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探讨
2010-08-15李伟征
李伟征
(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哲学科社教研室,河南郑州450042)
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探讨
李伟征
(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哲学科社教研室,河南郑州450042)
互联网给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如何充分利用互联网的积极因素,有效控制互联网的不利影响,提高党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的执政能力,己成为我党亟待解决的问题。为此,一要充分重视网络舆论,二要及时公开执政信息,三要加强网络舆论分析,四要加强网络引导,五要建立综合监管部门,六要完善相关法律。
中国共产党;互联网;机遇;挑战
当前,网络已成为民意表达最为集中的场所之一,成为公众参与政治的主流渠道。但是,在现实中,有的领导干部不会有效利用网络来收集和了解社情民意;有的领导干部视网络为洪水猛兽,一有负面消息、负面新闻就不知所措、目瞪口呆。因此,我们必须发展和拓宽传统执政能力建设的内涵和外延,切实把网络执政能力建设抓紧、抓实、抓好,做到重视网络、学习网络、懂得网络,不断提高运用网络、管理网络、驾驭网络的能力。
一、互联网为党提高执政能力提供了机遇
1.有助于党在更加开放的环境中执政。网络的全球性特点使我们很容易得到全球范围内的最新信息,及时了解国内外大事,制定出符合我国国情的路线、方针、政策。互联网作为我们党与各国政党交流的平台,能够不断加强党的自身建设。在2004年9月召开的第三届亚洲政党国际会议上,来自35个国家的81个政党代表就曾专门提出建议,希望能充分利用高科技的互联网,加强各国政党之间的交流与合作。网络作为上世纪最具革命性的科学技术,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不仅抛弃落后的观念,同时也是思维方式的转变。互联网使执政党的思维方式正在由封闭向开放发展,它有利于执政党永葆活力,与时俱进。
2.有助于扩大党内民主,加强党外监督。2004年,我们党出台了《党员权利保障条例》,一个重要的目的就是为了保障党员党内监督的权利不被剥夺,鼓励党员大胆行使民主权利,保持党的生机活力。比起党长期以来依靠文件、会议传递信息的缓慢方式,网络给予党员及时、充分获取信息的可能,是网上会议、网上投票、网上决策得以实现的可靠平台。这有利于党员行使民主权利参与决策,增加了党执政工作的透明度。另外,党外人士也能通过网络及时了解党的工作情况,有利于扩大执政党的社群基础。互联网依其民主高效的优势,为政治民主的实现提供了最彻底、最直接的技术手段。2006年“两会”期间,温家宝总理在回答中外记者提问时把互联网比做民意的“公共汽车”,上下快捷方便,能随时反映民意,推进民主化进程。近年来,网络在舆论监督方面发挥了一定作用,如“宝马撞人案”正是因为在网络曝光才使当事人得到追查,这些事件已成功进入党和政府的视野,反映出我们党对网络监督日益重视。
3.有助于党创新工作方法、手段,提高执政效率。互联网能够及时帮助执政者找到社会关注的热点、焦点问题,并为党和社会架起一道沟通的桥梁,在网络虚拟自由包装之下的党群交流拥有较强的平等性和可信性。各级领导干部频频出现在网站上,与网民对话。通过网络他们能快速、直接地了解民众所想所需,及时、有效地引导人们正确认识这些社会热点、焦点问题。互联网的出现使政治工作的内容和形式都得到丰富,摆脱了过去那种单一理论说教的方式。网络集新的认识工具、新的交流工具于一身,是一种新的生产力,党只有重视先进生产力对自身执政能力的推动作用,才能建立起一整套适应生产力发展的有活力的上层建筑。
