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浅论

2010-08-15査丽霞张红梅

铜陵学院学报 2010年1期
关键词:实效性政治思想

査丽霞张红梅

(1.铜陵职业技术学院,安徽 铜陵 244000;2.马鞍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安徽 马鞍山 243000)

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浅论

査丽霞1张红梅2

(1.铜陵职业技术学院,安徽 铜陵 244000;2.马鞍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安徽 马鞍山 243000)

当前,面对新时期高校学生思想状况呈现出的多样性和差异性特点,文章就如何增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进行了思考,并提出了改进和增强实效性的措施:完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更新教学观念,改进和创新教学内容、教学手段。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就是关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功能和期望功能的吻合程度。实效即实际的效果,对思想政治教育而言,实效性首先体现为内容有效和形式有效,最终体现为结果有效,即借助一定的形式,充分发挥各种教育要素的作用,通过科学的工作方法,对受教育者实施教育,使教育内容能够为受教育者接受,并顺利内化为受教育者的行为规范和内在素养,使其真正成为富有学养教养、和谐发展的人。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现状分析

实效性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生命线,是改革开放20多年来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要解决的核心问题。当前,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大学生不仅系统掌握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还深入了解了中国改革开放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顺应了中国改革开放形势下对大学生培养的时代要求。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也面临着不少挑战,其中就包括实效性不强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价值取向日趋功利化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发展,极大地推动了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在这一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年轻大学生求真、务实、勇于拼博、敢于创新,但不应讳言的是市场经济对当代大学生也具有负面的消极影响。市场经济自身的盲目性,自发性特点和利益原则等价交换原则的消极方面,直接或间接也影响到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如市场经济的利益驱动原则和竞争规律易使个人利益、小集团利益得到强化,使利己主义、极端个人主义膨胀,从而产生损公肥私、损人利己、唯利是图等不良行为。此外,市场经济使大学校园讲实惠,讲实利的风气盛行,在物质欲望的驱使下,有一些大学生理想淡化,漠视未来。他们对人生的理解,仅仅停留在物欲的满足上,以欲望的充分满足取代人生的全部价值。有的大学生公开承认:在人的欲望得以张扬的今天,以功利标准进行选择,无可厚非。于是出现重专业轻基础,重智育轻德育,重有形证书的取得轻无形综合素质提高的现象。

(二)理想信念的淡漠

市场经济给社会主义信仰造成的冲击以及传统社会主义观念与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对重大现实问题理论阐述滞后性的相互影响,造成社会主义理论在一定程度上的混乱,而当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相对稳定发展,较大提高了社会生产力,这就使得部分大学生对社会主义的发展存有怀疑,对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失去信心,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发生了动摇。《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明确指出:“要确立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理想和坚定信念,要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确立马克思主义坚定信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使多种所有制经济并存、分配方式多样化,由此产生和形成的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分配方式也日趋多样化。这些都成为大学生思考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教学内容科学性的另类标本和思想元素,使他们从更多的视角去审视马克思主义,导致在一定程度上把马克思主义教育边缘化,使大学生在政治理论观念的走向上与马克思主义渐行渐远。有些大学生不仅是厌烦马克思主义教育,更是从根本上否定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必要性、全面质疑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一些大学生误解为马克思主义只解决夺取政权问题,巩固政权需要另外的主义来回答,从而过多地崇尚多党制、三权分立等西方政治,造成对社会主义、对共产主义的人生观、世界观的动摇。

(三)心理问题日益凸显出来

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竞争机制强化,变化节奏加快,学习、生活的紧张度增加,大学生的心理压力也日益加大,目前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如难以适应生活环境的转变、学习紧张与竞争压力造成心理负担过重、人际关系失调造成社交障碍、理想。目标落空造成内心困惑、情感受挫促成心灵苦闷等。一些人缺乏应有的心理承受能力,难以承受过重的心理负荷,有的甚至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心理疾病,导致与同学、老师之间的关系失和,校园环境气氛紧张。

(四)知行不统一

不少学生认为书本上所讲的与现实世界根本是两回事,教师是纯粹的说教者。在个人文明举止方面,有些学生过分强调个体行为的随意性,随意、庸俗被少数学生认为是一种潇洒,而对道德、纪律的蔑视与叛逆竟被视为个性突出的表现。在组织纪律性方面,考试舞弊、旷课、逃学、宿舍内的盗窃等现象在各地高校中均有发生。在尊重与维护社会公共利益方面,如环境保护、遵守交通规则等方面,不少学生对其并未予以足够的重视。

