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印刷技术的普及:英国教育发展的技术保障

2010-08-15张晓晗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年9期
关键词:印刷术圣经印刷

张晓晗

印刷技术的普及:英国教育发展的技术保障

张晓晗

(天津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天津300387)

近代英国教育逐渐向世俗化、普及化、大众化方向发展。印刷技术的普及使《圣经》等宗教信仰书籍深入到社会每个阶层,规范了民族语言,降低了成本,提供了教科书以及阅读和研究的资料,提供了教育宣传平台,刺激了个人藏书和公共阅读设施的发展,迎合了各阶层、各年龄层次学习和阅读的需求,为英国各级各类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技术保障,加速促成英国“从手写到印刷”、“从记忆到书面”的过渡与转变。

印刷技术;近代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教科书

在谈到大众接受教育的条件时,必须一提的是印刷技术的发明和普及。孔多塞在考察人类进步史时曾把印刷术的发明作为十分重要的阶段性标志,并指出“印刷术的发明几乎恰好与其他两件大事相吻合,其中的一件对人类精神进步起了直接的作用,而另一件对全人类的影响只要人类存在就不会终结”。马克思认为,印刷术则变成了新教的工具,总的来说,变成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最广泛的杠杆,一旦印刷文化的影响确立起来,通过实践学习和通过读书学习的区别就更加明显。印刷技术在英国书面文化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民众能够较为方便地获得印刷品这一现实在广泛的社会层面上改变了公众的思维习惯和态度。从此,凡是懂得阅读的人就都有能力可以有书并按照自己的兴趣和需要得到书;而且这种读书的便利又扩大并传播了进行教育的愿望和手段。威尔·杜兰在《世界文明史》第六卷《宗教改革》一章中提到在古登堡发明印刷术后半个多世纪,欧洲已有半数人口卷入读书热,变成了宗教改革的催化剂。当时学者的一封信里描述了人们争抢购买印刷书籍的场景。

印刷术的发明和普及与社会各阶层对于书写文化的需求增加不无关系。随着大学的创建、非神职人员对教育需求的增加,阅读的需求从修道院及相关的教会机构走进世俗社会。政治领域、宗教领域、文化领域、贸易领域的需求,导致文字和书籍的迅速发展,各类图书馆林立,世俗文本的复制作坊建立,专业的抄写员队伍也在壮大。

此前,修道院是唯一的书籍制作人。院内规定,每位修士每天必须从事数小时的学术活动,其中包括抄写《圣经》及教会仪式用书。修道院内专设有缮写室,修士们遵循古法组织抄写。这样的抄写在当时具有很重要的意义,促使相当部分的古典文本流传于世,并为教会学校提供了很好的学习用书。偶尔,修士们也为君王或贵族制作豪华手抄本,以贴补修院的收入。

随着大学数量的逐渐增多,学习内容由纯宗教领域扩大到非宗教领域。各学科都需要研读权威作品,需要阅读相关的参考书,需要课本用来听讲,教师的讲课稿和一些学生的听课记录也需要流传下来。这样,仅凭修道院的抄写不足以满足大学对各类拉丁文古典著作(包括非宗教著作)的需求。因此,大学开始采用一种全新的图书生产系统。大学里成立专门委员会,将工具书样本交付给特定的书商,同时监督生产质量。人们将工具书样本拆分成页,每页交付一位大学生或职业抄写员抄写,这样,几份样本可以由数位抄写员同时进行抄写。完成后,人们将不同的抄写样品精心保存起来,用彩绘字母作为标志。在校外,可以支付一笔费用,聘请专人帮忙抄书。修道院生产书籍的唯一性被打破,书籍的制作专业化。而且为了手抄本内容准确,誊写前需要经过细心的检查与校订。非神职人员的阅读需求也相当广泛,职业、休闲都成为书籍需求的动机。距活字印刷术进入西欧近一个世纪以前,彼特拉克曾描述了普通人对古典文化的痴迷程度:“石匠和农民竟扔下自己的工作,也来谈论缪斯和阿波罗”,这也反映了普通民众是日后印刷品的重要潜在读者群这样的史实。

