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普通话“说话”教学
2010-08-15于洪亚
于洪亚
谈普通话“说话”教学
于洪亚
说话项是普通话水平测试的重要内容,说话测试能全面检测说话人的普通话水平。本文通过普通话水平测试中“说话”项的成绩反馈,总结出传统普通话教学在课程定位和教学模式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以话语训练为中心”和“以测促学”的教学模式,动静结合,相得益彰。
说话;测试;普通话
命题说话在普通话测试中所占分值最大(40分),且和前三个测试项目有本质的区别。命题说话是测查学生在没有文字凭借的情况下运用普通话的灵活、准确、规范程度,要求学生抽取题目后经过短时间准备,进行3-4分钟的独立口头表达。说话测试不仅是对学生的语言水平考查,同时也是对学生的心理素质、思维能力、知识水平、应变能力等多方面的考查。很多学生前三项得分尚可,命题说话项的得分却很低,在测试过程中,他们或“不知所措,话语不畅”,或“言不由衷,词不达意”,或“片言只语,不达时限”。因此,普通话教学中应当重视说话教学和训练。
一、课程定位与教学模式
作为一门职业技能公共基础课,高职院校普通话课程设立的初衷是为了提高学生的普通话口语表达能力和技巧。而普及和推广国家通用语言、规范学生口语,主要依赖两种途径:一是教学,二是测试。教学是为了普及和提高,测试是为了检验普及和提高的成果,“以测促学”,二者相互促进:普通话教学为测试服务,测试同时可以指导教学。然而在过去普通话教学实践中,教学和测试相互脱节,原因主要是“为测而学”的课程定位。
“为测而学”的功利性心理在普通话教学中普遍存在:教师以学生普通话水平测试的通过率作为普通话授课的最终目标。学生过了普通话考试后,就万事大吉,不再说普通话。
错位的课程定位必然衍生出一套与之相匹配的教学模式,在这种教学模式中,教师偏重静态的语音基础训练,重复性的普通话基础训练占据了相当多的教学时段,成为了教学的主要内容,静态语音基础训练提供的不是真实的语境,这种非真实语境下的训练,忽视了对学生普通话交流、语言运用能力与表达能力的培养,学生学习起来兴趣索然,教学效果差,也违背了普通话教学的初衷。
高职院校普通话课程设立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普通话口语表达能力,教学和测试是实现这一目的的有效方式,两者犹如鸟之两翼,相互促进。鉴于这样的认识,我们在普通话教学中采取了“以话语训练为中心”和“以测促学”的教学模式。
二、以话语训练为中心
传统语言学习的常规教学训练程序是语音一词汇一语法一说话,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打破了这一程序,先从说话入手,进行逆向训练,立足说话,给学生提供真实的说话语境,由说话辐射到语音、词汇和语法。
为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营造一种轻松、活泼、和谐的课堂氛围,对说话这个项目,我们主要采用以下方法训练:
1.师生互动,“说、评”结合。
每次课确定两个话题或创设一个情境,安排二十几分钟的互动对话时间。主要通过两种形式来完成:一是说话,二是点评。说话分两种形式:有准备的说话,即事先给出题目或由学生自选题目,然后课堂演练;无准备的即席命题方式,即学生拿到题目后,经过短暂的准备,开始说话,这最能反映学生的语言面貌和语言的组织能力、应变能力。
点评先由学生对说话者的说话内容、语音面貌等作出评价,学生点评完后,教师点评。通过这种方式,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语言组织能力、当众表达能力,同时也暴露出了学生的语音缺陷,教师做好记录,在后续教学中,有针对性的讲述和练习。
2.复述。
让学生听《普通话水平测试教程》里的课文朗读,然后根据听到的内容,由学生进行复述,使学生逐步学会运用普通话词汇和语法进行表达,培养普通话语感。
3.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工具。
教学中充分利用电教设备,选择一些有益于学生身心健康的文艺作品让学生欣赏,并给学生示范、朗诵一些诗歌散文 ,从而让学生领略体悟普通话的音韵美、艺术美,更重要的是营造一种活泼、轻松、融洽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掌握知识,形成浓厚的学习兴趣。
说话最能直接反映出个体语言的真实面貌以及存在的语音缺陷,学生站在讲台上说话时,教师记录学生在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出现的问题,然后告诉学生纠正的方法,并让存在同样问题的学生注意改正。
三、以测促学
教师对学生在说话训练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归类,结合普通话水平测试前三项内容,以测促学,进行有针对性的突破训练。
