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了不起的盖茨比》中主人公盖茨比的悲剧人生

2010-08-15江虹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年2期
关键词:黛西了不起的盖茨比绿光

江虹

(福建对外经济贸易职业技术学院,福建 福州 350016)

浅析《了不起的盖茨比》中主人公盖茨比的悲剧人生

江虹

(福建对外经济贸易职业技术学院,福建 福州 350016)

小说《了不起的盖茨比》中反复出现的“绿光”是人人都在热衷追逐的美国梦的象征,它是一种梦幻,也是一种欲望,而对盖茨比来说,则是一种信念——期待与昔日恋人黛西重温旧梦的执著,认定爱情坚贞不渝的天真。而他忽略了,他所坚信的一切都是建立在“令人神魂颠倒的像一个在半空飘荡的色彩斑斓的大气球”——“美国梦”之上的。虽然有着无数追寻着相同“美国梦”的同类,但是却各自自私着、贪婪着、孤独着。这将注定了在这个狂乱的时代里,他只是个孤独的“寻梦人”。而这正是盖茨比悲剧人生的真正原因所在。

《了不起的盖茨比》;绿光;孤独;美国梦

美国20世纪最杰出的作家之一——弗朗西斯·斯科特·基·菲茨杰拉德(Francis Scott Key Fitzgerald),作为“迷惘的一代”,是“浮躁的20年代”的代言人。他的创作形象地刻画了一战后美国年轻的一代在迷茫寻梦过程中,如何迷失自我以致最终理想的幻灭。菲茨杰拉德曾断言:“这是美国历史上最会纵乐、最绚丽的时代,关于这个时代将大有可写的。”其代表作《了不起的盖茨比》真实地展示了一幅幅人人都在醉生梦死、追名逐利的社会画面。此书一经出版,著名诗人兼文艺评论家T·S·艾略特立刻称之为“美国小说自亨利·詹姆斯以来迈出的第一步”,连一向以苛刻闻名的作家海明威在回忆菲茨杰拉德时写道:“既然他能够写出一本像《了不起的盖茨比》这样好的书,我相信他一定能够写出更好的书。”

一、神秘的出场,“又小又远”的绿光

小说的背景被设定在现代化的美国社会中上阶层的白人圈内,通过尼克的叙述展开。小说里的每个人物都有着鲜明的性格,而每个人物的出场安排都给人留下了直观的印象。如汤姆·布坎农“时体健壮,头发稻草色,嘴边略带狠相,举止高傲。两只炯炯有神的傲慢的眼睛已经在他脸上占了支配地位,给人一种永远盛气凌人的印象,这是一个力大无比的身躯,一个残忍的身躯”;而写到黛西则是“她身子微微向前倾,一脸诚心诚意的表情——接着她噗嗤一笑,又滑稽又可爱地轻轻一笑”。在小说开始时,通过既是局中人又是叙述者的尼克的眼睛,直接对这对夫妇进行了外貌和性格的描写。而作者在经过数次的铺垫,引起读者的兴趣之后,主人公盖茨比的首次出场仍然很神秘,“他朝着幽暗的海水把两只胳膊伸了出去,那样子真古怪,并且尽管我离他很远,我可以发誓他正在发抖。我也情不自禁地朝海上望去——什么都看不出来,除了一盏绿灯,又小又远,也许是一座码头的尽头。等我回头再去看盖茨比时,他已经不见了”。没有描述体型,没有描述外貌,也没有刻画性格,但是即使在其悲惨死去之后,定格在读者脑海里的仍是首次出场时这如一尊雕像般神秘的永恒姿势。毋庸置疑,在小说出现的各种颜色中,绿色是基本的色调,正如这绿光一样,代表着他所追求的人生目标,左右了他一切的行为,也导致了他最终的凄凉结局。浑身颤抖地伸出胳膊去企及那盏又小又远的绿灯,他想通过这遥不可及的绿光来感受和回忆昔日恋人的温情。小说用这感伤的笔触,悲恸失去的火热青春和纯真无瑕的爱情。而伴随其出场的绿灯既代表的是其渴望得到黛西这一虚幻浪漫的精神梦想,又象征了为了赢回黛西必须追求财富,提高社会地位的物质梦想。黛西是他梦想的目标,而绿光则是他梦想的指航针。然而,他不懈追求的黛西不过是那个物欲横流的年代一个享乐至上的资产阶级小姐的代表——浅薄、自私、情感冷漠,他付出的忠诚和为梦想所作的所有努力,全部都付之东流,一切不过都是其孤身奋战,独自坚持。