然而,这样的手抄方式速度和效率都很低,质量也难以完全保证。一个手脚麻利的抄写员一年只能完成两本书。同一本模板,誊写出来会有多种版本,应该说,这也是引发日后人们对包括《圣经》在内的宗教文本正统性进行争议的技术因素。据统计,在铅活字发明前,欧洲手抄图书只有几万册,一个图书馆藏书十几本就已经是很丰富了,这种书籍制作体制无疑阻碍了人们的阅读活动。

1450年前后,德国人约翰·古登堡发明出现代意义的铅活字印刷术,从而引领了一场席卷欧洲的“印刷革命”。一些传统的口头文化产品开始采用印刷品的形式而得到大量传播,传奇文学、寓言、历史故事等印刷品成倍增加,从而逐步实现了“形象文化到文字文化的关键性转变”。到17世纪早期,即使不会识字、写字的英国人也或多或少受到书籍等印刷文化产品的影响。当时,诺福克郡贫穷的清教徒尼古拉斯·鲍恩德就曾提到,尽管自己并不识字,也从集市上买了些歌谣册子,带回家中贴在茅舍的墙上,当识字的亲友来访时,就可讲解一番。印刷品成为规范信息,通过白纸黑字加强权威性。当印刷品达于那些无法接触牧师的人,能够加强小册子的信息,宣传本教派的思想,这些印刷品对于挽救大众文化中濒临消亡的部分起到重要作用。

英国人威廉·卡克斯顿专程到科隆学习活字印刷这项技术,并将其引入英国。1476年在威斯敏斯特修道院建立了英国第一个印刷工厂。此后,伦敦、牛津等地都建起印刷工厂,一些小城镇甚至村庄也成了印刷业中心。卡克斯顿不仅自己印刷,而且还承担了书籍销售的业务,更难得的是,他为每一册印刷书撰写序言或后记并翻译了大量作品。据统计,他从一开始就使用了英语印刷出版书籍。他印发的90多部著作中,有74部是英文版书籍,其中22部是他本人翻译的。据统计,1640年之前,英文印制的书籍大约26000种,其中约10000中为16世纪的产物。可以推算,1500-1600年间印制的书籍应有15万-20万种不同版本。若假设单板平均印刷量,则1600年书本总额可达到1.5亿至2亿册这样的数量足以让所有识字的人有机会读书。1855年英国推广轮转式印刷机,图书出版量大幅增长。19世纪末每年可出版近6000种图书,较之1825年又增加10倍之多。

印刷术在英国的传播,对于英国的教育发展提供了技术保障。

首先,早期的印刷书籍多为宗教书籍或古典拉丁文著作,为中等教育、高等教育提供了学术研究和学习的阅读资料,也满足普通民众自己阅读《圣经》获得救赎的需求。人文主义者将印刷业的先驱者比作基督的使徒,传播了“神的话语”,是“神的艺术”的主人,是带来“黄金时代和幸福新纪元的象征”。依靠印刷术流传在市面上的书籍种类繁多,其中包括各类宗教读本,如《圣经》和使徒行传、祈祷书等。借助印刷术的力量,《圣经》和《圣经摘录》在1522~1546年,被印刷和翻印400多次。《圣经》的印刷,使越来越多的人可以亲自阅读《圣经》,《圣经》几乎人手一册,人们的宗教热情更加高涨,连目不识丁的信众,也拜托读过书的友人,帮忙口述、解释经文。这就打破了天主教士对《圣经》解释权的垄断,从而削弱了天主教会对教育的垄断。印刷术的传入,也使古典著作得以广泛传播,从而将人文主义思想渗透到西方各个国家。莫尔的《乌托邦》自1516年在安特卫普出版,各种文字版本大量行销,仅拉丁文版重版11次,英文版也有3个,此外还有法语、德语、意大利语等多种版本和版次。卡尔森认为,这标志着英国改变了一个单纯的人文主义学术的进口国的地位,人文主义运动在英国走向成熟,也为学校课程设置和学术研究提供了资料基础。

