人们并未感到冬夜寒意的不适,却很享受驻足野外欣赏银河系的惬意。在主人公伽百列·奥克的眼中,星空实在是美极了:“全体星星的一眨一眨,似乎是来自同一个躯体的阵阵搏动。”,[4]10在那里,“大熊星”绕着“北极星”在移动,还有那“闪烁着铁器般刺眼银光”的“天狼星”,“略呈黄色”的“五车二”,“火一般通红”的“毕宿五”和“参宿四”。[4]10驻足午夜的山头,抬头仰望浩淼的星空,主人公“几乎可以感触到世界滚滚向东的运动”,[4]10同时他不由感叹宇宙的宏大,人类的渺小,正如哈代所言,“很难再把思绪收回到红尘中”。[4]10哈代在对自然的描述中渗透着人物的情感,表明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体现了哈代的宇宙观:“人类在宇宙中的位置是微不足道的”。[5]同时也暗含着哈代的生态意识:既然人类只不过是宇宙中微小的一粒,人类并不比自然世界优越,所以人类要和自然和谐相处;另外,只有像奥克这样热爱自然,亲近自然的人物才能“看出星星之间还有光色的差别”,[4]10从而真正享受到自然之美带给人类的喜悦。
在第8章,哈代满含着深情以强有力的笔触描绘了春日里“膨胀”的植物世界:“枝叶中的浆汁开始充盈起来,新枝奋力伸展,新叶丛丛绽开,一切都在往上拔着生长,同这比较起来,城里的起重机和滑车那闹哄哄的拉呀拽的,简直就成了微不足道的举动。”[4]124枝浆“充盈”,枝条“伸展”,新叶“绽开”,哈代的描绘形象而生动。哈代笔下的非人类世界之所以如此富有生机和美丽,是因为哈代本身就是一位热爱自然的作家。他的描写告诉读者,植物世界和人类世界是一样的,都是具有独特生命的个体,都有权利生长,它们的生命应该受到人类的尊重和保护。另外,他把人类社会与大自然进行比较,在他眼中,城市庞大的起重机和滑机的噪音是一种病态的喧闹,是“微不足道的举动”,反倒是这片清新的植物世界充满了健康向上的生机,它们比人类社会更美,城市的建设不该破坏生机盎然的大自然。而读者心中经过这番对比,不由得对大自然充满了向往,热爱自然、保护自然的心情便由然而生。于此,哈代无形中唤醒了读者的生态和环保意识。
第9章描述的是春夏之交五月草场心旷神怡的美景。作者以鸟瞰的角度,细腻地刻画了草场周边的景物。除了“像影子般悄无声息地淌着”的小河,我们还可以看到“水草地上开满了毛莨和雏菊”,“节节拔高的芦苇和莎草”把河岸围成了“一道柔软的屏障”,草场边上的树木“长满了柔嫩湿润的新叶”,树林的深处还可以听到“三只布谷鸟响亮的叫声”,[4]130真是静中有动,动中有静,动静相映成趣。哈代这段对草场的描述意在暗示读者,这个草场只是自然界生态系统的一个小小的缩影,这里,动植物间相互关联,相互依存,才成就了一个稳定有序的自然环境,所以人类不该随便破坏千万个像这个草场一样的生态体系,只有这样才能保持生态平衡,和自然和谐共处。
在第22章,哈代向读者介绍了六月天原野的美丽景色。“周围的田野,即使是最贫瘠的草地,也是一派繁茂的绿色。每一片绿色都色泽青翠,每一个气孔都张开着,每一根茎杆都让奔流的液汁撑得饱饱的。人们能感知上帝就在这乡间,而魔鬼已同着世界一起跑到城里去了。”[4]149在这段引言里,作者描述绿色田野的笔触是欢快愉悦的,他“感知到上帝就在这乡间”,仿佛上帝也眷恋美丽的大自然,而只有魔鬼才愿与城市为伍。既然万物之主上帝都是如此喜爱自然,更何况人类呢?!哈代通过对自然的推崇表达了他希望人类可以远离喧嚣的都市生活,重返自然,和自然保持亲密的关系。
哈代热爱大自然的植物世界,也深爱着大自然的动物种群,他的生态平等意识是贯穿自然万物的。在这本书中,他带着温柔的情感来描述绵羊,他笔下的绵羊“又羞又怕”[4]153具有人类的情感。对哈代和剪羊毛工来说,当这群羊从剪掉的羊毛中站起来时,“仿佛阿芙落狄德真的从海水的泡沫中站起身来,雪一般洁白,没有哪怕是一丝半点的瑕疵。”[4]153尽管它们是绵羊,可在哈代的眼中,绵羊是完美的,如天使般纯洁可爱,它们和人类地位平等,都是大自然的一部分,不分孰优孰劣。正如他借另外一部小说主人公克林所言:“他 (指克林)觉得和太阳下面任何生物相比是平等的,一点也不优越。”[6]
繁星满天,树液奔流,布谷啼鸣,花草纤美,原野葱绿,羊群雪白……纵观全文,大自然正以各种充满活力的形式呈现在读者面前,在这不同景致的变换中,读者开始感受到自然的伟力。哈代通过笔下的自然景观,表达了他的自然情怀,生态意识以及对生态环境的深切关注。
三、《远离尘嚣》中人与自然的关系
从生态批评理论来看,人类中心主义把人看作宇宙的中心,而大自然只是人们征服,奴役和主宰的对象。与自然相比,人类利益永远放在最重要的位置。相反,以非人类中心主义为指导的生态思想则认为:在整个生态体系中,大自然和人类地位平等,人和自然的关系是紧密相连、不可分割的,人的生活离不开自然,人类应该和大自然和谐相处。此外,非人类中心主义思想认可自然的内在价值,提倡人类的道德关怀应该延伸到自然万物。在《远离尘嚣》中,人物的命运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和自然的亲疏关系,亲之者顺,疏之者亡。而哈代极力赞颂的就是像伽百列·奥克那样亲近自然依靠自然获得最终幸福的人物,极力摒弃的则是像特洛伊那样远离自然与自然对立最终毁灭的人物,而在这一褒一贬中,昭显了哈代的生态思想:自然不是人类征服,奴役和主宰的对象,自然和人类之间的地位是平等的,人类只有和大自然保持亲密和谐的关系,才能获得幸福。用N elson的话来说:“哈代小说中取得成功的幸福人士往往都是那些能够和自然环境和谐相处的人。”[7]5
