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010年中国古代侠义小说学术研讨会综述

2010-08-15徐军华胥惠民

铜仁学院学报 2010年5期
关键词:侠义水浒传小说

徐军华,胥惠民

( 新疆师范大学 文学院,新疆 乌鲁木齐 830054 )

2010年中国古代侠义小说学术研讨会综述

徐军华,胥惠民

( 新疆师范大学 文学院,新疆 乌鲁木齐 830054 )

2010年8月在乌鲁木齐举行了全国侠义小说研讨会。会议讨论了侠义复仇与过激行为问题;《水浒传》侠义的多向度以及在其中出现的文侠形象;清代公案小说对《水浒》侠义精神的背逆与“伪侠”的出现;清代的女侠与情侠问题;侠义小说中的“混混儿”是侠义的变形。会议还讨论了三派侠义小说的写法及影视改编问题。

侠义小说; 《水浒传》的侠义影响; 女侠; 情侠; 影视改编

侠义小说在我国源远流长,侠义文化在我们民族文学中具有重要地位与广泛影响。为了弘扬中国古代侠义小说中爱国爱民、主持正义、和谐友爱的崇高精神和传统道德,新疆师范大学文学院邀请国内著名专家学者于2010年8月1日至8日在新疆师范大学隆重召开了“2010年中国古代侠义小说研讨会”。参加此次研讨会的专家学者共40余人,分别来自全国10余个省市的近20所高校、研究机构和学术杂志社。这次研讨会不仅是全国首届关于古代侠义小说的专题研讨会,而且是在产生武侠小说天山派、昆仑派的故乡召开,自有不同凡响的意义。新疆师范大学领导很重视这次研讨会,校长阿扎提·苏里坦教授亲自出席开幕式并致开幕词,对与会学者表示热烈欢迎,并谈了自己对古代侠义小说的认识。他特别指出:“希望与会的专家学者不仅要研究侠义小说的一般问题,还应该研究侠义小说与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统一的问题”。福建师范大学著名的中国小说史家齐裕焜教授在致答辞中,重点谈到了中国古代侠义小说的源流、发展及演变。

本次大会学术讨论围绕中国古代侠义小说展开,以期能在更广阔的文化背景下,进一步拓展和深化对中国古代文学的认识。

一、关于侠义小说中的复仇行为

“复仇”是一个惊心动魄的字眼,它既是一个重要的社会现象,也是重要的文学主题,而在侠义小说中出现复仇行为则历久不衰。在侠义小说中经常会出现好人向坏人复仇,或侠客帮助被压迫的人向压迫者复仇。它揭露了社会的黑暗和罪恶,也表现了我们民族要求伸张社会正义的理想信念,同时也宣泄了人们现实中的愤懑情绪。王立、刘卫英先生曾主编了《中国古代侠义复仇史料萃编》,从血亲复仇、侠义复仇、女性复仇、反暴复仇、丧悼复仇、忠奸复仇、动物复仇等诸多方面详细梳理了中国古代作品中的复仇行为。在此次研讨会中,福建师范大学齐裕焜先生在其文《对侠义小说中过激的复仇行动的看法》中专门讨论了过激的复仇行为。齐先生首先为与会学者厘清了中国古代侠义小说的历史发展概况,指出“《史记》中《刺客列传》、《游侠列传》可视为侠义小说之滥觞”,后来在汉魏六朝《吴越春秋》、《搜神记》、《世说新语》等小说中形成了雏形,而比较典型的侠义小说主要出现在清代中叶以后,如《绿牡丹》、《三侠五义》、《施公案》等。到了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侠义小说的创作蔚为大观,形成了新派武侠小说,到了20世纪五、六十年代,台港新派武侠小说风靡一时,出现了金庸、梁羽生、古龙三大家。新派武侠小说在内容上、思想上、艺术上都有创新,为侠义小说注入了新的生命力。其次,齐先生重点谈了侠义小说中关于侠义复仇的问题。他以《水浒传》为例,认为侠义小说中的复仇行为“常常表现得超越常理,残酷和扩大化”,他指出“在这些复仇残酷化和扩大化的行为中,最为现代人难以理解,感到恶心、愤怒,不可原谅的是吃人肉问题”,并着重考察了历史上关于吃人肉的问题,文中指出在三国、唐五代、宋元时代,史书、小说、戏曲等作品中屡屡出现吃人肉的记载,而这种食人现象与文化陋俗有关。齐先生在发言最后指出:“我们既要看到侠义小说中复仇的残酷化和扩大化表现了作者世界观、价值观的落后和带来的负面影响,又要看到这是人类进化过程中产生的现象,与现代人的人道主义观念有很大的距离,我们不能苛求古人”。

