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缘化专业大学生的就业困境与职业生涯规划
2010-08-15宋徽白明王颖
宋徽白明王颖
(宿州学院,安徽 宿州 234000)
边缘化专业大学生的就业困境与职业生涯规划
宋徽白明王颖
(宿州学院,安徽 宿州 234000)
大学生就业问题已引起社会的高度关注,其中一些边缘化“冷”专业学生的就业问题尤为突出。边缘化专业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产生,虽然在一定程度是由于专业限制,但与其自身就业准备不充分、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欠缺也不无关系。文章有针对性地探讨了这一就业“特困”群体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几种方式。
边缘化专业;就业困境;职业生涯规划
近年来,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大学生就业面临的竞争与挑战更加激烈。大众化教育的发展,导致了部分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产生。其中诸如历史学、哲学、档案学等一些边缘化“冷”专业的学生无疑又成为了其中的“特困”群体,如何有效的针对他们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帮助他们找准定位,了解和提升自身的素质,增强就业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一、高校“边缘化”专业大学生就业困境的主要表现
1.社会对“冷”专业的认可度低,影响学生的就业准备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步入大众教育阶段,大多数人开始把教育当成一种投资,纷纷涌向“热门”的计算机、电子、国际贸易、金融等高回报性专业。与此同时,历史学、哲学、档案学等传统学科由于市场需求少、就业周期长、回报低,成为“冷门”专业,被迫“边缘化”,几乎无人问津,亦因此成为了各大高校关注的盲点。
学校和社会过少的关注,使“边缘化”专业学生普遍的自卑、自闭。在大学生活中,他们或自暴自弃,以混一张毕业证为目的;或全身心投入学习,无暇参加各种校园文化活动。他们对就业茫然无知,毫无准备,在求职过程中退缩焦虑、自卑自闭,甚至破罐子破摔,就业竞争力大打折扣,从而与许多就业机会擦肩而过。
2.“冷”专业要求与社会需求脱节,影响学生的职业发展。
历史学、哲学、档案学等“边缘化”学科,都要求学生能静下心来“坐冷板凳”,与日益浮躁的社会相去甚远。受特殊“专业环境”的影响,边缘化专业学生在就业取向上,与其他专业学生相比,表现出明显的分化。部分学生由于不能正确对待专业的“冷门”现象,认为所学不“实用”,在就业取向上处于消极状态,自我封闭,“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有的则把前途压在了考研上,视研究生学历为他们就业的灵丹妙药;还有大部分学生则徘徊于困顿中不能自拔,找工作的压力使他们总想另辟蹊径,自学其他专业,而本专业的学习是否可以完全放弃,又犹豫不决,最后往往丢了“芝麻”也丢了“西瓜”。
久而久之,这些“边缘化”专业学生与其他专业学生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在求职过程中,容易使用人单位产生高分低能或综合素质较差的印象。部分学生更是盲目放弃自己的专业、兴趣爱好、特长,进入一个无所适从的工作领域,影响职业的发展。
3.家庭贫困,就业机会不均等
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是,目前我国高校“边缘化”专业的学生绝大多数都是家庭贫困的学生。本课题组对安徽省内6所高校的历史学、哲学、档案学等“边缘化”专业330名学生所作的调查结果显示,87%的同学来自于农村和经济落后地区(此数据来源于本课题组对安徽省内安徽大学、安徽师范大学、安庆师范学院、宿州学院、淮北煤炭师范学院、池州学院等6所院校相关专业的调研)。
媒体不时曝光着择业市场中的一些不正之风,如权钱交易、人情关系等。这一定程度上表明了,我国平等竞争的用人机制并没有十分健全,在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就业体制中,大学生的各种社会关系对其就业有很大的影响,客观上造成了竞争机会的不平等。这些大多来自于农村和经济落后地区的“边缘化”专业学生因为家庭经济基础差、社会关系弱,加上专业的就业范围窄、限制大,找到好工作的机会十分渺茫。
二、“边缘化”专业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必要性
所谓职业生涯规划,是指个人发展与组织发展相结合,对决定一个人职业生涯的主客观因素进行分析、总结和测定,确定一个人的事业奋斗目标,并选择实现这一事业目标的职业,编制相应的工作、教育和培训的行动计划,对每一步骤的时间、顺序和方向做出合理的安排。
职业生涯规划不是一种个人行为,它需要家庭、学校、政府、社会机构以及企业等相关组织的配合与互动。从目前我国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现状和人的成长阶段来看,大学是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关键时期,承担着职业生涯教育最为重要的责任。
