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论电影艺术中的暴力美学

2010-08-15尹剑程丝雨

枣庄学院学报 2010年4期
关键词:暴力行为暴力美学

尹剑,程丝雨

(长江大学文学院,湖北荆州 434023)

浅论电影艺术中的暴力美学

尹剑,程丝雨

(长江大学文学院,湖北荆州 434023)

从20世纪80年代起,暴力美学作为一种新的电影创作风格和手法开始频繁地出现于一些电影作品中。本文从古典文学艺术和荣格的集体无意识论中汲取营养,对暴力美学的外在表现和产生的心理原因﹑社会原因进行了具体论述,然后结合一些具有代表性导演的作品,将暴力美学的特点归纳为对力量的崇尚,形式的美化及人性的解放的总结,并论述了暴力美学体现的时代精神。关注暴力美学的发展对电影艺术和社会都具有重要意义。

暴力美学;电影艺术;宣泄①

暴力美学作为一种电影流派最早出现在美国,后在香港得到发扬光大,美国的昆廷·塔伦蒂诺,香港的吴宇森都是其代表人物。暴力美学电影一个很明显的特点是展示夸张的﹑非常规的暴力行为以及对这些暴力行为的形式化表现,导演用美学的角度,如诗的画面来表现人性的暴力面。暴力美学是个新生的审美概念,它广泛的存在于当今影坛的各个角落,对社会影响至深,对暴力美学进行科学的分析研究对促进电影事业和社会的和谐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古典艺术中暴力倾向的表现

人类艺术的表现形式各有不同,但都是对人类精神活动的一种表达。暴力美学虽然是一个新生概念,但作为一种人类自我宣泄的手段,其包含的实质内容早已在前人的艺术表达形式中有所体现。

在暴力美学电影中,所着重表现的是一种夸张或者非现实的暴力过程或者暴力效果,形式感就是其重要的表现手法之一。强烈的形式感会使受众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审美感受,甚至可以让受众产生持久的审美回味。[1](P193)不只是当下的导演抓住了这一点,在古典戏剧中我们都可以发现这种强烈的形式感。戏剧作为一种舞台剧,它受到场地,时间,人物数量的苛刻限制,使它不可能全面的反映所要表达的实际情况,也正是这一点使得戏剧表演中“形式主义”大行其道。在观赏戏剧表演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强烈的感觉到这种形式感,例如豫剧《穆桂英挂帅》,穆桂英入战前常常就是颔首一回,手中花枪也随之一震,随着其他配角的一声低沉的吼声,便是一幕战场上风雨即来的场景,这一切都是象征着大战的前奏。在双方交战时这种形式感就更加明显了,原本千军万马的宏大战争场面就被浓缩成一个小小的场景剧,而万人厮杀的场面在戏台上则被剪切成了穆桂英的独角戏,随着穆大帅的花枪前拨后挑,敌人左躲右闪,险象环生,观众的神经也随之紧绷,这打斗的场面便是吸引观众进入场景的关键。末了,随着穆大帅的一声大喝,花枪一挑便将敌人摔落在地,枪头直指敌人喉处,伴着观众热烈的掌声一场好戏就此落幕。在这些简单而又貌似激烈的打斗场景中无不透露着一种形式感的气息.在审美意识形态中优美的一个特点就是纯粹的形式感,戏曲正是利用了这一点着力发掘戏剧中的情节,达到整体的和谐优美。

在古代的文学作品中,我们同样地可以看到暴力元素所表现出来的美感。宋代岳飞所作的《满江红》便是一例。“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这样血腥的语句使我们感受到更多的是那些在外出征的战士们豪迈的士气和阳刚的力量,却不是对所指内容实质的发掘。这样的写作手法稍微夸张地渲染了暴力的血腥一面,但我们更多的是感受其文学意义上的美感。像这样的文学创作手法我们还可以在唐代的边塞诗中看到,例如卢纶的《塞下曲》:“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再如杜甫的《前出塞》:“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在西方希腊的《荷马史诗》中,我们更是能发现这一点,描写战神阿珂琉斯战斗的场面无处不在,作品更是通过这些描写突出表现了他粗暴残忍的性格。