二、关于《水浒传》的相关研究

元末明初出现的文学巨著《水浒传》属我国最早一部侠义小说。《水浒传》对于后世出现的侠义小说影响深远,它所展现的魅力不仅在于来自不同阶层的英雄好汉们身怀绝技,更在于作品中所体现的侠肝义胆的胸怀,他们嫉恶如仇,除暴安良,为国为民,舍生取义。这种精神文化内涵,这种文化情韵正是《水浒传》历数百年而弥新的真正原因。书中浓重的英雄侠义、义气和忠义,一向为世人所称道,因此也成为最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古代侠义小说的代表作品。本次研讨会中多位学者就《水浒传》这部作品从不同角度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福建师范大学冯汝常副教授在其《水浒侠义的多向度及其融合》一文中指出,虽然《水浒传》所塑造的英雄及其行为在历代评点中一般多被赋予豪杰、好汉、枭雄、豪侠、侠盗等名号,表现出除强扶弱、济人困厄等侠义精神,但是《水浒传》中的“侠”具有多向度特征,不仅出现了看重武力行动、以刚勇或暴力手段助人的武侠,而且还出现了以财物或道义扶助他人的文侠;不仅存在个体的刚勇侠义、团伙的兄弟义气,而且还有梁山泊英雄集体侠义转向融合忠义的大义。这些不同向度的侠义、义气及忠义才是《水浒传》英雄侠义的特色。冯汝常副教授认为“《水浒传》中英雄的侠义表现在个体、群体与集体等不同层面并具有各自的特点,最终个体的豪侠之义、团伙的兄弟义气转向融合为集体的家国忠义,完成了由单纯侠义向侠义与忠义融合的整体转向”。他认为正是这三个向度的存在使传统侠义的单一概念已不能够穷尽同一文本,故多向度的思考以解读水浒英雄侠义成为必然。

福建师范大学涂秀虹教授提交了版本研究文章《从〈鲁提辖拳打镇关西〉看金圣叹评改本的精致化文本》,专门就《水浒传》的简本、繁本作详细对比。涂秀虹认为,繁本的重要特征在于文字描写细密,注重文学性,金圣叹评改本则是《水浒传》版本中文本最为精致化的一种,相对于简本而言,它提升了小说的艺术性。她在发言中重点分析了这回故事主人公的侠义性格。她认为鲁达是《水浒传》开篇着力塑造的第一个英雄形象。就像小说以高俅开篇表达“乱自上作”的题旨一样,《水浒传》写一百零八将而首先推出鲁达也是有其深意的,是以他作为水浒英雄的典型代表,作为“侠义”的典范来描写;他是为广大读者所推重的真正水浒精神的化身。涂秀虹说:“他本来与金氏父女素不相识,非亲非故,纯粹出于同情和义愤,慷慨解囊,倾力帮助金氏父女摆脱恶魔,安全回乡;同时惩治恶霸,伸张正义。他的行为纯粹是为人而非为己,其中没有一丝半点一己私利的想法。如此侠义的英雄在全部《水浒传》中找不出第二人。”作为提辖的他本来有自己的身份地位,如今不仅失去了公职和地位,而且受到通缉。他没有得到任何好处,只是给自己惹来了无尽的麻烦。然而,他从来没有后悔过。后来打周通、救林冲,仍然义无反顾地锄强扶弱,主持正义:“这就是侠义的本色。” 发言中,涂教授也分析了鲁智深的名字,认为“鲁”即粗鲁急躁,“达”即豁达大度,“智深”既可从佛学角度作深度阐释,也可理解为世俗意义上的聪明和智慧,他的名字表现了这个人物性格虽然粗鲁,但粗中有细,具有丰富、多层的性格特征,而这种性格也正是繁本这种婉曲细致的描写才能展现出来。

