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积中设立太谷学派北宗前生平考述*
2010-08-15朱季康
朱季康
(1.扬州大学社会发展学院,江苏扬州225001;2.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江苏南京210097)
张积中设立太谷学派北宗前生平考述*
朱季康1,2
(1.扬州大学社会发展学院,江苏扬州225001;2.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江苏南京210097)
张积中拜从周太谷,在学习的过程中,除师传外,多为自悟。并曾巡游各地,觉悟师道。在其北上山东创办太谷学派北宗前,曾经四度前往齐鲁,在济南、泰安、博山等地交朋访友,联络人脉,为其立学派北宗打下了坚实基础。对他求师、悟学、立派的考察,可以帮助我们深入了解张积中及太谷学派北宗的思想活动及黄崖山事件。
张积中;太谷学派;生平
太谷学派为中国传统民间儒家学派末流,脉发周太谷道光传教,因咸同黄崖山事件而显,延续至今,其人事考辨不详,兹辑辨史料,试考张积中开学派北宗前之生平。
张积中,字石琴,号两溪,又号白石山人,道号子中,江苏仪征人。石琴者,和其兄张积功字寄琴意;两溪者,寓其所居小王屋山居旁之双溪;白石山人者,张曾游白石洞,有人以为其号之所来。(按:早在咸丰二年 (1852年)张积中第三次至山东时,张积功曾赠其“白石山房印”,故此白石洞当非其号由来,其由来待考);道号子中,应太谷学派以子为道号前缀之规。关于其生卒年,陈辽据朱渊的祭文“于丙寅十月初六日,命自天降,”[1]卷1,21断定张积中生于1806年。[2]127方宝川据后文“夫子归道山”,以此“丙寅”为张积中卒年1866年,而“十月初六日”恰为张自焚之日,断张积中生年“当早于1806年”。[3]1笔者从其考。然据阎敬铭奏折称1865年“十月…… (张积中)年逾六十。”[4]可知同治四年 (1865年)王小花事发时,张积中已逾60,故其生年当早于或等于1805年。又乙卯年张积中自述:“行年五十非难改。”[5]卷3,180此乙卯年 (1855年)为50岁,应为实岁,则其生年应为嘉庆十年 (1805年),享年61岁。
张积中“美丰仪”,[6]74“形貌丰美,蔼然可亲。年未艾, 须发尽白。”[7]15—16“年少时, 颇读书。”[8]174“本世家子”,[6]74“家丰于财”。[7]15“为诸生,有声庠序。”[9]97“屡试不售”[8]174后其兴趣由求禄之学转为圣贤之学,“少任侠,好神仙,无书不读。”[7]15嘉庆二十五年 (1820年),虚岁16的张积中为江南水灾诗寄汪兰甫:“大禹既已没,庚辰胡不来。横流千万里,昏垫饥渴哀。”[5]113颇显侠义之心。其配偶,笔者仅在《白石山房遗集续编》见:“黄崖太师母遗著,姓李氏讳□□字淡春,龙川太夫子堂妹”,[10]29兹寥寥,因编者称李光火斤为“太夫子”,则“黄崖太师母”必为张夫人,为李光火斤堂妹,字淡春者。
道光十一年 (1831年),张拜师周太谷,“几遇真师不我轻,总然一见便倾心”。[5]63《龙川父子年谱》载其拜师:“周太谷:‘吾俟仪征人来,即传道矣。’又指手植树以示人,曰:‘待此树出檐,吾传道得徒矣。’张先生 (按:张积中)闻而异之,乃召师 (按:李光火斤偕往。辩难三昼夜,皆闻所未闻,因共受业于门焉。”[7]14“积中闻其学,甚喜,执赀称弟子”。[8]182虽受学不满百日,人皆称其得师真传,“夫子语以目诚之学”,[11]卷3,301“积中师事久,颇得其术,”[8]174“旋即尽得其精髓。”[8]182周称:“女 (按:张积中)事吾甫三日,予以周公孔子之道尽告诸尔矣。”[11]卷3,307次年新春,张偕李光火斤去扬州拜谒周太谷,师生同宴,“乃召优伶,肆筵以享。”席间,周太谷“所言皆同人所未闻”,弟子“子因怪而问之”,周太谷笑着回答:“汝以渠等 (指张、李二人)少年初学,不知皆我大弟子也。汝虽年高,实吾门之小沙弥尔。”[7]18—19足见周对张、李的厚望。
