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的个人观研究
——历史唯物主义视野

2010-08-15成亚慧

常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年2期
关键词:现实性恩格斯本质

成亚慧

(上海师范大学哲学学院,上海200234)

马克思的个人观研究
——历史唯物主义视野

成亚慧

(上海师范大学哲学学院,上海200234)

马克思的个人观是在历史唯物主义形成的过程中产生的,它包含了丰富而深刻的内涵:个人的现实性是马克思个人观的基础、个性自由是马克思个人观的思想取向;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马克思个人观的价值目标。马克思个人观研究是历史唯物主义深度研究不可忽视的一个方向,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马克思的“个人观”;历史唯物主义;和谐社会

一、马克思个人观研究的原因

在计划经济时代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马克思的“个人观”研究是不被重视、甚至是被搁置的。直到改革开放后,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个人问题日益凸显,这才引发了关于马克思“个人观”的研究。当下“个人观”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个人主体性凸显,而与之相适应的个人主体性文化建设却相对滞后,出现以“自我中心化”、“物性化”等错误的倾向以及道德目的世俗化等矛盾;二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我国所倡导的集体主义价值观遭遇了前所未有的信任危机,尽管我们党对集体主义的内涵不断做出完善,强调了个人的合法权益,但个人附属于社会的核心思想没有变化。理论与现实双重矛盾的解决都需基于马克思个人观的研究。

历史上不同思想家的“个人观”可谓纷繁复杂,西方从古希腊起就关注对人的认识,主要有两条认识路线:一种是把人完全主观化,其中包含柏拉图主义的“理念人”、笛卡尔主义的“知识人”和存在主义的“孤独的人”等;另一种是把人完全客观化,其中包含费尔巴哈的“自然人”、亚当·斯密的“经济人”、孔德的“实证人”等。个人试图实现的关于本身的目的都被假定为独立于环境而存在的,是某种既定的存在,这些目标囊括了个人的需要、才能、本能等。[1]即把人的真实性归结为不受任何限制的无条件的“在”,然后凭借此依据去研究人和历史。用马克思的话说,它们实际上是抽象的没有前提的个人。结果历史或者是一部精神史,或者是一部物质史,总之没有现实的个人。马克思的个人观是在历史唯物主义形成的过程中产生的,是从扬弃黑格尔的精神性抽象的人——即“绝对观念”,到扬弃费尔巴哈的感性的模糊的人——即“类”,到扬弃施蒂纳的经验的自私的个人——即“唯一者”,以及对国民经济学的深入研究的基础上逐步形成的,从而实现了个人观的伟大变革。马克思的个人观包含了丰富而深刻的内涵。

二、马克思个人观的重要内涵

综上所知,“现实的个人”所面临的两大难题就是“非现实性”与“非自由个性”的问题。个人的“现实性”是“个性自由”的前提和基础,没有“现实性”,人的个性发展就无从谈起,即使有那也只能是抽象的人的发展、“虚幻”的人的发展。谈“现实性”归根到底也就是在谈人的个性解放与发展问题。马克思的个人观包含以下三个方面的重要内容:个人的现实性是马克思个人观的基础;个性自由是马克思个人观的思维取向;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马克思的个人观的价值目标。

(一)个人的现实性是马克思个人观的基础

“现实的个人”是马克思思想变革的最伟大的内核。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阐释历史观时提出:“我们开始要谈的前提不是任意提出的,不是教条,而是一些只有在想象中才能撇开的现实前提。这是一些现实的个人,是他们的活动和他们的物质生活条件,包括他们已有的和由他们自己的活动创造出来的物质生活条件。因此,这些前提可以用纯粹经验的方法来确认。”[2]66-67概括而言,唯物史观的前提是“现实的个人”,即从事物质生产活动的人。而“现实的个人”是如何实现的呢?个人的现实性,包含以下4个方面的内容:

1.个人生存基础的现实性。研究个人的现实性,首先要研究个人的生存基础,在马克思看来“个人怎样表现自己的生活,他们自己就是怎样。因此,他们是什么样的,这同他们的生产时一致的——既和他们生产什么一致,又和他们怎么生产一致。因此,个人是什么样的,这取决于他们进行生产的物质条件。”[2]68因此在研究个人的生存状态时应该把个人的生存基础即所从事的物质生产作为出发点。所谓“物质生活条件”,就是环境。对于环境马克思指出:“环境是由人来改变的”,“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或自我改变的一致,只能被看作是并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2]54

2.个人本质的现实性。关于人的本质,马克思有两处经典的论述,一是“当人开始生产自己的生活资料的时候,这一步是由他们的肉体组织决定的,人本身就开始把自己和动物区别开来。人们生产自己的生活资料,同时间接地生产着自己的物质生活本身。”二是“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2]67事实上,马克思是通过物质生产活动实现了人的劳动本质 (实践本质)和社会关系本质的统一。

