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人员职业道德建设的对策研究
2010-08-15刘明定
刘明定
(河南省直机关党校,河南 郑州 450002)
科技人员职业道德建设的对策研究
刘明定
(河南省直机关党校,河南 郑州 450002)
科技人员德才分离,对社会的危害比一般人大得多。加强科技人员职业道德建设,要明确一个方针、抓好五个机制、制定一个准则、营造一个环境、完善一个体系、构建一个系统、借鉴一个经验等政策。
科技人员;科研道德失范;职业道德建设
加强科技人员职业道德,维护良好的科研工作秩序,是科研单位的一项长期任务,也是我们的责任和共识。科技人员的德才分离,影响社会道德水平的发展、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科学发展观的实施、和谐社会的构建、科技人员的健康成长。十七大报告提出:“建设创新型国家。……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要完善开放、灵活的人才市场配置机制……加强党和政府的宏观调控。……运用现代化的管理手段,加速人才工作信息化。”为此,在科技人员职业道德建设的对策上,要明确一个方针、抓好五个机制、制定一个准则、营造一个环境、完善一个体系、构建一个系统、借鉴一个经验等政策。
一、明确一个方针,即“经济建设要依靠科技进步,科技工作要面向经济建设这个主战场”
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一文中指出:“在马克思看来,科学是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100年来的实践证明,马克思的论断是完全正确的。我党领导核心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承和发展了马列经典作家的思想,江泽民曾指出:“党中央、国务院进一步明确我国科技工作的基本方针:坚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工作必须面向经济建设,努力攀登科学技术高峰。这一方针的核心是科技与经济的密切结合。”“坚持科技工作的基本方针,促进科技与经济的结合,符合党的基本路线,也符合当今世界科技、经济发展的趋势。”各级各类科研人员必须坚持这一方针,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服务。
二、抓好五个机制,即思想政治教育、自我约束、行政约束、法律约束、舆论导向等五个机制建设
加强科技工作者职业道德建设,不仅要建立起科技工作者的职业道德规范,还必须建立起有效的道德运行机制,使道德调节功能得以充分发挥。
①思想政治教育机制建设。主要是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导向、激励等育人功能,提高科技人员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要深化教育体制改革,注重基础教育阶段的科研道德教育和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建立科研道德教育制度,做好科研道德教育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的“三进”工作,培养学生的科研道德素质,加强职业道德教育。这也是市场经济条件下职业选择多样化对行为主体职业道德要求提高的必然要求。②自我约束机制建设。主要是科技工作者的自律。通过科技工作者的职业道德学习,由广大科技工作者自觉制订适应新形势新要求,体现市场经济体制特点,与本职工作相适应,提倡什么、反对什么、导向明确的行业准则,把市场经济条件下科技工作者的职业道德要求,变为科技工作者的自觉行动,实现行业自律。③行政约束机制建设。强化行政管理,推进科技人员职业道德建设,把奖惩机制引入职业道德建设的范畴,加强行为规范和惩处,发挥科技人员职业道德在科研中的控制力和协调功能,把科技人员的职业道德纳入科技管理之中,用行政规范来约束人们的行为。④法律约束机制建设。主要是通过法制教育,使大家能够自觉学法、懂法、守法,依法办事。科技工作专业法规,明确规定了在科研活动中哪些是提倡的,哪些是允许的,哪些是反对的。我们要利用法律武器,推动科技工作职业道德建设。⑤舆论导向机制建设。发挥新闻媒体的舆论导向功能和道德教化功能,规范人们的职业道德行为,宣传科技人员的先进典型,抨击其违规失范行为,维护正常的职业道德秩序,形成一种健康向上的思想道德氛围,使人们形成正确的职业道德观念。
三、制定一个准则,即科技人员的职业道德行为准则
我们目前尚缺乏一个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科技人员职业道德行为准则,需要进一步加强这方面的建设。①制定和完善科研道德规范。科研道德重在建设,科研道德规范应根据研究领域、地区的不同体现出特殊性和差异性,从科技人员的科研道德实际水平、各部门各行业科研道德的条件、现状、时代对科研道德建设的需求等条件出发,确立科研道德建设的目标、方法和步骤,并根据现实需要,及时进行动态调整。②完善科技人员科研道德监督和考评制度。要加强对科技人员素质的全面考核,摆脱重业务、轻思想道德的局面,把科研道德方面的要求作为考核的重要内容。
四、营造一个环境,即良好的科研道德环境