周太谷曾授张心法,勉其“还道于北”。《龙川夫子年谱》载:“后数日 (按:当在道光十二年),忽陈列灯帛彝品,如将祀冉。中设一座,命张先生敷座于上,立而语之。”[7]19—20周对张的评价颇高:“助予者,中也。”[11]卷3,301“子纯 (汪全泰)以功开其先也,尔以功继其后也。”[11]卷3,311谢逢源还记载了一个诡异的传说:“是春,有僧来谒。赍小黄布包呈几上。发之,得空白册,即辞去。命师 (按:疑“命师”为“师命”)送之门外,叩其名。曰:‘道□’。左耳有肉筋,长寸许,心异之。返问僧何来。太谷曰:‘此黄崖祖师也,三十年后,系子中事,吾已许矣。’”[7]24此载当为后知后觉之说,谢逢源如是载,可在学派内部给黄崖山事件一个解释,也增添周与张的神秘色彩。
除儒家经典外,“积中寝馈参同契、道臧大全、仙灵宝录、云宵指掌等书,益修仙术,风角占候□颇验,惑者浸众。”[8]174“好诵佛,常以行善劝人,又略能堪舆诸术。”[12]576张积中与《参同契》、道臧大全等道家书籍时有专研。“藏释典诸书,乃取以附会六经及诸子语录,以文其术,闻者惊为创论。”[9]97
张积中尊师爱道,无论外界对周太谷如何“知者愚,愚者谤”,依旧对周所学“善受”。[11]卷3,305他一生恪受师道,实现了“心夫子之心,事父子之事”[11]卷3,299的诺言。周曾对张言:“女志之师孟子,而勿师颜子也。”[11]卷3,303周希望张能光大师说,传承道统。历史证明张积中没有让他失望。张亦对其师有深情。周逝后,他“催人泪下如珠线,早将生死付寒灰,恐负师恩我自危。”[5]卷1,62常有思情报恩的言语与心境: “感非容易报尤难,满目江山空断肠。”[5]卷1,63—64
道光十三年(1832年),张积中初次远游,与李光火斤同游杭州西湖,“同年载酒西湖路,与君醉向孤山去”。[5]卷1,63为追寻先师悟道之路,张于道光十四年 (1834年)与李前往庐山,“昔我 (按:张积中)岁甲午,九月事庐山。与君 (按:李光火斤)泪洒崆峒影,欲觅师踪叹不难。”[5]卷1,62庐山之巅,两人“夜眠石上,朝涉寒泉。附葛攀萝,历诸险峻。”[7]36—37得“游之乐”。[7]39
道光十五年 (1835年)六月,“越岁在乙未,重至庐山阳。”[5]卷2,62二至庐山时,张积中过安徽繁昌,与知县陈文述会 (查陈文述卒于宣宗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故张陈之会只可能在第一、第二次上庐山经过繁昌时。)张作《繁昌赠陈云伯》称陈为旧知。陈是杭州人,因阮元青睐而上进,道光元年 (1821年)为江都知县,想必那时与张积中相识。二至庐山时,张寻太谷旧迹,觅其师得道之景。“庐山有树皆知我,庐山有石皆悲伤。”[5]卷2,62随后,张前往九华山观佛教盛景。
道光十六年 (1836年),扬州有一老者朱子楼,传言二虎王“以三五一之旨付之老人。”[11]卷2,148(按:二虎王,清初武当山隐士。)张谓其人“尝隐终南”,应为讹误矣。“三五一”,即三阳、五行、一气也。张积中初见朱子楼即“询以道”,而不得头绪。然张不气馁,“自后每至扬,必见老人。”[11]卷2,148该年或次年,张积中北上见宦居山东的张积功。从《重游鹊华桥有感》、 《重游历下亭有感》、 《曲水亭有感》[5]卷2,99等诗可考张曾游历济南等地。道光十七年(1837年)或次年初,张积中返仪。道光十八年(1838年)六月既望,张与李夜游,同行有素心、澹春等女眷。“见红裳隐约,不知人与花与。归将寝,徘徊桥畔。”[11]卷1,34该年并与李及女眷等同游焦山并宿于水晶庵。“翠黛乍迷空谷草,裙裾新染半山云。”[5]卷1,7男女少年,一派风发意气!
