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经济普查看上海青浦区经济发展
2010-08-15甘富新
甘富新
(上海市青浦区统计局,上海 201700)
从经济普查看上海青浦区经济发展
甘富新
(上海市青浦区统计局,上海 201700)
两次经济普查资料显示,上海市青浦区经济在总量、结构等方面发生了很大变化,不同类型的基本单位数在不同区域、行业和经济类型的增长和分布情况各异。青浦经济发展中还存在着工业仍旧是拉动经济发展的主体,但总体质量不高、区财政收入对注册型企业税源依赖程度较大、第三产业发展较快但层次有待提高、青东青西地区经济发展存在较大差距等问题。建议高标准高起点整体性开发环淀山湖地区,带动青西地区经济腾飞,同时整合私营经济小区资源,提高注册企业质量。
产业结构;结构调整;经济普查
通过第二次经济普查,上海市青浦区全面查清了该区所有基本单位(包括全部法人单位、产业活动单位和个体工商户)的底数,掌握了基本单位的区域、行业、经济类型、经营概况等基本情况。普查资料显示,与2004年第一次经济普查相比,2008年青浦区经济在总量、结构等方面发生了很大变化。
一、青浦区基本单位总体变化情况
(一)法人单位和产业活动单位
2008年末青浦区全部单位数53795个,比2004年末增加11.9%,年均增长2.8%;其中法人单位52117个,比2004年末增加12.9%,年均增长3.1%。
1.实地型单位情况
实地型单位是指办公经营地点位于青浦区行政区域内的单位。实地型单位的发展潜力是青浦区工业化和城市化建设的直接推动力,其发展现状体现了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阶段性成果。2008年末,全区实地型单位数13516个,比2004年末增加11.4%,年均增长2.7%;其中法人单位12024个,比2004年末增加15.8%,年均增长3.7%。四年间,青浦区实地型单位数的稳定增长反映了地区经济的平稳发展和综合实力的稳步提升,同时实地型单位的行业、地区、经济类型的分布和结构变动,进一步显现了该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建设“绿色青浦”,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目标,抓经济结构调整、抓产业能级提升、抓区域功能建设的显著成果。
(1)工业对全部单位数增长的贡献率最高。从三次产业分布看,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单位数比由2004年的1.26∶1上升到2008年的1.42∶1,剔除第三产业中的行政事业单位,2008年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单位数之比达1.64∶1。从单位数上看,第二产业单位数增长远高于第三产业。
从行业分布来看,2008年工业单位数比2004年增加17.8%,占全部二三产业单位数的比重为55.2%,比2004年上升3个百分点,拉动全部单位数增长9.3个百分点,对全部单位数增长贡献率达84.2%;商业(批发零售和住宿餐饮业)单位数比2004年微增1.5%,比重为18.5%,比2004年下降1.8个百分点;剔除行政事业单位的其他服务业单位数比2004年增长13.1%,比重为13.3%,与2004年基本持平;建筑业和房地产业单位数比2004年增加10.4%,比重为6.4%,与2004年基本持平。从单位数上看,工业单位数的增长对全部单位数的增长起主要支撑作用。
(2)重点区域经济发展、城市化进程成果明显。从地区分布看,作为青浦工业经济发展的重点地区——青浦工业园区所在的香花桥街道全部单位数增长39.2%,其中法人单位增长达47.8%,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单位数增长71.1%,青浦工业园区规模不断发展壮大。作为该区加快城市化建设的重点地区、青浦新城区建设的先行地区夏阳街道,单位数增长45.8%,其中法人单位增长45.7%,限额以上商业企业单位数是2004年的5.2倍,服务业企业单位数增长51.6%。青浦新城区规模不断扩大,商业商务设施不断完善、品位不断提升,促进了商业服务业的发展。得益于靠近市中心的区位优势、原华新工业园区在园区规划面积缩减调整过程中的规划优势以及存量土地、厂房的盘活等有利条件, 华新镇全部单位数增长68.6%,其中法人单位增长达74.7%,工业企业单位数增长78.2%。而盈浦街道则由于老城区改造、动拆迁、单位迁址等因素单位数比2004年减少19.1%,其中法人单位减少13.6%。重固镇和赵巷镇由于行政区域调整所辖面积有所缩小等原因单位数有不同程度的减少。地区间单位数增长的差异是由于城市化进程差异和经济发展功能定位不同形成的。
(3)私营企业单位数占七成,拉动全部单位数增长14.3个百分点。从单位经济类型分布看,私营企业仍旧是青浦经济的主导。单位数比2004年增长22.5%,占全部单位数的69.8%,上升6.3个百分点,其中法人单位数比2004年增长29.7%,占全部法人单位数的74.8%,上升8.1个百分点。外商投资企业数有较大幅度增长,单位数比2004年增长21.6%,占全部单位数的5.3%,比2004年提高0.4个百分点。