关于人的本质,马克思强调个人本质主要有三个方面的特征:“一是个人与动物不同,他属于人这个类,因此,他具有个人之所以为人‘类’的类特性,舍此,个人就非人;二是个人与‘一般人’不同,他是现实的个人,而个人之所以是现实的个人,在于他是社会存在物,因此他具有个人之所以为现实的个人的社会特征,舍此,个人即非现实的个人;三是个人与他人不同,它具有与他人不同的个人特征,舍此即非具体的,有个性的个人了。”[3]这样看来,个人之所以为人,在于他经常有类特性、社会特性和个人特性三种基本的本质特征。而马克思强调人的本质主要在于人的社会性。这其中包含两层含义:首先,在人与动物相区别的层次上,人的本质在于自由自觉的活动——社会劳动;其次,在个人与他人、与其他时代的人区别的层次上,人的本质是人所处的特定时代的社会关系总和。生产实践是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是人之为人的类本质;社会关系总和是是在劳动过程中形成个人与他人的根本区别,是人的社会本质。就现实性而言,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生来就具有的本质,而是人为了生存,在生产、生活中与他人的交往关系中形成的;人的本质一方面是所有个体的人身上抽象出来的共同性,同时,也是能揭示人与人差异的东西。

3.个人存在状态的现实性。个人只有处于特定的社会关系中才是现实的具体的存在。现实的个人区分自己和动物的第一个历史行动,就在于他们开始生产自己所必须的生活资料;而这种生活资料的生产,同时也就是人们物质生活本身的生产,这种生产生活被马克思恩格斯称为“一切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也就是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2]78它包括“生产满足不可或缺的生活资料;生产满足再生产并且新生产的需要;人自身的生产。”概括来讲,生命的生产既是现实的个人通过劳动生产自己的生命,又是通过生育生产他人生命;但无论哪种关系都表现为双重关系;“自然关系”和“社会关系”。

“他人生命的生产”,也就是“父母和子女之间的关系,也就是家庭。这个家庭起初是唯一的社会关系,后来,当需要的增长产生了新的社会关系,而人口的增多又产生了新的需要的时候,家庭便成为从属的关系了。”[2]80于是社会关系的产生是由于人的现实的感性活动的需要不断增大而产生的。

值得注意的是,社会关系不能被看成是压制个性发展的桎梏,而应该看成是个体张扬个性的外在表现,是个体生命活动积极意义的产物。“人的本质是人的真正的社会联系,……而社会本质不是一种同单个人相对立的抽象的一般力量,而是每一个单个人的本质,是他自己的活动,他自己的生活,他自己的享受,他自己的财富。”[4]

4.个人的现实性表现为个人的自然结构和社会文化结构的统一。个人是现实生活过程的主体,个人的生存结构如何理解是不可回避的问题。个人的生存结构是自然结构与社会文化结构的统一。生存结构即“有生命的个人”。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文化结构是社会的基本构成部分及其基本要素之间关联的方式,具有多层次性。社会文化结构中包含了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其中,影响社会发展的根本因素是经济因素,政治和文化是经济发展的表现并一定程度上反作用于经济,马克思恩格斯的经济社会形态理论强调物质生产、生产力的决定作用。当生产关系、意识形态不适应于生产力的发展状况时,就要变革为新的生产关系和意识形态,但是不管是社会结构还是国家都是“从一定的个人的生活过程中产生的”,[2]71因此生产关系和意识形态的变革也并非是自发地进行调整的,而是在每个人对社会关系、社会结构的理解中,在他们相互交往的实践中产生的。“现实的个人”并非“孤立的个人”、“唯一者”,为了生存,必须和周围的自然界、他人交往,从而处在各种丰富的社会关系并隶属于一定的社会文化结构中的个人,对个人的影响主要在于文化结构。

(二)个性自由是马克思的个人观研究的致思取向

所谓个性自由是指人的一种自主状态,个人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兴趣、爱好,去展现自己的才华、发挥自己的能力,提高自己的素质,即个人自身的发展。马克思强调;“使自己的生命活动本身变成自己意志和意识的对象”而“仅仅由于这一点,他的活动才是自由的活动。”[5]96因此个性自由是人的发展意义上的自由,是个人以自己为对象自由自觉地改变自我的状态和过程。个性自由主要包括个人需要得到不断满足、个人素质和能力的不断提高,是三者的有机统一。

在自由王国中的个人“个性自由”表现为:第一,有高度的思想觉悟与道德水平,能自觉地把个人融化在社会与集体之中,不会以自己的行动去损害集体和他人的利益;第二,具有高度的科学文化素质和多方面的劳动技能,能自觉地运用自由时间来充分地发挥和发展自己的能力;第三,有高尚的精神生活与审美情趣,对生活保持积极、乐观、向上的态度;第四,从狭隘的地域性的个人变成“世界历史性的、真正普遍的个人”,即消除了地域和种族的界限,能以身作则地实现人类的博爱、和谐与世界大同。社会主义可能还达不到这些,但可以此为努力的目标。

