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新生入学心理适应主题教育初探
2010-08-15康建军刘申忠
康建军,刘申忠
高职新生入学心理适应主题教育初探
康建军,刘申忠
(南京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江苏南京211188)
心理适应问题是高职新生入学后面临的普遍现象。如何有效克服这种不适应,帮助新生顺利渡过适应期,是高职教育工作者必须要解决的问题。论文在指出高职新生心理适应问题的现状后,分析其原因,最后提出解决对策。
新生;心理适应教育;对策
高职新生作为刚刚踏入校园的一个特殊的大学生群体,其身上仍然带有中学生群体的显著特征。但从高中进入大学,学习环境、生活环境、人际环境都发生了改变,这就要求大学新生能够适应变化了的环境,及时调整心态,转变认识。通常高职院校都是三年制,在校时间相对较短,给大学新生的适应期就没有本科院校那么长,这更需要大学新生能尽快转变角色,较快度过适应期。思想指导行动,而有一个健康、积极向上的心理对大学新生三年的校园生活是非常的重要。因此,如何有效地开展新生入学心理适应教育,帮助新生尽快完成从中学生到大学生的角色转换,使他们能正视自我,科学定位,顺利度过人生的困惑时期,正确认识和对待大学生活,是高职院校教育者需要面临和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高职新生心理适应问题的现状
1.不能正视现实,有自卑心理
作为高职新生,大多是高考失利所致,进入高职院校很多是无奈之举。因此高考失败的影响将持续一段时间,从而导致大多数新生存在自卑心理。这反映在实际生活中,对学校和学习都没了兴趣,对未来也没有很好的打算和设想,得过且过,缺乏奋斗的目标和积极进取的动力。
2.不能适应大学环境,有焦虑心理
新生入学首先面临的就是生活环境的变化。在上大学前,学生多采取走读方式,其饮食起居多由父母包办,形成了较强的依赖心理。进入大学后过的是集体生活,住集体宿舍,凡事要靠自己安排处理,与高中严格、封闭的管理相比,高职相对宽松和开放,学生失去了往日的特殊照顾,往往会变得不知所措。宿舍中的成员来自四面八方,在脾气秉赋、价值观念、生活习惯、兴趣爱好等方面存在差异,从而产生一些室友之间的矛盾,如果再不能很好地处理矛盾,就会使这些矛盾激化和升级,造成不必要的麻烦。有的学生缺乏独立生活能力,不会安排自己的饮食起居,不会合理地计划经济开支,一时生活上不能自理,陷入无序状态,因而比较焦虑。有的学生因缺乏集体生活的习惯,不知道也不会关心他人,不会主动结交新朋友,人际关系不良,有孤独感和疏离感。
3.不能适应新的学习方式,有困惑心理
大学的学习方式较中学发生了很大变化,由“被动填鸭式”转变为“积极主动式”。大学强调启发式教学,课堂讲授时间相对少、内容多、速度快、跨度大、抽象性强,学习不再是等、要、压,它需要大学生根据专业特点和个人喜好主动去涉猎知识,充实自我。大学生的学习自由度比较大,学生自己安排自习、阅读和钻研学问的时间相对较多,教师只是把学生领进门,具体内容的组织、巩固、吸收等都需要大学生自己安排。还有一部分学生本身学习基础差,许多学生已习惯了中学时候由老师领着走、老师围着学生转、事事有人管、时时有人督促的中学学习生活。因此,许多学生一时难以适应,从而产生了学习上的困惑和挫败感。不会运用科学的学习方法掌握所学知识,接受新知识有困难,又不知怎么去求得老师的帮助,因而对学习产生了畏难情绪。
4.不能适应社会活动的变化,有茫然心理
进入大学后,党组织、团组织、学生会、班委会等组织活动增多;由志趣、爱好相同的同学自愿组织起来的各种学生社团的活动丰富多彩,学生参加各种社会活动的机会大大增加。因此,需要大学生根据自己的特点和爱好、时间和精力积极参加各种活动,合理安排课余生活,锻炼组织和交往能力。但新生面对形式多样的各种社团和组织,看花了眼,有种茫然无措的感觉,也不加辨别和取舍,仅凭一时的冲动,就加入社团和组织,不仅浪费了时间、精力,还耽误了学习。
5.不能适应复杂的人际关系,有畏惧心理
大学新生最大的问题来自人际关系,他们面对的是陌生的校园环境、陌生的面孔,从宿舍到班级、从系部到学院,到处都是不认识的人。有的新生很长时间都不能适应面对如此多的陌生面孔,在心理上产生了畏惧心理,不敢、不愿去面对这样一个现实。同学之间人际关系如果处理不好,就会出现交往的心理障碍,如不能得到帮助,则会继续恶化,严重的还可能会出现心理疾病,从而影响整个大学生活。还有些学生因为不善交往或性格上的不合群,在新同学中不被理解而遭排斥,久而久之地受冷落,也会产生性格孤僻、粗暴、自我封闭等心理倾向。
二、产生这些心理不适应的原因
1.从个体身心发展的角度看,大学新生处于青少年向成年的转变期。这一阶段自豪感与自卑感、交往的需要与孤独感的矛盾冲突,存在于每位新生的心中。这些矛盾冲突存在遭遇某种刺激(如人际挫折、学习挫折、考试挫折)时,就容易出现心理障碍。
2.从个体生活环境来看,当前社会处于转型期。新旧观念的碰撞,对多元价值趋向的无所适从,不仅进一步加剧了他们原已产生的矛盾冲突,而且可能引发新的心理压力,从而导致心理问题的产生。