其次,印刷书籍的题材越来越丰富,成本降低,价格越来越低廉,为无意涉足宗教界或学术界的普通民众提供了丰富的阅读资料以及进行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参考书籍。据统计,在活字印刷术引进后20年间,印刷书的价格降为手抄本书籍的20%,成书速度空前提高。17世纪,年历价格2便士,宽幅读物为1便士。18世纪,24页厚的标准小册子定期发行,价格也是1便士。1500年,一天就能印100本书。印刷工厂出现后,读物数量剧增,宗教、历史、文学、法律等题材的书籍在当时有很大的市场。这类作品经常被翻译成各种地方文字出版,有的还出版插图版本。由于一场欧洲范围内的资金短缺,使得印刷出版商必须考虑出版更多廉价的本国语书籍。价格迅速下降,歌谣集价格半便士或一便士;骑士传奇、犯罪故事、新闻报道小册子只需几个便士,报纸在1712年征税前一直是1便士。1757年也只要一个半便士或两个便士,1776年只需花3便士,普通工匠或农民也有能力拥有几本书,这为普通民众获取学习资料,参与阅读创造了条件。此外,印刷品中不乏与普通民众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小册子、报纸、期刊、历书等媒介出版,提供了丰富的农业科技、法律、政策、各种政治运动等方面的信息,据估算,1557-1709年间,仅民谣就有3000多部(一说15000种)进入文化市场,激发了人们掌握基本的读写技能的渴望。廉价小册子的出版也为各类成人教育提供了教育资料。19世纪初,工人自发成立了文学社团,自律学习成为他们提高文化水平的重要方式。

第三,印刷术的长足进步推进了民族语言的发展,为英国基础教育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卡克斯顿开办印刷厂后,就以英文代替拉丁文出版印刷品。1536年,英王亨利八世下令出版《圣经》的英译本,都会布道、祈祷、唱赞美歌都要用英语。两年后又下令每一教堂必须购置一部英语《圣经》,供人民自由阅读。1611年《钦定本英文圣经》问世,这大大促进了英语的应用与普及,并逐渐成为教学用语。由于民族国家的形成和民族力量的增强,民族语言的应用更加广泛并由社会下层向上层渗透。英语教学的普及既是为了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民族认同感发展的一种反映。17世纪初一位文法学校的校长在谈及学习本族语时就这样写道:“因为我们中各式人在说话和写作的时候,用得最多的语言是我们的本族语;本族语的纯正和优美,应视为我们民族的一大荣耀;因为学校的那些人中,几乎没有人继续学习,而大多数人已从事其他职业。”1549年《平民祷本暨圣餐礼程序》出版,1567年增添《诗篇全书》,印本达数以万计,书中所用词语很快通行,固定了英文的样貌。1550年之前的英国,将古典作品译成英文,仅有43种,而此后的50年间达到119种,诸如维吉尔的作品英文翻译就有11种版本。印刷术将民族语文提升至国民文学表述媒介的地位,并同时建立起拼字、文法、字汇运用的标准化通则。民族语言的“崛起”借助印刷技术把教育向更广泛的方向推进。到1520年,工人的日工资就可以买一本书了。英语书籍的广泛传播便利了人们自我学习更多的知识和技术。对那些不能入学的人,爱得蒙德·库特(Edmund Coote)1596年出版的《英语教师》(The English Schoolmaster)可以帮助他们自学,这本书也用于教学,1625年这本书出到了第25版,它对需求的满足由此可见一斑,这本书还可以用来培训学徒而不必耽搁他们的工作。

