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科学发展观的特色探析——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视阈

2010-08-15付建明

中共四川省委党校学报 2010年1期
关键词:三个代表邓小平理论中国化

付建明

(中共四川省委党校 四川 成都 610071)

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个问题的两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形成和发展过程。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是当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也是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要内容。科学发展观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成果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新内容,同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不仅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而且表现出独有的特色。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视阈,科学发展观的特色可以从中国化的问题、时代、理论、实践等几个基本方面去考察。

一、“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科学发展观的“问题”特色

问题意识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个基本意识。毛泽东最初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任务,就带有非常强烈的问题意识,即不能抽象地、空洞地谈论马克思主义,而是要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或中国特点结合起来,把马克思主义具体地用之于中国的实践,研究和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这种问题意识,伴随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全过程。可以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程,就是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探索和回答实践提出的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的过程。历史条件不同,党所要探索和回答的主要问题也有所不同。这也决定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不同时期具有不同的“问题”特色。

中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以后,作为领导者和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所面临的首要的基本问题无疑是“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毛泽东和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对此进行了艰辛探索,付出了巨大努力,但由于各种主客观原因,最终没能对这个问题作出科学的回答。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首先就在于邓小平和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在总结毛泽东和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对这一基本问题进行了新的探索和科学回答,得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1]的基本结论,从而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新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重大理论成果——邓小平理论。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又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重新凸现出来,成为我们党必须探索回答的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前途和命运的重大问题。江泽民和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之所以能够在邓小平理论的基础上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取得新的重大进展,就在于通过新的探索在进一步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和实践的基础上,得出了我们党必须始终做到“三个代表”的基本结论,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一继邓小平理论之后当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个重大理论成果。

如果说邓小平理论以探索和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为主要特色,“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探索和回答“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为主要特色,那么,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的科学发展观就是以探索和回答“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问题为主要特色。正是由于科学发展观在新世纪新阶段新形势下,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础上,创造性地回答了实践中提出的“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这一新的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推进到一个新的高度,从而我们说科学发展观开拓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境界,是当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的重大理论成果。

二、“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科学发展观的时代特色

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随着时代的发展向前推进,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创新理论也总是同时代条件的变化密切相关。不同时代条件下产生的理论体现出不同的时代特色。“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是科学发展观适应时代变化、紧跟时代发展的集中反映,体现了科学发展观鲜明的时代特色。

就国内来说,进入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发展已经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进入了发展的关键时期、改革的攻坚时期和社会矛盾凸显时期。一方面,经过 20多年的改革发展,我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经济总量步入世界前列,综合国力大大增强;另一方面,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还存在不少问题和困难,经济运行和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一些突出问题和深层次矛盾依然存在并逐步凸现出来,改革攻坚任务繁重。这集中表现在进入新世纪新阶段后我国发展呈现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第一,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同时生产力水平总体上还不高,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强,长期形成的结构性矛盾和粗放型增长方式尚未根本改变;第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同时影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存在,改革攻坚面临深层次矛盾和问题;第三,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同时收入分配差距拉大趋势还未根本扭转,城乡贫困人口和低收入人口还有相当数量,统筹兼顾各方面利益难度加大;第三,协调发展取得显著成绩,同时农业基础薄弱、农村发展滞后的局面尚未改变,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任务艰巨;第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不断发展、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扎实贯彻,同时民主法制建设与扩大人民民主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还不完全适应,政治体制改革需要继续深化;第五,社会主义文化更加繁荣,同时人民精神文化需求日趋旺盛,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对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出了更高要求;第六,社会活力显著增强,同时社会结构、社会组织形式、社会利益格局发生深刻变化,社会建设和管理面临诸多新课题;第七,对外开放日益扩大,同时面临的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上占优势的压力长期存在,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增多,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要求更高。这样一个新阶段,对我国来说是机遇与挑战并存,既有继续发展的可能和巨大发展潜力,又面临来自诸多方面包括人口、资源、环境的巨大压力和阻碍发展的各种困难和风险。

从国际来看,同样是机遇和挑战并存。进入新世纪,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和平与发展更加深入人心,寻求共同发展、合作共赢越来越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经济全球化进一步加深,这些都给我国在新阶段实现新发展提供了巨大机遇。但与此同时,国际形势和经济环境变化的不确定因素也在增加,各种潜在风险大量存在,对我国的发展是严峻的挑战。经济全球化加深使世界各国发展的依存度更高,国内发展与国际发展联系更加紧密,因而在提供发展机遇的同时也存比以往更大的风险。

