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农村人力资本投资教育体制困境研究*

2010-12-20

常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年2期
关键词:教育体制城乡职业

张 斌

(安徽财经大学政治学院,安徽蚌埠233030)

我国农村人力资本投资教育体制困境研究*

张 斌

(安徽财经大学政治学院,安徽蚌埠233030)

教育是农村人力资本水平提升的重要途径,我国农村人力资本投资长期以来面临着城乡二元结构教育体制的不良“路径依赖”,陷入体制困境,导致人力资本存量和质量都很低。农村基础教育的脆弱性和农业职业教育的滞后性都难以有效地起到对农村人力资本投资的推动作用,国家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为破解农村人力资本投资的教育体制困境提供了契机,客观上成为农村人力资本投资的内驱力。

农民;人力资本投资;新农村建设;教育体制

长期以来农村人力资本投资研究在国内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真正意义上的涉“农”(农村、农民、农业)人力资本研究在2000年后才出现,其主要的关注点在以农村教育为代表的人力资本与农民增收、农业 (村)经济增长等方面,研究者普遍认同教育、迁移、培训在农村人力资本投资中的重要性,肯定了农村人力资本投资对农民收入以及农村经济发展的正向作用,但也有研究发现农村人力资本投资的经济贡献率少于物质资本。实际上,教育一直被认为是增加收入 (尤其是非农收入)、获得更好的迁移机会的主要渠道。[1]立足于当前农村教育体制现状,理性分析农村人力资本投资遭遇的教育体制困境,对提升农村人力资本投资尤为必要。

一、当前我国农村人力资本投资现状及问题

(一)农村人力资本投资水平整体不足

教育是人力资本投资的主要渠道,是提高劳动者素质和就业竞争力的有效手段。与收入增长缓慢状况不同,农民对人力资本的投资一直保持着较高的增长水平,其中教育投资一直被放在首位。1980年—2005年间,在我国农户人力资本投资水平结构中教育投资一直保持着相当高的比例,平均达到了50.39%,同期健康投资和迁移投资分别是25.28%和24.17%。[2]但是,农村人力资本投资整体水平还不高,因为投资的主体主要是农民自身,投资又受到农民纯收入的限制,加上相关保障机制滞后,农民不得不分散在投资上的分配。[3]

(二)农村人力资本存量和质量不够

当前我国农村人力资本存量和质量可以从两个角度衡量,一是从农村劳动力总量上衡量,也即16周岁及以上具有劳动能力的人员。二是从农业从业人员总量上衡量。截至2006年末农村劳动力资源中,文盲占6.8%;小学文化程度占32.7%;初中文化程度占49.5%;高中文化程度占9.8%;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占1.2%。从农业从业人员角度看,截至2006年末,全国农业从业人员中,文盲占9.5%,小学占41.1%,初中占45.1%,高中占4.1%,大专及以上占0.2%。另外,全国农业从业人员中女性占53.2%,整体年龄偏大,51岁以上占32.5%。从相关数据我们可以得出:我国适龄劳动力人力资本存量和质量还比较低,整体质量堪忧。在农业从业人员中,受过技术培训、拥有资格证书的技术人员全国仅207万人,占从业人员总量的0.59%,具体见表1。

表1 农业技术人员数量 (单位:万人)

资料来源: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主要数据公报(第二号)、(第六号)数据整理,国家统计局。

显然,目前我国农村人力资本投资还远远满足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要求,尤其是不能和国家提出的建设新农村战略相匹配。

(三)农村人力资本投资陷入结构性困境

诺思认为,一个国家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制度变迁存在着“路径依赖”现象,路径依赖有良性和恶性之分。目前我国农村人力资本投资遇到的最根本问题是结构性困境,即陷入长期的二元结构困境,突出地表现于农村教育体制。长期以来,我国农村教育体制落后,城乡教育制度不公平,形成了农民受教育程度低→流动性差→收入低→受教育程度低的恶性循环。这种恶性依赖其结果是农民无法获得投资主体地位,长期处于边缘化的位置,从而使得当前我国农村人力资本投资无论是水平还是质量与发展的需要相比都远远滞后,这也是世界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普遍遇到的问题。同时需要注意的是,目前我国农村人力资本的溢出效应只表现为城市的外溢效应,没有形成对农村的内溢效应。

