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技术与教育

2010-08-15肖俊洪

中国远程教育 2010年5期
关键词:移动电话教育

□肖俊洪

技术与教育

□肖俊洪

有针对性地选择合适的技术,技术的潜力才不至于仅仅是海市蜃楼.

2001年我在英国开放大学访学的时候曾经参加过一位博士生的课题进展报告会,她的博士论文主题是移动学习---如何把移动技术(尤其是手机和个人数字助理[PD A])用于学习.这样的研究在当时也是比较领先的,记得这位博士生对于这项应用非常乐观,为与会者描绘出令人神往的前景.最近这几年,随着各种移动技术的飞速发展,移动学习成为了研究的热点,相关的实证研究也时有所见,研究结果却表明,如同其他技术一样,移动技术在促进学习方面有很大的潜力,但在实际运用中也碰到一些意料之中和意料之外的问题.

《计算机辅助语言学习》(ComputerA ssisted Language Learning)2007年第4期发表了日本早稻田大学的G lenn Stockw ell对一种智能移动电话(英语)词汇学习辅导系统的实际使用情况的调查报告.调查发现,与移动电话相比,学生更喜欢在电脑上学习,学生所反映的主要问题包括:移动电话的屏幕太小、学习环境往往太嘈杂、费用昂贵、不利于长时间集中精神思考等.而选择使用移动电话的理由则是"好玩"、"没有电脑".既使用电脑、又使用移动电话的学生则认为使用何种技术取决于特定的学习环境.研究还发现,同样一项任务,使用移动电话完成,所花的时间比使用电脑多而成绩反而低.作者还讨论了造成这种局面的各种可能性.比如,为什么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使用移动电话时并不觉得屏幕小是一个问题,这可能与认知负担有关---学习活动对认知的要求更高,因此屏幕小会增加认知负担.再如,人们对于移动电话的"常规"用途的理解也可能导致他们不愿意在学习中使用这种移动技术.

读罢这篇文章,我不禁联想到2009年《计算机辅助学习杂志》(JournalofComputerA ssisted Learning)的专刊(第1期),这一期杂志发表了几篇有关社交软件应用于教育领域的情况的文章,这些文章有一个共同点,就是提倡理性对待教育中技术的运用,不管这些技术是多么的先进、有多么大的潜力.

我还联想到现实中的一些问题.技术对于教育而言是一把双刃剑.21世纪的教育离不开技术的支撑,基础教育也好,职业教育也好,高等教育也好,远程教育也好---在某种程度上讲都离不开教育技术.但是,在教育与技术孰主孰宾的问题上,"喧宾夺主"的现象比较普遍.追源溯本,没有哪一种所谓的教育技术是专门为教育用途设计、开发的.当技术主导教育的时候,形而上学就会占上风,违背教育规律、与教育的特点相悖之举也就在所难免,这时候,技术对于教育的作用甚至可能会是适得其反,或者是弊大于利,从成本效益角度看也有违初衷.从教育技术使用的角度看,我们的教育似乎越来越"格式化"了,越来越不敢雷越既定的"陈规"(stereotype).不管是教学模式改革,还是教学资源制作,抑或是精品课程建设,凡此种种,都有"技术"指标,有些还是硬性的指标,即所谓的"规定动作".这些看似客观、科学、可操作性强,殊不知却与教育的根本目标相去甚远!教育的真谛在于不断创新,"格式化"是教育的天敌.

进入21世纪以来,从某种意义上讲,教育技术对教育改革的"引领"作用似乎越发彰显.从某种意义上讲,这反映出教育领域的浮躁.曾经有一位外语教学法研究者指出,外语教学法层出不穷,但是真正能解决问题的、有可持续发展潜力的不多,主要原因在于我们有急功近利、浮躁的心理:总是希望寻找到能解决一切教学问题、对提高教学质量有立竿见影效果的灵丹妙药,于是,往往对于原有的教学法还没有系统、深入的研究和实证,没有全面了解其优势和局限,更没有针对其局限进行改进,却急于"厌旧觅新".在这种情况下,越来越多的新的教学法昙花一现就不足为奇了.无独有偶,也有学者曾经指出,我们经常是对原有的教育技术还不完全了解,可是,每当有新的技术出现的时候,我们却迫不及待地喜新厌旧,把希望寄托在新技术身上,于是,教师疲惫不堪,学生无所适从,资源利用率低,教育质量也不见得有显著的提高.但是,尽管如此,我们还是乐此不疲,似乎唯有这样才不落伍.

《学习、媒体和技术》(Learning,M edia& Technology)杂志2005年第1期刊登加拿大阿萨巴斯卡大学(公开大学)教授Jon Baggalcy博士和加拿大非政府组织国际发展研究中心泛亚网络项目新加坡办事处高级项目专家M aria N g Lee H oon撰写的一份题为《潘多拉盒子:亚洲的远程学习技术》调查报告.该报告称,多年来,印度甘地国立开放大学通过民用波段电台频道为长途货车司机提供课程,而对于偏远地区则通过更加传统的邮递方式传送教学资料.甘地国立开放大学正在实施一个新的教育项目---开放源码软件的程序员亲自到农村地区与当地教师一起研究、根据当地的特殊需要、所使用的语言(印度是一个多语并存的国家)和当地学生所习惯的教学方法等对课程传送软件进行改造.印度知识传播协会也启动一个移动项目---2003年它与印度科技部一起开展了印度科技成就巡回展览,在18个部委的支持下,它们建成了"知识列车"并于2003年12月至2004年4月完成首次全国之旅,行程15,000公里,受到沿途5百万农村地区参观者的欢迎.知识列车团队希望这趟教育列车能成为常设的教育列车,不断更新活动内容,将知识传播给印度的10亿民众.上述例子表明,使用何种技术取决于教育的目标、内容、环境、学习文化、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等等,只有充分考虑这些因素,有针对性地选择合适的技术,技术的潜力才不至于仅仅是"海市蜃楼".

写这篇随笔并不是为了否定技术对教育的促进作用,更不是提倡墨守成规.如上所述,教育离不开技术的支撑,但是,技术应该服务教育,而不是教育服务技术.这是教育工作者应该恪守的原则.

(作者系汕头广播电视大学教授)

责任编辑 方庄

猜你喜欢

移动电话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软件工程教育与教学改革
第一通移动电话拨打于75年前——科技从有所突破到大获成功需要什么
什么是“好的教育”?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万物起源
驾驶时使用移动电话会对道路安全造成严重威胁
2013年7月电话用户分省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