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心理问题研究
2010-08-15黎云羲
黎云羲
(兰州商学院,甘肃 兰州 730020)
大学生心理问题研究
黎云羲
(兰州商学院,甘肃 兰州 730020)
大学生;心理问题;心理健康
1 大学生心理问题的主要表现及其产生原因
当今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不仅呈现出增多的趋势,而且在重要性的次序上也发生了变化,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
1.1 人际关系问题
大学阶段的学习、生活环境与高中有很大不同。大学生人际关系问题常表现为难以和别人愉快相处,没有知心朋友,缺乏交往技巧等。有些学生在与他人交往过程中,经常发生一些摩擦、冲突,以及由此引起的孤单、苦闷、缺少支持和关爱等痛苦感受。加之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正处于青春躁动期,渴望友谊、爱情,渴望得到他人的理解和信任,然而又不善于与他人沟通,因此,难免出现人际关系问题。
1.2 就业压力
近几年,社会竞争日益加剧,就业形势非常严峻,大学生找工作或找一个比较理想的工作越来越困难,毕业时的就业状况和入学时的心理预期差距太大。这给很多大学生,特别是高年级学生造成很大心理压力,他们对前途感到迷惘,许多心理问题也随之产生。
1.3 情感问题
大学生情感十分丰富,他们发育已接近成熟,但未完全成熟,情绪波动很大,其内心情感十分丰富。性意识的发展以及恋爱问题,是大学生心理发展过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不善于处理与异性之间的关系会给大学生带来种种烦恼。每个大学生都明白在大学谈恋爱缺乏成熟的条件,如经济上自顾不暇,双方都存在发展变化的可能性,对未来工作的不确定等。然而大学生在心理上强烈渴求爱情,这种内心矛盾使得大学生产生过重的心理压力。另外,因失恋引发的心理疾患也无法回避。如果不良情绪难以释放出来,就会影响大学生的身心健康。
1.4 学习问题
大学生的学习问题主要表现为学习动力不足、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方法不当、学习态度不端正等。对于大学新生来说,由于应试教育形成的不良学习方法和习惯使其无法适应大学的学习和生活。
1.5 家长对独生子女教育不当造成的后遗症[1]
独生子女已成为当今大学生的主流群体。家长对独生子女教育不当造成的后遗症,是导致大学生心理问题频发的又一大诱因。独生子女从小受到家人的溺爱,他们任性、自私,缺乏集体合作精神。在溺爱环境中长大的孩子,常常会养成许多不良习惯,而这些习惯则会诱发一些心理问题。
2 解决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措施
2.1 对新生进行心理健康调查,做到早发现、早干预
采用心理健康问卷从新生中筛选出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请他们到心理咨询中心通过面谈进一步进行分析、诊断,针对不同类型的问题,采取不同的应对措施,防患于未然,做到早发现、早干预,使学生在入学之初就能得到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指导。
2.2 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际交往观[2]
人际交往不仅是为了获得心理上的满足,顺利渡过大学生活,更是为将来的工作和生活奠定基础。因此,在对大学生进行人际交往辅导中,首先,要引导他们充分认识人际交往的重要性,使其自觉将“学会交往”确定为人生发展的重要内容。其次,要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自己、认识他人,认识自己与他人的关系。“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要善于发现自己的优点,欣赏自己;“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同时也要善于发现自己的缺点和不足,剖析自己。另外,要使其认识到人是千差万别的,要接受每个人不同的生活习惯,尊重这种差异。再次,要给大学生讲授人际交往的心理学知识,让学生明确影响人际交往的各种因素,人际交往中首因效应、近因效应、投射效应等多种认知偏差,帮助学生消除一些非理性的交往观念,树立正确的人际交往观。
2.3 为大学生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是为大学生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环境的前提。大学生的健康成长离不开健康的环境,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离不开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校风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影响学生心理发展的重要条件。良好的校风会潜移默化地优化学生心理品质,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有助于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和健康愉悦的情绪特征。因此,学校应该花大力气抓好校园文化建设,开展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和学术活动,形成健康向上的氛围、宽松的环境,从而有助于学生深化自我认识,充分发展个性,提高适应能力。
2.4 使大学生认识到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同等重要
首先让大学生认识到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同等重要,并让他们树立“必要的心理求助是强者的行为”的理念,正确认识心理辅导机构。其次通过有目的、有计划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如开设选修课、心理讲座等,向学生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增强其心理保健意识,培养他们应对心理危机的技能。
2.5 充分发挥高校心理咨询机构的作用
通过心理咨询机构及时了解和掌握大学生的心理状况和规律。高校心理咨询是增进大学生心理健康、优化心理素质的重要途径,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心理咨询既可以帮助大学生减轻内心矛盾和冲突,排解心中困惑,开发身心潜能,还可以帮助他们正确认识自己、把握自己,不断适应外界环境。近年来,高校心理咨询机构不断得到完善,增设了多种形式的服务项目,已成为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最有效的途径。但是,目前我国高校心理咨询机构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和咨询水平还有待提升[3]。
2.6 帮助大学生进行职业规划,加强就业指导
职业规划是指在对一个人职业生涯的主、客观条件进行测定、分析、总结研究的基础上,对其兴趣、爱好、能力、特长、经历及不足等各方面进行综合分析与权衡,结合时代特点,根据其职业倾向,确定其最佳的职业奋斗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作出行之有效的安排。大学生的职业规划应该从新生开始,指导大学生将大一作为其职业规划的第一站,在进校时根据自身特点以及个人目标全面分析、评价自己,制订职业规划。在正确定位的前提下,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弥补不足,不断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管理能力和实践能力。另外,还要正视理想与现实、专业与兴趣的矛盾,学会在现实中重新认识自己,找到理想和现实的差距,实事求是地评价、分析自己,利用4年时间达到自己预设的目标。
面对目前大学生就业日趋严峻的形势,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要有针对性地对学生开展就业指导工作。要使学生及时更新就业观念,正视社会现实;树立就业信心,积极参与竞争;培养独立意识,提高承受能力。要使学生敢于向社会展示自己,保持心理健康,以积极的态度逐渐适应社会。
[1]黎云羲.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探析及对策研究[J].社科纵横,2007,8:160~161.
[2]倪嘉波.大学生人际交往心理问题的成因及对策[J].教育探索,2008,2:126~127.
[3]忽中铎.大学生心理问题原因分析及对策[J].中国校外教育,2008,2:42~43.
G444
A
1671-1246(2010)07-015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