1.语音方面。
声母:舌面音“j q x”发音时容易出现尖音;舌尖前音“z c s”发音时容易用“舌体”发音;平翘舌音“z c s/zh ch sh”不分。
韵母:单韵母发音不准确,如o[o]变e[?]:婆婆山坡劳模破坏菠萝伯伯即墨;复韵母发音时,动程不够,开口度小,如ɑi[ai]变ê[ε]:白菜北海麦子;前鼻韵母ɑn[an]en[n]in[in] ün[yn]等发音时,口腔鼻腔同时共鸣,缺少元音向鼻音过渡的动程,舌尖没有贴住上齿龈,发成了鼻化音。
声调:要么发成方言声调,要么发音不到位。如高平调55读成33或44,中升调35读成42,曲折调214读成211,全降调51读成53或52等。
对上述语音问题,我们主要是要求学生多听、多辨,并结合普通话水平测试的第一、二题(读单音节字和双音节词语),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
2.词汇、语法、语速方面。
词汇:在语言表达过程中容易出现方言词汇,像“答应”说成“原意”;“挺”说成“刚”;“纳闷”说成“门禁”等。
语法:主要是容易出现个别的方言语法和不规范语法现象,像把“我不知道”说成“我知不道”等。
语速:学生上台说话往往都有些紧张,语速明显比平时表达要快,且中间几乎没有什么停顿。
语言是交流的工具,同时也是思维的工具,说话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把思维表达出来的过程。而学生在说话的过程中很容易受方言母语负迁移的影响,说出一些不符合普通话规范的话语来。
对此,我们主要是让学生在课下加强阅读,并结合普通话水平测试的第三题(朗读)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
通过对报纸、杂志、书籍的大量阅读,培养学生的普通话语感和思维模式,通过阅读,使学生接触大量语言材料、明确普通话的表达方式,培养普通话语感,锻炼普通话思维能力,通过这种形式的“输入”,学生就能说出符合普通话规范的话语来。朗读训练,能尽快提高学生语速、停顿等方面的技巧。
3.态势语方面。
有些学生站到讲台上时,由于神经高度紧张,往往手足无措,目光游离,声音发颤、忽高忽低、忽快忽慢。这方面的问题和诸多因素有关,如:心理素质、普通话水平、性格特征、锻炼次数等等。
对此,我们在普通话教学过程中,十分注意学生自信心的培养,把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如使用积极的暗示语、发挥潜意识的巨大作用等,巧妙的运用到课堂上来。根据学生的性格特征和说话表现,给予不同的言语激励;告诉学生在说话之前,通过对所期待结果的美好想象,可以“心想事成”等等。经过多次锻炼,辅之以积极的心理暗示和想象,一段时间后,学生的自信心有了,普通话语言表达能力上去了,态势语方面的问题自然而然就得到了纠正。
“以话语训练为中心”给学生提供真实的语言实践环境,学生在感受真实语境的过程中,提高了学习普通话的兴趣和积极性;“以测促学”,针对话语训练中出现的语音及态势语等方面的问题,以普通话水平测试为手段,促使学生更主动的去学习,两者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取得了理想的教学效果。
四、课下延伸
我们知道,普通话学习不是在课堂上就可以完成的,课下是课上的延伸,是真正意义上的大课堂,要把学习普通话贯穿到生活的方方面面。
1.营造氛围。
在校园内营造浓厚的普通话氛围,用条幅或广告牌等宣传党和国家的语言文字政策,促使学生说普通话,写规范汉字;通过校广播站或宣传栏等介绍普通话,举办有关普通话朗读、朗诵、演讲、辩论等方面的讲座,提升学生的普通话水平。
2.举办活动。
通过举办丰富多样的活动,如诗歌朗诵会、绕口令比赛、演讲比赛、辩论赛、主持人大赛等,锻炼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激发学生学习普通话的兴趣。
3.成立组织。
学院成立有关普通话方面的组织,例如朗诵协会、演讲协会,班内成立推普小组,定期或不定期举办一些活动与比赛,如一年一度的推普周宣传、开展诸如主题演讲比赛等,这些都是普通话课堂教学的延伸。
[1]尹建国.普通话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2]普通话水平测试实施纲要[M].北京:商务出版社,2004.
[3]叶蜚声,徐通锵.语言学纲要[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
(责任编辑:牛守祯)
H102-42
B
1009-2080(2010)04-0077-02
2010-03-30
于洪亚(1985-),女 (汉族),山东聊城人,潍坊教育学院中文系教师,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