据《赠钱秋岘四律》言“十年一面”[5]卷2,127及“记当庚子岁,风雨一开襟。得饮西湖酒,时听陶令琴。”[5]卷2,128推算张与李二游杭州应在道光二十年(1840年)左右。“早泊孤山阴,向晚停西冷。”[5]卷2,123此前,张还与李光火斤之弟李光荣同居海滨两月,相处合契,张临别赠诗:“与尔共登狮子座,劫波解后天花坠。”[5]卷1,66登狮子座本意为禅师登高座说法,今为新方丈就职。可见张与李光荣在道义旨趣上的相谐。其诗《赠钱秋岘四律》又言:“念曩日,天津杜鹃,惟我两人;西湖明月,遂成三人。千里一心,十年一面。”[5]卷2,127指在杭时,张、李还与钱秋岘相交成至契。“天津杜鹃”为典故,说邵雍在洛阳天津桥闻杜鹃声事。是否实指道光十三年(1833年)前,张与李曾同游洛阳?待考。庚子年张积中在仪征办花朝蝴蝶会,又因黄葆年后也举行此会,后人遂称前会“庚子第一花朝蝴蝶会”以示区分。此会是文人骚客游山寻乐、吟诗作赋之会。王学钧考证此会“实有其事”。[13]9笔者查《白石山房遗集续编》中载张积中夫人李淡春遗著,题为“庚子第一花朝会”,因时无“第一”之说,名当为后人所加。文载:“去年江上梅花绿,今日梅花开始足。……春雨霏霏江水寒。”春、梅可证花朝日期。“回头试望青青柳,十二仙姬理翠鬟。”恰是花朝女子剪彩花插头之俗。“月明犹自照空山,怎得春宵竟等闲。”[10]29正合唐崔玄微五更悬彩护花之典。张亦有文记其事:“斯会也,……人生若梦,为欢几何?”[10]17—18
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张积中在仪建小王屋山居, “岁在壬寅,卜宅于小王屋山,筑而居焉。”[11]卷1,13“自我壬寅,始移居到此乡”。[5]卷2,104张述其间“山故多松,数十里间重青叠翠”,其屋建于“东、西二山之间……右则江南诸山,左则衲山。”仪征无衲山,有捺山,且颇大颇名,是否为此山?一说其址在张集 (仪征张集镇),[14]35待考。山居内“卧榻一、几一、画厨一、书厨二。”有楹联皆自述者:“卧看竹影心如水;饱听涛声意在山”、“此外略余载竹地;就中多坐会心人”。[11]卷1,18张在此度过一生最悠闲舒适的时光,“煮茗焚香,弹棋咏诗,悠然有太初之意焉。”[11]卷1,18“适夜坐,与静娟阅唐子西故事,自谓于此与复不浅,即境书之。静娟顾而笑。于时,月色平窗,檐铁有声,瓶花弄影,余茶一瓯,饮罢而卧。”[11]卷1,20真乃《老残游记》中申子平夜宿之境。张常游周围“红树山村”等景,访张子真、海岚和尚等人。十数年内,张于此会客读书、畅论舒怀,积蓄思想的力量。“浅碧山房寸寸心,寸心端为寸光阴。声声子夜声声思,步步莲花步步金。”[5]卷1,76寒窗之余以诗书自娱,所谓其“稍有文学”,[12]576实为过贬。
张积中还曾至如、通、泰等地。其诗《清溪曲》注“如皋舟中作”。[5]卷1,12张第一次去如皋约在道光十一年 (1831年)后的某年中,因在如皋,他受到了如皋知县范仕义的接待。范从道光十一年始任如令。另作诗《游东皋霁峰园》,[5]卷1,14“东皋”即如皋。张作《游崇川王氏图》,[5]卷1,14另诗《赠端木南轩》[5]卷1,30有“西风催我下崇川”之语,证其曾至南通。舟行往来,不免履泰州之地,有《秋意海陵舟中作》[5]卷1,11为证。其时与张有交流者有魏浩然、秦和雍、李意娘等。道光二十四年 (1844年)十月,张再游如皋,与“海上三奇士”之一蒋敦复交,作《重游霁峰园得蒋剑人消息》。旋返,因年末张已于浅碧山房中“袖拂炉烟自咏诗”[5]卷1,79了。
“丙午二月十五日发仪之东,丁未而月十五日复由东之仪。”[5]卷2,102张在道光二十六 (1846年)二月十五日至次年二月十五日间二游山东。至夏津、汶上、东阿、济南等地,作《汶上憩园记》。次年春返家,三月初三又至扬州。“去年逢上巳,车至俞阝城(按:山东夏津)阳。……今年逢上巳,舟系古维扬。”[5]卷2,103泊舟湖上,曲水流觞,依旧其求学访友生涯。该年终得朱子楼言:“子知守雌之说乎?”张因而感慨:“呜呼!其与太谷 (按:周太谷)山梁雌雉之喻,若合一契。老人玄乎哉!其不可及也。”[11]卷2,149是年张有事至镇江,“为友人所强至于焦山,伤感澹春已逝,作七律:“焦山怕到偏重至,感起穿针泪不干。”[5]卷2,109约此年,张往南京游秦淮、燕子矶。
