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班主任对中职生心理问题的引导
2010-08-15马蕊红
马蕊红
(兰州市卫生学校,甘肃 兰州 730030)
浅谈班主任对中职生心理问题的引导
马蕊红
(兰州市卫生学校,甘肃 兰州 730030)
从学生厌学心理的转变、青春期心理的引导、特殊家庭学生的心理辅导及学生面临就业焦虑心理的排除4方面分析学生的心理变化并提出相应对策。
中职生;厌学心理;青春期心理;特殊家庭;就业焦虑心理
由于近年来的升学现状和就业压力,导致中职生出现很多心理问题,这给中职学校的教育和管理工作带来很大难度。“教师应当是心理医生”是现代教育对教师的要求。作为学校教育的具体实施者,班主任和学生接触最多,应注意观察学生的行为,倾听学生的心声,及时疏导学生的各种心理问题。
1 学生厌学心理的转变
中职学校很多学生存有“高中上不了,只能上中职”的消极心理,而且他们在初中时学习成绩不理想,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缺乏主动性,普遍存在厌学心理。针对这些问题,教师应进行集体引导。让学生认识到只有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才能胜任护理工作,才能救死扶伤。把这些观念以不同形式传授给学生,并且将其转变成学生的主观意愿,增强他们的学习主动性[1]。
多数学生通过集体引导基本可以转变思想,但是有极少数学生思想没有得到转变,这就需要个别心理辅导。这样的学生多数基础非常差,班主任要有耐心,在一次次的教育过程中,让学生学会自我控制,慢慢改掉一些不良习惯。鼓励他们先从实践课开始学习,学会操作后再掌握理论知识。对于理论课,要求每节课先听10~20分钟,慢慢坚持到能听完一整节课。课后再对他们进行单独辅导。笔者曾带过一名女生,她认为自己基础太差,不是学习的料。一年级时,笔者找她谈话,允许她挂科,但是要争取专业课及格。到了二年级,她还存在挂科现象。但到了毕业考试,她的每门考试都及格,还有一门考了70多分。总之,厌学心理的转变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班主任不可操之过急,要及时肯定学生的一点点进步,这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才会慢慢提高。
2 对学生青春期心理的引导
中职生年龄大多在16~19岁之间,正处于性心理的“向往异性期”[2]。这个年龄阶段,身体正处于生长发育的第二高峰期,性生理不断发展,性意识也开始觉醒,他们对异性充满好奇。这一时期最突出的矛盾之一是性发育迅速成熟与性心理相对幼稚。中职生受认知能力和个性发展的限制,特别是在教育引导不及时的情况下,教师对早恋等问题未能及时引导,会造成比较恶劣的影响。针对这一问题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2.1 举办专题讲座
青春期心理教育不是被动解决学生已产生的心理问题,而是在学生刚刚进入青春期时就主动进行引导。开设专题讲座,将有关心理学知识和保健方法传授给学生[3],让他们认识到这个时期对异性感兴趣、有好感是正常现象,正常的异性交往对身心有好处。同时教会学生一些自我保护方法。
2.2 心理辅导
心理辅导即个别谈话,它是青春期教育最重要的手段。作为班主任,应具备一些心理学专业知识,否则心理辅导将达不到预期效果。在进行个别心理辅导时,教师应做到认真倾听、理解、保密。
2.3 书信联系
处在青春期的中职生,有时候与其交谈并不是进行沟通的最佳方式[3]。用书信进行师生对话,对于学生,尤其是性格内向的学生来讲,既能减轻面谈时的紧张感,又能达到与班主任进行交流的目的。笔者班上每人有一本《心灵成长日记》,学生可以记录一些自己觉得困惑但解决不了的问题;有一部分性格内向而且非常信任班主任的学生会谈及自己青春期心理问题。此方法要建立在完全平等的朋友关系基础上,只适合个别学生。
3 对特殊家庭学生的心理辅导
