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民俗旅游资源保护问题的几点思考

2010-08-15于辉

铜陵学院学报 2010年1期
关键词:民俗旅游民俗文化民俗

于辉

(上海师范大学,上海 200234)

关于民俗旅游资源保护问题的几点思考

于辉

(上海师范大学,上海 200234)

我国是民俗文化资源丰富的大国,在民俗旅游开发和保护的过程中,由于缺乏经验和意识,不合理的开发给民俗文化带来了很多消极的影响,降低了民俗旅游资源的吸引力。因此,文章从民俗旅游资源的保护切入,提出一些自己的看法和思考。

民俗旅游;资源;文化;开发;保护

民俗旅游是一种高层次的文化旅游,由于它满足了游客“求新、求异、求乐、求知”的心理需求,成为旅游开发的重要内容之一。近年来,各地的旅游部门都大力开发民俗文化资源,使之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一、加强保护工作的必要性

(一)保护的对象

民俗旅游资源可以泛指一切可能被开发成旅游产品和旅游项目的民俗资源。它大致分为两种:物质性民俗旅游资源和非物质性民俗旅游资源。物质性民俗旅游资源是指以民俗物品的观赏、品尝、选购等为主,包括民居建筑、民间服饰,地方特色食品、民间工艺品等等。它借助静态的民俗物品展现一时一地的民间风俗。另一种是非物质性民俗旅游资源,是指除了客观的物态的民俗以外无形的民俗文化资源。

(二)开发的现状

首先,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很多民俗文化资源被作为旅游资源用做开发,取得了不错的经济效益,也在客观上保护了一部分民间文化。

现在,各地建了很多传统民俗博物馆,生态博物馆来保护区域民俗,展示的大部分是物质民俗的内容。同时,国家已经设立了非物质文化抢救保护中心。其次,在民俗旅游文化的保护中也存在着许多问题,可概括为“开发过度,保护乏力”。

1.不合理的开发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民俗旅游资源

一些地区为了获得更多的经济效益,对民俗旅游资源进行掠夺式开发,造成许多民俗文化资源遭受的破坏严重。如闻名于世的陕西剪纸,为适应市场的需求大批量的生产,忽视了传统图案或传统手法,这样做出的剪纸,到了旅游者手里就没有了收藏的价值,买了以后多被扔到一边。从某种意义上讲,过度的旅游开发,牺牲了民族文化的特征换得了少数人的经济利益。

2.过分商业化扭曲了其原始性

民俗的地域性决定了民俗旅游必须发挥民俗的地方特色,以地域内特有的民俗事项来吸引旅游者,民俗旅游一定要有原汁原味的本土文化,才能保持原始文化气息,若一味的追求眼前的利益,降低旅游中健康、优秀的文化内涵,势必造成旅游中的短视行为,最终落得“鸡飞蛋打”的结果。

3.盲目仿造,没有开发出其应有的内涵

鲜明的地区特色是民俗旅游资源开发的基本出发点,但不少地区为了增加地区吸引力,缺乏认真的研究,从形式上照抄照搬一些民俗旅游活动,如一时间争相建造的民俗文化村或民俗风情园,舞台痕迹偏重,,缺乏新意和个性吸引力。

4.外来文化的冲击对民族传统文化带来一些负面效应

旅游开发实际上是多元文化的交汇行为,在外来文化对民族地区传统文化的冲击下,一些体现着高尚伦理道德规范的礼仪习俗被逐渐废除,丰富多彩的民间节庆活动发生了很大变异。如国人自己的“情人节”七夕节远不如2月14日西方情人节喧嚣热闹。过分热衷外来文化,最后将导致某些传统的民族文化特征被同化和消失。

(三)保护的意义

1.带来更好的经济效益

游客对异国他乡的风土人情和人民的生活都很感兴趣,想体验一下异国情调,这是一种求知、求异、寻同、寻根的心理。体验式的参与其中可向游客传递出民族文化艺术的独特魅力,如被誉为“潍坊千里民俗旅游线上的一颗明珠”的山东安丘县石家庄村,发挥鲁中地区乡村民俗特色,以旅游者在农民家中“吃农家饭、住农家房、做农家活、随农家俗”的民俗旅游内容,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旅游者,也由此带来更好的经济效益。①