道光二十八年 (1848年)正月,张积中“病几殆”,作诗以记:“辛苦艰难百战归,血花丛里旧征衣。”庆战胜病魔,抒明心志,“万人头上争先立,不管当时是与非。”[10]21愈后,张第三次上庐山,终觉悟真道,豁然贯通。“而我已云暮,山川今不同。”抚今追昔, “更无游子不思归,怎得因风化蝶衣。”[5]卷1,11此行,“上则见天之无垠,下则临溪之不测。枕白石而为床,嚼黄花而作食。”[5]卷1,112已有大倡师说的志向,“我是平生不作家,浪随槎影到天涯。”[5]卷2,126不知哪次游庐归来,有友黄月芬为其介绍伴侣,云“其人如玉,最工西子之颦,更兼吹气如兰。善织苏娘之锦。”张推辞道:“叹游子之无家,伤美人之迟暮。……似我断非栖树鹤,为他弱絮,嘱君好作护花铃。”[11]卷1,43—44劝其求官纳妾的人多了,他便作《述怀》二首以答:“听鼓应官梦已销,寄情松石复无聊。”“红粉千行拥翠香,不曾真个断人肠。未通语意空相慰,我亦伤心翠被凉。”[5]卷1,71此时其心思皆在求学问道,于男女欢爱、仕途俸禄已无心矣。次年春,“得 (王)仲杰书,述蕉隐为人。”蕉隐即杨振藩,常州人,咸同时布衣名士。仲夏,蕉隐至扬。“时发大水”,杨“迷于途”。张惜“天假之缘”,至扬与其会,李光火斤、王仲杰也同会。张积中作《赠杨蕉隐序》,以“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与杨同勉。杨后拜张为师。[11]卷1,20
道光三十年 (1850年),张与李光荣论诗。冬,寓扬州,会钱秋岘,同回仪征,与李光火斤共同接待钱廷熏。张对于此次聚会,十分看重,自比三君为狂士,“夫此三人也者,在天地,为畴人。通今古,为狂士。生殊落落,会非偶然。”[5]卷2,127张扬州寓所“近竹西”,[5]卷2,131“宅近虹桥,废址荒芜。半余破瓦,虽依郭而居,有若荒村,无复人影。”[5]卷2,129此时汪兰甫由山东归,“处此困境,犹复骋其雄辩,如得意时人。”张感其“气之盛”,如“辛亥 (按:1851年)初春”[5]卷2,130之春风。又《赠钱秋岘四律》、《喜汪兰甫归即赠》等诗言:“庚戌冬会钱秋岘于扬州”、[5]卷2,126“庚戌冬十有二月予寓于扬州”,[5]卷2,129可证与钱在仪征会后,张又回扬寓居至次年春。咸丰元年(1851年),张复游常州、无锡、苏州等地。在常州,[5]卷2,132他“过蕉隐斋中”,与杨振藩同访汪守愚 (虎溪),至常州红梅阁(今常州红梅公园内,宋为贡士试院,后为道观)会马明宗道士。[5]卷2,134—135离武进,沿运河行无锡。至苏州游寒山寺、狮子林等处。[5]卷2,136—137年底返仪。
咸丰二年 (1852年),张积中第三次赴山东,至济南见时任历城知县的张积功。“六载 (按:此时距张上次至山东,相隔六年)相期绕两月”,[5]卷2,143“匆匆两月”[5]卷2,141即南归。积中字石琴,亦喜琴。该年张于扬州得古琴大春雷琴。春雷琴为唐代四川雷氏所造,琴中极品,“内刻开元十年蜀中雷氏造,断如蛇腹”。[5]卷2,166唐琴断纹以蛇腹断为主,此应为真品。于谱心崖下,静娟、稻生相侍,“坐松阴之下,时讽青莲之诗,偶弄一弦之音。”[5]卷2,166实为雅事。
步入中年的张积中曾与闻幕政,“咸丰元年(1851年),督兵大臣周天爵以张积中为奇才荐于朝廷,未用。三年 (1853年),刑部侍郎雷以言咸拟请张氏入军幕。敦请再三,乃往晤焉。后因政见不一而辞出。”[15]32雷时为江北大营帮办军务大臣,后在扬州仙女庙 (今江都市)设局创厘金,在扬、仪一带活动频繁。张、雷交好,早在咸丰二年 (1852年),张与雷“剧谈竟日”,[5]卷3,199雷赠以梅花团扇,张作诗以谢。[5]卷3,200张退幕后,雷又来函相招,张作诗以还:“不是张良敢借筹,亦非张翰顿思秋。推心太切忧难报,决策无功我自羞。”[5]卷2,170又有说张曾得湖广总督保荐,得以入两江总督陆建瀛幕府,“陆建瀛被太平天国杀死后,他由南京回到了扬州。”[15]32是年,有友贲倬甫“精于奇”,称该年张应“必出”,实际张则“隐矣”。[5]卷3,222
