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清中叶台州藏书家郭协寅藏书事迹考略

2010-08-15胡平法

台州学院学报 2010年1期
关键词:郭氏临海藏书家

胡平法

(台州学院 办公室,浙江 临海 317000)

清中叶台州藏书家郭协寅藏书事迹考略

胡平法

(台州学院 办公室,浙江 临海 317000)

临海郭协寅是清朝乾嘉时期台州最著名的藏书家之一,以专聚台州遗书闻名于世。在他的“八砖书库”藏书中多旧钞本,总数不下三四百种,编有《八砖书库目录》4卷,被临海藏书家洪颐煊称为“今之林表民”。他的一生致力于台州文史研究,参编《临海续志稿》,著有《台州述闻》、《三台书画志》等,为宋世荦刊刻《台州丛书》提供多种版本。

台州;藏书家;郭协寅;藏书;事迹;考略

浙江台州历史上的藏书家以宋、清两朝最多,临海郭协寅是清朝乾嘉时期台州最著名的藏书家之一,以专聚台州遗书闻名于世。

一、郭协寅生平及藏书事迹

郭协寅(1767-?年)(道光九年还在)字沧州,号石斋,又自号“八砖居士”,晚号“清潭逸叟”,诸生,光绪年间编印的《台州府志·文苑》有传。

郭协寅好古、嗜学、多才,渊懿博雅,精于琴艺,喜欢收藏,特别喜欢聚书。不过,他只是一个秀才,没有做过官,无法利用宦游之际搜求各种书籍,又因为他偏居一地,不能到处购藏,所以没有成为收藏大家。

郭协寅的藏书楼“八砖书库”在临海灵江上游的永安溪畔更楼(今临海市永丰镇),是郭氏居住的“灵溪山馆”的一部分,郭协寅曾经邀请临海戴景祺等名士题咏,编成《尚友录》2卷。据《益庵笔记》载:郭协寅藏书处初名“传清”,后改称“古菇阁”,他的老师方旭曾经为他写过记。因为好藏古砖,他又把藏书处改名为“八砖书库”。又据临海学者项士元先生的《台州经籍志》记载,郭协寅编有《八砖书库目录》4卷,可见郭氏藏书不是一个小数目。不幸的是,郭氏的这本书目已佚。郭协寅或购或录,不辞辛苦,一生有多少卷藏书积储在他的“八砖书库”里,我们今天已不得而知。民国《临海县志》有他的传,称他:“好聚书,尤留心乡邦文献,搜罗宏富,出宋世荦、洪颐煊二家之右。”[1]140

藏书难,守书更难,守书不散难上难。郭协寅的大部分藏书是传抄的,他对自己的收藏自然是非常珍惜,然而他的儿子元晖(字晓村)早逝,白发人送黑发人,这给了他沉重一击。郭家后继无人,家道中落。在郭协寅的晚年,他听说自己的同乡潘震基(字旭斋,号日初)也好聚书,经常拿着“八砖书库”的旧藏卖给潘氏。据《两浙著述考》记载:“石斋之书,抄本概归潘氏三之斋。”可见晚清临海藏书家潘震基的乡贤著述多有从郭协寅那里买来的,郭协寅的旧藏得以流传而没有泯灭,有赖于“三之斋”续藏了。程霖在《咸丰临海县志稿》序中说,咸丰十年(1860年),程霖、洪瞻台等在修《临海县志》时,他们向潘震基借书100余种,其中许多是郭协寅的旧钞本。

藏书最怕水火,民国十七年(1928年),“三之斋”着火,潘震基所藏书籍,包括郭协寅的抄本及已归“三之斋”收藏的《八砖书库目录》4卷尽付灰烬。幸亏此前台州府志馆有部分传抄,这些传抄本在新中国成立以后归临海县文管组保存,我们在今天才得以使用,并可以窥视到昔日郭氏精神之所寄。

郭协寅“八砖书库”的其它藏品也逐渐散失,等身著作,化为云烟。人去楼空,藏书楼亦圮。据《项士元自订年谱》中记载,项士元先生在1953年1月9日到临海城区台州土特产运销公司审检废旧书籍,检得旧书490斤,大部分系各姓宗谱(计59姓60余部),还见到郭协寅“八砖书库”散出的书。

