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和谐社会制度建设及其功能探析

2010-08-15陈秀峰

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 2010年6期
关键词:社会制度制度发展

李 俊,陈秀峰

(信阳师范学院,河南信阳464000)

和谐社会制度建设及其功能探析

李 俊,陈秀峰

(信阳师范学院,河南信阳464000)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制度保障。建设和谐社会制度就是发展积极的生产力,也是发展和谐的生产关系。和谐社会制度的功能主要体现在生态、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

和谐社会;制度;功能

一、和谐社会制度的内涵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加强制度建设,保障社会正义”,并认为“社会公平正义是社会和谐的基本条件,制度是社会公平正义的根本保证”,这充分说明了制度的价值和重要性。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程中,和谐社会制度的建设必不可少。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但人的本质是人的社会属性,即“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1]。因此,和谐社会的内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人与人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和谐社会作为是一种现实的社会状态,是社会在逐步实现和谐的过程中达到的一种状态,这种状态必须要有一定的保障措施,保障的关键就在制度。所谓和谐社会制度,就是按照人、自然、社会的发展规律,着眼于实现人、自然、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而制定的调节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的行为规则、活动规范等,又可分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具体制度。从和谐社会制度的内涵看,它具有以下特征:

1.和谐社会制度体现了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和谐社会制度是我们党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用于促进社会主义和谐发展的制度安排。马克思主义是关于人类社会、自然和思维发展规律的概括与总结,是实现全人类解放的伟大理论。马克思主义认为,历史规律必须通过人的活动而形成和发生作用,人的活动必须遵循历史发展的规律进行,而人的自觉活动又总是追求一定的价值目标,并不断地进行价值选择和价值评价。正如恩格斯指出:“在社会历史领域内进行的活动,是具有意识的、经过思虑或凭激情行动的、追求某种目的的人;任何事情的发生都不是没有自觉的意图的,没有预期的目的的。”[2]所以,人的活动即实践,必须体现历史的规律性和价值选择的统一,即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

2.和谐社会制度体现了人与社会协调、全面发展的辩证统一。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发展的本质在于人的社会性和社会关系的不断丰富和发展。因此,和谐社会不单是人的发展的社会,更不是人的单面发展的社会,是人与社会协调、全面发展的社会。体现为,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互为前提和基础;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作为和谐社会的制度规范理所当然地反映或体现了人与社会协调、全面发展这一本质规律。

3.和谐社会制度体现了发展方向的无限性与发展现实有序性的统一。从发展趋势上讲,和谐社会是符合人类社会发展方向,遵循社会发展规律的新事物,因而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远大发展前途。从发展的现实上讲,和谐社会注重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睦,人的生产和生活的有序,人与自然、社会的协调、共生。目前,我国社会总体上是和谐的,但是,也存在不少影响社会和谐的矛盾和问题,主要是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人口资源环境压力加大;就业、社会保障、收入分配、教育、医疗、住房、安全生产、社会治安等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比较突出;体制机制尚不完善,民主法制还不健全;一些社会成员诚信缺失、道德失范,一些领导干部的素质、能力和作风与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还不适应;一些领域的腐败现象仍然比较严重;敌对势力的渗透破坏活动危及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这些问题的解决,迫切需要和谐社会制度进行规范。党和政府提出“加强制度建设,保障社会正义”,体现了发展方向的无限性,而对具体制度的要求体现了发展现实的有序性。《决定》提出:要完善民主权利保障制度,巩固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地位;完善法律制度,夯实社会和谐的法治基础;完善司法体制机制,加强社会和谐的司法保障;完善公共财政制度,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完善收入分配制度,规范收入分配秩序;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保障群众基本生活这六个方面的具体制度。

二、和谐社会制度建设的社会地位

马克思说,“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3]。依据这一原理,我们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大方面来认识和谐社会制度的重要性或者社会地位。

1.建设和谐社会制度就是发展一种积极的生产力。世界银行北京经济部主任迪珀克·巴特萨利曾经做过一个研究,他把2003年非洲50多个国家的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率进行加权平均后,得出的结论是增长率为-4.3%,然后他把那些社会动乱和不稳定的国家去除,重新计算了一下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率为1.4%,然后他又将那些独裁的、不按照市场经济规则运行的国家去除,再重新计算了一下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率为5.4%。他得出的结论是,社会稳定和社会和谐对经济的贡献率是5.7%,而其他社会经济要素的贡献率是4%。可以说和谐可以创造生产力[4]。

社会的和谐是依靠和谐制度来规范、运行和保障的,没有和谐社会制度,社会和谐无从谈起。如果说,和谐可以创造生产力,那么就可以直接说,和谐制度是一种积极的生产力。因为,通过和谐社会制度建设,能最大可能消除社会不和谐因素,构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较高程度的和谐环境,这种融洽的社会氛围实质是一种无形的合力,能够鼓舞人、凝聚人、团结人、影响人,促进人们之间的了解与合作、促进人格的完善、促进人的综合素质的提高,从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人是生产力诸要素中的主导要素,因而调动人的劳动积极性、协调好人际关系、开发人们的生产潜力,能创造出更多更好的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促进生产力的大发展、大进步。从这个意义上讲,建设和谐社会制度就是发展一种积极的生产力。