1.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有利于引导“边缘化”专业学生的健康成长
如前所述,“边缘化”专业学生在面对求职择业的压力与竞争日趋激烈的社会现实时,往往会出现茫然若失、徘徊不定或消极逃避,找不到人生定位的方向;家庭的贫困、社会的浮躁,又使他们背负了太多“出人头地”的期望,在面对追求金钱和真理的同时,往往梳理不清其内在的关系和矛盾,从而否定自己、否定知识,甚至走上歧途。
美国著名的职业管理专家萨帕的职业发展理论从人的终生发展角度出发,提出了人一生的完整的职业发展阶段模式,把整个人生分为成长阶段(1—15岁)、探索阶段(15—25岁)、立业与发展阶段(25—45岁)、维持阶段(45—60岁)和衰退阶段(60岁以后)。可以看出,大学生正处于职业探索阶段,个人在确定自己兴趣的基础上考虑现实并补充对自我认知的看法,确定并实现自己的职业倾向。
职业生涯成功与否决定了我们的人生质量。大学时期是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要将这三观教育落到实处,职业生涯规划是重要一环。因此,从“边缘化”专业大学生一入校,我们就应该有针对性地开展职业生涯规划,以帮助他们树立发展目标,把大学生活看成一个接受知识、储备知识、锻炼能力的过程,增强他们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这对他们自身的发展和事业的成功都会奠定有利的基础。
2.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有利于提高“边缘化”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
有效的职业生涯规划必须在充分且正确认识自身条件与相关环境的基础上进行。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过程中,最重要的内容就是要引导学生学会寻找适合自己的职业。适合的判断标准是“人职匹配”,“人”的因素涉及对自身性格、气质、理想、兴趣、道德等内在因素以及专业、知识、经验、技能等外在因素;“职”的因素则涉及社会的需求、劳动力市场的变化以及未来发展的前景等因素。
开展针对性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引导“边缘化”专业学生展现自己并深入、客观地了解自己,熟悉自己掌握的知识与技能,剖析自己的人格特征、兴趣、性格等多方面的个人情况,以便了解自己的优势和不足,从而对自已形成一个客观、全面的认识和定位。
要达到“人职匹配”,除了正确的自我认知外,还需要正确的职业与社会认知。所以有效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还要教育与引导学生学会收集、整理社会需求信息,了解社会就业形势和社会对人才的素质要求,有助于他们在不断提高综合素质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潜能。
3.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有利于“边缘化”专业学生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
目前我国高校主要采取学分制的人才培养方案,学生选课的自主性有所增强。针对“边缘化”专业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能让他们一开始就对自己所学专业和应该掌握的知识有所思考,而不是根据教学计划和各种考试来安排自己的大学生活,从而有效避免他们选课的盲目性,增强学习动力,形成更加合理的知识结构。
三、“边缘化”专业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主要方式
高校如何行之有效的针对“边缘化”专业学生群体开展相应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呢?笔者以为主要要做好如下几个方面:
1.把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分年级、有重点的贯穿于学生大学教育的全过程
一般认为,一年级是职业生涯规划的试探期,主要是强化学生对本专业培养目标和就业方向的认识,增强专业学习的自觉性,培养学生的专业学习目标并让学生初步了解将来所要从事的职业。所以从“边缘化”专业学生一入学,高校就应该通过举办专题讲座、黑板报、征文、演讲比赛等多种形式和途径,向他们介绍职业、职业生涯、职业生涯规划、创业、创业成功案例等,让他们尽快了解就业的相关知识,使职业生涯规划、创业等方面的内容成为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帮助他们尽早确立职业生涯规划、创业等意识,为以后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和操作打下基础。
二年级是定向期,让学生认识自己的需要和兴趣,确定自己的价值观、动机和抱负,考虑未来的毕业方向(深造或就业),以提高自身的基本素质和能力为重点,并有选择地辅修其他专业知识,在这个过程中同时检验自己的知识技能,并根据个人兴趣与能力修正职业生涯规划设计。这一时期,要引导他们了解不同职业应具备的各种素质,鼓励他们通过参加各项活动,锻炼多种能力,根据个人兴趣、特长与能力初步制定适合自身特点的职业生涯规划设计。
