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中国成立初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的历史考察

2010-08-15房雪

枣庄学院学报 2010年4期
关键词:大众化马克思主义理论

房雪

(华南师范大学 政治与行政学院,广东 广州 510631)

新中国成立初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的历史考察

房雪

(华南师范大学 政治与行政学院,广东 广州 510631)

新中国的建立标志着中国革命的胜利,也是作为这次革命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胜利。革命实践的经验总结证明马克思主义理论是正确的,那么要进一步实现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更好地建设社会主义,就要继续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地位。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大众化,使马克思主义被广大人民群众所理解、所掌握,才能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对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指导作用。本文拟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物质载体、网络支撑、各个领域的普及宣传对建国初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做一个具体地历史地考察。

新中国成立初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

新中国的建立标志着中国革命的胜利,也是作为这次革命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胜利。革命实践的经验总结证明马克思主义理论是正确的,那么要巩固新生的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进一步实现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更好地建设社会主义,就要继续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地位。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大众化,使马克思主义被广大人民群众所理解、所掌握,才能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对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指导作用。本文拟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物质载体、网络支撑、各个领域的普及宣传等角度对建国初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做一个具体地历史地考察

一、相关著作的大量出版,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提供了物质载体

新中国的成立,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优越条件。作为马克思主义的载体——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大量出版,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提供了有力支持。1949年 12月,中央召开了马恩列斯经典著作翻译工作会议,会议做出了以下决定:一是从 1950年起,在两年内出齐《斯大林全集》、《列宁选集》、《马恩选集》。二是新的译文力求在质量上提高,旧有译文重新根据原文校正。马恩著作,以德文本为标准,列斯著作以俄文本为标准。[1](P118)1950年 12月,人民出版社成立,作为全国性政治书籍出版社,其重要任务之一就是出版马列著作。1953年成立了专门从事马列著作编译的机构——中共中央编译局。从此,马克思主义著作翻译、出版和传播更加有组织、有计划地大规模地进行。这一时期有计划的再版和新出版了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的大量经典著作。从 1949年到1956年的七年间,我国正式出版了《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一卷,《列宁全集》三卷,《列宁文集》(两卷集),《列宁文选》(共七册),《斯大林全集》十三卷,《毛泽东选集》三卷。还出版了许多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单行本。主要有《共产党宣言》、《剩余价值学说史》、《哥达纲领批判》、《哲学的贫困》、《雇佣劳动与资本》、《价值价格与利润》、《经济学哲学手稿》、以及列宁的《论战斗唯物论的意义》、斯大林的《论列宁主义基础》、《马克思主义与语言学问题》、《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等。此外党报、党刊也发表了大量的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而且相当一部分是新翻译的作品。如:《法律家社会主义》、《不列颠在印度的统治》、《不列颠统治的未来结果》、《国际工人协会成立宣言》等等。在此期间《学习 》、《新华月报 》、《文史哲 》、《经济周报 》、《史学译丛 》、《民族问题译丛 》、《译文》等学术刊物也发表了一批第一次译成中文的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著作,如《前资本主义形态》、《论古代日耳曼人的历史》、《工人阶级与波兰有什么关系》等等。经典著作的编译出版为全国人民系统学习和全面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提供了权威教材,极大地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