会上也有学者论述了《水浒传》对后世侠义小说的影响。福建师范大学段春旭副教授撰文讨论了清代侠义公案小说对《水浒传》侠义精神的背逆。她在发言中提到《水浒传》的侠义精神内涵包括以武犯禁、拯世济民、建立政权三个方面,书中的英雄表达了对封建社会统治秩序的反叛与撼动,但到了清代的公案侠义小说中出现了反水浒侠义精神的倾向,表现为侠客成为维护封建统治的工具、忠君色彩浓厚、“义”重于生死的观念被“忠”高于一切的思想所代替。作者也从清政府高压政策、市民阶层愿望和公案小说文学样式等几个方面分析了这种反水浒侠义精神形成的原因。

合肥学院吴莺莺副教授和曲阜师范大学杨峰副教授主要就人物形象方面作了阐述。吴莺莺副教授《论〈水浒传〉与〈儒林外史〉中的侠义人物形象》一文将两部作品中的侠义人物形象作了详细梳理,从侠义人物、“伪侠”、女性侠义人物三个方面作了分别阐释,认为《儒林外史》的主旨不单纯是批判科举制度,同时也呈现出了封建末世精神世界的全面腐朽和崩溃。杨峰副教授《论吴用之“用”》一文认为“智多星”吴用是中国古代小说史上少有的“智”、“侠”结合的军师艺术形象,反映了中华民族对智慧的推崇,吴用之“用”的本质就在于“活得像个人样”,有作为活生生的个体的人对生活的基本追求,表达了人类追求任性而为、自由自在的生存状态的美好愿望。这个形象在中国小说史上和中国文化史上,其人格力量都是独具魅力的。

福建工程学院杨式榕副教授以时间历史为序对《水浒传》不同阶段的续书研究情况进行了回顾和评述,认为以往许多研究多集中在明清时期的续书,而较少关注民国时期出现的众多《水浒传》续书,她在发言中最后指出:“《水浒传》续书研究还有很大的空间有待挖掘,特别是有必要对民国时期的续书,展开个案分析,探讨原因,从而完善并发展《水浒传》续书研究领域”,此篇论文为今后的《水浒传》续书研究提供了新的可待挖掘的方向。

三、关于清代、民国时期侠义小说的讨论

清代中叶以后,成熟的侠义小说大量出现,陈平原在《千古文人侠客梦》中就曾指出“我主张把清代侠义小说作为武侠小说类型真正成形的标志”,代表作品如《绿牡丹》、《三侠五义》、《施公案》等。到了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侠义小说掀起高潮,一些文人、学者及作家、名流相继投入武侠小说创作行列,由是百家争鸣,汇为繁响,不肖生、赵焕章、顾明道、李寿民(还珠楼主人)、白羽等人的武侠小说蔚为大观。本次研讨会中,有学者就专门撰文探讨清代、民国时期的侠义小说,并有独特见解。

新疆教育学院刘坎龙教授在其文《论“义”为“侠”之灵魂——浅谈〈三侠五义〉的侠义结合》中指出侠义小说与武侠小说不能划等号,武侠小说强调的是“武”,侠义小说强调的是“义”。文中通过对历史存在之“侠”复杂性的分析以及“义”之宽泛内涵的阐释,认为《三侠五义》是“侠”与“义”结合的典范,作品中的侠客行侠仗义的两种模式,既与历史上的“侠”相关联又有所演变,而其最突出者则为“侠”与“义”的紧密结合。

河南大学张乐林副教授在发言中主要分析了晚清剑侠形象的转变,包括嗜血性格的弱化、忠孝品德的强调、与朝廷关系的改变、仙性的提升等几个方面。张乐林副教授认为,在这个转变过程中宗教观念的转变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究其渊源,最早标明“武侠小说”的是中国近代著名翻译家林纾发表在《小说大观》第三期上的短篇小说《傅眉史》。参加此次研讨会的福建工程学院苏建新教授主要致力于林纾的思想文化研究,会上苏教授提交了《林纾的侠义书写》一文,梳理了林纾“聊斋体”小说《技击余闻》、《荆生》中的侠士形象,并向在座专家学者回顾了林纾其人所具有的极其鲜明、可敬可佩的侠义风范,指出人品、文品相映成辉的林纾,以自身的侠义书写为今人重新解读了“文如其人”的真义。