第四,借助印刷术的推动,教科书和儿童读物得以大批、廉价地生产,有助于教育的普及。广大中等收入的民众,包括妇女的识字人数猛增。卡克斯顿从事出版业以后不久,出版了他的第一部学校用书《加图》。1490年代伦敦印刷商开始大量印制课本。如前所述,大量文法书的出版规范了英文文法规则,为初等教育阅读和书写技能的培训提供了规范。1510年可以视为印刷术和学校关系的转折点。约翰·斯坦布里奇先后在麦格达伦学院学校和班伯里任教,主要负责以人文主义观点修订学校标准拉丁文教学用书。他的修订本经常再版,出现在英格兰和大陆的英语作品市场,用于学校。此后课本印刷开始普遍。当然,印刷术对学校教育的影响表现在程度上而非原则上。印刷术加速了以往课本的印制、流通的速度,价格也变得低廉了,课本内容也可以完全相同,保持统一。1527年沃德在英国出版一本拉丁文法书,直到1860年一直作为伊顿公学的教科书。14、15世纪有关餐桌礼仪、体育锻炼、儿童读物等方面的著作问世。1391年乔叟为自己的小儿子刘易斯撰写《星盘》一书,这是英格兰教给孩子科学方面知识的第一部著作。这类读物提供了家庭教育的指导,丰富了家庭教育的内容。采用“寓教于乐”的体裁形式,《在家的夜晚》(Evenings at Home,共6册,1794-1798)、《孩子们的功课》(Lessons forChildren,1778)等为孩子学习提供了阅读材料。其中《在家的夜晚》每册标价1先令6便士,通过运用许多不同主题、不同体裁的小故事,介绍有关科学的内容,力图使内容充满趣味,激发儿童的好奇心,培养孩子的注意品质。这些儿童读物都成为孩子们阅读学习的入门书。

第五,印刷术带来各种媒介的发展,为近代学校提供了有力的宣传平台。雷克斯创办主日学校、兰开斯特开办导生制学校等都是借助媒体的力量,加以宣传,扩大了影响力。许多学校在地方报纸以及伦敦报纸上介绍自己的办学经验,并详细介绍有利的地理位置、课程设置、合理费用以及社会评价等,为招生和招聘教师做广告。

第六,印刷书籍的数量增加,价格低廉,刺激了人们的藏书欲望,各类公共图书馆和私人图书馆纷纷建立,为民众接受社会教育提供了很好的场所和良好的文化氛围。1500年,英国至少已印了360种书,刺激出现了一些大的私人图书馆。家庭藏书量增加,研究表明,16世纪肯特郡城镇居民家庭,20%家庭成员遗产清单包括书籍,17世纪30年代,这一比例接近了50%。英国内战爆发之前,英国已建成了包括伊普斯威奇图书馆在内的几个城市图书馆。但这些图书馆主要是供牧师使用的,并非人人都可使用。1653年曼彻斯特的一位纺织业富商汉弗莱·切特姆(Humphrey Chetham)捐赠了一大笔遗产,除了用于建立一家“收养和教育40名贫困儿童”的切特姆救济院,还同时兴建一座不光是为牧师使用,而且也可供学者使用的图书馆。查尔斯二世王子复位之后,自1661年起相继建成伯明翰图书馆、巴恩斯特普尔图书馆、赫尔图书馆、马尔博罗图书馆、切姆斯福图书馆等五座图书馆,这些图书馆的馆藏极为丰富,图书内容包括诗歌、戏剧和历史等书籍。英国于1701年修建的赖盖特图书馆,可供有产者、教皇、赖盖特居民、绅士和地方牧师使用。有些书商利用自己的图书杂志向读者出租,建立了付费借阅的“流通图书馆”。18世纪这类图书馆达近千家,仅伦敦地区超过百家,教会也大量修建了自己的教会图书馆、各种小教堂图书馆,各大学也都附有自己的大学图书馆。

[1][法]费夫贺、马尔坦著.印刷术的诞生[M].李鸿志,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263-264.

G23

A

1673-0046(2010)9-0055-03

天津师范大学青年基金项目“英国早期家庭教育及其对现代教育体系的影响”(52WN64)]

猜你喜欢

印刷术圣经印刷
Southern_Weekly_1951_2021_07_15_p38
印刷术的发展
印刷+智能=?
印刷智能化,下一站……
出版物印刷将是喷墨印刷应用新的爆发领域
《圣经》经文中国化
意见领袖们的“不老圣经”
印刷术
《哈姆雷特》的《圣经》叙事原型考证
德国的印刷术与禁书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