时代发展和国内国际形势变化的新特点,促使我们党对我国在新阶段的发展思路、发展战略、发展模式等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如何把握历史机遇,迎接时代挑战,化解各种困难和风险,实现又好又快的发展,是时代发展提出的新课题,需要用新的理论作出回答,用新的理论指导新的实践。科学发展观正是我们党从新的时代条件出发,着眼于国内发展和国际发展的大局所提出的。中共十七大报告强调,推动和实现科学发展,必须“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树立世界眼光,加强战略思维,善于从国际形势发展变化中把握发展机遇、应对风险挑战,营造良好国际环境”[2]。这体现了科学发展观最鲜明的时代特色。2008年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对世界经济发展的巨大影响和对中国经济发展所造成的强烈冲击,充分证明了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是建立在对时代发展和国际形势变化深刻认识和把握之上的。

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科学发展观的理论特色

科学发展观作为新的时代条件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成果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新理论,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它同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起,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新的科学理论,科学发展观同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具有共同的理论主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同时,科学发展观又表现出自身独有的理论特色。科学发展观把科学发展提升到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高度,在此高度上构建新的系统的发展理论。正如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的,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3]。这是科学发展观突出的理论特色。

应该肯定,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都包含丰富和系统的发展理论。邓小平理论提出了发展才是硬道理的发展地位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发展重点论,改革开放的发展动力论,富强、民主、文明的发展目标论,“三步走”的发展战略步骤论,台阶式发展、波浪式前进的发展途径论,维护社会稳定的发展条件论,把握和平与发展时代主题、争取和平国际环境的发展外部环境论,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发展政治保证论,“三个有利于”的发展判断标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邓小平发展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正确处理现代化建设各种关系,全面发展、全面进步;进行战略性结构调整、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协调发展;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工业化和信息化相结合,可持续发展;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利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等等。这些思想,为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和形成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渊源。十七大报告指出,“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4]。然而,无论是邓小平理论还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都还没有全面、系统地从世界观和方法论上阐述发展尤其是科学发展问题。

科学发展观包容了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于发展的基本理论和观点,但不是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于发展的理论的简单叠加,而是根据新的条件和任务进行了系统整合和理论创新,形成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统筹兼顾的系统的科学发展理论,并把它上升到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全新高度。十七大报告指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5]科学发展观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高度阐述发展尤其是科学发展问题,开拓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体现出独特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特色。

四、“求真务实”——科学发展观的实践特色

从理论和实践相统一的角度看,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具有很强的实践性。

从我国新阶段的实际和发展要求出发,求真务实,是科学发展观突出的实践特色。求真务实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中央领导集体一贯提倡的精神和执政风格,科学发展观也充分体现了这样一种科学性和实践性紧密结合的“求真务实”的特色。“求真”就是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不断深化对事物本质的认识,把握事物发展的规律,把握客观真理;“务实”就是要用科学理论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并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观点,无论是把发展作为第一要义、第一要务,还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和统筹兼顾,都体现了“求真”的科学性和“务实”的实践性的统一,是一种科学性基础上的实践性。

科学发展观求真务实的实践特色还突出地表现在:

第一,围绕科学发展的核心问题所提出和形成的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和先进性建设、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断深化改革开放等重大战略思想,都是对新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所提出的基本要求的回应;所确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四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和促进各方面发展的战略举措,如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扩大人民民主、建立和完善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机制、建设服务型政府,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和谐文化,加强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等等,更是与我国新阶段的现代化发展息息相关,具有直接的指导意义。

第二,科学发展观把发展观与政绩观紧密联系起来,强调正确的政绩观必须体现科学发展的要求。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把科学发展转化为政府绩效评价体系和领导干部政绩考评指标体系,通过确立正确的政绩观践行科学发展观,以更加科学而有效地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发展。

第三,科学发展观注重“贯彻落实”。强调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新阶段,党的执政、党和国家的一切工作、各行各业、经济社会发展各个方面,都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真正把科学发展观落实到我们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目标和新要求而奋斗的实践中去。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求真务实,锐意进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一定能够实现新的重大发展。

[1]邓小平文选 (第 3卷)[M].人民出版社,1993.3.

[2][3][4][5]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M].人民出版社,2007.16,12~13,12,15.

猜你喜欢

三个代表邓小平理论中国化
再论推进藏传佛教中国化的三个维度①
正确认识和把握藏传佛教中国化的几个问题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若干问题
邓小平的城乡统筹发展思想及其现实启示
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
论人的全面发展与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辩证关系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推动军事历史研究的发展
兴起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新高潮的一个重大举措——深入进行马克思主义发展史教育的实践与思考
牢固确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军事科研中的指导地位