表2 近6年全国基础教育经费执行情况 (单位:元)资料来源:教育部国家统计局财政部关于2003、2004、2005、2006、2007年全国教育经费执行情况

二、我国农村人力资本投资的教育体制困境

当前我国农村教育体制的最大特点是二元制结构。首先表现为教育资源在农村与城市的配置严重失衡,其次是不仅城乡义务教育资源配置严重失衡,职业教育资源也主要投向城市。另外,与升学为主要目的的现有教育体系和着眼于农业科技的农业职业教育严重失衡。

(一)城乡教育严重失衡

建立在城乡二元制结构基础上的教育资源分配导致优质的教育资源多集中在城市,从而导致城乡教育过程不公平,阻滞了农村人力资本质量的提升。

1.教育投入城乡分配不平衡。长期以来,农村中小学生并没有获得与其占全国中小学生比例的同等教育资源投入。自2005年来,农村基础教育获得较大的投入增长,但是因为长期的投入不足导致的资源失衡不可能短期改变,即便如此,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还是相差很多。2007年农村普通小学生均预算内事业费同全国平均水平相比相差122.76元,农村普通初中生均预算内事业费比全国相差246.14元 (具体见表2)。同时需要注意的是,教育投入的增长赶不上教育支出的增加,农村教育投入相对不足。由此导致农村基础教育办学条件存在较大差距。在一些城市学校发展素质教育的同时,许多农村学校连最基本的教育设施如校舍、教学设备、图书都难以保证。另外,除了正规教育资源投入的巨大差别之外,城市还拥有更多资源和人力资本投资渠道,为城市学生提高人力资本水平提供了便利条件。如城市拥有众多业余学校、培训机构、文化馆、科技馆和体育馆等文体设施。而在农村,除了正规教育几乎没有其他人力资本投资渠道。统计公告。

2.城乡教育师资力量差距明显。首先,农村教师数量相对不足。在每10万人口中,城镇拥有中学80.3所,农村拥有中学5.08所(其中高中0.3所),城镇是农村的15.8倍;每1万人口中,城镇拥有中学教师68.33人,农村仅为24.33人,城镇是农村的2.8倍。[4]其次,从师资学历层次看,城市大大优于农村,农村师资呈现出学历层次低、优秀教师流失严重。同时,农村中小学教师年龄不断老化,2005年,对耒阳市农村小学教师的调查显示:45周岁以上占整个小学教师总数的52.5%,40周岁以下占总数的33.2%。[5]最后,农村教师结构严重失调,体现在教师跨专业代课现象普遍,农村中小学普遍存在学中文教英语、学地理教数学、学中文教化学,专业不对口的问题十分突出。

3.城乡教育质量有较大差距。城乡教育质量的差距主要体现在升学率和辍学率两个方面。农村教育资源的缺乏导致的直接后果是农村学生的升学率大大低于城市。2004年教育部“中国教育与人力资源问题报告”显示,我国目前初中毕业生升学率仅为52.6%,尤其是中部地区一些人口大省的初中毕业生,升学率多年徘徊在45%左右。同时,研究发现即便在“普九”已经验收的地区,普及义务教育的成果和质量也是很脆弱的。近年来,农村学生的辍学、流失率偏高,初中生辍学率根据官方公布的数字已达到5.47%。有的地方农村辍学率高达10%以上。而且,就许多地方的实际观察,农村学生的流失辍学率,比统计数字要高得多。[6]

4.更需要关注的是存在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城乡教育资源和教育机会的差距到高中阶段进一步扩大,最终导致城乡学生接受高等教育机会的巨大差距。统计显示目前全国高校农村生源学生比例是50%,重点大学为30%,其中中国农业大学1993—2001年间农村生源比例平均为39%,到2007年下降为31.2%,南开大学2006年、2007与2008年农村生源比例分别为30%、25%与24%,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华北电力大学以及北京理工大学近几年农村生源最高不超过1/3。[7]农村考生目前大多沉淀在高等教育的“中下层”,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还是城乡发展的不均衡,是“高等教育前段”(义务教育阶段、高中教育阶段)的投入差异带来的。在高考前,城市和农村考生已经出现了获取高等教育资源的不公平。