二、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对策

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实现,需要整个社会多种因素的协调配合,它的产生是一种综合效应。它既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出发点,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落脚点,当前,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要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一)完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

1.针对经济全球化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策略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要进一步加强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要对学生进行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教育与熏陶。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这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在文化多元化条件下,民族精神对于不断发展中的中国显得尤为重要。我们现在依然迫切需要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只有这种精神才能战胜资本主义全球化下的极端个人主义的泛滥。

2.针对信息网络化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策略

江泽民同志曾指出,互联网已成为思想政治工作的一个新的重要阵地。网络是把“双刃剑”,它既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影响。思想政治教育不占领这一阵地,消极腐朽的东西就会蔓延滋长。因此,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我们要充分利用网络优势,强化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正效应,克服网络的消极影响,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特别强调,我们要主动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全面加强校园网络建设,使网络成为弘扬主旋律、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手段,利用网络为大学生学习、生活提供服务,对大学生进行教育、引导,不断拓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渠道和空间。要运用技术、行政、法律手段加强网络的管理,严防各种有害信息在网上传播,牢牢把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权。

3.针对校园文化建设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策略

要重视校园文化对学生的隐性教育的渗透作用。所谓隐性教育是指通过无意识的、间接的、内隐的教育活动,使受教育者不知不觉地受到影响和教育,它具有教育的广泛性、自然性、过程的持续性、效能的渗透性等特点。学校的隐性教育分为两类:一类是静态的,如校园文化;另一类是动态的,如社会实践。毋庸置疑,校园文化是隐性教育的主要形态。所谓校园文化是师生在特定环境中所创造的一种与社会、时代密切相关,具有校园特色的人文氛围、校园精神和生存环境,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隐性渠道。而良好的校风是校园文化中最重要的部分,它是师生员工在共同目标和共同认识的基础上,经过长期不懈的努力所形成的符合时代精神的思想、行为和作风,是学校独特的“文化品质”。良好的校风一旦形成,就会成为影响师生思想行为的一种客观环境,它是一种无形的教育力量,具有同化力、感染力,对学生能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另外,我们还应积极发挥社会实践的渗透功能。学生在校期间必须参与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以增强自己的社会认知与自我教育的能力。必须重视大学良好的人文环境和物质环境对大学生的重要引导作用,应把校园文化建设作为创造优质教育环境、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抓手,通过精心建设校园文化,全面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力、实效性。

(二)提高教师素质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重要而具体的执行者,起着主导的作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能否主动迎接挑战,抓住机遇,关键在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能力与素质能不能与时代同步,要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必须注重教育者自身素质的提高,教育者要率先垂范。思想政治教育者的行为潜移默化的影响大学生,教育者的政治思想、道德品质、性格、感情、意志和爱好,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工作态度、待人接物、文化素养、治学精神,都会在大学生的心灵上产生积极的或消极的影响,有的甚至会影响大学生一辈子。

1.教师要不断提高科研能力和教学水平,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科学性与政治性的统一。“学高为师”,教师应精通自己的专业,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努力使教学反映相关学科的学术前沿和进展,力求从研究的层面上讲授教学内容,增强教学的科学性。要更新教育思想和观念,拓宽教学的新视野,开辟教学的新思路,不断进行教学的改革和创新,努力把思想性、理论性和知识性有机地结合起来,增强教学的吸引力和说服力。

2.教师要不断提高师德水平,努力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身正为范”,在当今市场经济条件下,教师不应总是考虑个人得失和经济利益,而要提高自身的马克思主义认识水平,在师风师德建设方面做出表率。教师的理想信念、道德情操、人格魅力直接影响到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形成。教师应以全身心投入教学工作的敬业精神、较高的学识水平和良好的师德形象出现在学生面前,这样,自然会得到学生的敬重,从而引起品格心理的共鸣。思想政治教育者要言行一致,要求学生学习的知识自己应当精通;要求学生崇尚的行为,自己应当行之;要求学生反对的行为,自己应当坚决杜绝。正所谓“其身正,不令而行”,否则“虽令不从”。教育者从自身做起,真正为大学生树立榜样。

(三)更新教学观念——以学生为本

坚持以学生为本是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前提,坚持以学生为本,必须高度重视学生的各种需要。