同样的,暴力美学的身影还鲜显地出现在西方古典雕塑,竞技表演项目上,譬如倒卧的战士(浮雕)(〔希腊〕约公元前490年)、倚矛哀悼的雅典娜(浮雕)(〔希腊〕公元前460~前450年)、里亚切青铜武士像(〔希腊〕皮塔哥拉斯诺),譬如中国古典的舞龙舞狮,武术这些具有很大表演性的艺术欣赏活动。在以中国儒家文化为代表的东方文化中主张的是“以和为贵”的精神,相反的,在以希腊文化为代表的西方文化中更多的是宣扬暴力精神,相比之下暴力美学的哲学内涵更多地是源于西方文化。由此可见人类从古到今,无论中外都对这些力图体现人类行为暴力美的艺术活动是抱着一种欢迎的态度的,暴力美从来都是人类艺术活动中力图表现﹑张扬的一个母题。

二、暴力美学产生的原因

宣扬展现暴力美的艺术作品一直都是不在少数,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无论古今中外,人类始终存在着一种推崇暴力美的情结。那么到底是什么促使着人们去追求这样一种形式的美感,它深层次的原因和基础是什么,暴力美学为什么可以在我们这个时代如此横行?

奥地利生物学家、西方现代行为学创始人康·洛伦茨曾在他的著作中谈到:人的好斗性是一种真正的无意识的本能。这种好斗性即侵犯性,有其自身的释放机制,同性欲等人类其他本能一样,会引起特殊的、极其强烈的快感。追求美的形式可以不同,但对美的认同却是一样的。人类追求对暴力行为所展示出的力量之美,阳刚之美是存在于人类的意识之中的,并且是在一种无意识的状态中存在,正是在追求这种美感的过程中人类才能体验到它带来的快感,这种状态准确地说应该是一种集体无意识的状态。心理学家荣格在《心理学与文学》中说明到集体无意识的内容是原始的,包括本能和原型。它只是一种可能,以一种不明确的记忆形式积淀在人的大脑组织结构之中,在一定条件下能被唤醒、激活。荣格将集体无意识分为人格面具、阿尼玛、阿尼姆斯和暗影四个模式,其中暗影是精神中最隐蔽、最奥秘的部分,由于它的存在,人类就形成了不道德感、攻击性和易冲动的趋向。[2](P62)而且,荣格认为“集体无意识”中沉淀着的原始意象是艺术创作的源泉。一个象征性的艺术作品,其根源只能在“集体无意识”领域中找到,它使人们看到或听到人类原始意识的原始意象或遥远回声,并形成顿悟,产生美感。

暴力行为产生的强大的破坏力和造成的形式美感正好是迎合了人类对这一本能的宣泄欲望,从而获得个体的快感。对暴力行为的实施或者观赏过程中产生的快感的追求,正是人类追求暴力美的心理基础,这种心理因素广泛存在于人类的意识中,并且与生俱来,成为一种本能。这种暴力的侵略性的爆发或许是出于自卫,或许是纯粹的娱乐,又或者是报复,但无论如何它的主观目的是什么,它的爆发都能说明这种暴力的宣泄能释放人类心中被压抑着的一种欲望,并不以之为奇,这就是一种集体的认可,一种集体的意识。从远古人类所作的壁画中的狩猎场景,古罗马斗兽场中血腥无道的打斗和长期以来的英雄情结,我们都可以看到这种暴力的心理基础是多么的广泛和深刻。

所以,从心理原因上分析,我们可以知道人类的暴力情节是与生俱来的,不可能在一段时间后消解或消失,在我们这样一个和平而且法制化的社会中,人类的这种暴力的欲望不可能像以前一样能够进行私人的决斗或者通过国家战争这样一个暴力机器或者其他法律所不允许的形式宣泄出来,因而暴力的压抑很难得到充分的释放。暴力美学电影的出现正好弥补了这样一个空白,电影中情节可以随意编排,极尽曲折血腥,故事延伸至遥远的史前都是可以的。大到场面宏阔的古代特洛伊战争,绞肉机似的二战,惨无人道的屠杀,小到施瓦辛格超人般的打斗,黑帮的聚众斗殴,人们利用电影这种媒介都可以如实地或者夸张地再现这些暴力场景,观众在观赏电影的过程中内心压抑着的暴力情结与电影制造的现实产生共鸣,使观众如同身临其境,主观意识会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而深入进去,主人公的每一次打斗或者战争的每一次胜利都会在无形之中使观众产生一种心理观照,暴力的压抑会在这个过程中得到减压释放。在对暴力进行观赏的过程中人们获得一种人性的解放,因为暴力是与生俱来的,是人类众多原始欲望中的一个,这种暴力性是人类集体所共有的。

