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天台宗净土修持之特色
2010-08-15曾其海
曾其海
(台州学院 人文学院,浙江 临海 317000)
隋唐天台宗净土修持之特色
曾其海
(台州学院 人文学院,浙江 临海 317000)
隋唐时期,弥陀净土信仰以其简单的修行方法(易行道)、借助阿弥陀佛的愿力(他力)死后升西方净土为号召力,博得了许多信徒。佛教其他各宗派纷纷吸收弥陀净土信仰,以求发展,天台宗也不例外。但天台宗在继承慧远“念佛三昧”的基础上,从天台的立场出发,把弥陀净土信仰定格在天台“止观双修”的“观”的范畴,只作为禅观的一部分内容。试以智《净土十疑论》、飞锡的《念佛三昧宝王论》为例加以说明。
念佛三昧;弥陀净土;净土十疑论;念佛宝王论;智;飞锡
汉末、三国时期,《无量寿经》、《般舟三昧经》等弥陀净土经典已传译中土,中土的弥陀净土信仰也因之而萌芽、发展。弥陀净土信仰在中土的流布,一般认为分成三支,日本净土宗宗祖源空在《选择本愿念佛集》中说:
如圣道家血脉,净土宗亦有血脉。但于净土一宗,诸家不同,所谓庐山慧远法师、慈愍三藏、道绰善导等是也。[1]
源空把中国净土信仰流布划分为三系:即慧远、慧日、道绰善导。显然,源空的划分带有地域色彩。道绰善导一系代表的是北方净土信仰特色,此系以持名念佛为主,强调他力往生,此系充分体现了净土信仰的简易性特色;庐山慧远一系所代表的是南方净土信仰的特色,此系以观想念佛为主,融禅、智、净三者于般舟念佛三昧中,偏重于般若空慧,不强调他力往生。其后天台宗弘传的净土信仰就属该系;而慈愍慧日一系,则糅合净土信仰内部南北二系以及禅教戒净等各宗特点,因而自家特色不明显。
一、慧远的 “念佛三昧”
东晋末年,中国南方的弥陀净土信仰主要以庐山慧远结莲社念佛为代表。由此,他被南宋宗晓和志磐等人尊为净土初祖。[2]关于慧远弥陀净土信仰的特点,任继愈先生主编的《中国佛教史》卷二中认为:
就禅法言,慧远赞赏的有两种:一是所谓念佛三昧,一是所谓达磨多罗禅。[3]
慧远于太元六年(公元381年)入庐山,元兴元年(公元402年)始结社念佛,义熙十二年(公元416年)卒于庐山,在庐山35年。而佛驮跋陀罗是义熙七年(公元411年)左右到庐山,从时间上推算,慧远只是死前的四五年时间里才从佛驮跋陀罗受达磨多罗禅法。这表明慧远居庐山主要修习的禅法还是念佛三昧。
何谓“念佛三昧”禅法?念佛三昧一般分为持名念佛、观想念佛和实相念佛。《广弘明集》卷三十载有慧远的《念佛三昧诗集序》,《序》云:“夫称三昧者何?专思寂想之谓也”。它有“感物通灵”的“神变”之功效。“又诸三昧,其名甚众,功高易进,念佛为先”。因为,入此三昧者能以外之所缘和内心“交映而万象生焉”。[4]《大智度论》卷七也载:
念佛三昧名十方三世诸佛常以心眼见如现在前。问曰:“云何为念佛三昧?答曰:念佛三昧有二种:一者声闻法中,于一佛身,心眼见满十方;二者菩萨道,于无量佛土中,念三世十方诸佛,以是故言念无量佛土诸佛三昧常现在前。”[5]
可见,慧远所说的念佛三昧即大乘禅法的般舟三昧。关于这一点,也可从慧远与鸠摩罗什关于教义的讨论中看出。如慧远的 《鸠摩罗什法师大义》卷中的《次问念佛三昧并答》中云:“远问曰:念佛三昧,《般舟经》念佛章中说,多引梦为喻。”[6]可见,慧远将念佛三昧和般舟三昧同等视之。《般舟三昧经》中确多引梦中虚境来喻见佛现前。如其《行品》就说:
欲得见十方诸现在佛者,当一心念其方莫得异想,如是即可得见。譬如人远出到他郡国,念本乡里家室亲族,其人于梦中归到故乡里,见家室亲族,喜共言语。[7]
可见,慧远在庐山结社念佛所行的 “念佛三昧”就是“般舟三昧”。那么,慧远修般舟三昧禅法与弥陀净土信仰又有何联系呢?《般舟三昧经》的“行品”能说明这个问题。《行品》云:
佛言,菩萨于此间国土,念阿弥陀佛,专念故得见之。即问,持何法得生此国?阿弥陀佛报言:欲来生者当念我名,莫有休息则得来生。佛言,专念得往生,常念佛身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巨亿光明彻照,端正无比,在菩萨僧中说法不坏色。[7]
慧远晚年尤重禅法而行般舟念佛三昧,而行般舟三昧导致他信仰弥陀净土。般舟三昧禅法提倡观想弥陀身相、净土庄严境界,另一方面,般舟三昧是随般若学而发展起来的大乘禅法,它以“假有性空”(般若思想)为旨趣。如《般舟三昧经·行品》。云:
闻经大欢喜,作是念:佛从何所来?我为到何所?自念佛无所从来,我亦无所至;自念欲处色处无色处是三处意所作耳,我所念即见。心作佛,心自见,心是佛心,佛心是我身……是法无可乐者,设使念为空耳,无所有也。菩萨在三昧中立者,所见如是。[7]