二、宣传制度的完善,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提供了网络支撑

1951年 1月中共中央发布的《关于在全党建立对人民群众的宣传网的决定》中指出:“目前党对人民群众的宣传工作的主要弱点之一,就是各级党的组织往往把它当作一部分人的和临时性的工作,而没有建立必要的制度,使它成为全体共产党员的经常性的工作,并由各级党的委员会给以有系统的领导和管理加强对人民群众的宣传工作……就必须有系统地建立对人民群众的经常性的宣传网,即在党的每个支部设立宣传员,在党的各级领导机关设立报告员,并建立关于宣传员报告员工作的一定制度。”[2](P1)宣传网作为实现政治社会化的重要渠道,主要负责领导全国各社会群众团体的宣传鼓动工作,研究党内外思想动态,组织编审有关时事政策及生产宣传材料,并承担着向社会大众宣传灌输以马列主义为指导思想和核心内容的意识形态,进行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传播以及国民思想文化建设的重任。除此之外中共还注重组织适当形式的非党宣传网,形成全民性的宣传运动。和各民主党派,人民团体协同动作,联合人民解放军、文化界、教育界、艺术界的宣传工作人员一致参加,形成最广大的宣传队伍。宣传途径上也注重将宣传网与报纸网、广播网、出版网、学校网、电影网等结合加以运用,开辟多种宣传途径。宣传制度的完善,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提供了网络支撑。

三、各个领域的宣传普及,掀起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热潮

建国初期,中共中央根据具体情况的不同,分别对党员干部群众、学术界知识分子、各级学校学生、民主党派人士、工商界人士、工农群众等进行了声势浩大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运动,掀起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热潮。

(一)中共党内——加强理论学习,提高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

1952年 1月发布的《中共中央在关于加强理论教育的决定 (草案)》中指出:“现在国内战争已经基本结束,党正面临着建设新中国的复杂任务,全党有系统地学习理论,比较任何时候都有更好的条件,也更加迫切需要。”“全党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教育,必须极大地加强起来。这是提高干部、改进工作的根本方法。”[2](P123)各级党组织认真贯彻党中央的决定,很快在全党范围内形成了理论学习的热潮。广大党员采取学习小组、自修等多种方式由浅入深地加强了政治常识、理论常识以及马克思经典著作的学习。(草案)还指出:“提高党的理论水平的主要责任是在党的高级干部身上,发展全党理论学习的主要责任也是在党的高级干部身上。”[2](P128)因此,中共中央极其重视对中高级干部的理论教育,除了要求平时加强自学以外,还定期选送领导干部到马列主义学院学习。中共中央早在 1949年 10月就决定成立马克思列宁主义学院,刘少奇任院长。各大区和各省、地级单位也成立了中级党校和地方党校,形成了对干部进行系统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阵地。在各级干部学校中,一般都开设了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课程。通过加强理论学习,极大地提高了党内干部群众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

(二)学术界——宣传与批判结合,树立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指导地位

学术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普及是“破”与“立”相统一。既有正面宣传,又有反面批判。

一方面广大学者、知识分子迫切想要了解新社会、了解共产党,对指导中国革命胜利的马克思主义发生了极大的兴趣,积极地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以马克思主义基本思想为指导展开自身的业务工作。如广大史学工作者自觉地积极学习历史唯物主义,摒弃了了旧有的资产阶级唯心主义等的史学观念、学术立场,开始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指导下从事研究。另一方面,中共中央在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正面宣传和教育的同时,还组织了对意识形态领域各种非马克思主义的思潮的揭露和批判,建国初期文化界领导了全国范围内对于资产阶级唯心主义的四次批判:第一次是对电影《武训传》的批判,第二次是对俞平伯在《红楼梦》研究中的错误观点的批判,第三次是对胡适唯心主义思想的批判,第四次是对胡风文艺思想的批判。通过正面宣传与反面批判,使广大学者改变了旧有的世界观和学术立场,树立了劳动观点、群众观点,树立起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但是,思想问题和学术问题是属于精神世界的很复杂的问题,采取反面批判运动的办法来解决,容易流于简单和片面,学术上的不同意见难以展开争论。

(三)教育界——革新旧有体制,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普及打下坚实基础

中共中央革新了旧有教育体制。在全国各级学校中建立了党和团的组织,建立政治工作制度,着重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设置上也做出重大改变,如高等学校宣布废除国民党设立的“党义”、“公民”、“军事训练”等反动课程和教材,开设政治经济学、社会发展史等马列主义的相关课程。为了提高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水平,1952年 9月《中共中央关于培养高等、中等学校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师资的指示》中明确规定:“选择具备适当条件的高等学校,举办马克思列宁主义研究班,培养高等学校的政治理论师资;设立政治教育系或政治教育专修科,培养中等学校的政治理论师资。”“并应选派政治理论水平较高的干部到马克思列宁主义研究班及政治教育系或政治教育专修科教课 (专任或兼任),领导政治助教的政治理论学习。”[3](P318)通过革新旧有的教育体制,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大众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四)政协——领导各界人士的思想改造,成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有力补充