二、重逢的恋人,失落的“绿光”

盖茨比常年在他的豪宅里举行奢华的宴会,一方面是为了能够引起黛西的注意,另一方面,他想“漫不经心地提起”般来打听宾客中是否有人能认识黛西。终于,他找到了尼克,他的邻居、黛西的远房表亲。盖茨比表示希望尼克能够约黛西来尼克家,而他自己则像是凑巧去拜访邻居时“偶遇”黛西。黛西来拜访尼克的前一天晚上,盖茨比让他的豪宅从塔楼到地窖都灯火通明,“着了火”似的。盖茨比“心不在焉地”回答“我刚才打开了几间屋子随便看看。”他想通过这“随便看看”来缓解自己即将见到朝思暮想五年的心上人的紧张,以及提醒自己已经获得了足够的物质财富来再次赢回黛西的芳心。而这通明的灯火更像是盖茨比内心的一种仪式,对即将到来的黛西的欢迎,也是对码头尽头那盏绿灯的呼应和迎接。

当盖茨比如愿再次见到黛西时,“脸色煞白,眼圈黑黑”以及表现出来的紧张、不安、过敏、自豪而又夹杂着神经质,向读者展示了一个羞怯、如初涉爱河的小男孩般的盖茨比。此时的他,已经卸去了人们种种猜疑的光环,不再是“一掷千金”的盖茨比,不再是“德国王子”的盖茨比,而是一个能够触摸到真实灵魂的深情、专注、为爱愿意付出一切的盖茨比。到此,故事发展到第一个小高潮,盖茨比说,“要不是有雾,我们可以看见海湾对面你家的房子,你家码头的尽头总有一盏通宵不灭的绿灯。”说完这些,盖茨比仿佛还沉浸在刚才的话中,他自己似乎也意识到,与黛西重逢后,曾经作为他精神支柱的那盏绿灯对于他的意义已经消失了,“现在它又是码头上的一盏绿灯了。他的神奇的宝物已经减少了一件。”这失落的“绿光”,正如他永远也无法企及的“美国梦”一般。

三、孤独的出场注定了孤独的收场

尽管盖茨比的豪宅似乎总是高朋满座,喧嚣震天,车水马龙,然而盖茨比的出场以及最后的被枪杀身亡,他却都是独自一人的,这预示了自认为“上帝之子”的他至始至终都注定是一个孤独的寻梦人——孤独地出场,孤独地收场。

如果说出场时黑暗中那颤抖孤独,伸出胳膊去企及那束绿光的身影向大家展示了一个真实地盖茨比——孤寂、悲伤,但又充满幻想的真实的自我,那么在后来的场景里,菲茨杰拉德又无数次不遗余力地刻画和表现了盖茨比这种来自灵魂的孤独。