2.拯救的是区域民族的传统文化

保护民俗文化环境,就是有效的对区域民族的传统文化进行挖掘,抢救和利用。民俗文化的资源往往是不可再生的。“民族的也是世界的”这个观点,现在已成了我们的共识。就一个国家和地区来讲,保护好民俗文化资源就是保护了人类重要的人文社会资源。

3.远期效益大于眼前效益

一味追求眼前的经济效益而忽视了保护民俗文化的资源环境,最终就会使民俗文化的整体社会环境遭到毁灭性的破坏,造成民俗资源的枯萎,从而也会造成旅游业的凋敝。

4.带来明显的社会效益

保护好民俗文化,不只是为了获得片面的经济效益,对社会的各个方面都会产生明显的效益。保护好民俗旅游文化资源可以提高和改善人民的生活质量,使人们拥有更多更好的文化景观、休闲、旅游场所,促使人类、自然与社会的协调与全面发展。

(四)保护中存在的问题

1.经费不足

资金支持,是民俗文化保护的坚实后盾。以日本和韩国为例,每年都把大量的资金投入到传统文化的保护中去。2005年11月24日,由韩国申报的江陵端午祭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正式确定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中韩端午申遗之争,成为我们国人的心中之痛。我国许多优秀的文化传统资源长期以来由于缺乏有力的资金支持,民间艺术面临“断代之虞”,又哪里谈的上保护呢?

2.保护措施不当

保护不只是一种对文化资源的表面涉及,而是一种全方位的保护。如我国北京的民居文化在中国民俗文化中的地位是相当重要。从元明清一直到新中国成立以后,北京都是一个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原来的北京是什么样子,人们已经很模糊了,现在提出保护的也只是一部分的四合院,重建的一些缩影,给人们带来的只是心理上的负担。

3.缺乏立法保护

通过制定法律、法规来确保民俗旅游资源有效的开发和利用,是民俗旅游资源可持续发展利用的有效手段。总体来说,建国以后关于民族文化保护的法律、法规尚不健全。民族文化中的饮食用具、古老的生产工具、手工业制品、民族乐器等大部分民族文化资源没有相应的保护法律。

4.民众的保护意识薄弱

在市场经济的作用下,民族地区的思想道德观念出现金钱化和庸俗化的趋势。淳朴的民族风情正悄然变化,以往的重义轻利、诚实信用的民风感觉不到了,取之而来的是见利忘义,敲诈勒索游客的现象时有发生,当地居民对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意识淡薄。

二、加强保护民俗旅游资源的措施

在民俗旅游的开发过程中,主要参与者有政府、企业、当地居民,因此,民俗旅游资源保护的主体是:1.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2.旅游企业即民俗旅游的开发者;3.民俗文化的创造者和所有者,包括作为民族文化精英的知识分子和普通老百姓。下面就这些主体的责任和义务,结合一些成功的案例,来阐述如何更好的对民俗旅游资源进行保护。

(一)各级政府的职责

在我国旅游业的发展过程中,各级政府的主要功能就是制定相关的政策、法规,保护旅游业健康和良性的发展,尽量减少旅游开发中的不当行为带给社会的负面影响。

1.制定民俗旅游的开发原则

为了实现民俗旅游的可持续发展,保护是基础,为了让资源保护做到有据可依,为了提高开发者对资源的保护意识,把保护工作做到开发之前,政府首先要制定民俗旅游的开发原则。包括承载力控制原则、原汁原味原则、社区居民参与原则、文化原则、保护游客原则。