2.注册型单位情况
注册型单位是指注册在各个私营经济小区,实际办公经营地址在青浦区外的单位。注册型单位数量大,是青浦税收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该区开展城市建设的重要财力来源。2008年末,全区注册型单位数40279个,比2004年末增加12.1%,年均增长3.3%。
(1)青东地区单位数增幅高于青西地区,但总量低于青西地区。从单位数地区增长情况看,青东地区普遍高于青西地区,单位数增幅最大的三个地区依次是华新镇149.4%、徐泾镇64.5%、盈浦街道48.9%。从注册型单位数总量看,青西三个镇普遍高于其他地区,占全区注册型单位数比重也最大,依次是朱家角镇13.1%、练塘镇11.4%、金泽镇10.8%。
(2)第二产业单位数增幅远高于第三产业,但比重远低于第三产业。从单位数行业增长情况看,第二产业全部单位数比2004年增长34.2%,比第三产业高出33.8个百分点,增幅远高于第三产业;其中建筑业增长42.7%、工业增长30.4%、交通运输业增长19.2%。从单位数行业占比情况看,第三产业全部单位数占83.5%,其中商业企业(批发零售、住宿餐饮业)比重为53.7%,其他服务业企业占25.4%,比重远高于第二产业。
(二)个体经营户
个体经营户包括有照个体、无照个体、民办非企业(个人、合伙)和非正规就业劳动组织。2008年末,全区个体经营户24326个,比2004年末增加21.4%,年均增长3.3%;个体经营户从业人员53793人,比2004年末增加39.8%,年均增长3.4%。
从整体看,个体经营户地区增长比较平衡,其中香花桥街道得益于辖区内青浦工业园区发展和行政区域面积增加,个体经营户快速增长。全区个体经营户从业人员增速大大高于单位数增速,主要得益于个体户经营规模扩大和各类治安、保洁、市容协管、房屋协管、社区助老等服务社建立拉动的就业人员增长。
二、青浦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工业仍旧是拉动经济发展的主体,但总体质量不高
2008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法人单位1676个,比2004年增加34.3%,年均增加7.7%,增幅远高于各行业平均水平。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户均产值6582.2万元,比2004年增长38.6%;税金总额(仅包括产品销售税金和增值税)28.5亿元,比2004年增长77%,增幅远高于全区财政收入增长水平。近四年工业经济不断发展壮大,是拉动青浦经济不断前进的主动力。虽然如此,但是工业经济增长的总体质量还不高。据统计,2008年末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要指标在上海9个郊区(县)比较中,青浦区户均工业产值仅高于奉贤区,是平均水平的57.4%;户均资产总计5682.2万元,仅高于奉贤区,是平均水平的63.2%;户均利润总额213.8万元,仅高于金山区,是平均水平的59.3%。青浦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规模、资本、盈利能力等在9个郊区县中处于较低水平,也反映出该区工业产业的能级水平较低。
(二)区财政收入对注册型企业税源依赖程度较大
据统计,2008年末青浦经济小区税金总额87.3亿元,占当年财政收入的56.4%,仍旧占据税收半壁江山。2008年末全区注册型单位数40279个,比2004年末增加12.1%,年均增长3.3%,增幅略高于实地型企业。与实地型企业相比,注册型企业税收的产出具有产出多、需要政府相应公共管理的财政收入少、产出快而不需要较长的产业培养和扶持等短期优势,但是注册型企业的税收缺乏稳定性、易流失、较脆弱、容易受政策影响,从长远看不宜作为主要税源。
(三)第三产业发展较快,但层次有待提高
虽然第三产业单位数增长幅度低于第二产业,但是第三产业经济总量发展迅速。近四年来,奥特莱斯品牌直销广场、百联桥梓湾、凯特丽广场、徐泾永业购物中心等一大批商业中心建成和零售业巨头入驻,加快促进了青浦区的商业繁荣。2008年青浦商业企业资产总计达99.6亿元,是2004年的2.1倍,年均增长21%;主营业务收入136.7亿元,是2004年的2.8倍,年均增长29%。同时,随着青浦新城区建设、千岱大厦、港隆广场等商务楼宇建成、城市化率不断提高,青浦的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居民服务业等加快发展。2008年末,除行政事业单位、交通运输业、房地产业以外的其他服务业企业法人单位数为1538个,比2004年增长24.7%,年均增长5.7%;资产总计311.7亿元,是2004年的2.1倍,年均增长20.8%;主营业务收入36.6亿元,是2004年的1.5倍,年均增长10%。但是从行业分布看,青浦第三产业单位主要集中在批发零售业、住宿餐饮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居民服务业、房地产业等传统产业,会展、会务培训、软件信息等新兴产业和高新产业单位匮乏,有的甚至是空白。这些行业的附加值率高,对土地、能源等相关资源的依附性弱,是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方向。