二、郭协寅藏书特色

郭协寅好藏古砖,在台州可谓最先,他以“八砖书库”为藏书楼名,就是因为郭氏专门“集古砖之有题识者”,[2]家中藏有古汉砖八块。据方旭说:他“复喜古今石刻,深山穷谷,必摹之为快”。[1]439他还收藏古钱,曾经向台州历史上最著名的藏书家、“小停云山馆”主人洪颐煊借来洪氏所藏的古钱,连同郭氏家藏的,摹成图,撰《钱荟》1册。据他在自序中说,这本册子收集的古钱,最早的是汉孝文的半两,最迟的是明朝崇祯时期的钱币,以及僭伪、异域、杂钱等,一共收入了253种。

作为收藏家,选择一个好的收藏专题,是收藏有成的关键一步。天下有收藏价值的东西太多,许多珍贵的藏品价格不菲。郭协寅在收藏活动中根据自己的实力与喜好,把收藏台州历代古籍作为终生追求,取得了辉煌的成绩。晚清路桥收藏家杨晨在《瀛洲咫闻》中称郭协寅“收藏台人著述最富,多旧钞本”。他“博学嗜古,好聚书,家贫不能购,从同里宋(世荦)、陈(淞)借钞之。尤留心桑梓故实,手录乡先辈遗书数百种。”[3]

“八砖书库”抄本多、乡贤著述多,这是郭协寅二大收藏特色,在他的“维桑与梓必恭敬止”、“专聚三台一辈书”、“石斋手钞”等藏书印中也能够充分地反映出来。郭协寅的藏书印很多,还有 “协寅”、“石斋”、“八砖书屋”、“小桥流水即沧州”、“别出新意成家”、“临海郭家藏书”、“石斋经眼”、“石斋过眼”、“石斋藏”、“勖吾郭公”等等。从中可以看出他的藏书印的印文内容丰富多彩,其中有表鉴赏校读的“石斋经眼”、“石斋过眼”,表闲情逸致的“小桥流水即沧州”,表雅趣和癖好的“专聚三台一辈书”等。

(一) 专聚三台一辈书。乡邦文献是地方史科的一个方面,搜集地方人物资料,编辑他们的著述,是清朝藏书家们着力收藏的一个重要部分。台州藏书家开始搜辑台州文献,从宋朝临海李庚开始。李庚聚书数万卷,辑《天台前集》3卷,临海藏书家林表民续之,又为《天台前集》、《天台续集》增辑别编。台州各县藏书家为什么爱藏乡邦先哲遗书呢?晚清藏书家黄岩王 在光绪《太平续志正补》中说,因为这类书“向乏传本,或仅草稿,或年久失板,残编断简,廖廖垂尽者益夥”。[4]

项士元先生在《浙江藏书家考略》中说:自道光至清末,“各家所藏,大多趋于版本及乡邦文献二途”。[5]郭协寅是一介寒士,他没有实力购求版本,只能以搜集乡邦文献为己任,用他有限的闲钱,以人弃我取的原则,进行收藏乡邦文献这个专题,通过长期的积累,他终于成为一代富有特色的藏书家。他在“专聚三台一辈书”这枚印文中就清晰地表明了这一点。据吴晗先生的《江浙藏书家史略》收辑的资料记载,郭协寅“于乡先生遗集搜求尤力,手录储八砖书库,不下数百种”。[6]清朝临海藏书家、“荫玉阁”主叶书说他“好古嗜学”,“尝以吾台搜茸遗书者,宋林先生表民,明谢祭酒方石,国朝则首推石斋”。[1]460

郭协寅收藏乡邦文献主要通过在书肆上购买,到友人家搜寻,借藏书家藏本手抄等途径,他对于“乡先辈遗集搜求尤力,手录储八砖书库,不下数百种”。[1]460如清朝临海张应伦的《乐游轩诗》,“余于友人家得一帙,五律十四首,七律六十四首”。[7]据浙江省著名收藏家、学者洪颐煊在《台州札记》自序中说:“同邑郭石斋茂才协寅亦留心桑梓,每来城过访,必剧谈终日。余笑语曰:‘君今之林表民。’”[1]514可见,称郭协寅为宋代临海历史学家林表民的是洪颐煊了。

郭协寅藏书必定亲自署检,编有《八砖书库目录》4卷。他为我们保存了一批不可多得的乡贤著述,如临海洪若皋《左传正业》6卷、洪颐煊《孝经郑注补正》1卷(鲍廷博刻入丛书)、明朝临海包与的《四书题旨》5册、冯《滇考》、清朝临海江豫《四书便蒙辨义》、清朝临海张应伦《乐游轩诗》、清朝临海何柏章撰辑《续台考剩稿》6卷中的人物考一册。他还藏有明朝临海陈函辉所撰的 《寒喜集》2卷、《寒江集》3卷、《寒玉集》11卷,清朝临海陈璜所撰的《陈子枕书》、《陈子雨书》各1卷等等。又如明朝状元临海秦鸣雷的《谈资》3卷,郭协寅抄为上下二卷,后来归潘氏三之斋收藏;万历《天台县志》原刊本20卷等,曾经归他收藏,后来也卖给了潘震基的“三之斋”。他是一位寒士,但是,当他收藏到明朝临海陈函辉的《寒玉集》,他还是出资刊刻了这部罕见之书。