让我们以韩国政府的成功案例,来谈谈如何保护民俗旅游文化。从韩国的伦理剧中我们看到韩剧目大胆提倡韩国家庭的道德准则,韩国政府一直在力图保持这种优秀的传统文化。在韩国,通过一个叫做无形文化财产厅的部门,把韩国传统的说唱、假面舞等传统艺术以及手工艺人进行编号管理,采取特殊政策,鼓励年轻人向老艺人学艺。学了手艺,徒弟们即使没上过大学,只要他们自己愿意,也可以得到大学学历并授予学士学位。《大长今》的宫廷御膳就是韩国第38号重要无形文化遗产。韩国政府还专门建立了两个文化项目——“原创文化数码机构”和“故事银行”。为拍摄历史影视剧解决了寻找特定历史事情相关资料的重大问题。另外,不仅在电视剧上,在学校里也非常重视对传统价值观的教育。韩国政府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对影视剧创作的支持成效显著。近几年一大批韩国影视剧,带着浓浓的韩国文化特色出口到全球各地,给世界人民提供娱乐的同时,也拉动了韩国的化妆品、旅游、服装等行业,带来滚滚财源,真可谓一举多得。②

由此可见,在我国民俗旅游资源保护中,政府也应该十分重视民俗文化资源的保护。

2.制定出保护民俗旅游发展的政策法规

政策往往是发展的先导,是进行管理的前提和条件,因此民俗旅游资源的发展政策是进行民俗旅游文化保护的重要条件。政策的制定可以从以下角度考虑:

(1)经济政策。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及有关部门对民俗旅游资源的保护可以采用多种经济手段,直接对民俗旅游活动进行调节和控制。利用经济杠杆手段保护民俗文化是一种较为有效的方法。

(2)法律政策。严格监督民俗文化用作旅游开发的现状,对歪曲、亵渎以及破坏民俗旅游资源的行为坚决予以制止,高额罚款等处罚。

(3)文化政策。面对世界文化的“一体化”,如何让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相结合,做到与时俱进,又原汁原味。在民俗旅游资源的保护中,是值得我们认真思考的问题。2010年的世博会作为一次全球性的盛会,如果能采取适当的文化措施,借助世博会大力提倡传统文化,一定会为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提供新的契机。

(4)教育政策。文化传承之根本在于言传身教,民众要有文化的自觉,保护才会良性发展。

如何在整个社会中贯穿这种文化教育,值得一提的,山西成功开发晋商民俗文化,让影视带动旅游,旅游宣传文化。③

2006年在央视热播的电视剧《乔家大院》,着实让以明清民居建筑为特点建立自己城市品牌定位的晋中市“火”了一把。当人们游览其中,惊讶于它宏伟的规模时,也被那种儒家文化底蕴所深深吸引。

从另一个角度看,要加强对青少年的传统文化教育,活着的传统才有传承的生命力。日本改编的《三国志》和《水浒》,从漫画到游戏,衍生产品在亚洲各地热销……正如教育专家所认为的,这充分说明青少年并不是对中国传统文化不感兴趣,而是社会对传统文化的发掘和教育出了大问题,对青少年的传统文化教育是值得我们认真思考的问题。

(二)民俗旅游开发者的责任

由于开发商决定着旅游项目的策划,民俗风情的展示方式,直接服务于旅游者,因此他们在民俗旅游资源保护方面也承担着重要责任。旅游开发商也在逐渐认识到保护好民俗旅游资源才能为他们创造长久,稳定的利润,他们也因此而具有保护民俗旅游资源的动力。

首先,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考虑民俗旅游资源的保护:

(1)完善旅游规划,合理开发民俗旅游资源,确立开发目标和保护对象。

(2)确定旅游承载能量,对旅游设施的设计,社区参与设计和文化环境影响进行评价。

其次,选择不同的开发模式,从不同角度开发与保护民俗旅游资源。借鉴国外发展状况与我国的现实情况,有以下几种模式比较有力于民俗文化的保护。

(1)本原式开发,建立乡土资料馆。

如在西双版纳建成了国内首个布朗族生态博物馆。博物馆位于中缅边境的原始森林之中,馆区内保存着布朗族最古老的村寨、佛寺、佛塔、藏经阁及热带雨林等原始生态环境。其中章朗寨有1400多年历史,聚居于此的224户共1020多名布朗族群众,至今仍然完整地保留着古老的生活习俗、生产方式和宗教信仰。④

(2)建立民俗文化村,如香港的九龙荔园。

(3)深层开发节庆活动,如春节作为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要对春节民俗进行保护和挖掘,把春节作为文化品牌推向世界。