全面发展的个人的社会组织形式:自由人的联合体。在阶级社会中,社会发展同普遍的个人自由相对立,少数人的发展以牺牲大多数人的发展为代价和前提,所以不是一切人的发展,因此,马克思称之为“虚假的共同体”。而“真实的共同体”是摆脱阶级剥削和阶级压迫的自由人联合体,在自由人联合体中,社会发展和个人的发展之间的对立将会消失,成为互相促进的良性循环,自由王国中自由的个人,将是占有人的全部本质的“一个完整意义的人”、“丰富的人”,是真正成为社会、自然界和人类自己的主人。

(三)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马克思个人观的价值目标

针对近代工业化时代人性的片面发展的困境,马克思、恩格斯提出了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思想。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当阶级差别在发展进程中已经消失而全部集中在联合起来的个人手中的时候”,“代替那个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前提。”[2]294在这里马克思把每个人的自由发展看作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前提,可见个人是居于基础性层面之上的。关于“个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理论界谈的比较多,但正确理解的却相对较少。现在人们谈起的个人的全面发展,主要包含个人能力、潜能等得到发展,或者是个人素质得到提高。马克思在《1857—1858年政治经济学批判手稿》中提出:全面发展的个人所处的社会关系是历史的产物,实现个人的全面发展是建立在交换价值的基础上的生产力为前提的,“这种生产在产生出个人同自己和同别人的异化的同时,也产生出个人关系和个人能力的普遍性和全面性。”[5]108-109由此可见,马克思认为,个人全面发展要达到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实现个人关系和个人能力的普遍性和全面性。实现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就在于个人克服了与自己与他人的异化,更加充分地发展“个人关系、个人能力的普遍性和全面性”,至此个人就不再以个体的生存或下一代的繁衍或者阶级利益为本质了,而是以现实的个人以及他们的总和的生存与发展为其本质,也就是以自然环境和人类社会的和谐统一为其本质。第二,个人身心和谐发展。一个健全的个人不仅应当拥有健康的身体,而且应当拥有健康的心理即自由、豁达、率真的性格,这样才能适应丰富而全面的社会生活。第三,个人需要的全面和丰富。个人的需要应当是全面而丰富的,尤其是人的高层次的需要如自我实现的需要等是个人的自我本质力量的积极确认。[6]

实现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路径:

第一,大力发展生产力和占有丰富的社会关系。首先是占有高度发达的生产力。只有占有生产力,促进生产力高度发达,劳动将使人们得以自身的价值,个人将有越来越多的时间从事其他创造性活动,享受自己和他人的劳动成果,而且劳动是能够随意选择的——不受职业、地域或者身份的局限性。其次是占有丰富的社会关系。“社会关系实际上决定着一个人能够发展到什么程度,”[7]295只有交往的扩大和社会关系的丰富,才能使狭隘地域性的个人成为世界历史性的真正普遍的个人所代替。只有在这个时候,社会共同体有责任和全体社会成员一起努力创造条件朝实现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方向努力。

第二,大力发展教育。马克思认为发展教育“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8]可见发展教育是重构精神生活价值取向的第一步。从事社会性的精神生产,是人类的基本特征之一。在共产主义之前,精神生产只为少数人垄断,绝大多数个体被排斥在外,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就要求每个人都有权利、能力进行精神生产,这并非说让每个人都成为“拉斐尔”,而是说“每一个有拉斐尔才能的人都应当不受阻碍发展的可能”[5]108-109

第三,大力推进“真正的共同体”。也就是建立真正的共同体,它是“个人的这样一种联合 (自然是以当时已经发达的生产力为基础的),这种联合把个人的自由发展和运动的条件置于他们的控制之下”,[7]85只有在真正的共同体中,个人才能够“实现自己的充分的、不再受限制的自主活动。”[7]129为了实现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政府必须转变职能,实现由管理型政府向服务性政府转变,而且必须切实制定政策并落实到每个社会成员之上,让他们拥有民主选举、民主管理、民主决策、民主监督的权利,加大公众参与民主政治的广度和深度,使政治权利成为保护和提供有利措施的保障,调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主动性。只有将重建政治价值取向落实到制度建设上,只有在新的价值取向内化为人的普遍思维、日常行为准则,才能真正获得人们的自觉认可。构建新价值体系的制度建设、新的思维和行为方式是结合在一起的。