从社会原因上看,在我们这样一个消费主义时代和后工业时代,道德价值呈现多元化趋势,传统的道德观念已经不能束缚暴力的范围。消费文化所倡导的物质和精神消费文化已深入人心,在它的引领下人们疯狂地追逐个人物质享受,以获得精神上的快感,人们不再以安分守己,尊卑观念来约束自己的行为。[3](P2)人们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来获取更多的对社会资源的占有,人们去突破约束,消解传统的价值观念,人生观念,例如出现了“垮掉的一代”,在这过程中暴力便是一个很好的展现突破性力量的方式,人们通过对暴力的释放来展现内心中对人生价值的追求。

三、暴力美学的内涵及其特点

暴力美学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在它繁荣的背后我们有着更大的兴趣去探求其本质所在。暴力美学作为一门艺术,它的外在表现形式可以多样化,但不变的是它所要表达的精神实质,我们需要探究隐藏在它背后的内在所指。

暴力美学是一个新生名词,最先是出现在对香港导演吴宇森电影作品的评论上的。[4](P56)对暴力美学这个概念却有各自不同的几种表述。北京电影学院教授郝建认为,“近年来在世界上成为重要的艺术形态和美学观念的‘暴力美学’是有约定俗成的特定含义的,它就是指在中国的香港发展成熟的一种艺术趣味和形式探索。它的内涵是发掘枪战、武打动作和场面中的形式感,将其中的形式美感发扬到眩目的程度,忽视或弱化其中的社会功能和道德教化效果。具体表现在徐克、吴宇森、林岭东等人的武打、动作片和警匪片的创作中,这一风格还波及美国,经过昆廷·塔伦蒂诺启发了奥利佛斯通等人的一些影片。《英雄本色》、《低俗小说》、《杀手莱昂》、《变脸》、《天生杀人狂》等影片都是暴力美学的代表性作品。”[5](P12)与郝建的观点略有不同,清华大学的尹鸿教授认为“‘暴力美学’是个广义的、泛审美的概念,并非严格的美学概念,相关作品的主要特点是展示攻击性力量,展示夸张的、非常规的暴力行为。文艺作品中,暴力的呈现可划分为两种不同形态:一是暴力在经过形式化、社会化的改造后,其攻击性得以软化,暴力变得容易被接受,比如,子弹、血腥的场景经过特技等手段处理后,其侵害性倾向被隐匿了一部分。又如,在美国的一些电影中,施暴者代表正义却蒙受冤屈,这种人物关系的设置也软化了暴力行为的侵略性。另一种情况是比较直接地展现暴力过程以及血腥效果,渲染暴力的感官刺激性,这种倾向在多种文化行为中都可以看到。以上所述的两种暴力呈现方式审美价值不同,社会效果也不一样。”尹鸿的观点显然是针对目前“暴力美学”被当作流行概念和时尚标志到处引用,从而使暴力美学含义泛化的现象而提出的。