因太平军近,张积中举家迁杭,行前至浅碧山房留别。“十载幽楼卧此乡”,“草草作成抛去了,十年辛苦竟全差。”[5]卷2,160当年二月,太平军陷仪征、扬州。咸丰三年 (1853),流寓于绍兴。“癸丑冬十有一月,流寓会稽,寂坐小楼,与稻生、静娟”[5]卷2,145相吟旧诗,感怀往事。他情绪低落,常作感怀类诗。《静夜》、《话愁》、《荒祠》、《野田》[5]卷2,166—167等俱是此际所成。其间与俊斋、竹溪游镜湖。兰亭上,张萌发于此结庐定居之念,“到底文人习不除,此间终老意何如?流觞更许可重修禊,便欲移家结草庐。”[5]卷2,173还几度游玩梅山,“今年癸母 (按: 此应为丑,应系抄误)到山阴,禹穴梅峰几度寻。”[5]卷2,174想必绍兴山水激荡了其心灵,使其重新焕发活力,“拾得兰亭一片苔,归家先办小盆载。逢人艳说山阴好,新自流觞会上来。”[5]卷2,149此游当为三月初三。旋沿运返仪,自江阴 (按:张作《暨阳道中》[5]卷2,150可证。)等地返。途中购吴伟业作《梅村集》半部,诗多激楚苍凉,风骨遒劲。张感时世之乱,切己之痛,油然共鸣:“买得梅村半部诗,歌声哀感叹何之。归舟坐啸湖山晚,又见烽烟四起时。”[5]卷2,150约在归仪后,张积中得佳物,“宣城全集,世所罕观,喜得之”。[5]卷2,151诗中有句“谢宣城”, 此当非宋代刘王呈《宣城集》,而为北齐谢眺之《谢宣城集》。张对谢的永明体十分推崇,“二百年间无此声,是谁真识谢宣城。休文老矣青莲去,手拂残诗坐到明。”[5]卷2,151
咸丰四年 (1854年),太平军克临清州,时任临清州知州的张积功“全家皆殉焉”。[7]36朝廷为表彰其忠,以张积中子张绍陵嗣,袭云骑尉。该年,张第四次北上山东,此行匆匆似有特事,仅珍珠泉一游即南返,归舟于汶湖时作诗,满蕴悲伤:“万荷零落秋烟渺,然瞥见猩红两枝斜。”“两枝”当寓积中兄弟也。“昔之所悼伤在奉请,今之所悲则平原之痛杲卿有过之无不及也。”[5]卷2,154“平原之痛杲卿”当指安史之乱时颜杲卿、真卿兄弟事。张以“平原之痛杲卿”追思恭悌之情,至无不当。亦证张此行为其兄后事。冬,仲宥由杭至扬,张往晤同舟夜话,谈及天目山及吴中风景,诗歌唱和。并请张往游,张和以诗:“年来烽火倍心惊,兄弟如斯痛失声。”[5]卷2,178兄殉心伤,未成行。
咸丰五年 (1855年),张积中仍居浅碧山房,有诗《偶步双溪朱霞盈空明月在水顾而赋此》[5]卷2,182可证。秋,作诗道“读易观爻廿四年”,[5]卷2,179即指距道光十一年(1831年)拜师周太谷已24年矣。同年也是张五十寿诞之年,“行年五十非难改,要乞玄浆返□丝。”[5]卷2,180
咸丰六年 (1856年)三月一日,太平军二陷扬州。张“避而出”。[11]卷2,161—162咸丰八年 (1858年)八月二十八日,太平军二克仪征,“浅碧毁矣”。[5]卷2,162“山房火,图书灾。”[11]卷2,145“丙辰之纪,贝叶之光;俎豆皇皇,胥至东山。”[5]卷2,236张举家北上山东,“遵成命也”,[16]卷上,30“还道于北”。
[1]方宝川.太谷学派遗书·养蒙堂遗集 (1辑5)[Z].扬州: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97.
[2]陈 辽.周太谷评传 [M].南京:南京出版社,1992.
[3]方宝川.太谷学派遗书·张积中及其著述 (1辑2)[Z].扬州: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97.
[4]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军机处录副奏折[Z].微缩胶卷,03-166-18-645.
[5]方宝川.太谷学派遗书·白石山房诗钞 (2辑1)[Z].扬州: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98.
[6]卢冀野.太谷学派之沿革及其思想 [J].东方杂志,24卷(14号),1927.
[7]方宝川.太谷学派遗书·龙川夫子年谱 (1辑3)[Z].扬州: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97.