1952年 1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四次会议通过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展开各界人士思想改造的学习运动的决定》指出:“按照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国委员会第三次会议的决议,本会和各地的协商委员会应当负责领导各界人士进行思想改造的学习运动。鉴于目前许多方面的学习已在有领导地进行,本会和各地协商委员会暂以领导各民主党派人士,各级政府、人民团体和协商机关中的无党派人士,政府和企业机关中的专家,工商界人士,宗教界人士的学习为主要任务。”[3](P11)由此,政协领导下的无党派人士、工商界人士等的思想改造的学习运动大范围展开。通过听讲、小组座谈、自修、展开批评与自我批评,设立学习委员会等方式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理论,时事政策等。政协领导下的无党派人士、工商界人士等的思想改造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大众化的有力补充。

(五)工农群众——加强文化和政治教育,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全面高潮

针对工农群众文化水平不高的特点,中共中央对工农群众的马克思主义宣传是一个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过程。通过大量举办工人培训班、农民冬学、夜校、工农速成学校等等,加强工农大众的扫盲识字为主的文化教育,以提高文化水平,为政治教育提供有力支撑。在此基础上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事政策宣传。将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渗透于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中,并对马克思主义一些浅显的理论也进行了广泛的传播。如对工农群众进行社会发展史和历史唯物主义教育,使工人懂得了劳动创造人的观点,使很多农民懂得了猴子变人的道理。在传播过程中注意了传播方式的选择,力求传播方式具有实用性,做到通俗易懂,喜闻乐见。如在宣传中注意采用了各种代表会、展览会、利用广播大会、电影漫画、小册子、传单以及演唱、快板、话剧、秧歌剧等形式。不仅消除了政治宣传的严肃气息,也做到了寓教于乐,适应了时代特征,与人民感情和能力形成共鸣,取得了较好的宣传效果。

新中国成立初期多种路径多种方式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宣传,对于广大人民群众树立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人生观,树立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信念,认同中共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方针政策起了积极作用。更为新中国成立初期国民经济的恢复与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以及使我国从新民主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提供了充分的理论准备与智力支持,有利于广大人民积极地投身于为社会主义奠基的各项事业,具有极大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1]肖东波.中国共产党理论建设史(1949~1956)[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6.

[2]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二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

[3]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三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

[责任编辑:吕 艳]

Abstract:The foundingof the People’sRepublic of Chinamarked the victoryofChinese revolution and the victoryofMaoZedong Thought andMarxi sm.The Ma rxism proved to be correct by revolutionary experience and should be upheld as the guiding role to consolidate the people’s democratic dictatorship,to recover and improve national economy,to transition from new democracy to socialism successfully.Only realizing the popularization ofMarxism and making sure tha itwas grasped by the mass,can the function ofMarxi sm bemade full use of to direct the socialist revolution and construction.This article offers a history analysis of the route ofMarxis m popularization from the angle of a substantial body,network supporting,propaganda in all fields.

Key words:the EarlyDays ofNewChina;Marxis m popularization;route

The Historical Analysis of the Route ofMarxism Popularization in the Early Days of New China

FANG Xue
(South China NormalUniversity,Guangzhou 510631,China)

A841

A

1004-7077(2010)04-0057-04

2010-07-03

房雪(1981-),女,吉林四平人,华南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 2008级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猜你喜欢

大众化马克思主义理论
坚持理论创新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神秘的混沌理论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陆地冰壶运动大众化推广的研究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朗读者》:文化类电视综艺节目的大众化探索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