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英汉人名习语的文化内涵刍议

2010-08-15张玉兰

文教资料 2010年6期
关键词:习语典故语言

张玉兰

(桂林理工大学 外国语学院,广西 桂林 541004)

美国社会语言学家C·恩伯所说:“一个社会的语言能反映与其相对应的文化,其方式之一表现在词语内容或词汇上。”习语作为一种特殊的词汇,它如同一面镜子,反映着民族的全部文化;又像一个窗口,揭示着该文化的一切内容。英汉习语中有一类是含有人名的习语,它们大都在长期的使用中,由历史文化事件中的人名形成典故并成为习语;或由风俗习惯、民间传说中的人名在使用的过程中演变成习语。这类人名习语的来源一般为文学作品、历史事件、神话故事、民间传说等。这类习语不仅数量较多,而且由于其自身含有典故等特殊性,对于文化内涵的表达和传递起了重要作用。

一、价值取向

价值观是指一个人对周围的客观事物(包括人、事、物)的意义、重要性的总评价和总看法。不同地区和文化背景的人对同一种语言或事物的价值观评价也会不同。语言反映民族的特征,蕴藏着一个民族的人生价值观,而这些都在语言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英语民族自古倾向于把宇宙分成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天人相分。他们认为世间万物都是二分对立的,在人与自然之间,人处于支配的地位。因而表现在价值观上,与汉民族的群体取向相反,英语文化重视个人价值,崇尚个人主义。

(一)突出人们坚强意志、为民造福的习语。此类汉语人名习语有“愚公移山”、“大禹治水”、“精卫填海”等。英语人名习语有Promethean fire,the Herculean efforts,Hercules’choice。“愚公”本是我国古代寓言中人物。据《列子·汤问》记载:愚公因太行、王屋二山阻碍出路,决意挖开山道。当时有个叫智叟的人讥笑他,说他是异想天开,愚不可及,俨然一副智者模样。但愚公却并不因此而动摇挖山的决心,他坚信只要挖山不止,终有一天可以成功,因而率领全家老小矢志不移,坚持不断地挖山。他的精神感动了上天,最后终于达成了目的。“愚公移山”代表了一种不达目的誓不罢休、不畏困难顽强坚毅的精神,这正是中国许多有志之士所崇拜和学习的精神。

英语中也有类似的习语。普罗米修斯(Prometheus)是希腊神话中少有的造福人类的神,他用泥土上造人,由于缺火,泥人难以成形,便擅自从天上偷出火种,带到人间,使泥人成活,成为世上第一个男人。此事令宙斯大怒,用铁链把他锁在高加索山上,白天派秃鹰来啄食肝赃,晚上又重新长出,痛苦永无止境。普罗米修斯宁愿受折磨也不向宙斯屈服。形容词Promethean意指:赋予生命;勇于创造;富有反抗精神。Promethean fire比喻“生命力”。

希腊神话中最著名的英雄之一是有名的大力士赫拉克勒斯,在摇蓝中就扼杀了两条毒蛇,后受雇于阿尔戈斯国王欧律斯透斯12年,去完成12件万分困难的任务。他历尽千辛,终于创下12项英雄业绩。这位魁梧、结实、短颈长身的英雄成了许多英语习语的典故,如:the Herculean efforts指赫拉克勒斯在完成12件任务及取金羊毛时作出的努力是巨大的,相当于中国成语中的“九牛二虎之力”。Hercules’choice赫拉克勒斯幼年时受享乐女神和善德女神的诱导,前者许他物质享受,后者许他长生不老。他选择了后者,经历无数艰难困苦,终成为一名长生不老的神。该习语指“放弃享乐,主动吃苦而得到的回报”。

(二)具有崇智的价值观。智慧虽然不直接是力量,但充当着力量的表现者和施行者,是人实现志向和愿望的必备素质。儒家思想中有“智者不惑,仁者无忧,勇者不惧”之说(《论语》),才智是克服人生道路上重重困厄的一把钥匙。汉语中对智慧进行歌颂的人名习语就有很多。如“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人多出韩信,智多出孔明”,“诸葛亮借东风——巧用天时”,“诸葛亮游东吴——舌战群儒”,“诸葛亮放孟获——欲擒故纵”。

(三)对“信”“义”“孝”的重视。“信”“义”源于孟子的“五伦”,明确规定君臣关系的准则是“义”。但后来人民大众将其发扬到人际交往当中,把它作为交友以至与人交往的价值行为准则。“他们主张朋友之间不仅要讲‘信’,更要讲‘义’,要重友情,讲义气,肝胆相照,荣辱与共,主张乐于助人,扶危济困,嫉恶如仇,见义勇为等等”。相关的习语还有:“关羽降曹操——身在曹营心在汉”;“管鲍之交”,“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等。“花木兰从军——冒名顶替”则反映了中国人民孝顺父母、忠君爱国的精神。