河南大学李国平副教授的发言让大家耳目一新,他主要以20世纪40年代北方最负盛名的社会言情小说家刘云若为例,指出“在一个个令人称奇的言情故事中,刘云若写出了众多市井人物,精心绘制了一幅幅天津市井风俗图。而在这一幅幅‘市井图’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堪称天津特产的混混儿。‘江湖气’正是与‘脂粉气’并列的刘云若小说另一重要特征,也是其小说受到当时流行一时的武侠小说影响的重要表现”。文中分析了刘云若的《沽上英雄谱》、《旧巷斜阳》、《粉墨筝琶》等几部作品,指出他作品中数量众多、形色各异的“混混儿”为其作品渗入了鲜明的江湖气,“刘云若小说突出的是这些混混儿们的无赖、硬气、讲究规矩义气,而这些显然都是与武侠小说、与‘侠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的。换言之,刘云若小说中的混混儿们堪称另一种形式的‘侠义’,是‘侠义’的变形”。

四、关于侠义小说中的侠女形象

在中国封建社会中“女正位乎内,男正位乎外”的角色定位,使女性多处于男性附属地位,而没有独立的人格和自主意识。在中国文学作品中怨妇弱女比比皆是,而侠义小说中出现的侠女形象可谓“异军突起”,与传统女性大相径庭。与传统的女性形象相比,其行为表现和思想性格都非常独特,侠女形象的出现既可以增添作品的传奇色彩、满足读者求新好奇的阅读心理,同时又是用以平衡结构、衬托男英雄的重要手段。此次研讨会上,有专家学者将目光投向了侠义小说中的侠女形象问题上,并作了精彩发言。

中国人民大学王昕副教授撰文《清代小说的侠女形象》,梳理了白话和文言小说中侠女形象的演变趋势,得出结论,认为这两种文体中的人物形象都是从剑侠向女性气质和传统的性别角色回归,通过侠女形象的转变可以看出这些侠女的意义就在于重申了性别规范的价值,女性只有服膺于性别角色的设定,进入父子伦常秩序才能获得人生价值的圆满。苏州职业大学童李君博士在其《读〈聊斋志异侠女篇弹词〉》一文中指出该篇弹词突出表现了侠女的侠客气质并叙述其如何行孝报恩,着意渲染了其真实的侠义精神。而这篇弹词中拥有的侠义、孝道、报恩等诸多方面的教育功能,与发表当时的时代背景也是相契合的。

五、关于《聊斋志异》中的情侠形象

新疆师范大学胥惠民教授在关于侠义文化精神的分析中提出了比较新颖的观点,也引发了与会专家学者的热烈讨论。他在《说〈聊斋志异〉中的情侠形象》一文中,认为《聊斋志异》对侠的概念有所拓展,提出了“情侠”这一概念,书中也多有这种以爱情或朋友之情作为基础的仗义行侠的情侠。认为《聊斋志异》中的情侠形象包括:以纯情助人为乐的义侠;把助人与爱情结合在一起的情侠;为人延续宗祧而又贞洁自守的情侠等几类。虽然《聊斋志异》中情侠行为的施受对象比较单一,是特定的个人或者特定的家庭,这种侠义行为一生可能只实行一次,只对一个人施行,但其“赴士之戹困,既已存亡死生矣,而不矜其能,羞伐其德”的侠本质是一样的。发言中他对一些学者提出的“以性行侠”的学术观点进行了商榷。他说:“‘以性行侠,济困扶危’的提法,我之所以不敢接受,因为大凡侠义行为都具有榜样的力量,是可以效法的,但是‘以性行侠’却没有榜样这个特点。”