4.有助于民众行使政治权力,增强主人翁意识。政治民主化是历史与时代发展的潮流,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一个重要目标。我国有13亿人口,怎样才能保障每个人都能行使宪法赋予的神圣权力呢,于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应运而生,从区代表、县代表、省代表再到全国代表,最后能够直接参加决策的只是少数人。以立法权为例,往往把握在人大及其常委会以及一些行政机关手中,普通的百姓很难参与其中。如大学生孙志刚因未携带暂住证而被强制收容后,被收容所其他被收容人员打死。不幸发生后,新浪网、人民网开辟了专栏、论坛供广大网民发表心声。网民以压倒性的呼声对中国的收容法发出了质疑,要求维护公民权益。收容法最终被废止,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因为网络舆论的介入使得国家现有法律法规遭到民众质疑而被废止。
二、互联网对党的执政能力的挑战
1.对党的意识形态的挑战。在互联网时代,网络的开放性、匿名性、互动性使各种思潮、各种观点,在世界范围内恣意交流、交融、交锋,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样性、差异性明显增强了。在社会转型期,出现了理想信念动摇、价值迷惘、道德失范、封建迷信乘虚而入等种种问题。互联网已经成为意识形态斗争的前沿阵地。各种政治势力在网上建立自己的“社区”,找到了自己的阵地,他们常常以评论公共事务来造势,吸引公众眼球。随着网络技术和社会思潮的发展,网上意识形态斗争和思想观点的争论、争吵、争辩将会长期存在,并日趋激烈。
2.对党的公信力的挑战。信任是社会的基石。在网络时代,个别领导干部在处理社会问题时表现出来的迟钝、无知、蛮横等,也会在网上被无情渲染;少数领导干部的腐败、无能、低效等,会在网上被迅速放大。这些都会影响到整个党和政府的公信力。互联网一方面使社情民意得到充分表达,但另一方面也在撕裂社会、重组人群,使社会的情绪对立进一步扩大。如城管、警察、医生、教师、官员被“妖魔化”为网上“黑五类”,一旦这些人卷入网络事件,网友就会一边倒地同情另一方,形成绝对压倒性的舆论声势,并被社会上别有用心的人利用,来他们兴风作浪。同时,个别群众宁可相信谣言和小道消息,也不相信政府的公开声明,政府的公信力遭到挑战。
3.对党的新闻宣传的挑战。一般地,突发事件发生后,2小时内网上就会出现文字或视频;6小时左右就可能被多家网站转载;24小时左右网上跟帖就会达到高潮,形成热点。在传统媒体时代,由于受众相互之间没有联系,单个事件影响范围是有限的。但在网络时代,受众地位由被动变为主动,网民可以自己设置新闻议题。新媒体的新闻源头不可控,传播速度不可控,内容真假分散不可控,舆论容易放大也不可控。在这种形势下做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如果对互联网、手机等新兴媒体不高度重视、不善于运用,就会陷入被动。
4.对党的组织运作的挑战。传统的执政方式,信息量是“倒金字塔”型,级别越高,掌握信息就越充分;信息传递方式是“金字塔”型,很多文件都打有“秘密”字样,通过开会、发文从高向低一层层传递。在互联网时代,信息传递是网状的、扁平的,人人都是传播者。虚拟世界对现实世界的冲击力增强了,影响加大了。传统执政的方式受到严重挑战。党的任何一个决策、政令、任免都会在网上经受群众评说。传统的语言体系和风格,官话套话,极易被边缘化,组织动员的难度空前增大。
5.对维护社会稳定的挑战。亨廷顿提出,“政治制度/政治参与=社会稳定”。在网络时代,民众政治参与的广度和深度都在拓展,分母扩大了,作为分子的政治制度,也就是执政党建设,必须及时调整,这样才能保持社会的和谐稳定。斯坦福大学社会学教授格兰诺维特提出“社会不稳定原理”。该原理认为,社会骚乱往往只需要第一个人参与,集体意识一旦被第一个人的行动激活,就会迅速卷入骚乱,即刻升级为“社会动乱”。匿名性和互动性,使得网络已经成为这个时代社会动员的沃土,这种迅捷的组织动员方式,对社会稳定的威胁是巨大的。
三、抓住机遇,应对挑战,不断提高党在网络环境下的执政能力