(四)对爱情的歌颂。英语中将痴情男女称作“罗密欧与朱丽叶”,Romoe,Julie(罗密欧与朱丽叶)源自莎士比亚剧作《罗密欧与朱丽叶》中的男女主人公。他们是两个世仇家族的后代,却双双坠入爱河,不能自拔,最后又为爱情双双殉情。他们的名字现已成为指称痴情男女的俗语。汉语中则称作“梁山伯与祝英台”。另外还有:“文君当垆,相如涤器”据《史记·司马相如列传》,临邛有一富家卓王孙之女文君新寡,因爱慕司马相如,司马相如和文君私奔到四川成都,因家徒四壁立,文君家开始又不予资助,两人到临邛,尽卖其车骑后,买了一酒舍酤酒。而令文君当炉。司马相如也与保庸杂作,涤器于市中。这个故事后来成为夫妇爱情坚贞不逾的佳话。

(五)对丑恶的鞭挞。“尽管文化心理通常由一定的文化背景造成,但由于人类的共性、文化的共性以及语言的共性,语言中的文化心理也有一些超越民族、种族或国界的共同性表现”。如各民族对是非善恶的评判标准基本上是相同的。在汉英人名习语中都有对丑恶的鞭挞,如:“庆父不死,鲁难未已”《左传·闵公元年》:“不去庆父,鲁难未已。”指不杀掉庆父,鲁国的灾难不会停止。比喻不清除制造内乱的罪魁祸首,就得不到安宁;“叶公好龙”中“叶公”原指古代寓言人物。据汉代刘向《新序·杂事》载:“叶公子高好龙,钩以写龙,凿以写龙……天龙闻而下之,……叶公见之,弃而还走,失其魂魄,五色无主。”是叶公非好龙也,好夫似龙而非龙者也。后世用“叶公好龙”来形容表里不一、有虚假行为的人;Judas kiss或the kiss of Judas:“犹大之吻”是《圣经》故事之一,犹大是出卖耶稣的叛徒。在逾越节的晚餐上,耶稣指出他是出卖主的人。他知道暴露,提前溜走,立即去给敌人引路前来捉拿耶稣,他以亲吻作为暗号。因此“犹大”又指的是“貌似亲善实际阴险小人”。

二、宗教信仰

不同的宗教信仰也会通过各自的习语体现出来。英美国家的文化属于希腊基督教文化,基督教是英语社会的主要精神支柱,是英语社会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对英语早期文化的形成起了关键性的作用。它作为一种宗教文化形式渗透到英语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几乎成了家家必备,基督教的主要思想武器就是《圣经》。《圣经》在英美等国广为流传,是人人必读的“圣书”,对英语语言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因而,人名习语的一个重要来源就是《圣经》。如:Job(约伯),乌斯人,他虽极为富有,但他是一个以安贫乐道著称的使徒;他备历危难,仍坚信上帝,并且具有忍耐的精神。现在常常用他换称“义人、有忍耐力的人”。与此有关的成语很多。如:as poor as Job(一贫如洗;家徒四壁);as patient as Job,Job’s patience,the patience of Job(极大的耐心);Cain(该隐),该隐是亚当和夏娃的长子,耶和华看中该隐的弟弟亚伯(Abel)的供物,而没有看中该隐的供物,该隐为此嫉妒,把弟弟杀死,后被上帝惩罚到处飘荡。现在Cain指代“谋杀者(尤指谋杀兄弟者)、流离失所者”。与这个故事有关的典故比较多:the mark/brand of Cain(该隐的记号,杀人罪),raise Cain(惹怒该隐的人),the curse of Cain(流离漂泊),Cain and Abel(该隐和亚伯)指“兄弟相残,骨肉相残,同室操戈”。

中国则没有这种完全占统治地位的宗教,汉语人名习语既有来自道教的“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等,又有来自佛教的“泥菩萨过江,自身难保”,“玉皇拜财神,有钱大三级”,“用菩萨挂菩萨,不用菩萨骂菩萨”,“小庙装不了大菩萨”等。

三、风俗习惯与民间传说

风俗习惯的差异可以直接影响人们对客观事物的判断和看法。因为习语是两种不同生活经验的产物,许多习语是对另一种语言独特的风俗习惯的真实写照。

如“彭祖”,是传说故事中的人物、养生家。有“彭祖活了八百八,见过黄河一澄清”、“彭祖寿八百,不可忘了植桑植麦”之俗语。“彭祖”意即长寿,所经所见超常之人。“阎王”本是佛教传说中掌管地狱的神,迷信中认为人死后会下地狱。《吴下谚联》就已出现了“阎罗王撞着对面鬼”“阎罗王开饭店——鬼弗来”的说法。现在,“阎王”便是指称凶残、可怕的人或场所。在此基础上汉语形成了“阎王爷出告示——鬼话连篇”的歇后语,指满口说的全是蒙骗人的胡言乱语。此外,俗语“阎王不在家,小鬼由他闹”,比喻主事的人不在时,下面的人趁机胡闹;“阎王好见,小鬼难当”,比喻当官为首的还可以,但手下的人却很难缠。还有“阎王要你三更死,绝不留你到五更”。