六、关于侠义小说的艺术描写

武打描写应该说是侠义小说的核心问题之一,但多数研究者更关注侠义小说中的文化意义,而较少关注武打描写。扬州大学董国炎教授另辟蹊径,撰文《“武打小说”三派写法平议》专门探讨了侠义小说中武打描写的三派写法。“武打小说”有质朴写法、虚幻写法、虚实结合三派写法,其中质朴写法与书场说书有紧密联系;虚幻写法主要是文人自由创作的产物,但过分虚幻本质上违反中国武侠文学的文体规定性;虚实结合的写法在思想和艺术两个方面适应了中国武侠小说的发展,但虚实关系、虚实尺度的把握至今是重要难点。发言中,董教授特别提到目前出现的大量玄幻、奇幻、魔幻、灵异等小说,不仅侠义精神不足,而且武打描写随意虚构,呼吁学界必须及时对武侠小说的根本特制和基本写法做一些思考和调整。

七、关于侠义小说与电影

侠义小说与影视改编也成为这次学术会的议题之一,东南大学姜耕玉教授在此次研讨会上重点探讨了这方面的问题。姜教授在发言中指出《卧虎藏龙》这部电影改编自王度庐同名小说,开启了中国民族化类型电影进行全球化生产营销的成功模式,使中国武侠电影真正获得了世界影坛的认同。这部电影主要展现了侠义中儿女情长的现代性。姜教授通过电影中李慕白和余秀莲、玉娇龙和罗小虎两类爱情悲剧的分析,认为《卧虎藏龙》既体现了王度庐原著的悲情,又有李安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反思,给传统的侠义和爱情注入了强烈的现代意识,非常值得我们深思。

在讨论中代表们认为侠义小说及后来的续书、相关的传统小说,原本就大多是以说书的形式出现的。随着曲艺、戏曲的发展,一些评书、评话、鼓书等曲艺形式表现的侠义类书目的故事,其中惟妙惟肖的英雄形象,浅显通俗的语言,生动曲折的情节,精彩纷呈的武打场面,变得更加喜闻乐见。从20世纪20年代平江不肖生向恺然的《江湖奇侠传》被拍成《火烧红莲寺》电影并风靡全中国起,侠义小说的被翻拍就长久不衰,形成中国电影特有的一种类型——武侠电影。长久的历史文化孕育了中国特有的侠文化,而侠文化又成为中国武侠电影的文化根基,而探讨侠义小说与武侠电影的关系,则更具有时代感和现实感,一方面旨在继承中华民族传统的侠义文化,另一方面希望能为中国新时代的武侠电影寻求一条新的出路。

来自全国各地的诸多专家学者齐聚天山脚下,围绕古代侠义小说各抒己见。此次研讨会既有学术的交流,也不乏思想的交锋,提出了许多富有创见性和启发性的观点, 希望能为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的深入发展提供些许帮助。

Abstract:The national seminar on chivalric novels was held in Urumqi on August 2010. The meeting discussed the problem of the chivalric revenge and violent behavior; the multidimension of chivalry oftheWater Marginand figures of literary chivalries in it; the violation of chivalrous spirit oftheWater Marginfrom the Qing detective novels and the appearance of "pseudo chivalry" appeared; the issues of female chivalries and sentimental chivalries in the Qing Dynasty; and the issue that the "bully children"is the deformation of the chivalry. The writing and of the film adaptation of chivalric novels of the three schools were also discussed in the meeting.

Key words:chivalrous novel; chivalrous affect ofthe Water Margin; female chivalries; sentimental chivalries; movie adaptation

(责任编辑 朱存红)

A Summarization of Symposium on the Chinese Ancient Chivalrous Novel in 2010

XU Jun-hua, XU Hui-ming
( College of Literature, Xinjiang Normal University, Urumqi, Xinjiang 830054, China )

I207

A

1673-9639 (2010) 05-0058-04

2010-09-07

徐军华(1979-),女,山东泰安人,新疆师范大学文学院讲师,院长助理。

胥惠民(1940-),陕西蓝田人,新疆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从事中国古代文学教学与研究。

猜你喜欢

侠义水浒传小说
那些小说教我的事
郭沫若的侠义观新论
读《水浒传》,看北宋社会风俗
真正的好汉——读《水浒传》有感
《红楼梦》中侠义抒写述论
试论《水浒传》的道教思想
唐代侠义小说中的竞技活动
展浩然之气,昭侠义之风
《水浒传》(节选)教学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