江泽民强调:“在科技事业的发展中……应形成全国方方面面共同促进科学发展的良好氛围。”(1)大力营造良好的科研社会氛围。社会舆论是一种精神力量,对人们的道德行为有重要的导向和制约作用。江泽民指出:“为使各类科技人员充分发挥作用……还要采取有效措施,促进全社会进一步形成尊重科学、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风尚。”科研道德的作用有其自发性和自觉性,要让自发作用转向自觉遵守,就应该大力在全社会倡导和宣传科研道德,对先进的科研道德行为和先进典型予以大力宣传和表彰。对科研道德失范行为加以谴责和惩治,引导人们崇尚科学,坚持真理,为科研道德建设提供有利的外部环境。(2)加强科技人员内部的环境建设。①加强科技人员的道德自律和他律,提高科技人员的道德修养和法制观念。科技人员自身的道德水平和业务水平提高了,就会增进科研活动的学术性、民主性,减少科研道德失范的发生。②要树立典型,倡导科研道德。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利用典型进行广泛的社会动员是我们的一个优良传统。江泽民曾强调:“大力宣传科技人员勇于创新和艰苦创业的先进事迹。党中央、国务院决定设立国家最高科学技术成就奖,重奖在科技方面卓有成效的优秀科技工作者,其目的就是要鼓励科技创新。”我们要建立优秀科技人才表彰制度,重视典型的激励作用,树立先进典型,营造和形成一种良好的社会氛围。③要大力倡导团队协作的科学学风。团队协作精神是现代社会立身处世必备的基本素质之一,社会化的科研活动方式要求科技人员必须具有团队协作精神。团队协作精神的培养可通过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灌输和实践环节,使科技人员树立正确的名利观,在科研活动中加强团结协作。
五、完善一个体系,即科研制度体系
科研道德失范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在积极进行正面教育以期内化主体意识的同时,还需从外部调控方面规范管理,加强科研体制建设,建立公正合理的科研制度体系。
(1)改革学术评审制度。当前,我们的学术评审制度滞后,学术评审重才轻德,重学历轻实绩,重数量轻质量,不合理的机制必然引导不合理的现象产生。要制定和完善评审人员工作细则,建立评审信息公开化制度和公平、公正、公开的学术评价制度。
(2)改革职称评审制度。近年来,我们在职称评审方面采取了很多新的举措,但仍需进一步深化改革。①区别对待,兼顾过程,注重实效。职称评审部门应改变科技人员评聘职称、提职时,只看科研数量,忽视成果内在质量,忽视科研过程的倾向,尤其是对核心期刊或CSSCI期刊等的认定标准问题要广采众议,拿出让科研人员满意、让社会满意,又能体现出正确的学术导向的措施;在评审标准上,要改变不同地区、难易程度不同的项目,一刀切,搞一个标准,忽视条件差异没有区别对待的倾向。②严格评审制度和程序,建立评审信息公示制,完善评委责任追究制和评审程序,把科研道德规范的学习、培训和考核作为科技人员申报职称的规定之一,引导科技人员自觉加强科研道德修养。
(3)改革学术监督制度。积极有效的监督制度可以对各种形式的造假进行防范。①加强科研过程的监督检查。各高校和科研院所应成立科研道德建设组织机构,制定相应的行为规范,对科技人员的实验记录、课题进展、课题申报和结项、发表的论文、科研经费的使用情况等定期组织检查,及时进行评比和总结通报,奖优罚劣。加强对项目主持人和参与人员的教育监督,提升“反剽窃软件”的质量,推广“反剽窃软件”的使用范围,适时组织科研道德教育培训和实践活动,及时发现科研中的问题并进行帮助教育和处理,培养集体成员的科学精神,促进严谨科研作风的养成。②新闻出版部门应加强知识产权保护,防范科研道德失范。很多期刊都明确了作者的责任和权力,文责自负,对文章的注释和参考文献也做了进一步的规范和要求,这对培养科研人员的严谨学风和创新精神有重要的促进作用。③加强对指导教师、学术带头人的监督和管理。实行导师和学术带头人负责制,学术论文上网公开,硕博论文外审并上网公开,博士论文实行公开出版制等,使信息得以公开,接受大众的监督,有利于增强指导者的责任感和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
(4)加强科研管理。缺乏有效的科研管理措施和责任追究制度等是科研道德失范行为发生的深层原因。①科技人员要转变管理理念。科研管理部门要改变“量化管理”的模式和“重量轻质”的观念,切实改变推崇短期效益,盲目追求成果、项目、经费数量的做法。要以项目、成果的社会效益、发展前景来评价科技人才和科技成果,发挥管理的导向制约作用,鼓励和引导科技人员开展具有创新意义的科研工作。②加强科技人员科研道德的培养和教育。加强对科技人员科研道德素养的科学测评和考察,并作为选拔科技人才和评奖的重要依据。了解科技人员科研道德状况,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培养、强化科研人员的科研道德意识。③严厉处罚科研道德失范。科技界要及时公布科研道德失范现象及其处理结果,营造打击科研道德失范的强大声势,形成广泛的社会共识,引起全社会的关注。④制定符合科技发展规律的评价体系。科研工作的评价要体现出差别性、地域性、科学性、导向性。要根据国家和地方、行业的实际和科技发展的规律制定出科学合理的标准,对科技人员、科技成果的评定和奖励,既看数量,也注重成果的质量和发展前景。⑤加强科技管理部门的管理水平建设。应加强科研管理力度,建立和完善各种规章制度,实现科研管理的科学化、制度化。高度发达的科技和科学研究向学科综合化、组织复杂化方向发展的趋势,对科技管理人员的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对科研单位和高校的科技管理人员进行系统的管理科学和科研道德的培训,提高他们的科研道德修养和管理能力,是一项紧迫的任务和要求。