以传说中的上古贤明君主尧舜禹为题材,汉语形成了成语“尧天舜日”,指贤君治下的清平世界,多用于褒义,可引起高尚、贤明、可敬可佩一类联想。“智如禹汤,不如尝更”,即使智慧像夏禹和商汤那样,还是不如亲身经历其事。此外还有“尧业业,舜兢兢”、“女中尧舜”、“复见女中尧舜”等谚语和“人人皆可为尧舜”等习语。

这种习语具有明显的民俗文化特点。如Jack(杰克)在传统英语中是个极其平常的男子名,因此很多围绕Jack为中心的习语便应运而生,用以指代“男孩子、男人或者普通人”。如:They are geniuses;everyman Jack of them.(他们是天才,每个人都是。);All work and no play makes Jack a dull boy.(整天工作不玩耍使杰克变成一个傻孩子)。这条习语借助Jack之身比喻只知工作不会体息享受会使任何一个人变得迟钝起来。又如:Jack of trades(万事通先生,百业巧匠)。这条习语有时也含贬义,指样样通、无一精之人;Jack of all trades and master of none(三脚猫之流)。另外还有be fore you can/could say Jack Robinson(在你还没来得及说出杰克·罗宾逊)。据说Jack Robinson是一位行动灵活敏捷、性格反复无常之人,他去拜访邻居时,还没等主人叫完他的名字,他就改变了主意,飞快地消失掉。人们用这条习语表示“某件事情迅速而且意外地发生”。

四、历史典故

汉语中的典故多出于四大名著、《诗经》、《史记》等著作;而英语中的典故多出自莎士比亚的作品、《圣经》、希腊罗马神话和《荷马史诗》等著作。不熟悉这些文化典故就难以理解习语所深藏的妙意。

英语和汉语中都拥有大量的典故性词语,在跨文化交际中这些典故势必经常在话语中出现。自从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与国际间交流的增加,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文化传播渠道的多样化,许多英语中的常用典故已在文化教育领域被广泛认知和运用。如:Achilles’heel(阿基利斯脚踵,喻致命的弱点),Trojan Horse(特洛伊木马,喻打入敌人内部的人),Pandora’s Box(潘多拉的盒子,喻万恶之源);a man Friday(得力的助手),这里的Friday源自著名小说《鲁滨逊漂流记》;curious as Lot’s wife(像罗德之妻一样好奇),这一成语来自《旧约·创世纪》,罗德之妻由于过分好奇,违背了上帝的吩咐而变为盐柱,她的好奇心毁灭了她,因此后人用这一成语形容好奇心过重之人。

相对于英语典故来说,汉语中的典故在国外能被人认知和理解的却很少。近年来,随着国际上学习汉语热的兴起,加之许多影视作品走出国门,汉语中的许多常用典故开始被世界所接受,尤其是一些被改编成影视作品的古典名著中的人物性典故,如其他有关历史人物的习语有:“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曹操杀吕伯奢——将错就错”;“楚霸王被困垓下——四面楚歌”;“关羽降曹操——身在曹营心在汉”;“刘备借荆州,有借无还”;“甘罗十二为宰相,太公八十遇文王”;“伍子胥过昭关,一夜头发白”;“项庄舞剑,意在沛公”;“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等。要对这些人物及其背后所反映的事件有充分认知,需要对中国的文化有充分的了解。

“语言是民族文化精神的表征,语言中充盈着民族的文化思维、文化观念和文化价值的创造,语言的历史是民族文化价值历史的见证,语言中蕴藏着民族文化的内涵。这些人名习语作为一种文化符号,它们既是一定社会的价值观念、文化心理的体现,同时,它们本身又是一种文化力量和文化模式。“人们自幼习得了这种语言,也就把其中包含一切文化观念、文化价值、文化准则、文化习俗的文化符号深深地融入自己的思想行为之中”。只有通过英汉人名习语对比学习,了解不同语中语言的民族性特色,才能摆脱传统的孤立的语言观,走出误导,进入语言文化密切结合、相互渗透的教学新局面,才能促进跨文化交际。

[1]C·恩伯,M·恩伯.文化的变迁[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8.

[2]http://baike.baidu.com/view/135672.htm?fr=ala0_1.

[3]李白梅.人名俗语及其文化涵义解构[D].2006-6.

[4]何小阳.英语人名习语:来源及文化内涵[J].科技信息,2009-13.

[5]http://www.wenjun.net/Article/View.aspx?ArticleID=41.

[6][10][11]戴昭铭.文化语言学导论[M].北京:语文出版社,1996.

[7]代小兵.从民族文化看人物习语[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2006-1.

[8]武恩义.英汉典故对比研究[D].2005-4.

猜你喜欢

习语典故语言
悬壶济世典故的由来
让语言描写摇曳多姿
累积动态分析下的同声传译语言压缩
七夕节有什么典故呢
那些年,我们写作文用烂的典故
实用习语 话“鸟”
话“鸟”
习语自有WAR
习语自有W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