3.从现实生活来看,新生们在中学时形成的优势消失,使之产生失落感和恐惧感。此外,当代大学新生中独生子女占了很大的比重,他们常带有强烈的自我中心意识,缺乏社会锻炼,心理较为脆弱。而那些来自贫困家庭和单亲家庭的学生,更是因为经济窘迫,易引起自卑、孤僻,在人际关系中,表现出内向、孤僻和不合群,甚至敌对的情绪。
三、解决高职新生心理适应问题之对策
高职新生的种种心理不适应,如果得不到正确的引导,又不能进行有效的自我调节,则可能产生强烈的心理冲突,甚至导致心理疾病,影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严重的可能造成大学学业的荒废。为此,教育工作者应正确认识和重视大学新生入学后的心理不适应现象,进行及时、必要的心理适应性教育。
1.尽快开展新生心理健康普查,摸清新生心理健康状况
新生刚进校,他们的具体情况教育者还不是太清楚,及时开展新生心理健康普查,有利于掌握新生群体的心理状况,防患于未然,做到心理问题早期发现、及时干预,有利于有效展开工作,提高教育的针对性。为了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高职院校要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常规教学体系,建立心理咨询机构,成立学生心理卫生组织,及早预防,并通过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帮助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的常识,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意识,使学生掌握维护自己心理健康的技能,积极预防心理问题的产生,从而培养健康向上、胸襟开阔的大学生。
2.积极开展新生入学的主题教育,帮助新生顺利度过心理适应期
在新生心理健康普查的基础上,学校和辅导员(班主任)要充分利用主题班会的形式,积极开展新生入学教育。主题班会形式多样,不拘一格,要能够调动学生的热情和参与度,结合学校的基本情况、大学学习和校园生活的特点,特别是新生入校以来的感受,让大家畅所欲言,相互交流。同时,辅导员或班主任须加以正面的合理引导,让新生改变以前的观念,转变角色,树立已是一名大学生的意识,尽快融入大学的生活,从而顺利度过心理适应期。
3.实施人文关怀,加强情感教育,消除新生心理问题
新生第一次离家,面对大学这样一个陌生的环境,往往在心理上容易产生孤独感、畏惧感。因此,教育工作者,特别是辅导员(班主任)需要及时地与学生沟通和交流。从生活上、学习上关心他们、体贴他们,深入宿舍、走进班级,真正想他们之所想、急他们之所急,为他们解决实际问题。同时,高职院校也要正确引导,加强新生对学校的认同感、自豪感、需要感等教育,培养“以校为荣”的主人翁意识。
4.开展新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帮助新生树立目标意识
有目标才有动力,利用目标激励新生投入崭新的大学生活,是一种非常好的方法。由于大学学习和生活特点的改变,使得新生在入校以后一时不能适应这种改变,从而产生茫然和无聊的心理。如何有效地改变这种状况,需要教师加强对学生的入学教育,及时举办职业生涯规划讲座,使新生认识大学生活和学习的特点,树立学习和职业目标,结合学校和专业特色,对自己合理定位、科学规划,找到学习奋斗的目标,尽早走上大学生活的正轨。
5.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
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有助于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和健康愉悦的情绪特征。因此,学校应该花大力气抓校园文化建设,开展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和学术活动,形成健康向上的氛围、宽松理解的环境,以帮助学生深化自我认识,充分发展个性,改善适应能力。据统计,在校园文化丰富的学校,学生对学校的认可度较高,对学校的适应程度高,心理健康水平较高,学习积极性较高,违反学校纪律的现象较少,校园里无所事事的学生较少,极端事件的发生也很少。
[1]王小卫.大学新生心理适应能力分析与指导[J].甘肃科技纵横,2004,(5).
[2]王军等.大学新生的心理问题及对策[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2005,(6).
[3]张晓波.大学新生心理健康教育针对性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06,(11).
G718.5
A
1673-0046(2010)9-0033-02
本文是江苏省级课题的阶段性成果,课题编号为:SGSY2009YB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