(二)“八砖书库”多抄本。作为藏书家,需要具备有闲钱、闲工夫、闲地方这“三闲”。郭协寅生逢清朝盛世转折时期,他几乎把他的全部心血和精力都倾注在图书的收藏方面,孜孜不倦,多方寻求。然而,由于家庭的经济实力有限,并不能使他随心所欲地收购那些昂贵的善本,因此,他花费了大量的精力,钞录他所无法购入的稀世珍本。

其实,古人常抄书以读,藏书家中也多手抄书。中国古代图书之抄本,是中国古代著述中,一批没有刊刻印行于世,仅以抄本形式流传于民间的著述。郭协寅作为一名传统的知识分子,他只是继承了这一传统,像一些文人雅士,甚至可以说像嗜书成癖的人一样,把钞书作为独秘之乐、独享之趣。虽然在他的“八砖书库”中没有得到数目可观的宋椠元刊和珍贵秘本,但是,他根据自己耳目所及,“遇有善本及藏稿,辄录副以归”。[8]他的老师方旭也说:“郭子石斋,旧游吾门。好聚书,遇善本罕有者,辄手录。”[1]439我们所知道的“八砖书库”的钞本图书,虽然有时候一部就是一卷,如陈璜所撰的《陈子枕书》,一共52篇,但都不是普通古籍,有的图书多的有几十卷,他也认真抄录。他在宋世荦重刻《嘉定赤城志》跋中说:这部书“予向只得其半,后假洪筠轩别驾所藏,与友人沈椒岩钞足之,谋以馆谷付梓未果”。[9]574可见,《嘉定赤城志》40 卷就是他借洪颐煊的旧藏钞录成套的。

嘉庆时,临海文人辈出,他们横向之间的交流可以增加各自的见识。郭协寅与宋世荦、洪颐煊、洪震煊、金鹗、沈河斗、陈淞等文人多有往来,沈河斗还撰有 《郭石斋老友读书石龙庵诗以讯之》等诗。他退食之余就与好友们讲析疑义,考证异同。归家之后,左图右史,搜集遗文坠简,为之一一整齐补缀。对于搞收藏的来说,最有意义的是,通过这样的准学术交流还可以丰富个人的藏量。郭协寅除了自己购买书籍以外,他与当时台州的不少藏书家多有往来,这使他得以找到另一条藏书的渠道,就是到当时临海藏书家那里借钞,如他到宋世荦、陈淞那里都钞过书。在临海承先室收集到郭协寅的笔墨是他于道光九年(1829年)辑录的清朝临海诗人侯嘉著《夷门诗抄》十四卷、《诗余》一卷、《杂文》一卷,共三册,有沈德潜序,道光九年(1829年)郭协寅跋。此书版心有“临海县公立图书馆”字样,又有“临海项氏寒石草堂鉴藏书画”、“曾经民国二十五年浙江省文献展览会陈列”朱文印等。又如《金存庵集》十九卷,清抄本,二册,明朝临海金立敬(1514-1592年)撰。金立敬,字中夫,号存庵,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进士,官至工部侍郎,民国《台州府志·名臣》、《临海县志·名臣》有传。该书清朝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九月经天台张廷琛校阅并题后说,此书《四库全书总目》未载,郡邑旧志都没有记载,传本稀少。原为道光初年郭协寅从金氏后裔金寸泉家钞出,后归临海藏书家潘震基所有。清朝学者黄岩王舟瑶修《台州府志》时,得“潘氏进藏书数十种,而是集存焉”。[1]498王氏“命录一副本”,即为此二册。潘震基的藏书早毁。此书原藏项士元处,有“曾经民国二十五年浙江省文献展览会陈列”朱文印,今亦藏在临海承先室。