(二)农村职业教育发展严重滞后

1.理念落后,培养目标不清。2005年国家下发《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对“十一五”国家职业教育发展作了规划部署以来,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如招生人数、就业率、师资培训以及对资助政策体系等。但由于城乡二元制结构的影响,农村职业教育的理念和思路主体仍然是面向城市的,目前农村教育的主流还是升学教育模式,即“小学—初中—高中—大学”,专业技术教育和农村职业技术教育含量太低。轻视农业、看不起农村的观念还很普遍,认为农业苦、农业收入低、被人看不起总体比例占被调查人数的93%。抽样调查显示纯农专业一志愿填报率为63.45%,非农专业一志愿填报率为153.32%。[8]这种理念下的培养目标模式最终造成大量的无一技之长的初、高中毕业生待业。同时,乡镇企业却缺乏大量的初、中级技术人员、经营管理人员和有一定技术基础的工人。围绕农业职业教育、面向农业就业的职业教育在整个职业教育体系中的影响微乎其微,与农业发展的内在需要相差甚远。

2.农村职业学校数量不足,各级职业学校专业设置重视非农专业,经费投入普遍不足。截至2006年,全国初中60885所,其中职业初中仅有335所,只占0.55%。中等职业教育类学校总数占高中 (普通和成人高中)总数的46.37%,在校生人数比例是41.68%。总体看,职业教育落后于普通高中教育,农业职业教育又落后于非农业职业教育。江苏8所高职院校2000年—2004年纯农专业招生比例是36.7%,且总体处于下降中,2000年—2004年比例分别为65.2%、41.9%、38.2%、32.3%、28.9%。对部分院校的调查显示纯农专业平均占43.3%,最少的仅为24.1%。由于职业教育多元化的投资体系尚未实现,目前大多农业职业教育院校投入不足,纯农专业的普遍萎缩制约着农业职业教育学校的发展和提高,严重地抑制了农村人力资本投资。

3.农民的培训不够。2004年在我国农村劳动力中,接受过培训的只占10%,具有专业技术职称的人数仅占农村劳动力的4.6%,绝大部分农民终身没有接受过职业培训,也没有参加过其他任何培训活动。[9]2005年江苏对1%人口抽样调查资料显示,农村劳动力不仅受教育程度低,而且绝大多数不具有职业技术资格。2006年劳动力调查资料显示,农村就业人口中,不具有技术等级或职称的占98.06%,具有职业资格的占0.08%,具有职称的只占1.86%。近几年市场对劳动力需求较大,但需要的则是有技能的劳动力,而农村劳动力的现状无法满足需求,导致农村劳动力无法向非农产业转移。[10]

4.职业教育所需师资数量和质量不够。目前我国农业职业教育,尤其中等农业职业教育师资总体数量不足,结构不合理,双师素质教师比例还不能达到国家50%的要求。[11]笔者对安徽凤阳县农业职业中学调查显示师资力量严重短缺,特别是缺少专业教师和双师型教师,教师培养因经费不足而无法走出去学习、观摩,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技能等得不到更新和提高,教学方法已严重滞后于职业教育教改和现代学生发展需求。

(三)当前我国农村教育对农村人力资本投资的影响分析

1.模式单一,满足不了农业、农村、农民发展的需要。农村基础教育的脆弱和教育体制的僵化,造成办学形式单一,农村基础教育脱离农村经济发展需要。另外,农村职教和成教的设施、经费和人员很难一步到位,造成农村职教、成教流于形式,收效甚微。在教育投入方式上,形式上强调政府投入为主,其他形式为辅,而事实是政府投入不到位,又缺乏其他有效的多元投入渠道。最终造成城乡人力资本价值总量的巨大鸿沟。据统计,2006年城市人力资本价值总量比1978年人力资本价值总量增长了105倍,而同期农村仅增长23倍。同时地域差距也相当明显,2006年只有9个地区人均人力资本存量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其他22个地区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2]农村中学毕业生普遍欠缺农业科学技术知识和劳动技能,不能适应农村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现行的农村教育的重心并没有放在如何使教育更好地为生产和生活服务上,目标取向上不是“为农村”培养人才,湖南统计局的调查显示:农村高素质人口外流严重。2005年上半年,湖南外出劳动力与农村劳动力平均文化程度相比,其中文盲、小学的比重分别低3.42%和18.61%;初中、高中、中专、大专以上的比重则分别高15.38%、3.72%、2.34%和0.58%。[13]这说明农村仅有的高学历劳动力基本处于外流状态,不能对农业、农村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现实的智力支持。由此,现行农村教育已很难适应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对中高级专门人才的需求,尤其是以产业技术教育为目的的职业教育发展缓慢,已严重落后于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