1.要重视学生的心理需要。要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一定要了解教育对象的心理。大学生处于向成人过渡的不稳定状态,具有很强的好强心理、好奇心理和对抗心理,渴望得到他人的承认、理解和信任。大学生的心理发展直接或间接地遇到五大压力:观念变革的压力、经济负担的压力、学习的压力、择业就业的压力、人际关系的压力。除了种种压力,大学生心理发展还面临着各种矛盾:理想与现实的矛盾、自我发展与家长要求的矛盾、学好知识与提高素质的矛盾、消费行为与自身经济能力不平衡的矛盾,性意识和行为规范的矛盾等。大学生的思想可塑性是很强的,教育者只有从教育对象的心理出发,对其进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政治观、道德观和法制观的引导,充分发挥大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探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心理活动规律,切实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这样才能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

2.重视学生的情感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在工作中调动每个学生的内在积极性,关心、尊重、激励学生,把学生的冷暖放在心上,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经常深入到学生中去,站在与学生平等的位置上,和风细雨、循循善诱的与学生谈心:了解学生的学习、生活、感情的需求。了解学生的真实思想动态,及时疏导,就能增强亲和力、感染力、说服力。关注学生的情感需要,学生才会“亲其师”、“信其道”,以至达到“敬而受教”的境地。

(四)创新教学内容

在我国,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引导大学生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共产主义信念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心,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政治观、道德观和法制观,促进我国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和谐社会建设,尤其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创新。 学生普遍认为现行教学内容理论叙述过多,事例有限,给人枯燥乏味的感觉,不容易读下去;而且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不够紧密,有空洞之感。基于此,首先要坚持和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紧密结合时代发展和国际局势的要求,紧密结合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紧密结合大学生思想实际,不断解决思想政治理论课“供给和需求”之间的矛盾。其次是要努力回答在社会急剧变革进程中学生所普遍关心的热点、难点、焦点和深层次问题,既不能丢“老祖宗”,又要说实话、说新话。

(五)改变教学方式

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根本的落脚点在于提出切实可行的方法。

1.教学方法要灵活多样

长期以来,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大多沿袭传统的“灌注式”教学方法,重教有余,重学不足;灌输有余,启发不足,导致学生在教学中参与程度较低,削弱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制约和影响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因此,要根据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发展和教育的规律,积极推进教学方法的大胆创新,从学生实际出发,不断探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新招、实招。理论教学尽可能做到既上纲上线,又喜闻乐见;既通俗易通,又生活形象;既言简意赅,又娓娓动听;使人于润物细无声中明白道理,于潜移默化中获得感知和理解。在教学方法上,变单向“注入式”的教学变革为师生双向交流的“互动式”教学,倡导启发式、参与式、研究式等教学方式。针对不同类型和不同阶段的大学生的特点以及不同课程,可采取课堂讨论、专题讲座、辩论、社会调查和参观访问等方法,学生在主动参与过程中获得自我教育和自我提升。

2.丰富实践教育形式

组织大学生进行广泛的社会实践。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既要向学生进行系统的社会主义思想教育,又要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项社会实践。实践教育法是一种让青年大学生在亲身体验和亲自做的过程中获得正确认识、深刻体验和正确行为习惯的方法。俗话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但是,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高等教育在一定程度上了忽视社会实践的教育,以致教育与实践严重脱节。社会实践对于促进大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增长才干、奉献社会,锻炼毅力、培养品格,增强社会责任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学生在校期间参与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可以增强自己的社会认知与自我教育的能力。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教育者可以将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到受教育者所接触的一切事物与活动中,引导学生参与其中体验,从而对学生道德、智能、思想、情感、意识和能力等方面实施影响,以此来强化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内化作用,以达到一种隐性教育的实际效果。青年志愿者、校园社团、假期兼职等社会实践活动,深受大学生的欢迎。实践教育实现了知行统一,这对于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具有极强的意义。

[1]郭新瑞.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J].探索,1996,(6).

[2]何 斌.社会转型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特点探析[J].高教探索,2001,(2).

[3]顾海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新课题[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0,(4).

G641

A

1672-0547(2010)01-0124-02

2009-09-17

査丽霞(1976-),女,安徽怀宁人,铜陵职业技术学院管理系教师,安徽师范大学政法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张红梅(1972-),女,安徽肥东人,马鞍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副教授,硕士。

猜你喜欢

实效性政治思想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小学德育工作实效性的提高
思想与“剑”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怎样增强人大专题询问的实效性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政治攀附”
“思想是什么”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