通过以上分析,笔者认为,对于暴力美学内涵的理解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对暴力所表现出力量的崇尚,具体的体现为英雄情结;暴力形式的美化,即对暴力过程的渲染美化;对暴力行为所要表达意义的深度挖掘,即那些压制人性的价值体制对人所带来的约束的突破,获得人性的解放。首先,暴力美学就突出地表现出一种对人类力量的崇尚情结,这种情结源自远古人类对自然的改造能力的低下,人们对具有超凡力量的人产生一种崇拜的感情,这种状态长久以来渗透进人的意识中,成为一种自然而然的状态,即一种无意识的状态。这种崇拜的产生的由于人类改造自然能力的低下和人类体质由脆弱到强壮的发展演变共同造成的,在远古时代,人类通过个人的力量很难狩猎捕食,而群体中身体强壮,力量超凡的便受到群体的尊敬。暴力美学电影中更是利用了人类这种天生的对力量崇拜这一点,层出不穷的暴力形式无不洋溢着导演对所要表现出的力量的极力推崇。其次,暴力美学的另一个重要的支点就是对暴力形式的美化。在文化的熏陶改造下,人们的思想中天然地存在一种对暴力的排斥情绪,对暴力的直接表现势必会引起人们的不适。在这一点上,电影制作者着重加强了对暴力形式中美感的发掘,用各种手段将暴力的形式美化,从而弱化了其侵害性的一面,使受众从情感行能更为容易的去接受这种暴力行为。譬如在电影制作中大量运用慢镜头的切换,对暴力情节用诙谐幽默的方式予以淡化,用情感上的正义来压制暴力所体现的侵害的一面。正是形式上对暴力行为的美化才使得暴力能从暴力上升到暴力美学的高度,从而产生审美价值,令受众产生审美愉悦的快感。最后,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暴力美学不仅仅只是一种电影风格和手段,在它所表现出的那些暴力行为的背后总是在提示着人们什么,就像所有的艺术形式一样,它具有其代表的独特含义。暴力美学电影发端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在八九十年代逐步成熟并成为一种潮流,这一时段是人类精神文化重构的一个时期,存在主义和虚无主义大行其道,暴力美学就是伴随着这样一个后工业时代和消费时代的到来而产生壮大的。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个人的力量被弱化忽视,我们更多的是去重视集体的力量和国家的意志,人被束缚在固定的位置上重复一些没有创造性的工作。当人的天然本性被栓系在集体和国家的利益上来审视其地位是何等渺小,工业社会带给了人类极大的便利,而在后工业社会我们更多的是感受到它对人性的压抑束缚。在观看暴力美学电影的过程中,我们常常可以感受到一种身心压力的释放,这不仅是源自人类天生的对暴力的欲望,更是由于身处这种社会体制中人类的本性没有得到充分释放的结果。在暴力美学电影中,我们看到的是正义力量在经过长久的困难的斗争后取得了对邪恶力量的胜利,又或者是弱小的一方在经历曲折艰险后战胜了强大的一方,无论情况是怎样,我们都可以看到电影始终贯彻着一种对不公现实的抗争的精神,这种精神具体的就可以表述为突破现实约束的精神。无论作品的立足点是要对正义的含义进行诠释还是对暴力过程的渲染,其落脚点都是展现了主人公对现实的抗争,对压抑正义的现状的抗争,这也从侧面号召受众对现状进行抗争,号召人们用自己的力量来改善目前现状,这一思想不仅符合人们普遍想提高自己地位的想法,也符合我们这个处处充满竞争的时代的要求,同时,它也为电影赢得了不错的票房。

暴力美学既是一种电影表现手法和风格流派,也反映了人类内心深处对力量的崇拜,同时,它更是反映了一种时代的精神,一种不屈的反抗的创新精神。

[1]朱立元.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2006.

[2]荣格.心理学与文学[M].北京:三联书店,1987.

[3]孙晓文.世界影坛涌动着暴力美学[J].世界文化,2005,(2).

[4]戴明.吴宇森与暴力美学[J].电影评介,2000,(11).

[5]郝建.美学的暴力与暴力美学——杂耍蒙太奇新论[J].当代电影,2002,(5).

J932

A

1004-7077(2010)04-0106-04

2010-07-02

尹剑(1989-),男,湖北黄石人,长江大学文学院历史学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中国文化史研究。程丝雨(1989-),女,新疆克拉玛依人,长江大学文学院广播电视新闻学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文化传播研究。

[责任编辑:吕 艳]

猜你喜欢

暴力行为暴力美学
盘中的意式美学
反性别暴力
第二章 暴力原则
“暴力”女
外婆的美学
纯白美学
媒介分析:动画暴力对儿童的影响
“妆”饰美学
第一次遭遇家暴该怎么处理?
向暴力宣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