2.农村教育供求结构严重失衡,导致农村人力资本配置效益低下,未能形成人力资本投资的良性循环。农村大学生基本以脱离农业、农村为主要目标,高校扩招并没有带来涉农专业人力资本供给的增多,相反是缩小了,农村教育供求结构严重失衡最终的后果是社会人力资本投资难以形成对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支持。[14]农村人力资本的存量和质量在这种情况下显然满足不了现代农业发展和企业的需要。据统计,全国企业在当地找到需要的熟练工人较难和很难总体达到了48.05%,说明这个层次的人力资本含量还偏低。在这种背景下,农村这个层次人力资本含量可想而知。同时企业对当地找到需要的技术人员以及管理人员也存在这个问题,尤其是技术人员较难和很难总体比例达到了54.3%,管理人员这项比例总体为50.93%,而对农村人力资本需求更密切的农林牧渔业和制造业对需要的技术类人力资本和管理类人力资本较难和很难总体分别达到54.9%和52.4%。[15]

另外,总体教育投入严重不足与少数行业和局部地区出现“教育深化”现象并存。求职者不能按照自己的意愿找到合适的岗位,而用人单位有时又很难寻找到具有某种特殊技能素质的人才,这种劳动力素质与经济发展的不匹配,成为结构性失业的原因之一。事实上,随着改革的深入,农业、农村、农民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的地位和作用并没有得到丝毫的削弱,反而越发成为中国现代化之路的必然选择。加大农村人力资本投资,必须打破目前的二元教育结构,加强农村基础教育,大力发展农业职业教育。

三、新农村建设:教育体制困境的破解契机

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2006年中央出台《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2007年1月中央又出台“一号文件”,为新农村建设更好地推进进行全面部署,指出“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从增加农民收入到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再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说明国家关于农村问题政策取向上的全面、彻底的转型,不仅是简单的“给予”,更是要培育农村发展的内生性因素,“一号文件”指出“必须加快改革步伐,为建设现代农业提供体制机制保障”,这预示农村体制如教育、医疗保险、财政金融、社会治理等体制转型序幕的开始。随着新农村建设进程的推进,体制保障必然要以体制的全面转型为前提,目前学界对此的研究明显还不足。十七大报告多次提出农村体制变革,显然,关于“三农”问题,中央政策经历了一个从增加农民收入到发展现代农业再到塑造新型农民,最后是农村体制改革这样一个逐渐深入并实现质的飞跃的过程。笔者认为农村人力资本投资所长期遭遇的二元体制坚冰已开始融化,农村体制转型为中国农村人力资本投资提供了内在的动力和条件。

在此背景下,新农村建设的总体目标势必对当前农民素质提出更高更新的要求,这种要求只有加大农民人力资本投资才能解决。“一号文件”指出“建设现代农业,最终要靠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更是首次明确提出“必须发挥农村的人力资源优势,大幅度增加人力资源开发投入,全面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为推进新农村建设提供强大的人才智力支持。”这意味着农村人力资本的投资越发显得必要和急切。新型农民是现代农业的人才智力支撑,是农村体制转型的推动器,是新农村建设总目标的根本推动力,也是建设总目标能否实现的根本保证。体制转型首先是教育体制的突破和转型,唯有此,才能给农村人力资本投资奠定良好的基础,继而造就大量的新型农民。实际上,据霍丽对城乡教育文化娱乐支出泰尔指数分解表明,近年来国家对农村人力资本投资已经有效地抑制和相对缩小了城乡人力资本投资差距。《国家人权行动计划(2009—2010年)》提出要“优先发展义务教育、农村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高高等教育质量,进一步推进校外教育,保障公民平等受教育权利。”这无疑对于目前的农村教育体制困境提供了破解的契机,有理由相信农村人力资本投资将会获得质的飞跃。经过投资形成的新型农民反过来又将推动农村教育体制乃至各项体制尽快转型,从而形成良性的互动,更好地推动新农村建设战略的实施,这也是科学发展观应有之义。

[1]李 实.农村妇女的就业与收入:基于山西若干样本村的实证分析 [J].中国社会科学,2001(3):56-69.