小说中多处描写了盖茨比的豪宅中宴会的盛况。在人声鼎沸的宴会中,人们在盖茨比的豪宅中尽情歌唱跳舞,享用着盖茨比提供的美食和饮料,肆无忌惮地说着关于盖茨比的各种流言蜚语,模糊的背景、神秘的发迹,然而却极少有人真正认识他——他是孤独的。盖茨比并不在意人们对他的看法,他只希望能用这一个个歌舞升平般的宴会来填满他那空旷的豪宅,来慰藉他那空虚孤寂的灵魂。宴会中的他,如局外人般的清醒,“随着沆瀣一气的欢闹的高涨,他却变得越发端庄了”。他从不喝酒,冷眼看着宾客们的一幅幅丑态,“有的姑娘像小哈巴狗一样乐滋滋地靠在男人肩膀上,有的姑娘开玩笑地向后晕倒在男人怀抱里,甚至倒进人群里,明知反正有人会把她们托住——可是没有人晕倒在盖茨比身上,也没有法国式的短发碰到盖茨比的肩头,也没有人组织四人合唱团来拉盖茨比加入。”宴会中清醒的他,却同样也是孤独的他。

在觥筹交错、酣畅淋漓过后,曲终人散,“一轮明月正照在盖茨比别墅的上面,使夜色跟光前一样美好。明月依旧,而欢声笑语已经从仍然光辉灿烂的花园里消失了。一股突然的空虚此刻好像从那些窗户和巨大的门里流出来,使主人的形象处于完全的孤立之中,他这时站在阳台上,举起一只手做出正式的告别姿势。”此时的盖茨比,站在阳台上向宾客告别,在空旷豪宅的映衬下,他的身影完全笼罩在巨大的空虚和孤寂中,内心是孤独的。他与这些乘兴而归的宾客们在某种程度上并非属于一个世界的人,他是孤立的。他在这享乐至上的物质社会里,还保留有未泯的天真,还有着对于爱情的执著追求,还有着想要找回“已经失去的那个旧日的温暖的世界”的决心。然而,这嘈杂的散场,孤独的挥手,“局外人”般的清醒也预示着他终将在宾客和宴席散去后,仍然逃不脱茕茕孑立、凄凉惨死的下场。菲茨杰拉德在人物的刻画、情节的发展、结构的缜密等方面可谓匠心独运,曲尽其妙。

盖茨比的葬礼上,只有他年迈的父亲、邻居尼克和一个曾经的宾客“猫头鹰先生”出席,这与他生前上百人的豪华聚会形成了巨大的反差,而罪魁祸首黛西,他挚爱的女子,连个电话都没有,她已经和她丈夫汤姆重修旧好,外出度假了。这一切使得盖茨比的牺牲成为了一个悲情笑话,他最终为了他的旧日美梦而付出了生命的代价。让读者更加地为盖茨比的悲剧一生而扼腕叹息,也进一步地让人深切感受到了“浮躁的20年代”中的人们冷漠、自私、空洞,还有虚假。

四、寻梦的一生——海市蜃楼

《了不起的盖茨比》看似是一部描述了青年军官盖茨比追求爱情的动人浪漫爱情故事,其实更是一部批判当时物欲横流的美国社会金钱至上的现实主义力作,而盖茨比“一生的遭遇正是美国20年代社会生活的真实写照”。盖茨比的一生是追寻梦想的一生。他少年时代写在《生仔卡西迪》上的“时间表”,以小见大,表明了他从年少时就有了这种寻梦的决心和意志;而当他成为一名青年军官,和富家小姐黛西陷入情网时,她和她家的房子都美丽得令他惊奇,激发了这个年轻人心中的第一场春梦;当黛西选择嫁给财大气粗的汤姆,一文不名的他决心努力奋斗,用金钱来买回他永难忘记的梦境。