奥克是小说中代表自然的男主人公,这个能读懂并理解自然的牧羊人,深植于当地的生态系统中“从来没有违背过大自然”。[7]97他体现了哈代的生态意识,被哈代称为“田园之王”。[4]40在小说的第1句,哈代把他比作“初升的旭日”,[4]1这句对他外貌的描绘表明了他和自然世界的联系,而他的名字奥克(橡树)也显示了他和大自然的亲密关系,他本就是大自然中的一员。“他不必常和自然作斗,他和自然的关系是建立在理解基础上的,如橡树一样,他可以随风屈伸而不被摧毁。”[7]75
奥克熟知自然,了解自然,与大自然的关系融洽而和睦,并从大自然中获得莫大的快乐。在第2章,奥克的笛音穿越了苍穹,成为自然的一部分:“突然,大地上传来了一阵直飞高天的声音。它是那么清晰,这是在风声中听不到的,又那么连贯,这是在大自然中找不到的。那是农场主奥克的笛子里流出的音符。”[4]11奥克的笛音融入清风高天中,他和自然浑然为一体,不可分割,他无愧于“田园之王”的称号,连他向芭思希芭求婚的信物也是一只羊羔,一个大自然中活生生的信物。
奥克相信自然,依赖自然,他“把天空当成一件有用之物”,[4]14经常根据星星的高度来判断时间。相比室内生活,他更钟情于户外牧羊的生活。当他放牧羊群时,“挥着稳健的胳膊,转着稳健的躯体,这其中的优雅之处是谁也无法否认的。”[4]9正是因为奥克能够和自然和谐相处,他才能散发着“优雅”的光芒。而他对待大自然其他的生物种群是平等友爱的,他的道德关怀已经延伸到自然界的其他生物。他把他的羊看成是和人类具有同等地位的生物,因此,当他看到成批死掉的羊群,他的第一反应是悲伤痛惜而非惋惜自己的金钱损失。
“他和自然有一种非同寻常的关系。”[8]23在芭思希芭和特洛伊婚后不久举行丰收晚宴和舞会的晚上,当所有人都在痛饮狂欢,觥筹交错之时,只有奥克注意到癞蛤嫫,鼻涕虫,黑蜘蛛和羊群等的异常举动,凭他对这些自然现象的了解,他推断“会有一场暴风雨”。[4]240他捎信给特洛伊让他采取措施保护谷场上的麦垛,可特洛伊根本不信他的,照样和农人饮酒作乐。最后他只有独自一人去保护麦垛。正是因为奥克对自然现象的熟知,他很容易解读出绵羊,癞蛤蟆和鼻涕虫这些自然界的符号,成功地保护了麦垛免于雨水的冲毁;也正因为他身上散发的大自然的魅力最终使他得到了芭思希芭的爱。总而言之,“他的诚实品质和他与自然世界的亲密关系为他赢得了幸福和最终的胜利”,[7]14他俨然是大自然的化身。
另一位男主人公弗兰克·特洛伊则和奥克完全对立,是一位背离自然的人物,他远离自然的结果导致他最终的毁灭。他是个外来者,并不属于这个乡间,他只是纯粹出于偶然才来到这里。这个人物代表的则恰恰是反自然,他受过良好的教育,有着富足的中产阶级家庭,十足一个花花公子,他是现代文明社会和工业化的象征。
小说中,特洛伊一出场留给读者的印象就是“他的红色制服使他和周围的环境格格不如”,[8]47他品行不端,导致范妮怀孕惨死,也造成了芭思希芭的痛苦,他是威瑟伯里乡间的破坏因子。通观全文,与特洛伊相关的故事都带着危险性和破坏性,是他的出现打乱了整个平静的威瑟伯里的乡间生活。最著名的就是特洛伊练剑的一幕,他练剑的场地是一片洼地,四周被山毛榉树丛围着,洼地的表面铺着柔软的青苔和小草,这显然是一片保存良好的自然之地,可特洛伊舞剑时随意践踏洼地上的青苔和小草,破坏了这里稳定的生态系统,和奥克纯朴的自然本色相比,特洛伊十足是现代社会来到自然环境的一个践踏者。他对威瑟伯里周边的环境无任何感情和责任感,这使他成了当地生态系统的局外人。在第34章描述的丰收晚宴上,由于特洛伊对自然节律没有感觉,他不信奥克关于暴风雨的警告,没有采取任何措施来保护麦垛,照样饮酒作乐,险些使谷场上的麦垛毁于一旦。而且,他强迫工人们喝白兰地,尽管遭到芭思希芭和一些工人的反对,他还是一意孤行,并威胁工人们如果不听他的,他就要解雇他们。而工人们不习惯喝白兰地,他们喝的都是手酿的淡果汁酒,是他们自己耕种的作物中提炼出来的,那是大自然的产物。被迫喝工业社会机器加工的白兰地,使工人们远离了自己熟知的自然世界,醉酒而误事,全然不知暴风雨就要来了。很明显,特洛伊非真正的农场主,他只是很享受作为农场主的权威,而对田园经营知之甚少。而奥克才是真正的“田园之王”,[8]23若没有奥克的相助,农场必定会毁于一旦。
“特洛伊从来不会像奥克那样了解自然,所以也不会被大自然同情,他对自然世界的忽略导致自然对他的惩罚,”[7]91他接触过的东西一一都毁坏了。雨水,这种自然的伟力,冲走了他栽在范妮墓前的花儿,也毁掉了他唯一一次向范妮表达歉意的机会;随后他自己也差一点溺海而死 (大海,大自然的一种象征);最后,大自然借波德伍德之手使他灭亡。正如Harvey指出的,“特洛伊在小说中起到了扰乱有序的乡野生活的‘作用’。”[9]特洛伊的出现破坏了当地稳定的生态系统,而最终他也被大自然所弃。