三、马克思的个人观的现实意义

马克思的哲学与以往旧哲学最根本的区别在于它是“改变世界”而并非仅仅是“解释世界”,马克思的个人观不仅是深化研究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途径,而且也确立了指向人类现实生活的唯物史观和哲学实践的思维范式,这对我们当前构建和谐社会实践中完善社会主义集体主义价值观,为实现人与社会的和谐统一.提供了理论支撑。我们既要坚持集体主义价值观,又要立足于马克思个人观的基本思想,不断完善和发展我国的集体主义价值观:“必须从它的本来的意义上‘扬弃’它,就是说,要批判地消灭它的形式,但是要救出通过这个形式获得的新内容。”[9]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实践中建立与“真正的共同体”相适应的集体主义价值观要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国家应该制定法律确实保障个人的合法合理利益不受任何团体或个人的任意践踏。保护个人正当利益的差别性和独特性,允许个人通过正当途径追求正当利益作为经济活动的目的和动力,保障个人的正当利益是社会主义集体主义价值观的基础,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社会整体利益的实现,必须借助于每个劳动者在国家宏观调控下积极、自主、创造性的劳动才能达到,因此除了国家或民族遭受到大的灾难否则任何团体和个人不得以集体的名义侵犯他人的合法利益。

其次,协调好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分配是正确处理好集体与个人关系的前提。一方面,社会主义国家倡导的是集体主义价值观,为了国家和每个个人更好地发展,在资源稀缺的情况下,我们首先保护集体利益。马克思、恩格斯也曾指出:“既然正确理解的利益是整个道德的基础,那就必须使个别人的私人利益合于全人类的利益。”[10]即“个人利益必须符合集体利益”,但在国家、民族没有面临危机时,个人可以选择不无条件的牺牲自己的利益来服从集体利益,只是个人被要求在追求自身利益时不能损害集体利益。另一方面,尽管任何事物都具有矛盾,但我们也可以创造同一性的条件,协调好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建立一种互利互惠的机制,促进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和谐发展。当两者真的遇到冲突时,比较好的方法就是“通过协商,有条件地牺牲个人利益”。

再次,完善相关领域的制度、法律,加强政府职能的转变和公民民主监督权,为完善社会主义集体主义价值观提供有效的保障。社会主义集体主义既是道德原则又是政府治理国家的政治制度,就后者而言,需要一个强有力的政府作为后盾。所以我国政府要切实作到“尊重和保障人权”、“以人为本”转变政府职能,争取早日建设成为服务型的政府,而非管理型的政府。政府首先立足于马克思个人观的本真精神,完善相关制度、法律,从而做到完善社会主义集体主义价值观有法可依,违法必究。各项制度、法律要做到制定时公开透明,执行时公平、公正。另外要扩大公民个人的民主决策和民主监督权利,以防止一些腐败官员为了一己私利侵犯集体和他人的利益。

最后,大力宣传与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作用。首先党根据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制定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是当下比较完备而正确的价值观念。在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思想领域出现了许多价值观,如个人主义、拜金主义等等,我们既不能对这些不利于个人和国家成长的价值观强行遏止,因为每种价值观的存在都有其一定的历史原因,也具有一定程度的合理性,又不能置若罔闻,不加引导。所以我们应该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作用,将根据时代不断变化的与“核心价值体系”相适合的政治理念落实到工作实处,如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理念,基层民主的建设等等。

[1][英]史蒂文·卢克斯.个人主义[M].阎克文,译.江苏: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69.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黄楠森.人学原理[M].广西:广西人民出版社,2000:418.[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24.

[5]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 (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6]庞世伟.论“完整的人”[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9:232.

[7]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8]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530.

[9]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23.

[10]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67.

Marx’s“Personal View”——Vision of HistoricalMaterialism

CHEN G Ya-hui
(The Graduate College of Philosophy,ShanghaiNormalU niversity,Shanghai 200234,China)

M arx’s“personal view ”came into being w ith the development of historical materialism,and it contains rich and profound connotations:human’s reality constitutes the basis ofM arx’s“personal view ”,and personal liberty constitutes the ideological orientation of M arx’s“personal view ”;each individual’s free and full development constitutes its value object.Research on M arx’s“personal view ”is a very important perspective that can not be neglected for further study of historicalmaterialism.

M arx’s“personal view ”;historicalmaterialism;harmonious society

B038 文献标码:A

1672-9048(2010)02-0006-05

2010-03-08

成亚慧 (1982—),女,江苏泰州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

(责任编辑:刘志新)

猜你喜欢

现实性恩格斯本质
马克思恩格斯青年时代诗歌创作再评价
《海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强化学术性和现实性并举
温州城市“拥江发展”的战略性和现实性思考
温州城市“拥江发展”的战略性和现实性思考
色彩的堆积——迈克尔·托恩格斯作品欣赏
回归本质
马克思、恩格斯对中国的观察与预见
童年的本质
谈新闻标题的现实性
对求极限本质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