这就是说,行般舟三昧禅法中所见的佛相是心相(心作佛),是假有故。所见之佛非外来佛,非实有,是性空故。可见,慧远的念佛三昧体现的是禅智并重,般若学与净土思想相结合的特点。这一点也成了后来智处理天台思想与净土思想关系的准则。
这十个问题,从提问看,前九个问题的内容皆未超出昙鸾《往生论注》和道绰《安乐集》的内容范围。从回答看,这些题答也大多本于昙鸾和道绰的著述。比如:它用难行道、易行道之说,以及《大智度论》中先须成就自利然后才能利他的思想去应答第一个问题;用二谛说去应答第二个问题;用《随愿往生经》的义旨去应答第三个问题;用《无量寿经》、《观经》、《阿弥陀经》之旨去应答第四个问题;用自力、他力、易行道、难行道之说去应答第五个问题;从在心、在缘、在决定三方面去比较十念与无始以来恶业间的轻重,去应答第八个问题。以上应答皆复述昙鸾和道绰的思想。另外,在对第六、七、九这三问题的应答,也有与昙鸾、道绰相似思想。
天台弥陀净土思想,主要受晋末慧远般舟念佛三昧禅法的影响,在修净土时主要奉持观想念佛,这个特征也体现在《净土十疑论》之中。比如在生因业行方面,《净土十疑论》认为具有厌离行和欣愿行二种。
所谓厌离行,即以不净观去观自身之不净,以引起对自身的厌离想;同时又以七种不净观去观男女交合、怀胎分娩诸事之不净,以引起对淫欲的厌离想。
不净观为五停心观之一,为治贪身,观身之不净也。此中有二:一者观自身之不净,二者观他身之不净。
观自身之不净有九想,又作九相:一用胀想,观想死尸之膨胀相;二青瘀想,观想风吹日晒,死尸变为青瘀之色相;三坏想,观想死尸腐败之相;四血涂想,观想死尸败坏后,血肉涂地之相;五脓烂想,观想死尸脓烂腐败相;六啖想,观想鸟兽来啄食死尸相;七散想,观想鸟兽啄食后,死尸筋骨头手分裂破散相;八骨想,观想死尸血肉既尽,只有白骨狼籍相;九烧想,观想火烧归于灰土相。智的《法华玄义》卷四上,在“九想”中加进“死想”而删去“散想”,并以此九想对治六欲:死想破威仪、言语之两欲;胀想、坏想、啖想破形貌欲;血涂想、青瘀想、脓烂想破色欲;骨想、烧想破细滑欲。
观他身之不净有“五不净”:一种子不净,是身以过去之结业为种,现以父母之精血为种;二住处不净,住母胎不净之处;三自相不净,是身具九孔,常流出唾、涕、大小便等不净;四自体不净,由三十六种不净物之所合而成;五终竟不净,此身死竟,埋则成土,虫啖成粪,火烧成灰,究竟推求,无一净相。
又七种不净为:一种子不净,烦恼业因之内种,父母遗体之外种,皆为不净;二受生不净,父母交媾赤白和合之不净;三住处不净,于不净之女体,胎处十月者;四食啖不净,胎中食母血之不净;五初生不净,言十月满足初生时之腥秽狼籍;六举体不净,薄皮之下,皆为秽物;七究竟不净,业尽报终,捐弃于 间之不净流溢。
不净观法,是天台宗一种重要的修持法,如智在《童蒙止观》的“正修行”中说,修观有对治观与正观二种,其中的“对治观”即包括以“不净观对治贪欲”。[8]智在同书的“善根发”中也大力提倡“不净善根发相”,主张修九想不净观。[8]此外,智 在他的《摩诃止观》、《法华文句》、《法华玄义》中对不净观都有专论。
欣愿行又分为:“一者先明求往生之意;二者观彼净土庄严等事欣心愿求”两种。所谓明求往生意者,“即是发菩提心,远离三种障菩提门,得三种顺菩提门(慈悲门、智慧门、方便门)。这实际上是本于天亲《往生论》中的说法。
所谓“观彼净土庄严等事欣心愿求”行,其内容为:
二明欣心愿求者,希心起想缘弥陀佛,若法身,若报身等金色光明八万四千相;一一相中八万四千好,一一好放八万四千光明,常照法界,摄取念佛众生。又观彼净土七宝庄严妙乐等,备如《无量寿经》十六观等,常行念佛三昧及施、戒等,修一切善行,悉已回施一切众生,同生彼国,决定得生。此谓欣愿门也。
三、飞锡《念佛三昧宝王论》主张通念三世佛
飞锡,《宋高僧传》卷三有其传。他初学律仪,后研习天台法门。著有《念佛三昧宝王论》三卷(今存)。[9]
《念佛三昧宝王论》旨在“通念三世佛”。所谓“三世佛”是指未来佛、现在佛、过去佛。未来佛,一般都指弥勒佛。但飞锡的未来佛却指现在的众生。飞锡立论的根据是《楞伽经》,该经有“如来藏自性清净,转三十二相入于一切众生心中”的文句。所以,飞锡认为“一切众生皆如来藏”,未来都将成佛。因此,不当存佛与众生的分别之心,而应当象《法华经》中常不轻菩萨一样,凡有所见,不论是何众生,皆当礼拜赞叹而敬之。一般学界认为,飞锡的念一切现在众生即为念未来佛的思想,是受了三阶教的不分凡圣大小而普敬一切众生的 “普真普心佛法”思想的影响。
飞锡的念现在佛指念阿弥陀佛,并认为专念西方阿弥陀佛即有通念三世佛的效果。他在《念佛三昧宝王论》卷中专论念现在佛。