中职生中有很多特殊家庭的学生,如家庭离异、失去直系亲属,“超生”等。这些学生的家庭都不健全,他们拥有共同的心理特点:自卑、多疑、没有安全感、不能与他人正常交往。对于这些学生的心理辅导需要学校和家庭共同配合,才能更好地进行。对于学校一方来说,首先要营造和睦的班级氛围,使班级像一个大家庭,让学生感到自己生活在这样的集体里有安全感。其次是爱的教育,爱是一切教育的前提。班主任无私的爱可以弥补学生在家庭中缺失的爱,使学生感受到爱的同时,慢慢学会爱别人,并与他人正常交往。最后,可举办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通过活动提高学生自信心。这些学生由于所处家庭环境不一样,存在很多特殊的心理问题,班主任应根据他们不同的家庭情况,对症下药。
3.1 对离异家庭学生的心理辅导
离异家庭的学生由于长期生活在吵架、不安定的环境中,所以很多学生看待事物比较偏激,班主任应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纠正其对事物的偏激看法。
3.2 对丧失亲人学生给予心理安慰
中职生中有极少数学生家庭不完整,他们的父亲或母亲已不在人世。他们害怕面对失去亲人的痛苦,会整日不吃东西,整天不说话或者整夜的哭,只有时间能淡化他们的痛苦。面对这类学生只能开导他们按照亲人希望的方式生活。另外,作为教育者,要默默关心他们的饮食起居,关心他们的心灵成长,还要安排学生陪护。
3.3 对“超生”学生的心理辅导
“超生”家庭的学生,由于种种因素心理不健全。这些学生主要表现为多疑、敏感、孤僻、缺乏自信心、没有安全感。
对于这类学生主要是用爱去感化,让他们看到人性的优点。适当给他们安排一些任务,让他们感到自己是被人需要的,是有价值的。对这类学生的抚慰,需要社会各界的努力。
4 就业焦虑心理的排除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中职学校毕业生面临的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目前中职生最大的心理压力就是就业前的焦虑心理。笔者曾做过一次调查,面对实习、就业,90%以上的中职生感到前途渺茫,继而产生焦虑心理,影响正常的学习和生活。针对这种情况,班主任应帮助学生进行以下分析,让学生正确定位,排除焦虑心理,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中。
4.1 分析中职生自身现状
中职学校由于进校门槛低,在短短的2、3年时间内,学生各方面素质不可能得到大幅度提高。但是中职教育重视实用型人才的培养,所以中职生动手能力较强。
4.2 分析用人单位的要求
用人单位一般都会选择综合素质较高的实用型人才,对于一些操作性比较强的岗位,用人单位不但重视其综合素质,更重视动手能力。同时用人单位也很重视员工的团队合作能力和吃苦精神。因此,中职生应在提高动手能力的同时,不断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4.3 分析社会现状
随着社会发展,人们越来越重视自己的健康状况,而我国的医疗从业人员远远满足不了实际需要。一些基层社区服务点以及农村偏远地区很多地方医疗服务机构有很大的就业空间。
4.4 帮助中职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根据各种情况分析,中职生首先应抓紧学习,提升综合素质,特别要重视动手能力的锻炼。其次要根据自身情况,把眼光放低,要求放低,到真正需要服务的地方去。在对学生进行就业分析的同时,学校要积极和用人单位合作,拓宽就业渠道。
中职生的心理问题非常复杂,对中职生的心理辅导应引起社会各界的重视,应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学校教育的整体规划。建议学校不仅要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而且要设立心理咨询室,建立学生心理监测系统。对学生将要出现的心理问题,做到防患于未然;对已出现的心理问题,及时进行引导。
[1]张大均.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2]张进辅.现代青年心理学[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2.
[3]李镇西.做最好的老师[M].桂林:漓江出版社,2006.
G448
B
1671-1246(2010)07-015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