(4)开发特色纪念品,传承民族工艺。如对民间的杰出传承人尽快普查、统一管理,对民间文化活态进行保护,保证代代有传人。

(5)培训员工,提高其对民俗文化的理解。

对旅游从业人员进行民俗文化教育,使其较全面深入地了解民俗文化的内涵。还应培养员工如何向旅游者介绍当地风土人情等技能。

(6)对旅游者进行民俗文化的宣传

旅游企业,尤其是旅游景点,酒店,旅行社等直接服务于旅游者的企业可以通过发放员工手册,直接讲解等手段向旅游者传递当地民俗文化的有关信息。

(三)民俗文化创造者与所有者的责任

作为民俗文化的创造者和所有者,一般可以分为两个不同的层次:作为民族文化精英的知识分子和普通民众。民族文化精英们要利用自己的知识和影响力对普通民众进行民族文化的宣传教育,唤起他们保护传统文化的意识。但是要想实现民俗文化保护的目标,还需要普通民众即文化的创造者的支持。

如我国黔东南苗族服饰是苗族服饰中最为雍容华贵的服饰,以其工艺精湛,造型独特,文化积淀深厚,堪称苗族文化的一部“无字史书”。

由于经济利益的驱动,许多嗅觉敏锐的商人、文人看到了黔东南苗族服饰这块“富矿”的商业价值,采取“低价收购、高价卖出”的手法对这块“富矿”进行无序开发,造成了黔东南苗族服饰的严重流失。

据了解,贵州月亮山地区的祭祀服“百鸟衣”是一套极具文物价值和文化价值的民族服饰。至今月亮山地区保存最为完整的一套“百鸟衣”已有300多年历史,如不采取措施,这套祭祀服流失出去将是民族文化和民族文物的一大损失。⑤因为“离开民族传统文化赖以存活的文化生态系统,民族传统文化的内隐因子就将失去作用。”,也只有这些民众的参与才能实现民俗文化的保护目标。

三、结束语

民俗旅游资源是人类社会的瑰宝,继承并使之发扬光大是当代人的使命。正如民俗风情的形成一样,它的保护与延续需要各类群体的共同努力,需要我们每一个人为之献计献策。

注:

①辛玉平:民俗旅游村——石家庄,民俗研究,1989年第1期

②东方时空:韩剧热播的背后,央视国际,2005年11月21日

③东方早报:2009年6月1日

④湖北日报:民俗文化流失不容坐视,2006年2月16日

⑤文化遗产流失,苗族千年服饰遭掠夺性抢购,央视国际,2006年02月22日

[1]董莉莉,杨文棋.民俗旅游资源的保护问题研究[J].贵州民族研究,2004,(3).

[2]高红艳.民族地区民俗文化生态旅游与民族文化保护[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2003,(1).

[3]周敏惠.开展旅游教育,促进民俗文化旅游地的保护[J].社会科学家,2002,(1).

[4]马晓京.旅游开发与民族传统文化保护的主体[J].青海民族研究,2003,(3).

[5]国家旅游局政策法规司.中国旅游法规全书[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3.689-692.

[6]张正龙.文化财的保护与环境[A].陶立.亚细亚民俗研究(第四辑)[C].北京:学苑出版社,2003.

[7]陶思炎.略论民俗旅游[J].旅游学刊,1997,(2).

[8]田里.论民俗旅游资源及其开发[J].人文地理,1997,(3).

[9]温锦英.文化,民俗旅游开发的灵魂[J].广东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1997,(3).

[10]王祥玉.试论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J].汉中师范学院学报,1997,(5).

[11]钟声宏.民俗旅游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J].广西民族研究,2000,(1).

[12]钟敬文.民俗学概论[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

F592.1

A

1672-0547(2010)01-0014-03

2009-08-30

于 辉(1985-),女,山东梁山人,上海师范大学民俗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民俗与戏曲文学。

猜你喜欢

民俗旅游民俗文化民俗
冬季民俗节
家乡的民俗文化街
民俗中的“牛”
建筑立向民俗文化泛谈
民俗节
我国民俗旅游资源的开发研究
昌平区民俗旅游持续增长
庆六一 同成长民俗欢乐行
西安市智慧民俗旅游发展对策研究
两岸民俗文化荟萃福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