[2]杜 江,刘 渝.人力资本投资与农业经济增长:基于中国分省数据的经验分析 [J].经济评论,2008(3):23.

[3]邓叶丽,徐 君.农村弱势群体教育的问题与对策[J].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2009(7):22.

[4]郭剑雄.人力资本、生育率与城乡收入差距的收敛[J].中国社会科学,2005(3):27-37.

[5]湖南省统计局.湖南城乡教育差距逐步拉大农村基础教育任重道远 [EB/OL]. (2006-5-8) [2009-10-10].http://www.stats.gov.cn/was40/gjtjj-outline.jsp.

[6]李慧莲.农村义务教育的现实困境:辍学率反弹拉响警报[EB/OL]. (2005-01-18)[2009-10-10].http://www.sjzps.heagri.gov.cn/default3.aspx?id=10471.

[7]赵婀娜,田豆豆.重点高校农村学生越来越少城乡教育差距转为隐性[EB/OL].(2009-01-15)[2009-10-10].http://new s.xinhuanet.com/politics/2009-01/15/content-10659713.htm.

[8]顾卫兵.江苏农业高等职业教育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D].中国优秀博硕士论文库,2005(13):9-15.

[9]张 亚,郑予捷,刘 青.城乡劳动力市场一体化研究[J].农村经济,2006(9):98-101.

[10]江苏省统计局.江苏农村人口发展基本特征与制约因素探析[EB/OL].(2006-10-20)[2009-10-10].http://www.stats.gov.cn/was40/gjtjj-outline.jsp.

[11]曹 晔.中国农村职业教育改革发展30年主要成就回顾[J].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职教通讯),2009(1):29.

[12]中国人力资源部.中国人力资本状况评估[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8:156-157.

[13]湖南省统计局.湖南城乡协调发展步伐加快深层矛盾仍待破解[EB/OL].(2006-9-26)[2009-10-10].http://www.stats.gov.cn/was40/gjtjj-outline.jsp.

[14]杨宏翔.基于制度约束的新农村建设障碍分析 [J].学术交流,2008(1):74-77.

[15][作者不详].企业经营管理者对宏观经济形势、经济政策、企业经营环境及改革热点的判断、评价和建议[J].管理世界,2006(12):100.

Rattraps of Human Capital Investment Education System s in Chinese Rural Areas

ZHAN G Bin
(School of Politics,A nhuiU 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 ics,Bengbu 233030,China)

Education is an important method to enhance the level of human capital in rural areas.Investment in human capital in rural areas,however,has faced w ith long-standing urban-rural dual structure of the non-perform ing education system “path dependence”,which has led to lower current stock of human capital and quality.Ow ing to the vulnerability of rural basic education and the backwardness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in agriculture,it is hard to promote human capital investment.The strategy of building socialist new countryside put forward by the government provides an opportunity to solve the plight of education system of human capital investment,and has become an inner drive.

farmers;human capital investment;new country construction;education system

C963 文献标码:A

1672-9048(2010)02-0015-05

2009-12-28

张 斌 (1978—),男,安徽宿州人,讲师,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实践与人力资源研究。

安徽省高校青年教师“资助计划”项目 (2008JQW 061);安徽省高校省级优秀青年人才基金项目 (2009SQRS062)

(责任编辑:刘志新)

猜你喜欢

教育体制城乡职业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职业写作
城乡涌动创业潮
我爱的职业
加强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城乡一体化要两个下乡
缩小急救城乡差距应入“法”
城乡一体化走出的新路
朝鲜族教师教育体制发展问题研究
浅谈“双向五环”课堂教学模式在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