三年级是准备期,在指导学生加强专业学习和准备考研的同时,指导学生开始把目标锁定在提高求职技能上,并培养独立创业的能力。
四年级是分化期,大部分学生对自己的出路都有了计划。这时可要求他们对入学以来的情况作一个总结,检查自己的职业目标是否明确、准备是否充分;对他们进行针对性的专项指导,聘请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专业人士为他们介绍各行业人才素质要求,让他们接受择业技巧培训,组织参加招聘活动等,指导他们基本确定各具特色的职业生涯规划,让学生在实践中检验自己。
2.举办各种形式的活动,协助“边缘化”专业大学生制定适合自身特点的职业生涯规划
一是高校应充分用第二课堂、社团活动和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机会,有计划、有目的地安排他们深入社会,感知职业、创业,并调查职业生涯规划现状,协助他们制定适合自身特点的职业生涯规划。
二是开展职业兴趣和职业能力测试,侧重个性分析,为“边缘化”专业大学生确定职业发展目标提供参考。引导他们对自己进行个性分析,了解自己的心理动机、需要、兴趣、爱好、能力、气质、性格以及价值取向、才能、专长、不足等,加强个体职业兴趣分析,从而锚定自己的职业方向;进而关注职业适宜性分析,做好职业选择。调查研究表明,约有七成大学生认为职业心理测评准确地描述了个人性格,并有益于对自己深入了解,约六成的大学生认为对自己未来的职业选择有了较好的参考性。说明心理测评的效用比较明显。但应注意测评结果的信度、效度以及一致性、稳定性、准确性,指导学生据此对自己进行一系列调整,强化训练弱项,将有利于就业能力建设和职业生涯规划。
三是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如邀请有名望(尤其是毕业于本专业)的校友、社会成功人士、资深人力资源管理专家本专业等来校作报告、讲座等。如本课题组在对安徽省某高校历史系46名同学进行访谈时,给参加座谈的同学们介绍了一篇2002年10月31日发表于人民网,题为《历史系何以人才辈出?》的网友文章,事后引起了热议,不少同学反映,犹如在黑暗中看见了成功的希望。
3.高校应联合社会,为“边缘化”专业学生营造宽松的实践环境
目前,多数用人单位在招聘毕业生时,往往会要求应聘者具有“相关工作经验”,这与目前大学生严重缺乏实践经历和机会的实际情况是相矛盾的。
尤其是“边缘化”专业,长期存在着所学和所用严重脱节的现象,仅仅依靠几个月甚至几个礼拜的的毕业实习是难以满足社会需求的。因此,高校应该积极努力的联合社会为大学生提供一个相对宽松的实践环境,使他们能有更多的机会参加与职业目标相关的实践,如宿州学院的“校企合作”模式,就是一种有效的尝试。
总之,“边缘化”专业大学生是高校关注的一个盲点,也是目前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一个“极点”,亟待相关高校领导及高等教育研究者的关注和重视。有针对性的对“边缘化”专业大学生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十分必要,但是其中必须要强调的一点是,在选择相关辅导教师时,各大高校要尽量避免随意性,一定要选配熟悉这些“边缘化”专业并了解这些专业就业情况的教师担任,唯有如此,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罗双平.职业生涯规划[M].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1995.
[2]盛志年.历史系何以人才辈出[EB/OL].http://www.people.com. cn/GB/guandian/30/20021031/854864.html,2009-10-21.
[3]董丁戈,关晓梅.影响职业生涯教育实效性若干因素的分析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06,(6).
[4]郑国娟.基于心理辅助模式的大学生个性化职业生涯规划[J].职业时空,2006,(10).
[5]高桂娟.对大学生职业患涯现划的分析与思考[J].中国高等教育,2007,(7).
[6]钟谟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探析[J].教育与职业,2007,(12).
[7]刘玺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研究与探索[J].现代教育管理,2009,(7).
[8]王丽娟.浅议高校贫困大学生就业困境与职业生涯规划[J].文教资料,2009,(8).
G473.8
A
1672-0547(2010)01-0118-02
2009-12-04
宋 徽(1979-),女,湖北荆门人,宿州学院社会科学与管理工程系教师,研究方向:传统与现代化。
2008年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高校“边缘化”专业学生的心理特征与对策分析》(编号:2008sk293);宿州学院硕士科研启动基金项目《新升本高校大学生核心竞争力培养问题研究》(编号:2007yss07)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