飞锡的念过去佛是指释迦牟尼等佛,他的《念佛三昧宝王论》卷下专论念过去佛。在该卷中,他还论述了有念与无念、心与佛、往生与无生等对立观念的关系,以及是否以献花等三业去供养佛等问题。最后提出了“八万四千波罗蜜门皆是念佛三昧之异名”的“万善同归,皆成三昧”的主张。
值得一提的是,飞锡的《念佛三昧宝王论》仍体现天台法门的“一心三观”和“止观并重”的修持特色。如《念佛三昧宝王论》卷中的《是心是佛是心作佛门》云:
想不异空,空不异想,名第一义中道之理也,此显法身矣。空即是想,名俗谛之理也;恒沙万德,皆依俗谛,此显示报身矣。想即是空,名真谛之理也;破二十五有,得二十五三昧,常空常化,和光利物,此显化身矣。是则以三观观三谛,证三德,成三身,乃至十种三法。[9]
飞锡认为,佛有法身、报身、化身三身,故念佛三昧禅法的步骤也应与显佛三身相对应,亦与天台的空、假、中三观三谛相结合。这种禅法的步骤为:先以“想即是空”的真谛空观去显化身,再以“空即是想”的俗谛假观去显报身,再以“想不异空、空不异想”的第一义谛中观去显法身。
《念佛三昧宝王论》卷中的《念佛三身佛破三种障门》又云:
若欲将念三身破三种障,今试明之。尔佛身之生,以止观生,止观不均,其障必起。念佛之人,修止必沈,昏暗障起,而障化身佛又须以观心第之,念白毫光,破昏暗障也。修观心浮,无恶不造,而障报身佛;还修于止,止一切恶……若二边障动……障法身佛也;以中道第一义空破之。
飞锡主张“止观双修”,不可偏颇,否则就障显三身佛。
总之,隋唐时期天台宗对弥陀净土修持,始终站在天台宗的“止观双修”、“一心三观”等立场上,把它纳入“观”的内容。智主张观想念佛(包括厌离想和欣愿想);飞锡把三谛三观与显佛三身结合起来的通念三世佛。
[1]选择本愿念佛集[M]//大正藏·卷四六.
[2]乐邦文集[M]//大正藏·卷四七.
[3]任继愈.中国佛教史(第2卷)[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
[4]广弘明集[M]//大正藏·卷五二.
[5]大智度论[M]//大正藏·卷二五.
[6]鸠摩罗什法师大义[M]//大正藏·卷四五.
[7]般舟三昧经[M]//大正藏·卷一三.
[8]童蒙止观[M]//大正藏·卷四六.
[9]念佛三昧宝王论[M]//大正藏·卷四七.
The Characteristics of “Pure Land Practice” of Tiantai Buddhism in Sui and Tang Dynasty
Zeng Qihai
(School of Humanities,Taizhou University,Linhai,Zhejiang 317000)
In Sui and Tang dynasties,the religion of Amitabha pura land belief had get lots of believers by its simple practice way and going to pure land after death by the original power of Maitreya.The other schools of Buddhism like Tiantai Buddhism developed themselves by adopting Amitabha belief.Based on Hui Yuan’s idea of “Pray to Buddha in Samadhi” and the position of Tiantai Buddhism,Tiantai Buddhism had positioned its Amitabha belief on the category of “Guan” practice in samathavipa syana,which was only one part of Zan thoughts.This paper will explain it with a case study ofZhi’s Jing Tu Shi Ning Lunand Fei Xi’sNian Fo San Wei Bao Wang Lun.
Pray to Buddha in Samadhi;Amitabha pure land;Jing Tu Shi Ning Lun;Nian Fo San Wei Bao Wang Lun;Zhi;Feixi
B946
A
1672-3708(2010)01-0005-03
2009-12-13
曾其海(1948- ),男,浙江临海人,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