哈代在这部小说中崇尚的是贴近自然的生活,他用高超的写景艺术描绘了英国乡间美丽的画面,刻画了他眼里的“自然之子”的形象,由此体现了他的生态意识和生态思想。同时,这部小说的生态意蕴对我们在环境危机下如何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提供了有益的启示,更蕴藏着对我们现代社会的一种警告:如果人们一任的破坏自然,不能和生态系统和谐相处,便无法获得真正的幸福。换言之,人和自然的关系是紧密相连、不可分割的,人的生活离不开自然。所以,人类应该尊重自然,回归自然,和自然和谐共处。
[1]Bate,Jonathan.The Song of the Earth[M].Cambridge:Harvard U niversity Press,2000.
[2]Donald Worster.The W ealth of Nature:Environmental History and the Ecological I magination[M].New York:Oxford U niversity Press,1993:27.
[3]Glotfelty,Cheryll.Introduction:L iterary Studies in anAge of Environmental Crisis,in Cheryll Glotfelty&Harold Fromm (eds.)The Ecocriticism Reader:Landmarks in L iterary Ecology[M].A thens,Georgia:U niversity of Georgia Press,1994:18.
[4][英]托马斯·哈代.远离尘嚣 [M].张 冲,译.南京:译林出版社,1997.
[5]Howe,Irving.Thomas Hardy[M].New York:Collier Books,1973:17-24.
[6][英]托马斯·哈代.还乡 [M].王守仁,译.南京:译林出版社,1997:234.
[7]Nelson,Elizabeth R. Thomas Hardy’s Far from the M adding Crowd[M].Trans.Lu W ei.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1994.
[8]Butler,Lance St John.Thomas Hardy[M].London:Cambridge U niversity Press,1978.
[9]Harvey,Geoffrey.The Complete Critical Guide to Thomas Hardy.London:Routledge,2003:29.
Ecological I mplications of Hardy’s Far from theMadding Crowd
CHEN T ian-ran
(College of Foreign L anguages,Huaqiao U niversity,Xiamen 361021,China)
In modern society,natural crisis is becom ing worse and worse and has threatened the existence of human beings. The rootstock of natural crisis lies in ideological and cultural system s,so the fundamentalway to solve the problem is to raise people’s ecological consciousness.Reconsidering worldfamous works through ecocriticism can arouse and improve human beings’ecological consciousness.Thomas Hardy,an English novelist in the 19th century,has a deep ecological thought and his ecological consciousness reflected in his early novel Far from the M adding Crowd:like nature,mankind is part of ecological system and mankind and nature are interrelated and should equally develop.Therefore only when people keep a close and harmonious relation w ith nature,can they enjoy happy life.
natural crisis;ecological thought;close and harmonious relationship
I106.4 文献标码:A
1672-9048(2010)02-0069-04
2010-01-08
陈天然 (1979—),女,河南唐河人,硕士,助教,主要从事英美文学研究。
(责任编辑:李 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