这样日积月累,集腋成裘,功夫没有辜负他的一片苦心,经过不懈的努力,他亲手抄录储藏在“八砖书库”的不下数百种,多至千余卷。确切地说,在他的藏书楼中,收藏的乡邦文献达三四百种之多。陈立堂《郭克(石)斋三台经籍存徵录目》书后说他辑有 《郭氏文献录》、《三台世谱》,《民国临海县志》引黄瑞的话说:《郭氏文献录》“分上下册,首卷诗、次卷文,三卷人物,皆博采史志原文,持择不苟,体例亦甚完善。协寅嘉庆间名诸生,渊懿博雅,喜聚台州掌故,手钞乡贤遗书不下三四百部。尝佐洪达泉大令修邑志,时人比之宋林表民云。”[1]411“八砖书库”搜罗宏富,缥缃满架,洋洋大观,终于成为一座藏书名楼,巍然峙立于台州。

郭协寅一生嗜书,依靠借抄他人藏书使家藏典籍达数千卷,尤其因为他手抄之书,或行或楷,一笔不苟,工整可观,并且其中多有旧钞本,因此为后来收藏家所看重。

三、郭协寅的藏书贡献

古今藏书家大多是刻苦治学的学者,郭协寅虽然不是目录学家,但他编有 《八砖书库目录》4卷;他不是校勘家,却曾经帮助宋世荦校勘陈耆卿的《嘉定赤城志》;他不是出版家,没有钱出版自己的著作,却刻印了临海陈函辉的《寒玉集》。可以说,他是一个藏而能鉴、鉴而能读、读而能校、校而能刊、刊而能精的藏书家。此外,他以“八砖书库”的厚藏为基础,在台州地方文史研究方面和为宋世荦刊刻《台州丛书》作出了杰出的贡献,这最值得我们记取。

(一)致力台州文史研究。藏书是通读之资,学问之本。郭协寅忘我地沉浸于藏书这个无穷的世界之中,这是他精神寄寓之所在。汗牛充栋的满楼图籍,使他得到了莫大的慰藉。他的老师方旭说他:“尤娴桑梓故实,轶事琐闻,原原本本,人共目为两脚志书。”[1]439清朝著名学者阮元主修《两浙金石志》时,知道郭协寅的大名,邀请他与沈河斗专采访台州。嘉庆初年,郭协寅还与洪震煊、沈河斗修《嘉庆临海志》10卷,三年告成。嘉庆九年(1804年),他与沈河斗同撰《东湖志》2卷,可惜的是他所撰的《巾子山志》今已失传,今存经籍稿一卷,金石稿一卷,后归叶书收藏。

郭协寅撰《台州述闻》2卷(一作3册),把台州的遗闻轶事,网罗殆尽了。学者王 说:“石斋先生留心文献,著述甚多,此其不经意之作,然已足见其网罗之富矣。”[1]460底本曾经藏沈河斗家,项士元所藏稿本今存。他还撰有 《三台经籍存征录目》、《台诗录存》1册(今有旧写本),编有《天台后集》、《天台后集补遗》(今存抄本)、《赤城续集》1 册、《夷门诗抄》14卷3册 (今存临海承先室)、《继一堂诗集》1册、《郭氏诗综》、《郭氏遗芳诗选》4卷、别编 1卷、《群贤赠草》1 卷、《金诚斋(金鹗)传》。郭氏考证、辑录的作品还有 《临海著录考》、《台州金石录》、《临海金石录》(未完成之作)、《康熙志书目校补》、《八砖书库目录》、《郭氏人文录》、《三台世谱》等。郭协寅自己的诗文收在他的《石斋文(钞)稿》中,今有清抄本1册,藏临海市博物馆,另外又有《石斋遗诗》1卷。

郭协寅撰写的《三台书画志》,共4卷,是台州历史上最早的一本台州书画篆刻家传记,今有旧写本。它辑录了台州籍的和官于台、寓于台的画家,兼及闺阁、方外之书画家,从晋朝的郗到明朝的传灯,共180家,每条“各引所出书,颇为不苟”。《台州经籍志》说,清朝光绪时,叶书、许谦善藏有抄本,叶书抄录了这部书,嘱咐王 为序,准备拿去刻印而没有结果,稿本今藏临海市博物馆。清朝光绪年间,黄瑞在《三台书画志》的基础上,增补了清代书画家及前代新发现者,共290余人,辑为《台州书画识》10卷、附识1卷。所引用的各种书,与郭协寅的比较,更为详博,但是,这部书亦没有印行,稿本今藏临海市博物馆。

(二)为宋世荦刊刻《台州丛书》提供版本。私家藏书容易遭受毁灭性的灾难,尤其是火灾与战争的影响。此外,私家藏书具有独占性,藏书家们往往留有遗训,称借书给他人者为不孝,这就削弱了藏书功能的发挥。台州许多私家藏书的开放性也是很有限的,他们或出于独得可矜的心理,或出于害怕损失,最多是在家族与藏书家之间开放。