他穷尽一生想要追寻这个梦想,而黛西则是他梦想的化身。然而,盖茨比的错误在于他追求的梦想只是一堆五光十色的泡沫,是海市蜃楼,它们在阳光的照耀下熠熠发光,却在现实的考验下原形毕露。黛西是个外表甜美可爱,实则没有思想的享乐至上女子的代表。同盖茨比分手选择嫁给汤姆,宣告了她梦幻时代的结束,此时的她已从一个怀有纯真梦想的少女转化成上流社会冷漠无情、自私自利的物质至上主义者。她与汤姆的婚姻并不幸福,她清楚丈夫的外遇,也曾向尼克吐露“哎,我可真够受的,尼克,所以我把一切都差不多看透了。”正是这种麻木使得她又离不开丈夫的金钱给她带来的地位和享受。而当盖茨比再次出现在她面前,是一个深情、专一而又是腰缠万贯的富翁时,她只有惊愕、遗憾、痛心。当盖茨比带她参观他的宅邸并炫耀一大堆精美昂贵的衬衫时,黛西的心理崩溃了——“突然之间,黛西发出了很不自然的声音,一下把头埋进衬衫堆里,号陶大哭起来。“这些衬衫这么美,”她呜咽地说,她的声音在厚厚的衣堆里闷哑了,“我看了很伤心,因为我从来没见过这么——这么美的衬衫。”菲茨杰拉德通过细节的描写,把一个“黄金女郎”活生生地展示在读者的面前。盖茨比与黛西重逢,且似乎找回了过去的脉脉温情。但是“黛西远不如他的梦想——并不是由于她本人的过错,而是由于他的幻梦有巨大的活力。他的幻梦超越了她,超越了一切。他以一种创造性的热情投入了这个幻梦,不断地添枝加叶,用飘来的每一根绚丽的羽毛加以缀饰。”盖茨比自己也向尼克承认,黛西的“声音里充满了金钱”,但是他对于这个梦幻的热情超越了一切现实,他仍近乎偏执地守着这个他不肯放弃的旧梦。

而当盖茨比在众人面前摊牌时激动地对汤姆说道“你妻子不爱你,她从来没有爱过你。她爱我”。此刻的盖茨比以为自己真的已经梦想成真,他过去五年里的含辛茹苦、疯狂敛财,为的就是等待说出这句话的一天。但是,当汤姆反唇相讥揭穿他的财富全部来自非法的勾当时,盖茨比脸上出现“活像刚‘杀了个人’似的”的表情,而“他说得越多,她就越显得疏远,结果他只好不说了,唯有那死去的梦随着下午的消逝在继续奋斗”。黛西在权衡之后,开始退缩,而盖茨比一直以来苦苦追寻的梦也开始渐渐死去。在残酷的现实下,建立在海市蜃楼上的幻梦也开始慢慢消散。

车祸发生之后,盖茨比担心黛西,彻夜不眠地守望着她的住宅,而黛西却正在屋内和汤姆商量如何嫁祸盖茨比;当被威尔逊先生疯狂枪杀的盖茨比冷冰地独自躺在游泳池里时,黛西已经和丈夫踏上了愉快的旅途;平日门庭若市的豪宅,在他死后吊唁的人却寥寥无几,人人唯恐避之不及。脉脉温情的面纱背后,夜夜笙歌的狂欢背后,人们的情感冷漠和世俗功利跃然纸上。作者在结尾处精心设计了这些鲜明对比的情节和景象,深刻地揭示了盖茨比由于过度的精神幻想和沉醉所遭受到的不可避免的悲惨宿命,使我们看到这个人物所昭示的深刻悲剧内涵——寻梦一生,却为了这个美梦付出了生命的代价。作为旁观者的我们,认为他为爱牺牲是对爱情的矢志不渝也好,或是执迷不悟也罢,但是可以肯定的是,盖茨比的死亡标志着以物质追求为手段的“美国梦”的彻底破灭,他的生命信仰之火熄灭了——“曲终人不见,余音尤绕梁”。

[1]常耀信.美国文学简史[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6.

[2]巫宁坤等译.菲茨杰拉德小说选[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3.

I106

A

1673-0046(2010)2-0185-03

猜你喜欢

黛西了不起的盖茨比绿光
大班语言活动:戴眼镜的芭蕾女孩
浅析《了不起的盖茨比》中黛西的人物形象
《了不起的盖茨比》和意式苹果酱圣代
《了不起的盖茨比》中黛西形象再解读
机器 人
《了不起的盖茨比》:从文学到电影的嬗变
渴望
空位
魔鬼老婆
太阳绿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