2.建设和谐社会制度就是发展一种和谐的生产关系。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和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应的、必然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物质关系。其基本内容包括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各种不同社会集团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产品分配方式。其中,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是基本的、决定的因素,它决定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相互关系,决定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就是生产资料和人的结合方式,其实质就是生产资料由谁所有以及衍生的占用、使用、经营、收益、处置、让渡等问题。产权制度作为一种具体化的所有制,是生产关系的集中体现,它包括划分、确定、界定、保护和行使产权的一系列规则。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提出,建立“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产权制度。这种产权制度维护了公有和个人所有的财产权,促进多种所有制经济在市场竞争中发挥各自优势,相互促进,共同发展。这种产权制度有利于增强企业、经营者和劳动者创业、创新和创造性劳动的积极性,保证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最大化。这种产权制度有利于规范生产经营行为,形成良好的信用基础和市场秩序。现代产权制度代表着一系列和谐社会制度,分别在各自的领域规范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关系,其实质就是建造、发展和谐的生产关系。

三、和谐社会制度的功能分析

制度作为社会规范,自然具有规范人的行为及其社会交往和社会关系的功能,它通过提倡什么或反对什么、鼓励什么或限制什么等方式来调节人们的行为,处理社会关系,从而达到增进秩序,抑制和消除人们交往中的机会主义行为,整合社会力量的目的。

1.从生态上讲,和谐社会制度有助于人们在思想上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伦理观。人类社会的发展,就是人与自然由不和谐走向逐渐和谐的过程。在当前自然环境恶化的情况下,应该主动地调节自身的行为,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正如恩格斯所说:“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存在于自然界的;我们对自然界的整个统治,是在于我们比其他一切动物强,能够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5]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界就是要求人与自然始终保持共存共荣的关系。和谐社会制度通过一些具体要求,能使广大民众从思想上确立生态文明的观念,包括培养人们正确的资源观、环境观和持续发展观等。和谐社会制度有助于人们在行动中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党和政府非常注重生态建设,制定或出台了一系列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政策或法律法规。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和中华民族生存发展”,“要完善有利于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法律和政策,加快形成可持续发展体制机制”[6]。制度最终落实到人的行动上,由于制度的约束性、普遍性、稳定性等特征,其制度的实施必然带来人们的行动的变化,从而产生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增强可持续发展的实际效果。

2.从政治上讲,和谐社会制度是完善民主权利的保障。通过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完善法律法规等和谐社会制度的建设,实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拓宽民主渠道,保障人民享有广泛的民主权利,包括公民依法行使的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权;人民依法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的权利;公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等。和谐社会制度是完善法律制度,夯实社会和谐的法治基础。法律制度是制度的最高形式,它以法律的规范性、强制性为特点,通过立法和法律实施,调整社会关系,平衡社会利益,整合社会资源,维护社会秩序。和谐社会制度的建设体现在法制上,它要求我们,一是要坚持科学立法、民主立法,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法律体系;二是加强宪法和法律实施,维护社会公平公正,维护法制的统一、尊严、权威;三是推进依法行政,做到严格执法、公正执法、文明执法,建设法治政府;四是加强法制宣传教育,传播法律知识,弘扬法治精神,增强全社会的法律意识,形成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人人自觉守法用法的和谐社会氛围。

3.从经济上讲,和谐社会制度保障人民在经济方面的权利和利益,为社会和谐发展提高经济基础。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是社会主义和谐的基本经济制度。公有制的主体地位,表明社会上铲除了劳动者遭受剥削的经济根源,为实现社会和谐,防止发生两极分化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这种经济制度和与之相适应的分配制度,既保证了人民的整体利益和共同利益,克服纯粹市场经济中的贫富分化现象,又能发挥多种所有制、多种分配方式在个人积极性、在市场竞争中的优势,为社会和谐创造了顺畅的经济运行机制。当前,我们要通过具体制度建设,做到平等保护物权,形成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相互促进的新格局;健全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做到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能体现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

4.从文化上讲,和谐社会制度能够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制度可以通过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通过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通过推进文化体制机制等创新,增强文化发展活力;通过开展和谐创建活动,形成人人促和谐的局面或社会氛围。

5.从社会上讲,和谐社会制度有助于形成全体人民学有所教、老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和谐社会。当前,影响社会和谐问题主要集中在民生领域,党和国家通过制定改善民生的政策、规划、措施、法律等制度性规范,逐步消除社会不和谐因素。例如,为了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国家近期出台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为了实施扩大就业,维护劳动者权益,党和国家先后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就业促进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等;为了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社会保障体系,确保人民基本生活,1999年国务院颁布《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条例》,2007年国务院又颁布《关于在全国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的通知》等等。

和谐制度建设是和谐社会建设的根本保障。在党的正确领导下,我们逐步形成了社会主义和谐发展的政策、制度和法律,使党的执政理念上升到制度建设治理国家的层面上,而且在实践上的不断突破、不断创新,使和谐制度已经成为现实中国和未来中国改革发展的主线和主题。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6.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247.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2.

[4]辛向阳.中国发展论[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6.114.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23 -24.

[6]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C].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23.

[责任编辑 王亚伟]

C912.3

A

1671-6701(2010)06-0037-03

2010-10-20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项目编号:08BKS027)阶段性成果

李 俊(1964-),男,湖北江陵人,博士,信阳师范学院副院长,《信阳师范学院学报》主编;陈秀峰(1973-),男,河南驻马店人,信阳师范学院硕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社会制度制度发展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浅探辽代捺钵制度及其形成与层次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不同意识形态的社会制度对法律功能实现的影响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签约制度怎么落到实处
构建好制度 织牢保障网
一项完善中的制度
马克思主义信仰在构建中国和谐社会中的意义
基于社会平等的社会制度建构理论辨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