郭协寅的“八砖书库”收藏当时在台州的知名度很高。据民国《临海县志》转引叶书的话说:“当时吾台藏书家,首推洪(颐煊)、宋(世荦)二氏,二家所无,则求之石斋。”[1]460宋世荦刊刻《台州丛书》一共10种,其中郭协寅为他提供的版本就有3种,如明朝大旅行家临海王士性撰写的《广志绎》,在他生前未曾刊行,到了清朝康熙年间才有刻本出现。当他的同乡、“古铜爵书屋”主人宋世荦想找来重刻时,这本书已流传绝少。据宋世荦在《重刻〈广志绎〉序》中说:此书“惟同邑洪筠轩司马颐煊家有藏本”,[10]而当时洪颐煊远在广东做官,他只好到郭协寅的“八砖书库”去看看。结果不负所望,郭协寅的藏书楼里有抄本。

郭协寅还曾经把自己所藏的明朝太平(今温岭市)谢铎重印的、陈耆卿《嘉定赤城志》的残册借给宋世荦抄录,后来宋世荦把它刊入《台州丛书》中。郭协寅还帮助宋世荦校对过《嘉定赤城志》。从宋世荦重刻《嘉定赤城志》的序言中知道,当时谢氏的“重梓之版已散佚”,[9]1在台州藏本已罕见。我们今天见到的全国仅存宋朝28部地方志书之一的《嘉定赤城志》,包括临海市博物馆等处收藏的,也都是宋氏刻本。如果没有“友人洪筠轩别驾颐煊、郭石斋茂才叶(协)寅各得残册,交互影钞,遂成全帙”。[9]1宋氏就无法替我们完整地保存下这一套珍贵的志书。

历代私家藏书最难能可贵的是寒士藏书。寒士藏书虽然数量不大、珍本秘籍无多,然而,他们对书的痴迷偏嗜,为我国书林留下了另外一种佳话,常常令人掩卷赞叹,郭协寅可以说是其中一个典型的人物。他节衣缩食,或购或藏,相互借抄,集聚乡贤著述,为我们保存、传播了许多台州优秀的文化典籍,他乡情浓于水,藏书之功不可没,这样的寒士值得我们记取。

[1]何奏簧.民国临海县志[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6:140.

[2]宋经畲.砖文考略[M].广仓学排印本,1916(中华民国五年).

[3]喻长霖,等.台州府志:卷一百二十[M].上海游民习勤所1936(中华民国二十五年):1623.

[5]项士元.浙江藏书家考略[J].文澜学报,1937 年,(3)1:20.

[6]吴晗.江浙藏书家史略[M].北京:中华书局,1981:76.

[7]洪颐煊.台州札记[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4:1.

[8]王舟瑶.光绪台州府志:卷一百二十[M].台州旅杭同乡会,1926(中华民国十五年).

[9]陈耆卿.嘉定赤城志[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4.

[10]王士性.广志绎[M].北京:中华书局,1981.

A Research on Book Collection of Taizhou Book Collector Guo Xieyin in Middle Qing Dynasty

Hu Pingfa
(Administration Office,Taizhou University,Linhai,Zhejiang 317000)

Guo Xieyin is one of the most famous book collectors for his special collections on posthomouspapers in Taizhou. He has edited Ba Zhuan Shu Ku with four volumes, most of which are hand-written copied books with four thousands at least.So he is called as Lin Biaomin by Hong Yixuan.He has devoted himself on research of Taizhou history and literature.In his life,he has joint edited Supplemment of Linhai Chorography, written the books like Taizhou Shu Wen, San Tai Painting and Calligraphy,and provided the help for Taizhou Series Book.

Taizhou;book collector;Guo Xieyin;book collection;deeds;research

G264

A

1672-3708(2010)01-0008-05

2009-12-16

胡平法(1966- ),男,浙江永康人,爱好文物鉴赏与收藏,从事地方历史文化研究。

猜你喜欢

郭氏临海藏书家
临海余丰里民宿
临海不完全折腾指南
太皇太后要跳楼?
一场宫斗引发的倒霉剧
剪纸作品
郭子仪孙女:身处皇家,哪有岁月静好
临海变“大海”
清藏书家袁廷梼枉生平发覆[1]——一个苏州家族的兴衰
《先秦至隋唐五代藏书家考略》补考
苏州藏书家许博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