1.充分重视网络舆论的发展。随着网络舆论的兴起,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对网络舆论给予了高度重视,坚决支持人民群众使用网络发表意见,积极引导网络舆论。一些地方领导人也日益重视网络的作用和网络舆论,通过网络积极与广大网民进行交流。但是,面对日益高涨的网络舆论,有些地方领导干部却忽视了互联网和网络舆论的发展,表现出对网络舆论的不适应。比如山西省“黑砖窑事件”,在网络论坛里揭露和声讨“黑砖窑”声此起彼伏的时候,山西省的多数领导干部却充耳不闻,没有敏锐把握网络媒体的舆论动向,没有及时作出正确的回应,间接导致了事态的进一步恶化。面对网络时代的挑战,各级领导干部迫切需要更新观念,直面民意,创新工作方式。具体应该做到:因势利导、顺势而为,重视网络舆论,及时掌握民意、聆听民声,以积极开放的心态面对网络舆论,让互联网成为普通民众与政府官员之间的政策与民意互动的通道,成为人民享受宪法给予的言论自由的场所。
2.及时公开执政信息。必须承认,网络是把双刃剑,在给人们传递及时、正确信息的同时,也可能伴随着不准确的消息,乃至谣言的流出,容易造成受众的误判、错信甚至于莫名的恐慌。由于不明真相产生的谣言和别有用心者制造的谣言,都会给个人、社会、甚至国家带来严重的伤害和破坏。各种谣言如果通过网络大量转载复制,可以在极短时间内呈爆炸式放大蔓延,造成更大的危害。要想避免这种情况出现,执政党不但要及时公开党务信息,而且要公开与自身有关的所有信息, 这样才能有效遏制谣言的传播,使谣言止于公开。
3.加强网络舆情分析。网络环境下舆情信息的主要来源有:新闻评论、BBS、聊天室、博客、聚合新闻(RSS)等。加强网络舆情分析可以实时动态的了解网络舆论的发展变化,因此各级政府要建立排查机制,定期排查各大网站的论坛、博客、新闻留言版等网民活动区,不断跟踪即时信息,然后定期汇总各方面信息,科学梳理,区分主流和支流,把握趋势和苗头,根据舆情的层次和利益相关度,分别报送给不同领导和部门,各级领导和部门通过网络舆情分析作出相应的决策,以便做到未雨绸缪、防微杜渐。
4.加强网络舆论引导。对于有利于经济建设、改革发展和稳定大局的网络舆论要竭尽全力宣传;对有利于党委和政府中心工作、有利于宣传思想重点工作的网络舆论,要千方百计“诱发”、“启发”;对无关大局,一时还难以看清和把握的网络舆论,可以暂时“放”在一边,静观其变;对于不利于唱响主旋律、带有杂音色彩的网络舆论,可采取“冷冻”措施,逐步消除;对于在改革开放过程中出现的有疑惑、有怨言、有情绪的网络舆论,要多做解释工作。要善于借助门户网站,如人民网、新华网等中央新闻网站和新浪网等商业门户网站,主动占领网络舆论主导权。如主动设置议题组织网民就某一热点话题展开讨论,对一些思想比较消极、观点不正确的言论,由论坛管理员以跟贴方式予以正面引导,当论坛上出现过激言论或说粗话、搞人身攻击等情况时,管理员及时出面对发帖者进行规劝或警告。
5.建立综合监管部门。重点建设三支队伍:一是论坛管理员队伍,其工作的主要内容是负责解决论坛事务、问题解答、对外交流、系统公告及审核帖子、设置“斑竹”权限等工作。二是网络评论员队伍,其工作的内容主要包括通过网上发表评论文章、新闻跟帖、博客等,用正确的思想、准确的事实、客观的态度,正确解读国家政策,冷静阐释社会热点,理性分析新闻事件,以达到为群众解惑释疑、澄清事实、舒缓情绪、化解矛盾、批驳谣言的目的。三是网络舆论引导员队伍,其工作的主要内容是通过主动导帖、积极跟帖等方式,对出现在互联网上的过激言论、消极思想进行引导,牢牢掌握网上舆论的主导权。
6.完善法律法规。我国目前互联网的法律法规有《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互联网站从事登载新闻业务管理暂行规定》等,这些法律法规为清理网络不良现象提供了法律依据。但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我国互联网法制建设还需要不断完善。
[1]唱响奋进凯歌 弘扬民族精神——记胡锦涛总书记在人民日报社考察工作[N].人民日报,2008-06-21.
[2]高静.网络政治视角下党的执政能力建设[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
[责任编辑 常和平]
D262
A
1671-6701(2010)06-0015-02
2010-09-10
李伟征(1973-),男,河南开封人,本科,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哲学科社教研室副主任,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