[8]中国史学会济南分会.山东近代史资料 (第一分册)[Z].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57.
[9]凌绂曾.肥城县志 (光绪十七年)[M].济南:齐鲁书社,1992.
[10]方宝川.太谷学派遗书·白石山房遗集续编 (2辑1)[Z].扬州: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98.
[11]方宝川.太谷学派遗书·白石山房文钞 (2辑1)[Z].扬州: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98.
[12]刘德隆.刘鹗及老残游记资料[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
[13]王学钧.黄葆年与太谷学派南北合宗 [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01(1).
[14]徐世珍.张集集名小考 [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6).
[15]江 地.论黄崖事变 [J].山东省志资料,1963(1).
[16]方宝川.太谷学派遗书·张氏遗书 (1辑2)[Z].扬州: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97.
The Chron icle of ZHANG Ji-zhong’sL ife——Before His Establishment of the North Branch of Taigu School
ZHU Ji-Kang1,2
(1.School of SocialDevelopment,Yangzhou U niversity,Yangzhou 225001,China;2.School of Educational Science,N anjing NormalU niversity,N anjing 210097,China)
Zhang Ji-zhong is amostly self-taught person apart from learning from his teacher,ZHOU Tai- gu. Zhang Ji-zhong traveled around and came to understand his teacher’doctrines.Before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North branch of Taigu School,hewent to Q ilu(now Shandong Province)four times.A nd he made a lot of friends in Ji’nan,Tai’an,Boshan and so on,which laid a solid foundation.By observing his learning,his thinking,and the creation of Taigu School,we can have in- depth understanding of Zhang Ji-zhong and Taigu School’ideology and theM ount Huangya Event.
ZHAN G Ji-zhong;the Taigu School;life
K09 文献标码:A
1672-9048(2010)02-0052-05
2010-01-18
朱季康 (1979—),男,江苏扬州人,博士后,讲师,主要从事历史学研究。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 (09YJA 770056);江苏省教育厅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 (08SJD7700009)
(责任编辑:刘志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