(5)改革奖惩制度,加强科研法规建设。江泽民在1999年全国技术创新大会上指出:“认真贯彻落实绩效优先,按劳分配和兼顾公平的原则,实行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原则,使广大科技人员的收入符合其劳动创造的价值和贡献。”加大科技界内部奖惩力度的必要性已引起人们的更多关注,但还存在着力度弱、操作性差的问题。科研道德失范与失范成本过低密切相关。通过法规建设和科研道德规范体系的完善,让诚实守信、严谨治学者得到回报,让弄虚作假、背弃信义者得到严惩,就会有效遏制科研道德失范不良风气的蔓延。奖惩的内容既要体现社会主义道德的要求,又要反映科技事业和科技人员的特点;既要反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利己主义,又要承认和保护科技人员个人合法利益,做到目标明确、责任落实、奖惩适度。
科研道德的防范和处理要借助于法律手段,法制更可靠些。江泽民指出:“适应科技发展的客观规律,把国家的重大科技政策通过立法程序上升为法律,可以大大推进科技进步。”“要认真研究,运用法律手段促进我国科学技术进步同经济发展紧密结合的理论与实践问题。要把我国科技事业发展的成功经验,特别是在改革开放中形成的、实践证明的、行之有效的新机制和新体制,用法律形式确定下来,并继续加以改善。”给予科研道德失范行为以严厉的处罚和惩治应以完善法律法规为基础,以科研道德教育为主线,把一些问题遏止在萌芽阶段,坚持宽严相济,惩戒与教育相结合,这样才符合科技人员思想道德的现状,达到团结——评批——团结,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目的。
(6)建立造假行为的预防体系。建立对造假行为的纠错机制,做到防患于未然是十分必要和可行的。①管理机构要依法监督,依法管理。当前,我们在科研道德失范的实际事件的处理上仍显不足。加强学术道德建设,需要由管理措施来保障,这一措施应是有效的并且是可行的,否则形同虚设。我们要汲取科技发达国家的经验,设立独立调查处理机构,实行信息公开,接受广泛的监督。②加强管理部门职能建设,建立科学的科研管理体系。科研机构的科研道德建设得到加强,职能明确,才能使职能部门各司其职,各显其能,各负其责。各级政府、各科学研究领域都应该把科研道德建设放到日常工作之中,形成分工负责、上下沟通、综合治理的科研道德建设系统网络。科研主管部门应成立科研道德建设委员会,各机构成立相应的职能部门,组成由各学科领域专家、管理专家、法律人员和相关部门人员组成的调查组,负责调查科研道德情况,进行科研道德建设的理论和实践研究,处理科研道德失范问题。国家科研管理部门的职责是做好宏观指导,促进科技发展,建立有利于科技发展的科研体系,制定符合科技发展规律的制度,而不具体干预科研项目的计划、评审、验收等。基层的科研管理部门的职责是为科技工作者提供服务,为他们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和氛围,保证科研工作顺利进行。
六、构建一个精神系统,即符合国情民情的科学精神系统
这个精神系统归根结底,是“求真”精神的弘扬与重构。当代中国科学精神缺失,与我们长期以来对科学精神的认识不足、重视不够有很大关系。科研道德失范,就是科学精神缺失的重要表现。科学精神是遏制科研道德失范行为最有力的武器。21世纪的竞争,主要是科技之争,已成为人们的共识。构筑符合国情民情的融科技文化与人文文化于一体的科学精神系统,是惩治科研失范行为的治本之策。科学精神是人们科学文化素质的灵魂。它不仅可以激励人们学习、掌握和应用科学,鼓舞人们在科学的道路上攀登前进,而且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掌握科学的工作方式和方法,做好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领导工作和管理工作,具有重要意义。科学精神的精髓是实事求是。科技工作者应率先垂范,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加强科学道德建设,克服急功近利的浮躁心态,反对一切弄虚作假行为,努力成为先进文化的实践者。科学精神的内涵很丰富,最基本的要求是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科技行为的道德选择要求我们的行为选择有益于社会,有益于人民,以这样的信念和价值来选择科技行为,就能够保证选择的正确性。我们必须弘扬和重建科学精神,理性地把握科学内涵,培养科技工作者的求实创新精神,确立有助于弘扬科学精神气质的文化氛围,使相信科学、崇尚科学态度的意识成为我们时代的精神。
七、借鉴一个经验,即总结和借鉴科技发达国家科技人员职业道德建设的经验
科研道德问题首先在科学发达的国家中受到广泛的重视。世界科学联盟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就极力推进科研道德研究和建设。美国政府对科学不正当行为的处理已进入规范化阶段,有三点经验值得我们借鉴:①设立一个全国性的科学道德监督机构,专门接受举报、调查并处置。②详细公布调查结果。③加以适当的处罚。这些国家和组织的做法都值得借鉴,我们要对此加强研究,完善我们的科研道德规范体系、管理体系等。
D648.1
A
1673-0046(2010)2-0002-03
本文是2009年度河南省政府决策研究招标课题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B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