(四)青东青西地区经济发展存在较大差距
青浦区地形东西两翼宽阔,中心区域狭长。接受上海市区经济、产业辐射从东到西依次递减,形成了东高西低的经济发展格局,是受区位、自然环境等客观条件影响而长期形成的。2008年末,青东地区全部法人、产业活动单位数是青西地区的3.7倍、法人单位年末从业人数是青西地区的4.2倍;个体经营户户数是青西地区的3.1倍,个体经营户从业人数是青西地区的3.1倍。青东青西之间存在着巨大的经济差距。
三、推动青浦经济发展的思考和建议
(一)高标准高起点整体性开发环淀山湖地区,带动青西地区经济腾飞
环淀山湖地区的开发是决定青浦经济能否取得又一次飞跃性发展,更好诠释青浦江南水乡区域特色的重大战略重点。环淀山湖地区现在是经济发展的短板,但是正如空白的纸能画出更美丽的图案一样,环淀山湖地区的发展潜力无限。将现代服务业作为环淀山湖地区开发的重点将是青浦经济发展的一大增长亮点,能够带动青西地区的经济雄起,促进青东青西地区协调发展。
1.从长三角的高度认识环淀山湖地区的独特区位优势和产业定位。对于环淀山湖地区,习惯的看法是这里是上海的西大门,属于上海版图中最偏远的一角,是最容易被人遗忘、不受重视的区域。但是,如果从长三角地区来看,无论是其所处的地理位置还是所在交通网中位置都恰恰是长三角的中心地带。环淀山湖地区共有三个高速公路出口,长三角地区任何一个地级市都能够通过高速公路直达此地区。如果环淀山湖地区的产业功能定位能够从长三角这个大背景去考虑,加上上海市的区域优势,其发展的空间和前景可能更好。靠近上海市区、地处长三角中心地带,这一区位优势在昆山的经济崛起上已得到了足够印证。
2.基础设施先行,充分利用和不断突出淀山湖的生态优势。环淀山湖地区由于水源和生态环境保护,限制了经济开发,虽然在一段时间内造成了经济发展滞后,但是也避免了前期粗放型发展带来的生态负担。在环淀山湖地区的开发中应充分利用和保护生态优势,做到开发与保护并重与两促进。其中最重要的是,做好基础设施建设、做好污水管网和污水处理设施布点建设、做好生态规划。
3.坚持以高标准高起点开发环淀山湖地区。结合环淀山湖地区的生态特点,应重点发展商务会务、培训、会展、旅游度假、住宿、房产等现代服务业,初期消费群体定位以单位集体消费为主、散客为辅。建议政府重点做好各业态的区域布局规划、公共区域建设和投资项目的招商和审核,加强区域功能宣传,倡导企业组团投资。对第一期的开发要尤其慎重、高标准高起点,形成规模,宁缺毋滥,力求环淀山湖品牌一炮而红。
(二)整合私营经济小区资源,提高注册企业质量
在青浦经济发展史上,私营经济小区的发展推动了青浦经济的一次飞跃,提升了其经济发展的活力和人气,其创造的财富也为青浦的城市建设、社会建设作出了贡献。在经历一次发展的高峰期之后,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应积极调整经济小区功能定位,整合资源,继续为青浦经济社会建设“添砖加瓦”。
1.充分认识私营经济小区的积极作用,坚定发展信心。私营经济小区在青浦经济发展过程中起到了诸多积极作用,其中最为耀眼的就是拓宽了税源,大幅提高了财政收入。同时,私营经济小区提供的企业服务如财务核算、纳税、办证审批等,减轻了企业的管理负担,为中小企业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私营经济小区是实地招商的企业重要来源,很多实地型企业都是由注册型企业转变而来的,其中不乏规模大、产业能级高的企业。私营经济小区的发展对推动青浦经济不断发展提高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
2.整合资源,定位服务,科学考核,健康发展。在看到私营经济小区有利面的时候,也应该清醒地看到它存在的问题。如私营经济小区个数过多,支出大;注册企业数多,但质量不高;受近两年宏观经济调控的影响,部分私营经济小区招商困难,税收收入受到影响,发展停滞;受政策影响,异地招商受限制等。基于当前经济形势和政策走向,青浦应加强对私营经济小区的规范管理和监督,促进其良性发展。(1)整合资源。由区镇两级政府和区主管部门对私营经济小区进行重新认定,归并经济小区,整合资源,提高效率。规定每个镇只设置一个私营经济小区,对小区领导职数、职能部门设置、人员配备情况制定指导性意见,降低私营经济小区运行成本,对招商奖励措施和税收返还分配方法进行统一规定,避免恶性竞争。(2)定位服务。把为注册企业提供优质服务和为地区经济发展服务作为私营经济小区的工作重点,改变单一的政策优惠竞争,加入服务竞争。(3)科学考核。应根据经济发展形势,科学地制定相应考核奖励措施,将发展质量放在考核第一位,促进私营经济小区健康发展。
10.3969/j.issn.1674-8905.2010.10.005
周群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